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硬核老李
四川綿陽的「明年哥」考了645分,超四川省理科一本線116分,妥妥的學霸一枚。不過人很低調,採訪時說「感覺不行,可能明年還在這兒......」小小年紀能有這種淡定和謙虛很難得。
當然現在大家都知道了「明年哥」是一種隱藏的低調,是在賣關子,同時也說明他是一個情商智商都很高的傢伙,懂得給自己挖好臺階而不是坑!
成績揭曉後隱藏不住的年少輕狂還是表現出來了——「沒有真正發揮出自己的實力」。
分數高大家都高興,只是他這一波操作有點傷了一部分「沒有真正發揮出自己的實力」的考生的心了。
最近網上有很多哭鼻子的高考生,要死要活的感覺,然後收穫一大票同情安慰和鼓勵。
但是有什麼用呢?
成績已經出來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要是早知道會考那麼差,是不是考前就會認真學習了,心思就不會他用了,時間是不是會珍惜了——我看也未必了。我對這樣的考生最多表示理解,不會同情,更不會去安慰或者鼓勵。一切都是因果,自己一手造成的後果自己要學會承擔。
同樣的課本同樣的試卷,「明年哥」能考645分,其他同學不一定能拿到645分,所以他有資本先抑後揚,先低調再輕狂!
說到狂,歷史上有一位考生,那才叫真正的狂!
他的狂,狂就狂在不僅不按題目要求答題,還對考官大言不慚,「我就這麼著了,愛咋咋滴吧!」
結果呢?結果是被破格錄取!
而他的應試詩,還成了千古名篇!
這位考生和「明年哥」藏著掖著的「套路」相比,直接得多,爽快的多,也痛快得多。
這位考生,就是祖詠。
祖詠(699~746) ,唐代詩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少有文名,擅長詩歌創作。與王維友善。」
在《唐詩紀事》中,記載了祖詠參加「高考」的趣事。
唐開元十二年(724),時值冬季,祖詠到京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
應試的題目要求在規定時間內以《望終南餘雪》為題,作一首六韻十二句的排律詩——這個有點像現在的高考作文。
考試開始後,考生們有的冥思苦想,有的抓耳撓腮,有的遠望終南山,誰也沒想到這時祖詠已經交卷了!
交白卷?舞弊?還是瘋子混進了考場?一時間莊嚴肅穆的考場內一片譁然,大家面面相覷。
考官把試卷拿過來見上面只有四句,還沒細看就火了,「我說小哥,你在逗我玩呢!」
「四句已夠!就這麼著了,愛咋咋滴,您老看著辦來!」
考官見過狂的可從沒見過這樣狂的,於是拿起試卷仔細看了他的詩作。
終南陰嶺秀,
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
城中增暮寒。
此詩短小卻精悍,言簡也意賅,考官反覆揣摩吟誦,然後不由得點頭讚許。
我們今天來讀此詩,可能一時半會還讀不出什麼名堂,但就是這樣一首詠雪詩,千百年來一直被古人稱頌有加。
主要理由有三個:
一是四句二十字確實已寫盡「終南望餘雪」,再添一字就是畫蛇添足;
二是此詩從視覺觸覺心理多個角度圍繞主題進行描寫,而且合人之情合事之理,首尾呼應,渾然一體;
三是全篇已然表達了詩人悲天憫人的情懷。
有了這三點,無論是結構、用字、組詞、造句,還是詩內之景,詩外之意,都已經實現完美的結合,這樣的詩作,必是上品。
最關鍵的是第三點,我們知道古人描寫景物風情有很多名篇佳作流傳於世,好多都是為寫景而寫景,作為文人,文學,真正的有生命力的是作品的精神內核人文關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是古人追求的終極目標,這個天下,就是天下蒼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理想。
祖詠的這首《望終南餘雪》是從哪裡體現出人文關懷的呢?
老李試著意譯一下作個參考:
「北望終南山,山背面景色秀麗;積雪在那山頂上,和雲夾雜在一起,更加顯出終南山的巍峨挺拔,那山上的樹林,披著雪,反襯著陽光,又是那麼的好看,但是,積雪融化,可是最冷的哦。」
再「換一個說法吧:終南山雪景是沒得說,但化雪的時候又是最冷的時候。想當年,我可是挨過凍的。現在這樣子,恐怕有些父老鄉親也和我一樣在那挨著凍呢。
此時想必大家有些許明白了,反正當時的考官是明白了,要不然他也不會轉怒為喜,破格把祖詠錄取。
老李總結一點:人狂可以,但一定要有資本。像祖詠這樣的人才,就是因為對自己實力的超級自信,對自己的作品超級自信,所以他敢在「高考」中秀一把,最後還進士及第金榜題名。他的「考場狂」比起「明年哥」的「事後狂」,可是甩了他一條長安街的了!
最後老李再加點料。狂,是沒多大好處的。祖詠雖進士及第了,但朝廷一直沒給他個官職;好不容易給了個官,後來又給貶,以致於到最後,落個隱居山水捕魚砍柴的結果——結果悲劇了。
&34;王維.《贈祖三詠》
祝賀「明年哥」喜得高分。也希望「明年哥」進入理想的大學,好好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