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記者從雞西市委宣傳部獲悉,10月5日,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興農鎮某社區居民王某及其親屬共9人在家中聚餐,其間共同食用了自製酸湯子(用玉米水磨發酵後做的一種粗麵條樣的主食)。調查得知,該酸湯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凍一年,疑似該食材引發食物中毒。
經當地公安機關刑事技術部門現場提取物檢測,未查出氰化物(劇毒類)、有機磷類(農藥類)、呋喃丹類(氨基甲酸酯類內吸性廣譜殺蟲劑)、安定類(催眠)、毒鼠強(鼠藥類)等有毒物質,排除人為投毒可能。經醫院化驗檢測,食物中黃麴黴素嚴重超標,初步判定為黃麴黴素中毒。截至目前,共有7名患者經救治無效死亡,2人仍在搶救中。
黃麴黴素毒性極強,別掉以輕心
5月—10月為我國食物中毒高發月份。節日期間聚餐和在外就餐機會增加,在食品衛生狀況不佳的情形下,食物中毒發生可能性會有所增加。大家千萬要吸取教訓,因為黃麴黴素實在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
黃麴黴素是黃麴黴和寄生麴黴生長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物質,多見於溫暖潮溼的環境中及發黴的穀物及有機物的表面。1993年,黃麴黴素被世界衛生組織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1毫克就是致癌劑量。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肝膽外科主任醫師趙建軍向媒體表示,黃麴黴素的危害性在於對人及動物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長期攝入黃麴黴素可導致慢性中毒,導致肝硬化等疾病。嚴重時可導致肝癌甚至死亡。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黃麴黴素同時也會增加胃癌、結腸癌、腎癌等的發病風險。
黃麴黴素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中
由於黃麴黴素喜歡高溫潮溼的環境,因此發黴的的花生、玉米、芝麻、堅果等食物最容易滋生黃麴黴素。
與此同時,劣質芝麻醬、自榨油也是黃麴黴素藏匿的好場所,不良商家為了降低成本,有可能選用黴變的芝麻、花生作為原材料,再加上小作坊的榨油機工藝簡單,無法對原材料進行精煉,難除去有害物質,可能導致芝麻醬及油品中含有黃麴黴素。
此外,廚房中的菜板、筷子也是容易滋生黃麴黴素的重要場所。由於菜板、筷子在反覆使用過程中會出現磨損,這些磨損的孔隙也是黃麴黴素的潛藏之地,因此廚房用具使用完後必須要清理乾淨,且要定期更換。
食物發黴後務必扔掉
遠離黃麴黴素危害,重點在預防。由於黃麴黴素是脂溶性的物質,只有達到280℃以上的高溫才能裂解。這就決定了無論是水洗,還是常用的烹飪方法,均無法有效去除發黴食物中的黃麴黴素。因此,若是食物發黴了,務必要扔掉,切忌切除黴變部分後食用剩餘的部分。
趙建軍介紹了幾個預防黃麴黴素的妙招:洗筷子前先泡一泡,軟化上面的食物殘渣,以便清洗乾淨;在花生油等食用油倒入鍋裡加熱後,放入少量食鹽,攪拌10至20秒,由於食鹽對黃麴黴素有中和降解的作用,這樣做能消除大部分的食用油裡可能存在的黃麴黴素。
此外,由於黃麴黴適宜生長在溫暖潮溼的環境中。因此家中的食材應儘量存放在乾燥、陰涼的環境中,以減少黴變的可能。在購買如花生米、堅果、糧食時應儘量選擇小包裝,不要長時間儲存。
食物中毒症狀有哪些
1、潛伏期短
食物中毒的潛伏期相對較短,通常發生在幾分鐘或幾小時內。食物中毒患者的臨床表現因中毒食物的不同而不同。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食物中毒的共同特點是吃了有毒食物後,病人的臨床表現不同,嚴重者可能出現噁心、頭暈、面色蒼白、脈搏細、出汗、腹痛等症狀,可能出現血壓下降、休克和昏迷,甚至很快死亡。
另外,如果在一定時間內有多人同時患病,也要考慮是否是食物中毒。如果它發生在吃同樣食物的人身上,患者可能不會同時發病,而是有相似甚至相同的症狀。因此,應高度懷疑食物中毒,並採取應急處理措施。
2、腹瀉和嘔吐
食物中毒患者容易出現腹瀉和嘔吐,需要停止進食。共同特點是吃了有毒食物後,中毒者應及時到醫院洗胃,並將食物中毒引至胃部。而吃過食物的患者仍無症狀,需要及時誘導嘔吐,從而減少腸胃對毒素的吸收。
常在1~10小時內出現頭痛、噁心、劇烈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等症狀,然後休克引起脫水和血壓下降,甚至死亡。肉毒桿菌汙染引起的食物中毒是最嚴重的情況,可引起呼吸困難、間歇性降雨和復視。
食物中毒後怎麼辦
1、催吐
食物中毒後第一時間需要提示嘔吐,可以用壓舌片或手指刺激喉嚨,幫助患者嘔吐。如果是劇毒藥物,共同特點是吃了有毒食物後,要及時到醫院洗胃。洗胃後,將牛奶和豆漿注入胃內,使毒素得到吸收,同時服用解毒藥物。
中毒後,應密切觀察病人的血壓、呼吸和脈搏。如果患者處於昏迷狀態,應將患者頭部扭向一側,以避免痰液未進入氣道而導致窒息的危險。
2、洗胃
共同特點是吃了有毒食物後,需要去醫院洗胃治療。洗胃後,可將牛奶和豆漿注入胃內,具有吸收毒物的功能。同時,應根據中毒類型,使用適當的解毒藥物。
平時需要注意食品衛生,有毒物品不能與食品放在一起,避免導致進食,造成生命危險。如果患者清醒,可以讓患者多喝糖水或口服瀉藥,促進毒物的排出,減少身體的吸收。有必要密切觀察病人的變化。如病情加重,必要時可進行血液灌流或血液淨化。
3、調理休息
食物中毒後,病人需要調理休息,飲食要清淡。最好是在食物中毒的過程中,吃這種液體食物或食物來保護腸道。在恢復期,一定要少吃刺激性食物,否則容易影響腸道健康。而濃茶和咖啡等飲料要少喝,以緩解劇烈腹痛。
如發生食物中毒,應儘快到醫院就診,不得延誤,有必要密切觀察病人的變化。如病情加重,必要時可進行血液灌流或血液淨化。如能自行就醫,應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妥善處理可疑食品,禁止再次使用。平時還要注意食品衛生,有毒物質不要與食物放在一起,避免中毒的發生。
(綜合央視新聞客戶端、杭州交通91.8、新京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