兗礦在未來三年將減員2萬人 佔員工總數近兩成

2020-12-20 中國網財經

  近觀兗礦裁員

  煤炭行業正處嚴冬,減產裁員勢在必行,但裁員歷來是國企最頭疼的問題,行業龍頭兗礦集團怎樣做到三年裁員2萬,佔員工總數近兩成

  春節前夕,兗礦內部文件《關於2016年減員增效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流傳出來,兗礦在未來三年內將減員2萬人,僅2016年就將減員6500人以上。兗礦在冊職工約10.2萬人,實際用工人數約10.6萬人。

  兗礦集團是山東兩大省屬煤炭企業之一,旗下四大業務板塊:煤炭、煤化工、煤電鋁、金融板塊,並控股上市公司 兗州煤業 (600188.SH)。

  去年9月,龍煤集團宣布三個月內減員10萬人,震動業界。龍煤集團是東北最大的煤炭企業,煤炭價格持續下跌,龍煤深陷虧損泥潭。但兗礦集團總經理李偉不同意將兗礦與龍煤相提並論。

  李偉表示,兗礦的情況在煤炭企業中算不錯的。至於減員,「龍煤是被動的,我們是主動的。」

  1月30日,兗州煤業發布業績預告,預計2015年歸屬母公司利潤為22.84億元,在中國煤炭上市公司中,僅次於 中國神華 (601088.SH)。兗礦集團經營狀況也可稱良好。資料顯示,兗礦集團2015年盈利20.66億元。

  煤炭企業正陷入普遍困境。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95%的煤炭企業陷入虧損。相對而言,兗礦的業績可圈可點。

  《財經》記者在山東調研發現,兗礦今天的「好日子」,源於其2013年開啟的改革。

  兗礦的改革涉及兩個方面,一是進行企業體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這與山東正進行的國企改革相輔相成;二是指向國企的低效、浪費弊病,在煤炭業普遍困境下儘可能降成本、提效率。

  以減少冗員、提升效率為目標的分流減員,兗礦實際上從2010年就開始啟動。兗礦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年-2015年,兗礦累計減少各類用工1.9萬人,並從山東省本部向外省基地轉移6000人。

  兗礦近十數年的發展戰略難言成功,錯過低成本獲取煤炭資源的戰略期、巨資進入煤化工、煤電鋁等非煤產業但多數時間裡都處於虧損狀態。2015年,兗礦集團四大業務板塊中,煤化工、煤電鋁仍然虧損。

  但兗礦從2013年開啟的改革,完成了兗礦的生死救贖。因為嚴厲執行改革計劃,兗礦得以從生存邊緣,一躍成為煤炭企業中的佼佼者。

  冗員

  兗礦冗員的形成,要追溯到「農轉非」政策。

  1985年之後,國務院、中組部等部門下發了多個支持「農轉非」的文件,煤礦工人是享受這一政策的幾類人群之一。所謂「農轉非」,指的是農村戶口轉為非農戶口,在計劃經濟年代,這意味著從此可以獲取國家按計劃配給的口糧。

  彼時兗礦集團尚未成立,其前身兗州礦務局隸屬於煤炭部。兗州礦務局下屬煤礦工人基本都是農村人口,「農轉非」政策施行後,煤礦工人攜妻帶子,以礦為家,煤礦的相關人員一下子膨脹了數倍。

  以兗礦下屬老礦北宿煤礦為例。北宿煤礦初始設計產能45萬噸,採用炮採工藝,後改擴建至75萬噸。北宿煤礦礦長葛家新回憶,到1992年北宿礦達產,實際井下工人約2900人,但整個北宿煤礦人數卻超過了1萬人。

  「一個工人至少帶三個人,一個老婆,兩個孩子。」葛家新說,人員增多,煤礦開始配套公用設施,如水、電、學校、醫院等,煤礦辦社會職能即由此而來。「國家政策也鼓勵煤礦這麼做。」

  煤礦辦社會初始並沒有體現出負擔,計劃經濟時代,所有物資都採用配給制。轉折發生在1996年,兗州礦務局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承擔這些歷史遺留的社會職能,同時自負盈虧。

  葛家新說,煤礦保證工人家屬的就業。一般來說,工人家屬中,男的會下井做礦工,女的則在地面做輔助工作,或進入後勤。

  這種保證就業的方式,也讓煤礦系統接納了遠超過需求的人員。到2004年,兗礦才取消對工人家屬的這一就業福利,改為從職工子女中擇優選拔,直至2012年隨煤炭行情低迷,完全停止招工。

