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題要求6韻12句,他只寫了2韻4句,這位考生比「明年哥」狂多了

2020-08-27 硬核網

考題要求6韻12句,他只寫了2韻4句,這位考生比「明年哥」狂多了

文/硬核老李


 四川綿陽的「明年哥」考了645分,超四川省理科一本線116分,妥妥的學霸一枚。不過人很低調,採訪時說「感覺不行,可能明年還在這兒......」小小年紀能有這種淡定和謙虛很難得。

當然現在大家都知道了「明年哥」是一種隱藏的低調,是在賣關子,同時也說明他是一個情商智商都很高的傢伙,懂得給自己挖好臺階而不是坑!

成績揭曉後隱藏不住的年少輕狂還是表現出來了——「沒有真正發揮出自己的實力」。

分數高大家都高興,只是他這一波操作有點傷了一部分「沒有真正發揮出自己的實力」的考生的心了。

最近網上有很多哭鼻子的高考生,要死要活的感覺,然後收穫一大票同情安慰和鼓勵。

但是有什麼用呢?

成績已經出來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要是早知道會考那麼差,是不是考前就會認真學習了,心思就不會他用了,時間是不是會珍惜了——我看也未必了。我對這樣的考生最多表示理解,不會同情,更不會去安慰或者鼓勵。一切都是因果,自己一手造成的後果自己要學會承擔。

同樣的課本同樣的試卷,「明年哥」能考645分,其他同學不一定能拿到645分,所以他有資本先抑後揚,先低調再輕狂!

說到狂,歷史上有一位考生,那才叫真正的狂!

他的狂,狂就狂在不僅不按題目要求答題,還對考官大言不慚,「我就這麼著了,愛咋咋滴吧!」

結果呢?結果是被破格錄取!

而他的應試詩,還成了千古名篇!

這位考生和「明年哥」藏著掖著的「套路」相比,直接得多,爽快的多,也痛快得多。

這位考生,就是祖詠。

祖詠(699~746) ,唐代詩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少有文名,擅長詩歌創作。與王維友善。」

在《唐詩紀事》中,記載了祖詠參加「高考」的趣事。

唐開元十二年(724),時值冬季,祖詠到京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

應試的題目要求在規定時間內以《望終南餘雪》為題,作一首六韻十二句的排律詩——這個有點像現在的高考作文。

考試開始後,考生們有的冥思苦想,有的抓耳撓腮,有的遠望終南山,誰也沒想到這時祖詠已經交卷了!

交白卷?舞弊?還是瘋子混進了考場?一時間莊嚴肅穆的考場內一片譁然,大家面面相覷。

考官把試卷拿過來見上面只有四句,還沒細看就火了,「我說小哥,你在逗我玩呢!」

「四句已夠!就這麼著了,愛咋咋滴,您老看著辦來!」

考官見過狂的可從沒見過這樣狂的,於是拿起試卷仔細看了他的詩作。

終南陰嶺秀,

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

城中增暮寒。

此詩短小卻精悍,言簡也意賅,考官反覆揣摩吟誦,然後不由得點頭讚許。

我們今天來讀此詩,可能一時半會還讀不出什麼名堂,但就是這樣一首詠雪詩,千百年來一直被古人稱頌有加。

主要理由有三個:

一是四句二十字確實已寫盡「終南望餘雪」,再添一字就是畫蛇添足;

二是此詩從視覺觸覺心理多個角度圍繞主題進行描寫,而且合人之情合事之理,首尾呼應,渾然一體;

三是全篇已然表達了詩人悲天憫人的情懷。

有了這三點,無論是結構、用字、組詞、造句,還是詩內之景,詩外之意,都已經實現完美的結合,這樣的詩作,必是上品。

最關鍵的是第三點,我們知道古人描寫景物風情有很多名篇佳作流傳於世,好多都是為寫景而寫景,作為文人,文學,真正的有生命力的是作品的精神內核人文關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是古人追求的終極目標,這個天下,就是天下蒼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理想。

祖詠的這首《望終南餘雪》是從哪裡體現出人文關懷的呢?

老李試著意譯一下作個參考:

「北望終南山,山背面景色秀麗;積雪在那山頂上,和雲夾雜在一起,更加顯出終南山的巍峨挺拔,那山上的樹林,披著雪,反襯著陽光,又是那麼的好看,但是,積雪融化,可是最冷的哦。」

再「換一個說法吧:終南山雪景是沒得說,但化雪的時候又是最冷的時候。想當年,我可是挨過凍的。現在這樣子,恐怕有些父老鄉親也和我一樣在那挨著凍呢。

此時想必大家有些許明白了,反正當時的考官是明白了,要不然他也不會轉怒為喜,破格把祖詠錄取。

老李總結一點:人狂可以,但一定要有資本。像祖詠這樣的人才,就是因為對自己實力的超級自信,對自己的作品超級自信,所以他敢在「高考」中秀一把,最後還進士及第金榜題名。他的「考場狂」比起「明年哥」的「事後狂」,可是甩了他一條長安街的了!

