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拜「月娘」

2020-12-23 華夏經緯網

  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是中國傳統的三大(春節、端陽節、中秋節)之一,除了吃月餅,還有一個中秋節拜「月娘」的習俗。在鄂西北十堰山區,有這樣幾種拜「月娘」習俗:

  慶團圓:就是中秋節這天晚飯後不久,圓月初升,婦女們設桌於門前或大埕中,有聯戶合拜的,有自家自拜的。她們用紅紙剪出各式各樣吉祥圖案,一一貼在糕餅、水果上面,點上紅燭,焚上高香。拜月娘時,青年女子求配好夫婿;新婚婦女求早得貴子、丈夫寵愛;中老年婦女祈求家庭和睦、老少安康。大家往往拜到月上中天才結束。

  拜健康:傳說中,月神是兒童的守護神。所以,每年在這個時候,有小孩的家裡在中秋節都會準備供品來祭祀月神。祈求月神保佑孩子身體健康、平安快樂!而祭祀月神的供品都要是圓形的。供品祭祀完畢後,再依照家中人數等比例分吃,不可以零零落落、忽大忽小,這是象徵「全家團圓」的意思。

  吃月餅、石榴、紅棗、葡萄、板慄。中秋節前後正是這些水果的盛產期。月餅和石榴可說是中秋節最喜愛的食物。月餅的種類繁多,各地的口味也不盡相同。有蛋黃酥、綠豆凸、冰糖、等,因皮薄、餡多、口味變化多端,加上餅面上有漂亮的浮印圖騰,十分氣派,是多數人送禮的選擇。

來源:民俗文化網

 

