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廈門·最中國】閩南童謠:朗朗上口的「生活歌」 承載歷史與民俗
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魅力的關鍵,廈門擁有豐富的遺產資源,不僅有「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還有歌仔戲、高甲戲、答嘴鼓、閩南方言講古和中秋博餅等1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極具地方特色和互動性。正是這些多元的地方特色文化,構建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
童謠(北京童謠、閩南童謠)——孩童的詩意棲居
1.童謠簡介童謠,一種沒有樂譜、沒有音節的歌謠,在孩童之間傳唱,它是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的、幽默風趣的、簡單上口的、音韻和諧的藝術。2008年北京童謠被納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閩南童謠也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歷史起源童謠由來已久,最早在《詩經》中的「心之憂矣,我歌且謠」中便有記載。
-
童謠是孩童時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八百年前北京童謠唱什麼?
比如膾炙人口的童謠《水牛兒》就這樣唱(不同地區版本不一樣):「水牛兒,水牛兒,先出犄角後出頭。你爹你媽,給你買來燒羊肉,你不吃,你不喝,就讓老貓叼去嘍。」不能小看這些童謠,北京童謠最早見諸史料,始於金代,它們口口相傳,歷經數百年,是北京歷史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以獨特視角見證了八百多年北京城的歲月滄桑,對於研究老北京的歷史、文化、語言、民俗等有著不可低估的價值。
-
原標題:紅色歌謠:解讀革命文化的視角
原標題:紅色歌謠:解讀革命文化的視角 革命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源頭,是凝聚人心、戰勝困難、開拓創新的強大精神動力。紅色歌謠作為革命文化的載體和組成部分,真實地記錄了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反映了革命文化的形成過程,蘊含著革命文化的精髓,是解讀革命文化的重要文本和視角。
-
中秋,掬一捧月光想你
在這個時刻,他們剛剛從高高的腳手架下來,他們剛剛從礦井深處走出來,卸去一身的疲憊,蘸著月色挑起一根根麵條,也挑起一縷縷思鄉的情愫。那遠在大山深處的父母身體可安好?那剛剛走入校園的兒女可已適應新的環境?……在這個時刻,更讓人不禁想起王建的詩句:「今夜明月人盡望,不知愁思落誰家。」十五的月亮是如此的明亮,人們都在賞月品茶品月餅,只是不知那因月而勾起的滿懷秋思,會落到哪一家人的心上。
-
「童謠」傳承和創新亟需「鄉音傳播者」
作為臨湘市文聯副主席、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曾曉虎這幾年一直在記錄和研究家鄉的方言,他跑遍臨湘幾乎所有鄉村,走訪了近百位老人,收集到了大量方言詞彙、俗語、謎語、童謠、順口溜等,其中童謠已收集了182首。
-
八百年前北京童謠唱什麼?
比如膾炙人口的童謠《水牛兒》就這樣唱(不同地區版本不一樣):「水牛兒,水牛兒,先出犄角後出頭。你爹你媽,給你買來燒羊肉,你不吃,你不喝,就讓老貓叼去嘍。」不能小看這些童謠,北京童謠最早見諸史料,始於金代,它們口口相傳,歷經數百年,是北京歷史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惠安舉辦「誦中秋」閩南童謠傳唱活動
12日下午,作為福建省「我們的節日·中秋」主題系列活動之一,「誦中秋」主題閩南童謠傳唱活動在惠安縣文化館舉行。富有儀式感的舞臺上,孩子們穿上表演服,用自信洪亮的聲音演繹著一首首悅耳動聽的旋律,《漢風禮頌》將觀眾帶入了中華民族無比燦爛的歷史中去;《學扮戲》展示古厝、戲臺、臉譜傘、古扇等閩南元素,表達出「泉州孩子學扮戲,咱厝戲曲真趣味」的傳承精髓;《「婀娜」惠女好美德》節奏明快、朗朗上口,飽含了孩子們愛家鄉、愛惠女的美好情懷;在《坐動車去佚佗》中感受祖國母親的偉大和惠安魅力……靈動的歌聲、深情的吟誦
-
閩南傳統童謠歷史傳承
作為民間口傳文學、以口耳相授方式流傳和繼承的閩南話童謠的起源、沿革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但福建地方典籍記載著唐代福建觀察使常兗州曾看到民間有人傳授和流行著《月光光》的童謠,並記下該首童謠:「月光光,渡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撐船來前路。問郎長,問郎短,問郎一去何時返。」
-
紹興童謠——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紹興童謠兒童演唱2.歷史起源紹興童謠興起於古越池中心紹興及周圍一帶,是以兒童為主要傳唱載體的歌謠。紹興童謠的滋生多依於紹興市於浙江中北部的獨特優勢,其自然純樸的地理環境、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深厚和豐富的文化,不僅享譽世界,也滋潤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化傳承。目前廣泛流傳的紹興童謠有400首左右,題材新穎各有不同,且形式多樣,在中國各地都有傳唱,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影響程度最大,範圍最廣的藝術之一。
-
閩南語童謠20首,太好聽了!
