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之時,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了一部關於詩歌的紀錄片,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不是雪萊,而是杜甫。這部紀錄片名叫《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它的播出讓居家隔離抗疫、飽受疫情焦慮的民眾產生了共鳴。杜甫詩詞的美充滿了慰藉人心的力量:「如果有人想通過了解中國燦爛文明來擺脫病毒的恐懼,就看杜甫的紀錄片吧!」
片中,BBC資深主持人兼撰稿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他沿著杜甫的人生足跡,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從出生到入仕,從開元盛世到戰亂流離,回溯了詩人起伏跌宕的一生。這部紀錄片,既向西方介紹了杜甫,又試圖通過探訪當代中國,找尋杜甫與我們當下生活的關聯。這種用實地探訪串聯中國歷史文化與現實的紀錄片拍攝方式,邁爾克·伍德早已駕輕就熟。早在20世紀80年代,他就到中國旅行。後來他帶領團隊歷經3年,先後12次到訪中國,拍攝了《中華的故事》。「關注中國不需要理由」「是觀眾需要這麼一部紀錄片,我們不需要說服別人相信這一點」。2016年該片播出後,廣受好評。
時隔4年,麥可·伍德帶來了這部《杜甫》。這部片子難度不亞於《中華的故事》,特別是要把《壯遊》《夢李白》《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秋野》《閣夜》等名篇翻譯成英文而儘可能保留其原有意韻實非易事:中國詩詞中的平仄、用韻、典故、意境等很難翻譯。然而文藝是世界語言,只要用心聆聽,人們就可以得意忘言,體悟那不可言說的心靈相遇。當英國國寶級演員伊恩·麥克萊恩(Ian McKellen)端坐在那,用深沉優雅的莎劇腔一字一句念著這些詩句時,杜甫沉鬱頓挫的氣韻自然流出,中英異域殊風剎那交融。
BBC毫不吝嗇用「最偉大」來形容杜甫,不是限於中國,而是放眼世界,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亞相比肩。杜甫,在中國被稱為「詩聖」。蘇軾說:「故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時至今日,杜甫詩歌中運用最成功的七律形式,仍是人們最愛讀的詩體。麥可·伍德表示,對於中國人來說,杜甫「不僅僅是一個詩人,還是這個國家良知的守護者」。在唐詩的世界裡,李白和杜甫相映成輝。詩仙李白是「謫仙人」,他不食人間煙火,慣於孤獨瀟灑地出走;詩聖杜甫剛好相反,他不斷走進人世間去,帶著他的悲憫之心,帶著他的切膚之痛。「文章千古事」,一千多年來,杜甫的詩持續引發著中國人的共鳴。「在西方文化文明,沒有一個可以與他對比的形象,一個體現了整個民族共同的道德情感的人。」紀錄片中麥可·伍德感慨道。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半世窮困漂泊,但他目之所及都是眾生。生在那個多元包容的大唐,杜甫的悲憫關愛更是穿透地域、文化和民族。他懂得世間的悲歡,他悲憫黎民的命運。而現在,他的詩與他的心,在更廣闊的世界流傳,收穫不少外國知音:「為治癒我們破碎的世界,團結一致,請讀杜甫的詩,這對世界是有好處的。」(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慕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