  1998年-2001年,是煤炭業的三年困難時期。為救助煤炭企業,政策鼓勵煤炭企業剝離社會職能、輔業。但兗礦的情況特殊,彼時兗礦地位類似如今的神華,仍然盈利,一家獨佔煤炭業絕大部分利潤。

  地方政府也並不願意承接這些社會職能,兗礦所在地鄒城是一個縣級市,接收能力也有限,兗礦最後僅剝離了學校,保留了其他社會職能。

  兗礦的另一類冗員為勞務派遣工。兗礦相關人士對《財經》記者直言,煤炭行情好時,企業效益好,開支大手大腳,就會聘請外面勞務工,來做一些自己工人不願意幹的活。

  勞務工體現了國企體制下工人怠工的現象。勞務工完全市場體制,獎勤罰惰,據稱,「許多勞務工後來都成了業務骨幹。」

  勞務工在兗礦的巔峰時期曾超過1萬人,但在兗礦歷次的減員中首當其衝,已裁減至僅4000人。兗礦計劃2016年再清除勞務用工900人。

  裁員

  2013年兗礦啟動改革以來,開始嚴格用工管理,清除長期不在崗員工。這些人在兗礦外都有自己的事,只是人事關係還掛在兗礦,由兗礦繳納五險一金,日後還可以在兗礦退休。按兗礦「意見」,這部分人將被解除勞動合同,預計2016年將達780人。

  2013年開始,兗礦開始強化人員的分流轉移,採用本部煤礦與省外煤礦對接的方式。比如,北宿煤礦對接轉龍灣、安源煤礦,從2012年開始,陸續分流了約1000人來支援這兩個煤礦的生產。兗礦預計2016年繼續分流2000人。

  但兗礦減員仍跟不上實際所需。北宿煤礦是兗礦最困難的煤礦,經過幾次員工分流,員工已降至約2500人。葛家新介紹,北宿煤礦去年營收約2億元,淨虧損約1.6億元。正是因為人員無處安置,北宿煤礦在虧損狀態下仍維持生產,「如果停產,只會虧得更多」。

  兗礦集團人力資源部部長周鴻稱,一是如果大批解除勞動合同,員工下崗會形成維穩壓力;二是本部煤礦工人平均工作年限都在10年以上,就算按《勞動法》解除勞動合同,按照一年補償1個月的工資,對兗礦來說也是一筆巨資。

  兗礦內部資料顯示,未來五年內,兗礦將停產關閉4對礦井,1.7萬名員工需要分流安置。李偉坦承壓力很大。

  今年2月,國務院決定從2016年開始,用三年至五年的時間,再退出煤炭產能約5億噸,減量重組約5億噸。山東煤炭工業局局長喬乃琛表示,這一「意見」還有8個各部門的配套細則,目前已經下發了4個。

  「力度比上一輪要小得多。」喬乃琛說,上世紀末三年煤炭困難時期,人社部出臺政策,同意煤炭企業職工提前5年-10年退休,「人社部這次的政策我沒有看到類似條款」。

  減震

  《財經》記者獲得的一份《兗礦集團有限公司關於規範員工離崗待崗管理的意見》(討論稿)顯示,兗礦執行內部退養政策,管理技術崗位需提前內部退養,比如,中層以下管理技術人員男年滿54周歲,女年滿49周歲,辦理內部退養手續;工人崗距國家法定退休年齡2周歲以內,經本人申請,可辦理內部退養手續。

  兗礦更進一步,擬提前內部退養年齡。管理技術人員男年滿50周歲、女年滿45周歲,因身體疾病等原因不能勝任崗位工作,或工人據法定退休年齡3周歲-5周歲,經本人申請,單位審核,可提前內部退養。