閩南童謠,是以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兒童歌謠,它流行於閩南、臺灣和東南亞華僑華裔的居住地。閩南童謠是閩南歌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體創作智慧的結晶。閩南童謠內容豐富多彩,充滿童趣,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增長兒童的知識。入選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八百年前北京童謠唱什麼?《水牛兒》清末時怎麼唱?
不能小看這些童謠,北京童謠最早見諸史料,始於金代,它們口口相傳,歷經數百年,是北京歷史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以獨特視角見證了八百多年北京城的歲月滄桑,對於研究老北京的歷史、文化、語言、民俗等有著不可低估的價值。童謠常見於民間,但收集整理難。在北京童謠八百多年的歷史中,雖然明代有中國學者搜集整理,但沒有專著推出。
-
唱傳統童謠做美味月餅 長沙留守兒童多彩活動迎中秋節
」主題活動在金霞完全小學舉行,留守孩子們唱著傳統童謠做著美味月餅,在兒時的歡樂記憶中迎來中秋佳節。 在活動現場,《牽羊買羊》、《哭臉巴》、《磨子磨》、《羞羞羞》等曾經膾炙人口的童謠仿佛從歷史時空穿越而來,在留守兒童們齊聲輕柔的朗讀聲中,把現場的70後、80後又帶回了兒時那快樂的時光。「孩子們念的正好是我們小時候最流行的童謠,時間翻過十幾年,再次聽到這些真讓人感慨萬千,自己已經成為了父親,也有了自己的孩子,重溫過去時光的感覺真是百味叢生啊!」
-
泉州:重唱記憶中的閩南童謠
包括童謠在內的閩南傳統文化已走進校園。圖為在豐澤區東美幼兒園,小朋友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火鼎公婆」。 對於許多出生在閩南地區的人來說,兒時總少不了閩南童謠的陪伴:「天烏烏,卜落雨,阿公仔揭鋤頭卜掘芋。
-
彭州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開展「成都優秀童謠譜曲徵集」活動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報 ·····」聽了這熟悉的歌詞,不知有沒有勾起你的回憶?兒時的歌謠你還記得幾首?這些珍貴的回憶是否喚起你創作的激情呢?為發展天府文化,通過組織童謠兒歌愛好者、創作者、中小學生積極創作和傳唱優秀童謠,鼓勵和引導未成年人做一個有道德、有理想的人,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培育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成都優秀童謠譜曲徵集活動來了,速度了解活動詳情一起來參加吧!
-
觀燈賞月酌桂漿,粵韻童謠迎國慶 ——客村小學慶國慶賀中秋活動
客村小學的教室裡傳來一陣陣朗朗上口的粵語童謠。童謠越唱越起勁,你方唱罷我登場,一首接一首,嗓子幹了再品品桂花茶,啖啖月餅,這個國慶中秋大長假的預熱已讓孩子們嗨翻校園。 「知國情·愛中華」活動中,學生在國情知識競賽中不但增進對祖國地理、歷史、文化等方面了解,而且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
方言與歌謠(音頻)| 王玉珠:失落的童謠(山西陽城話)
經常能夠聽到小孩子嘴裡唱各種各樣的童謠,現在,隨著城市的發展,孩子們很少傳唱童謠,我們記憶中的童聲漸漸失落了。 小盧盔,黑洞洞,姥姥喚我住一冬。妗麼瞅,舅舅扭, 妗麼妗麼你後瞅,舅舅舅舅你後扭,石榴開花我就走。
-
閩南童謠相關作品及其製品
由於閩南話童謠是民間口頭文學,它主要靠人們以口耳相授的方式創作、傳授並代代相傳,很少保留書面的記錄。目前,尚未見到20世紀之前有記錄閩南話童謠的書面材料。1928年,廈門籍民俗學家謝雲聲先生收集整理出版的《閩歌甲集》(國立中山大學民俗叢書),該書分上下兩卷,上卷收集兒歌(即閩南話童謠)105首,下卷收集閩南話民歌145首,合計250首。
-
《小白船》是恐怖童謠?中國古代童謠,才是真·細思極恐
這些童謠有的是事後的牽強附會,有的則是別有用心之人的精心設計,更多則早已無法考證其確切起源。無論如何,童謠文化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神秘力量",在中國古代的政治生態中確實佔有一席之地,不少著名的歷史事件中有著童謠的影子。最早的童謠,三十六計之"假道伐虢"童謠這個詞最早見於《左傳》。
-
兒童節一起細說北京童謠
明天是「六·一」國際兒童節您還記得兒時傳唱的童謠嗎童謠,陪伴我們走過了美好的童年時光文旅君帶您回憶記憶中的老北京童謠國家級非遺·北京童謠北京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積澱,曾出現了大量的童謠,在民間兒童中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