責任編輯:王慧珊

相關焦點

  • 中秋節拜了月娘,為何還得拜土地公?
    拜土地公,是感謝在他的護佑下五穀豐登「拜土地公」傳說中秋節這一天是土地公升天成仙的大日子。拜月娘傳說中,月娘是兒童的守護神。所以,每年在這個時候,有小孩的家裡在中秋節都會準備供品來祭祀月神。祈求月神保佑孩子身體健康、平安快樂!而祭祀月神的供品都要是圓形的。供品祭祀完畢後,再依照家中人數等比例分吃,不可以零零落落、忽大忽小,這是象徵「全家團圓」的意思。
  • 賞月娘吃柚子烤肉 臺灣的中秋節這麼過
    又是一年月圓時。在臺灣,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臺灣民眾特別重視中秋節,許多習俗代代相傳:賞圓月、食月餅、嘗柚子(文旦),自閩粵先民移民來臺傳承至今數百年。而近二三十年,另一項異軍突起的中秋習俗「烤肉」風靡臺灣。「烤肉」在臺灣人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但這中秋節在臺灣變成"烤肉節",一般說來,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並且漸漸變成了一種"習俗",所謂"中秋烤肉"變成一句理所當然的詞。
  • 中秋節的故事--月娘
    慶祝傳統節日不但讓孩子在特定的日子裡表達崇敬之情,享受到他們期待的歡樂和喜悅,而且也讓孩子對生活充滿美好的期盼和嚮往。在這個美好的節日裡,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念著節日的童謠,聽流傳的民間故事,一起體驗節日的傳統風俗。今天帶給大家的是《月娘》的故事。
  • 中秋節手抄報:中秋節習俗
    中秋節習俗  吃芋頭: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所以,中秋食芋頭,則寓意闢邪消災。  拜「月娘媽」  拜月一般是婦女的活動。泉州將月亮稱為「月娘媽」,表示對月亮十分崇拜。舊時到了中秋之夜,民間婦女有拜月習俗。傳說嫦娥偷靈藥,奔月而去,千百年來的神話傳說和文學藝術作品的渲染,使月宮仙子受到凡人的尊崇,尤其是一般勞動婦女,以為女性當上月中之王,更是頂禮膜拜。
  • 2017中秋節手抄報圖片內容 中秋節手抄報/黑板報怎麼畫
    中秋節習俗  吃芋頭: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所以,中秋食芋頭,則寓意闢邪消災。  飲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但到了現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
  • 福建人過中秋節,準備8種美食拜月娘,熱鬧又講究,祈求團圓幸福
    泉州人稱月亮為「月亮媽」,拜月娘又跟敬天公、拜地基主和七娘媽不一樣,主要是準備一些時令瓜果和月餅。拜月娘的時間一般是八月十五凌晨就開始了,時間快到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先將桌子擺在門口中間,然後擺上準備好的月餅和瓜果。等過了凌晨就開始進行拜月娘儀式。
  • 細數潮汕中秋節,你懂一樣「拜月亮」的習俗就足夠了!
    而到了中秋,自然就不能忽視一個潮汕習俗,拜月亮,也叫拜月娘,以求好兆頭,吉祥如意。潮汕中秋拜月歷史由來已久,在八月十五那天,吃過晚飯,婦女們帶著孩子在露天場所,或者自家天台庭院備好香案,擺上早早備好的柚字、柿字、楊桃、石榴、林檎、芋頭等水果蔬菜,只等月滿枝頭,潮汕人們便將這些月餅、糕點、油餅等奉獻給月娘。
  • 中秋節都過了,關於中秋哪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每年都過中秋節,但是很少有小夥伴知道中秋節是怎麼來的,今年的中秋已經過去半個月了,今天給大家說下中秋節到底是怎麼來的!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慢慢地發展成為了現在的中秋節。最遠能夠追溯到唐朝時期,普及於漢代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又是一年月圓時,你知道中秋節的二三事嗎
    中秋節普及於漢代,因為漢代我國南北各地經濟文化融合,中秋等節俗得到了較廣的傳播。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正式定型。但說到盛行,還是得到宋朝以後。明清時,中秋已然是中國民間的主要節日之一。拜祭、祈求與世俗的情趣越發濃重。發展出聲勢浩大的賞月活動,當其時,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其祭果餅必圓」,「向月供而拜」。
  • 記者手記:臺灣中秋節的「大同小異」
    記者手記:臺灣中秋節的「大同小異」 2014-09-07 17:01:52  在臺灣,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最重要傳統節日。賞圓月、食月餅、嘗柚子的習俗,自閩粵先民移民來臺傳承至今數百年,相較而言,「烤肉」無疑是晚近的新民俗。幾天前,還有臺灣友人討論起中秋烤肉的起源,結果是眾說紛紜。其中一種說法是,二三十年前,臺灣兩家烤肉醬廠商在中秋節打起「廣告戰」,沒想到竟培育出「中秋烤肉」的風潮。
  • 小娘惹:黃玉珠代替月娘遭遇不幸,月娘讓出陳錫,玉珠結局還是慘
    但是玉珠在月娘的幫助下,還是贏得了陳家太奶奶的歡心,被選定為陳錫的媳婦。黃珍珠在自己的私心作祟之下,眼睜睜地看著玉珠被羅伯張欺負而無動於衷。以至於日後玉珠被迫嫁給了羅伯張,受盡折磨之後變得瘋瘋癲癲。珍珠自己則如願嫁給陳錫,當上了陳家的少奶奶。
  • 臺灣中秋節:「廣告戰」引發烤肉風潮
    臺灣中秋節:「廣告戰」引發烤肉風潮 2014-09-08 08:33:59  在臺灣,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最重要傳統節日。賞圓月、食月餅、嘗柚子的習俗,自閩粵先民移民來臺傳承至今數百年,相較而言,「烤肉」無疑是晚近的新民俗。幾天前,還有臺灣友人討論起中秋烤肉的起源,結果是眾說紛紜。其中一種說法是,二三十年前,臺灣兩家烤肉醬廠商在中秋節打起「廣告戰」,沒想到竟培育出「中秋烤肉」的風潮。
  • 中秋節你只能想到月餅和團圓?快來見識一下別人是怎麼過中秋的
    提到中秋節,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月餅,什麼廣式、蘇式、滇式、京式等等,還有五仁、蛋黃、冰皮、蓮蓉、雲腿、鮮花餅,花樣是挺多的,但是從小吃到大,真吃夠了,花樣再多,都會吃膩。除了月餅,就是團圓了,和家人在一起吃飯。
  • 中秋節的神秘來歷
    今天是中秋節,大蟲貌似沒有寫過中秋節的文章,今天就來補一補。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似乎是一個外來異端,長久以來一直不是中原王朝的固定節日,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節才成了固定的節日。「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也是在隋朝的時候才流行起來。據專家考證,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這非常有道理。
  • 《小娘惹》人物關係圖,月娘結局怎麼樣了
    小娘惹人物關係圖新版《小娘惹》講述的是一個大家庭幾代人的恩怨情仇,融合娘惹文化精髓,講述了善良女子月娘一生不屈不撓的奮鬥史的故事,描繪了三代娘惹的命運,天蘭(外祖母)的「聽天由命」、菊香的「心有不甘」、月娘的「主宰命運」,藉此展現女性的覺醒與自強成長。
  • 觀潮、祭月、拜兔爺……中秋節習俗真奇特
    今天就為您盤點一下1.北京「兔爺」是北京中秋習俗的代表,到了中秋節,北京街上你都能看見泥兔攤。在北京的中秋,家裡擺個兔爺像,確實很有中秋佳節的氣氛,因此兔爺兒是北京人過中秋節的必備用品2.福建廈門「博餅」,也叫「博中秋餅」、「博會餅」。
  • 中秋節將至|除了吃月餅、賞月,兔兒爺這些你是否知道?(收藏)
    中秋節在農曆的八月十五,因居在三秋之中而得名,又被稱作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中秋節在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節日。據歷史記載,早在秦漢以前,古代帝王就已經有中秋拜月的禮制。《禮記》中記載道:「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 中秋節的由來簡單介紹 這個節日在我國傳承了千年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記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技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節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歐陽詹(公元七百八十五——約八百二十七年)於《長安玩月詩序》云:「八月於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