最後老李再加點料。狂,是沒多大好處的。祖詠雖進士及第了,但朝廷一直沒給他個官職;好不容易給了個官,後來又給貶,以致於到最後,落個隱居山水捕魚砍柴的結果——結果悲劇了。

&34;王維.《贈祖三詠》


祝賀「明年哥」喜得高分。也希望「明年哥」進入理想的大學,好好讀書。

相關焦點

  • 出句孤平與韻句孤平,關於孤平的幾種爭議
    七言的孤平就是,中仄-仄平仄仄平,另外,無論七言還是五言,很顯然這個孤平句式是韻句。王力先生的影響力巨大,學習過王力《詩詞格律》的人,只認可一種孤平,即仄平仄仄平 。二、出句的孤平除了王力在《詩詞格律》中關於孤平說法,還有兩個影響比較大的說法。而且這兩種孤平都不限於韻句,即白腳句也有孤平。1、啟功啟功也有對於孤平的認為,他說兩仄夾一平是孤平。而且不限於韻句,即出句也有孤平。
  • 前溪詩論:格律詩就應該只押平聲韻​
    律詩必須講平仄,有格律要求。古風則不講究平仄,而且越是不同於律句越有古味。所以唐以後有些模仿作古風的詩作,在平仄上有時故意避免入律。當然,古風並不完全排除律句。六朝以前沒有律句的概念,自然也就不會有意的避忌它。唐以後,詩人受律詩的影響,入律古風漸漸多了起來。
  • 格律詩的「用韻」
    「逢」冬韻字,「東、風、中、同」東韻字,以冬韻襯東韻。(十三轍eng翁韻)五絕五律的例子,就不備舉了。 借用鄰韻這一現象,清代錢大昕已經注意到了。他在《十駕齋養新錄》卷十六借韻條說:「五七言近體第一句,借用旁韻,謂之借韻。」 首句借用鄰韻是有條件的。
  • 第八課 首句用韻問題
    8.1  上節鄭重地說明,近體詩必須一韻到底,不得通韻;但是,凡讀過中晚唐的詩尤其是宋詩的人,都會注意到好些詩似乎通韻的近體詩,看起來好象是鄰韻可以同用似的。其實借用鄰韻只限於首句。錢大昕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在《十駕齋養新錄》裡說:五七言近體第一句,借用旁韻,謂之借韻。現在我們來談一談首句用韻的問題。
  • 【詩詞微塾】如何寫好仄韻格律詩?
    詩詞微塾 如何寫好仄韻格律詩?【韻】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韻】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韻】 明白了平仄對粘後,其它要求與正格一樣,對仗這裡就不重點講,只要記住,對仗別犯四平頭,句式呆板。
  • 《詩詞疏議(二)詩詞的韻》
    《詩經》押韻的方式和所用的韻部,歷來學者看法不一致,王力先生認為《詩經》用韻大體有四種情況:1.一章一韻,一韻到底;2.一章數韻,有換韻、交韻和抱韻等類型;3.通韻;4.合韻。(此處不過多贅述,有興趣的可以去查)四、近體詩用韻要求  近體詩的用韻有嚴格的限制,就不像古體詩那麼隨意了。總的來說有這幾條。  1、平聲韻。2、一韻到底。3、雙居入韻,單句不入韻。
  • 新韻舊韻之辯:好詩不拘如何用韻
    主要的差異在於用韻:一部分人用新韻,一部分人用舊韻。現代人寫傳統詩詞,該用新韻還是舊韻?爭論不少。  「舊詩,如同古琴、京劇,是一種傳統,一種遺產,只能原封不動地保持下來。一些形式上的『改革』只會損害它。」主張用舊韻的人,有這樣的看法。  「當代詩詞是給今人和後人讀的,不是給古人讀的。新韻適合新的時代、新的名詞、新的意象,會極大地拓寬我們的創作空間,推動詩詞繁榮。」
  • 淺談近體格律詩詞和新韻詩詞(10)
    寫新韻七絕詩,全詩要求四句,每句七字,互句不必講平仄對韻,也不講對偶,但起句末字一般要用平聲韻,雙句末字要押首句的平聲韻,一韻到尾;寫新韻五律詩時,全詩要求八句,每句五字,互句不必講平仄對韻,也不講對偶,起句末字要用平聲韻,雙句末字要押首句的平聲韻,一韻到尾;寫新韻七律時,全詩八句,每句七字,互句不必平仄對韻,中間四句也不用對偶,上下句也不用粘對,但首句一般應為平聲韻,雙句末字要押平聲韻,一韻到尾。
  • 雙聲疊韻在詩詞中的運用及其韻腳問題
    另外,我們也要知道一點,疊韻的「韻」一般也不計較韻頭。如婆娑裡,我們只算o,,慘澹裡,我們只看n。等等。那麼什麼是韻頭?就是把韻母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韻頭、韻腹、韻尾。這些都是要記的小知識點,對以後看懂詩詞的規律和想寫近體詩很有幫助。其實,我個人認為,並不難記。我們小學一年級就學過了聲母與韻母。閒話不多說。
  • 圍爐夜話|韻