  內部退養與正常退休不同在於收入,內部退養後薪酬低於正常工作時候,但高於退休待遇,直至到達法定退休年齡,執行退休待遇標準。

  周鴻表示,這一政策目前尚在討論中,還需經職工代表大會投票通過。

  2015年底,高層決定中央財政每年支出1000億元,幫助煤炭鋼鐵等行業渡過難關。該項資金將主要用於煤炭、鋼鐵行業退出企業的職工安置。

  李偉告訴《財經》記者,兗礦即將資源枯竭的煤礦,將盡力爭取財政補助,減輕兗礦安置職工的壓力。

  提效

  2013年7月,山東省委組織部調原濟南高新技術開發園區管委會主任張新文、原新汶礦業集團董事長李希勇搭檔空降兗礦,分任董事長、總經理,開啟兗礦改革進程。

  彼時兗礦大企業病纏身,僅正處級崗位設置層級就達七級,兗礦總部人數867人,超過神華總部人數1倍。2013年,神華經濟總量是兗礦7倍,用人總量是兗礦的3倍。

  張新文領導了一場「精兵簡政」的改革。至張新文2015年2月離開兗礦,兗礦總部人數從867人精簡到211人,49個職能部門合併為15個。

  比如,原來兗礦總部同時設有人事部、人力資源部、組織部,部門合併後,合三為一,目前由周鴻任組織部長兼人力資源部部長,定員從27人減至21人。

  張新文離開兗礦後,改革繼續推進。總部機關進一步精簡。集團總部機關部門由15個調整為10個,定員由211人縮減為100人;取消7個直屬機構,調整為9個管理服務中心。

  總部精簡完成後,兗礦開始向二級公司及專業公司、礦處單位推進。截至2015年末,兗礦完成了專業公司、礦處單位的精簡。兗礦內部報告統計,機構數量減少了40%,管理技術崗位減少了27%。

  人員精簡同時涉及工人崗。兗礦對各下屬單位進行生產評價,核定必需的人數,再將工作量化面向員工,員工自由組合競爭工作量,剩餘的員工則轉入內部培訓,等待集團內再就業,或進入分流減員名單。

  兗礦同時在進行管理體制的變革。兗礦是山東首個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試點,去年底完成公司主體變更。

  兗礦已經改革完成「三會一層」的法人治理結構,董事會由9名成員組織,山東省政府選出董事長及3名執行董事,股東大會選出另4名非執行董事,由職工大會選出1名職工代表。管理層則實行聘任制,任期三年,管理層人員全部與山東省委組織部脫鉤。比如兗礦的總經理李偉,已經不在組織部的名單上了。

  李偉介紹說,管理層的改革已經完成,下一步將推向全集團及各級子公司,全面取消行政級別,實現崗位管理,人員競聘上崗,不同崗位執行不同的薪酬。

  改革的另一重點是解決國企的低效浪費問題,努力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標誌性事件是取締6500多家採購中間商。中間商在兗礦由來已久,背後利益關聯盤根錯節。中間商的存在,使兗礦採購價普遍高於市場價,據稱極端情況達市場價「上千倍」。

  為進行這一變革,兗礦集團董事長李希勇在內部講話中稱,頂著「巨大壓力」。至2015年,中間商取締完畢。喬乃琛評價認為,這也得益於張新文、李希勇空降而來,與兗礦的利益關聯較小,非如此不能推進這項變革。

  兗礦隨後通過集中採購來降低成本,並聘請專家隨機抽取評價採購價格,來規範企業採購行為。

  兗礦的改革還體現在優化生產系統、嚴格項目管理上。兗礦過去的項目存在超期、超預算的問題。周宏稱,隨著管理嚴格,2015年兗礦投產了轉龍灣煤礦、趙樓電廠、金雞灘煤礦、趙樓煤礦、洗煤廠技改、百萬噸煤制油、榮信化工七大項目,都實現了按期投產、達產,「效益都還不錯」。

