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原副院長李永忠推出《論制度反腐》新著。作為最早提出並持續開展制度反腐研究的學者,李永忠有著30多年紀檢監察實務工作經驗,「20多年前在中央紀委研究室工作期間,開始了對制度反腐課題的研究,本書是這些年持續研究的成果積累。」
觀海解局(微信ID:guanhaijieju)注意到,《論制度反腐》圍繞「形成科學的權力結構」的制度反腐,提供了一些可供討論、參考、試用的辦法和思路,具有前瞻性和實踐性。作為黨員幹部參考讀本的《論制度反腐》一書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
「十八大」以來163名高官落馬 權力過分集中是「總病根」
觀海解局注意到,浙江省委黨校教授董瑛曾這樣形容李永忠,「改革開放以來,反腐敗研究雖然逐漸成為一門顯學,乃至現在成為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但是在以前的某些時候、某些場合,反腐敗研究即使在政策和法律給定的空間內並不能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因而,不喜歡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永忠同志,有時顯得有點『另類』。」
李永忠出身軍人家庭,17歲入伍,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即在軍隊從事紀檢工作。上世紀80年代初,他轉業到地方紀委工作,從縣紀委到中央紀委,紀檢生涯近40年。
據董瑛透露,2013年,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曾在多人面前當面誇李永忠至今仍保持著軍人的銳氣和鬥志。
在接受觀海解局(微信ID:guanhaijieju)採訪時,李永忠表示,「20多年前在中央紀委研究室工作期間,開始了對制度反腐課題的研究,本書是這些年持續研究的成果積累,也是多年來我系統論述制度反腐的第一本著作。」
權力結構和選人用人體制,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硬骨頭」。觀海解局(微信ID:guanhaijieju)注意到,李永忠在書中直面這兩大敏感話題,進行了獨到的分析和闡述。
書中談到,「十八大」以來三年多落馬的163名高官中,地方副省部級以上110人;軍隊副軍級以上53名(其中3名上將、6名中將、39名少將,還有5名大校)。163人中:包括副國級以上5人,本屆中央委員8人,候補委員12人,中央紀委委員2人。
三年來,中央管理幹部被立案189人,移送司法機關80人,佔比42.3%,接近一半。三年來,本屆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中央紀委委員落馬22人,佔「兩委」委員總數5.5%,年均1.8%,而且幾乎都要進監獄,面臨重刑。
十七屆政治局委員25人加書記處5人,減去既是政治局委員又是書記處成員3人,實為27人,已有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薄熙來、令計劃5人落馬,佔上屆中央領導成員總數的18.5%。除徐才厚已死,其餘均為無期徒刑。
為什麼越是位高權重,越容易犯錯誤,越容易落馬,越容易受重處分?李永忠認為,鄧小平在1980年「8·18」講話——《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找到了「權力過分集中」這一「總病根」。
泰安原書記自稱「沒人能監督」監督對某些人是「牛欄關貓」
觀海解局注意到,李永忠在書中用多名貪腐官員落馬的案例,來論述制度反腐須構建科學的權力結構。
原山東巨野縣委書記劉貞堅,在任期間,開賣官「夫妻店」,在44筆受賄當中,有41筆是為下屬謀取職務調整,共受賄700萬餘元,涉及到該縣縣級幹部7人、縣直部門主要負責人10人——全縣18個鄉鎮中只有一名鄉鎮黨委書記未向劉貞堅行賄。
書中稱,在劉貞堅大肆受賄期間,我們看不到該縣負責反貪的紀委和反貪局的影子。這是為什麼?該縣的紀委、反貪局去哪裡了呢?