    那麼我們知道了,一個漢字除了聲母外後面的部分統統叫韻,我們就有了押韻的概念。比如同一組都以an收尾的字放在一起,就可以押韻,安、然、凡、瞞、談等等……以此類推。然後,我們來講講押韻在詩歌中的概念。現代詩對於押韻的追求是比較隨意的,可能通篇不押韻,也可能句句押韻,也可能隔句押韻。
  • 什麼是詩的撞韻?什麼是詞的撞韻?撞韻是一種詩病嗎?
    他在其著作《聲執》中提到過詞的「撞韻」:凡詞中無韻之處,忽填同韻之字,則跡近多一節拍,謂之犯韻,亦曰撞韻。1)撞韻不是叶韻了解「撞韻」,必須要明白什麼是詞的叶韻,例如《西江月》:鳳額繡簾高卷,獸鈽朱戶頻搖。
  • 絕句首句不入韻,首聯要對仗嗎?
    「絕句首句不入韻」是指四句式的絕句首句平仄關係,從而得到整首絕句的平仄關係。首句不入韻,就是首句仄收,即「平起仄收」,「仄起仄收」兩種平仄格式。絕句首句不入韻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格律詩平仄韻表
    只是,在當今的主流下,冠以絕、律以及套詞牌的詩詞,是必要符合其格律平仄韻部要求的,若不是,則以古風為前題。這裡的韻部,有平水韻和中華新韻,兩者略有不同,相對來說,新韻的用韻要寬很多。希望這一點小知識,能對有興趣的文友有所幫助。
  • 現代人寫近體詩的煩惱:該不該遵守格律,該用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
    用於詩歌方面,格律是指詩歌創作時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應遵守的準則,具體包括聲韻、結構、對仗三方面,聲韻包括平仄和押韻,結構包括句數和字數,近體詩的絕句是四句詩有每句五言和七言之分,律詩是八句詩也有五言和七言之分,至於排律等暫不論。
  • 怎樣掌握平水韻和格律
    其實也是平水韻容易被初學者抗拒的一大原因。在此我只說現象,不分析對錯。但平水韻到底會不會限制我們的詩詞寫作呢?我認為不能。道理很簡單,當我們面對一個題目和主題,或者一個場景一種心情,我們手裡握著106部平水韻,就有106種押韻的選擇。這下就顯得很富裕了。只押平聲也有30種平聲韻可供選擇!還說韻字少?那你趕緊洗洗睡去。
  • 中華新韻(十四韻)
    千萬不要一談詩韻改革,便以要取消《平水韻》。                             2、問題二:「《平水韻》已是歷史定論,怎麼能用今韻去修改平水韻呢?」 詩韻改革也不是要改《平水韻》,而是要改只準用《平水韻》的「單軌制」,建立新韻,「雙軌並行」。
  • 詩詞學堂|馬蹄韻與聯句的層次性
    不同層次的聯句怎樣按馬蹄韻安排,完全由作者創作時的考慮所決定作者在寫對聯時,儘管都用的馬蹄韻,但對並列成分的處理,卻各有差別。有的凡屬第二層次者,皆合起來作一句看待,其句腳只作一個平仄處理,平仄標在最後一個並列成分的句腳上。這樣,第二層次就只以一個整體上升為第一層次。第二層次中的停頓,只是節奏性停頓。
  • 皛玊說詩詞:近體詩如何用韻,初學詩詞不可不知
    韻律,是詩歌的核心要求和標誌性象徵。傳統詩詞正是因為有韻律美,才會便於朗誦記憶,便於傳播普及。聲韻體現和諧美,平仄體現抑揚美。結構體現頓挫美,對仗體現均齊美。色彩體現視覺美,音樂體現聽覺美,語言體現抒情美,這些綜合起來就是韻律美。
  • 《終南望餘雪》:只寫了一半的詩,卻成了詠雪的千古佳作
    祖詠看到考題之後,雙目遠矚,陷入沉思。過不多久,別人還在絞盡腦汁,不知如何下筆的時候,祖詠突然靈感暴發,揮毫潑墨,簡直就是一揮而就。祖詠上下審視一番,昂然起身交卷準備出考場了。主考官看到他提前交卷,當時佩服得不得了,讚嘆他才思敏捷一至於此。不過當主考官把試卷拿到手裡之後,當時就愣了,因為卷子上的詩只寫了一半,等於是白卷。
  • 草木十二韻
    不過,「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現在對於知識界也許是奢侈、過分的要求。在自然科學的四大傳統——博物、數理、控制實驗和數值模擬中,最不重要的便是古老的博物,稱某科學家是博物學家,仿佛不是表揚,而是種羞辱。  其次,現代中國人一般不作詩,寫文章不講韻律。採採芣苢、蒹葭蒼蒼、楊柳依依、自牧歸荑、桑者閒閒兮……傳統詩歌非常有畫面感,讀起來也有一種特殊的美的韻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