  兗礦的降本增效效果明顯。據兗礦介紹,2014年、2015年,「兗礦因此節省了約200億元」。

  另一方面,兗礦並沒有採用一刀切的降薪方式,而是將員工的薪酬與企業效益掛鈎,企業效益下降多少,員工的收入則同比下降多少。

  近年來,兗礦非煤業務開始轉向,由原來的煤化工、煤電鋁轉型金融產業。目前擁有金融資產150億元,2015年金融板塊貢獻收益達20多億元。

  兗礦內部報告稱,未來將實現產業運作與資本運營「雙輪驅動」。

  2016年,兗礦計劃繼續推進降本增效,降低煤炭綜合成本20元-30元/噸,化工產品成本降低200元/噸,完成山東國資委確定的20億元的盈利目標。

  【作者:《財經》記者 沈小波】

相關焦點

  • 三年近萬人"消失",券業生態重塑?經紀人銳減2.4萬,投顧暴...
    劇變集中在經紀業務領域,三年時間裡,證券經紀人減員2.4萬人,減幅接近3成;全行業持牌投顧數量增加近2萬人,增幅約50%。國家層面大力提倡提升直接融資比重,資本市場改革快速推進,也為投行業務帶來了廣闊的增量業務空間,疊加保代註冊新規實施等,今年來保代人數也快速擴容。
  • 三年近萬人「消失」,券業生態重塑?經紀人銳減2.4萬
    其中,在註冊制改革以及保代新規實施的共同作用下,保薦代表人數量增幅超過50%;持牌投顧數量依然持續增長,年內增員近7000人;證券經紀人延續近兩年來的減員態勢,年內減員逾8000人。如果拉長時間範圍,證券從業人員的結構變化更為明顯。當前證券從業人員數量相較3年前(2018年初)34.24萬人,減員規模近萬人。
  • 三年近萬人「消失」 券業生態重塑?經紀人銳減2.4萬 投顧暴增2萬
    其中,在註冊制改革以及保代新規實施的共同作用下,保薦代表人數量增幅超過50%;持牌投顧數量依然持續增長,年內增員近7000人;證券經紀人延續近兩年來的減員態勢,年內減員逾8000人。  如果拉長時間範圍,證券從業人員的結構變化更為明顯。當前證券從業人員數量相較3年前(2018年初)34.24萬人,減員規模近萬人。
  • 三年近萬人「消失」,券業生態重塑?經紀人銳減2.4萬,投顧...
    其中,在註冊制改革以及保代新規實施的共同作用下,保薦代表人數量增幅超過50%;持牌投顧數量依然持續增長,年內增員近7000人;證券經紀人延續近兩年來的減員態勢,年內減員逾8000人。如果拉長時間範圍,證券從業人員的結構變化更為明顯。當前證券從業人員數量相較3年前(2018年初)34.24萬人,減員規模近萬人。
  • 淨利下滑中的銀行業:工行半年減員1萬人,建行員工平均月薪降1150元
    在員工人數方面,工、農、中、建、交五大行累計半年減員2.8萬,郵儲銀行則持續擴張,半年新增1.5萬員工。但因疫情影響,上半年部分銀行春招放緩。在即將到來的秋招上,據悉五大行2021秋招規模或將突破6萬人。
  • 滙豐控股集團計劃未來兩年全球裁員2.5萬人
    總部設在倫敦的滙豐控股集團9日宣布重大重組計劃,將在未來兩年內全球裁員近2.5萬人,以節省運營成本,達到每年削減50億美元成本的目標。  根據重組計劃,滙豐計劃到2017年底裁員2.2萬至2.5萬人,接近全球員工總數的10%,其中英國裁員比重最高,達8000人,接近英國員工總數的1/6。
  • 上海未來三年入園增加20萬人 託兒所如何能回歸?
    如此後顧之憂,讓很多企業員工難以定心。昨日,記者從上海市政協「健全公共託幼服務體系」提案專題座談會上了解到,相關部門正開展解決嬰幼兒託幼問題的研究調研,推動有條件的園區、企事業單位建立託幼機構或設施。  託兒所已成稀罕物  爸媽上班,孩子去託兒所,這是很多成年人心中的童年記憶。如今在上海,託兒所卻成了稀罕物。
  • 五大行一年流失2.7萬員工!銀行人的希望在哪裡?
    看了這些大銀行的年報,銀行員工,尤其是櫃員,是不是該考慮自己的未來了。根據年報統計,2017年全年,國有五大行員工數量(含勞務派遣)共減少了2.7萬人。具體來看,建設銀行的員工數量減幅最大,減少了9861人,減幅達到了2.72%;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員工也分別減少了8701人和9391人。當然也有特殊的,例如中國銀行的員工就增加了2233人。
  • 平煤神馬集團董事長李毛:今年再減員2萬人
    煤焦產業員工佔到集團的78%,資產佔43%,收入佔77%,利潤26億元,居各產業之首。煤焦產業始終是集團發展之基、產業之源,是實現更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根本所在。在65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已經形成了三大比較優勢:一是主焦煤資源賦存優勢。優質主焦煤是12個細分煤種中最稀缺、最重要的資源,被譽為「工業味精」。集團是國內品種最全的煉焦煤和動力煤生產基地,優質主焦煤規模位居世界第二、全國第一。
  • 蹲點報告|兗礦啟動「戰時狀態」,疫情防控和生產保供兩不誤