答案就是「一把手體制」下「同體監督」所帶來的惡果。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我們查處的腐敗分子中,方方面面的一把手比例不低。這說明,對一把手的監督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由於監督缺位、監督乏力,少數一把手習慣了凌駕於組織之上、凌駕於班子集體之上。
李永忠在書中談到,省委書記是一把手,比省委書記小的也有「一把手」,比如市委書記、縣委書記乃至鄉鎮黨委書記。現行黨委領導體制,就權力構架而言,是「一把手體制」。
山東省泰安市原市委書記胡建學就這樣說過:官做到我這一級,就沒有什麼監督的了。他說得如此大膽,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些地方和部門的實際情況。
還有,江西省原副省長胡長清曾經打過一個比喻,能夠隨意離開工作崗位去縱情聲色,組織的管理和監督對他而言,如同是「牛欄關貓,進出自由」。
「非常形象啊!關牛的地方,欄杆空隙那麼大,一隻貓在裡面,怎麼能不『進出自由』?胡長清肆無忌憚地受賄索賄,養情婦,嫖娼妓,他就是一隻『靈巧的貓』。」李永忠在書中說。
國企總經理耗資2000萬建「廈宮」「一把手」監管存真空地帶
李永忠表示,權力失衡導致在一個地區、一個部門掌控最高權力的只有一個人,這就是第一把手。以前媒體報導程維高事件時,就出現了這樣的文字——「誰來監督省委書記」「這是一個很大的真空地帶」。
一些地方和部門的黨組織對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的管理,出現了「黨小組不會管,黨支部不願管,機關黨委不敢管」的狀況。於是,一些缺乏管理走上犯錯誤道路的領導幹部,哀嘆道:生(提拔)有人(組織部)管,死(處分)有人(紀委)管,中間(如何保證權力謹慎安全運作)無人管。
瀋陽市委原常委、常委副市長馬向東竟然在任上17次去澳門豪賭,黨的組織對他的約束管理如同「一張白紙」,無人問,無人管,無人反應,為人監督。瀋陽慕馬案中,一共被查處了17個「一把手」。
湖北省天門市原市委書記張二江的生活作風,敗壞得令人咋舌。河北「第一秘」李真邊腐敗邊升官,直升飛機都嫌慢。河南的三任交通廳長,邊修路邊撈錢,「前僕後繼」搞腐敗。
尤為突出的是,原瀋陽客運集團總經理、20世紀80年代揚名全國的「十大青年改革家」夏任凡,建了一座私人莊園。莊園佔地2078畝,耗資2000多萬,修建歷時三年,至案發時,僅完成「設計草圖」的一部分。但就是這「一部分」,也以其輝煌聞名全國,被稱為南有「紅樓」,北有「夏宮」。這座「廈宮」就是腐敗分子藐視監督的一個重要信號。
客運集團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直言:「有些問題不可能一點沒有跡象,但我們當時只是想,反正不是我們的事,誰違紀犯法誰自己去擔。而且,咱想管人家也管不了呀!」
由此可見,對「一把手」管理失控的現象,並非個別。
黨內權力合理配置改革不斷深化制度反腐成為新常態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隨著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不斷深入,黨內權力科學分解合理配置的改革和探索也在不斷深化。
「制度反腐將是新常態。」李永忠說,制度的功能在於控制引導某一事物和人的行為按照一定軌道行使。中央提出「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裡」後,各地湧現出不少制度反腐新經驗,有力推動了制度反腐的深入。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反腐倡廉的核心是制約和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路徑是制度治黨,目標是重構政治生態,努力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科學權力結構,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裡。
但是,也必須看到,不少制約黨內民主發展,影響黨內監督的深層次問題還沒有觸及。黨內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還有待進一步科學分解,合理配置,各地還必須加快這方面的探索和改革。
李永忠在書中談到,自地方各級紀委重建以來,在查處的眾多腐敗案件中,基本上沒有同級紀委檢舉揭發同級黨委主要領導和黨委班子違紀違法行為的案例。對胡建學、許運鴻的違紀違法甚至犯罪,泰安市紀委和寧波市紀委,只能看在眼裡,悶在心裡。
內民主
「形成科學的權力結構」目標明確靠黨內民主解決權力失衡
對於經常出現的問題要從規律上找原因,反覆發生的問題要從制度上找原因。
2014年1月,在中央紀委第三次全會上,習總書記明確了「形成科學的權力結構」的反腐或政改目標;2015年1月,在中央紀委第五次全會上,習總書記作出了「制度治黨」、「重構政治生態」的戰略規劃。
李永忠認為,制度反腐開始發軔。
李永忠在書中說,我黨歷來注重黨內民主建設,黨的「十六大」報告特別強調「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必須「注重製度建設和創新」的重要論斷。制度建黨,制度反腐,其實質就是要通過制度建設,加強黨的肌體,發展黨的生命。
而在中國共產黨內最早思考並認識到發展黨內民主,強化黨內監督重要性的是鄧小平同志,最早想到需要著手改革「議行合一」的黨委領導體制、以解決黨內權力失衡的,也是鄧小平同志。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黨曾不止一次地試圖科學分解黨內權力。
實踐證明,沒有以制度為載體的民主,常流於形式;缺乏以制度為保障的監督,易走過場。《黨內監督條例》的修訂將對我們的制度建黨、制度反腐進程產生深遠影響。
李永忠在書中寫到,隨著權力結構的改革和完善,將有利於發展黨內民主,加強黨內監督;將有利於保證看得見的管得著,頂得住的站得住,幹得好的上得去;將有利於使權力成為一種負擔而防止其成為樂趣,這就是面對新時期,我們在開展反腐敗鬥爭中有可能做得更好的關鍵所在和基礎所在。
觀海解局記者/紀欣
值班編輯/張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