    鄒城市,一座魯西南的縣級市,兗礦集團總部坐落在這裡。新冠肺炎疫情,給兗礦集團這個擁員近十萬的大集體帶來極大的雙重考驗,一方面是疫情防控,一方面要生產保供。隨即,兗礦集團以「戰時狀態」投入到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截至2月7日,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中,繼續保持零確診、零疑似病例記錄。
  • 字節跳動年前再招1萬人,員工總數將破10萬;螞蟻重新上市至少推遲...
    1.字節跳動年前再招1萬人,員工總數將破10萬 據悉,字節跳動今年在國內招聘員工總數已接近3萬人,並計劃在年底前再開放1萬個工作崗位。招聘完成後,字節跳動的員工總數將突破10萬人。
  • 碧桂園精簡近3萬人 時代中國優化37%
    碧桂園精簡近3萬人時代中國優化37%人力資源是行業風向標。當一個行業蒸蒸日上,企業大幹快上,不斷招兵買馬,薪資水漲船高,不斷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入,形成良性循環。反之,當一家企業開始以「優化」等手段減員,甚至是變相裁員,那麼這家企業可能正在走下坡路,如果全行業如此,至少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行業的危機。房地產行業也不例外。
  • 華為員工總數逼近20萬,半數是研發人員!
    日前,華為《2019年可持續發展報告》披露,截至2019年底,其全球員工總數達到創新高的19.4萬人(2018年底為18.8萬人),其中研發員工約9.6萬人,佔比49%。
  • 減員、撤ATM機、關了300多個網點...銀行的未來在哪?
    關支行、減員、撤ATM機,銀行這是怎麼了?連日來,多家銀行分支機構網點關停公告出現在各地銀監局官網上。按照銀監局官網的數據統計,最近4個月,五大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含農合社)、外資行的營業網點關停數已達326個。截至1月26日,2018年1月份以來關停數量已有22個。
  • 東莞近7成員工亞健康 非常健康人群僅佔15%
    東莞近7成員工亞健康 非常健康人群僅佔15% 2015年12月29日 11:50   東莞陽光網訊 (記者 吳金華)每到年底,很多工廠、企業、單位都會組織員工體檢,檢查身體的健康狀況,以便對疾病進行治療和預防。來自東莞市福華健康管理中心的一項數據顯示,到該中心體檢的3萬人當中,近7成人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有疾病和非常健康的人群分別佔15%左右。
  • 經紀人銳減2.4萬,投顧暴增2萬,這類崗位增幅更是迅猛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2月12日,境內證券行業從業人數33.27萬人,較年初增員4563人,增幅1.39%。其中,在註冊制改革以及保代新規實施的共同作用下,保薦代表人數量增幅超過50%;持牌投顧數量依然持續增長,年內增員近7000人;證券經紀人延續近兩年來的減員態勢,年內減員逾8000人。
  • 《華爾街日報》數字訂閱用戶數突破200萬;新潮傳媒將減員10%
    受疫情影響,新潮傳媒在春節後復工首日宣布裁員500人,約佔公司員工總數的10%。 媒體行業動態 《紐約時報》2019年數字收入超8億美元
  • 麥當勞狂飆年內急招7萬人 接近22年華員工總數
    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兼南區總經理張家茵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麥當勞年內計劃招聘7萬名員工。不過,羊城晚報記者注意到,麥當勞的官方資料顯示,目前麥當勞在中國的員工總數只是8萬,一年內擴招近一倍「兵源」,麥當勞走的究竟是哪步棋?招人7萬也許走人5萬?
  • 工行農行建行減少銀行櫃員近6萬
    從近3年的數據來看,銀行的櫃員配備情況正在逐年遞減,尤其以國有大行為首,從2014年的減員1.7萬餘人到2016年的驟減5萬餘人,三年時間,銀行改變翻天覆地。如果說2014年是五大行首次集體減員,那麼經過三年,減員已經成為了常態化。2016年的年中業績報告顯示,多家銀行的員工人數在減少。其中,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四大行員工分別減少 6881人、4023人、7635人、6721人,合計減少約2.5萬人。
  • 《華盛頓時報》計劃裁員370人 佔員工總數40%
    《華盛頓時報》計劃裁員370人 佔員工總數40%   【TechWeb報導】12月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為實現公司傳媒企業戰略目標,《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周三宣布裁員370人,約佔員工總數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