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人物Mandarin

2021-02-13 DEPP的英語角

我們只要留心觀察個人的行為舉止就能了解這個人。行為舉止是永遠受到人生意義的制約的。——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在正式採訪之前我都會了解被採訪者的家庭背景,包括家庭成員,生長年代,受過的教育,這些我們所經歷的塑造了我們的思想又同時表現在我們的行為舉止上。而「 自卑 」是個有趣的心理現象,我接觸過的大多數80後都有自卑情節,而每個人面對自卑時的處理方式又不同,在超越自卑重拾自信過程中我們所經歷的會塑造出不同的價值觀,人生觀,也就我們所說的關於人生意義的理解。這期將要帶你走進韓國學生Mandarin關於他的自卑與超越的故事。

如今40歲的 Mandarin 生長20世紀70年代的韓國,而韓國的經濟在70年代的時候正是一個起飛的階段,但這並不意味著Mandarin就生長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相反的年少喪父的他,母親需要照顧他以及他兩個哥哥一個姐姐,由於家庭拮据的他在學生時期一直受到來自經濟的困擾,尤其是在大學期間有時候需要去做全職工作才能支撐自己的學業,這段時期對Mandarin來說尤為艱難,而在韓國每個法定年齡的男性都要去服兵役,3年的兵役生涯加上4年的大學的課程直至29歲他才從大學畢業。

(在說起家庭的時候,我問到他是否是最受寵愛的一個,因為他是最小的孩子,他回答到「一半一半」。而隨後Mandarin說到母親是他最為惦念的人,對於大部分男性而言和自己的母親關係都比較親近,記得有一節英語口語團體課上老師問到如果只帶一個人去你最想去的地方旅行你會帶誰?在場的五個男同學都陸續說到會帶自己的母親,包括我在內。)

Mandarin:在我36歲的時候我收到了香港一首大學的全額的獎學金學習,去國外留學一直是我的夢想,但是由於經濟上的拮据一直沒有這個機會,所以在畢業後的幾年裡我一直通過郵件等各種方式申請全額的獎學金,但所有的郵件都石沉大海,好在我沒有放棄申請,直到3年後也就是我36歲那年我收到香港一首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和邀請,直到今天我清晰的記得我抵達香港的第一天,那是2014年的1月7號。

(聽到Mandarin講到這段的時候我心裡熱血澎湃,仿佛他收到邀請函的那天我就在當場,在堅持了3年努力後Mandarin最終得償所願。我不知道這三年當中Mandarin發出了多少封郵件申請,而在這期間又有過多少期待和失望。)

Mandarin:這是我人生當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我完全不需要擔心任何關於金錢上面的問題,學校有全額的支持,包括我來到菲律賓學英語,而在這段時間裡我的英文,中文都有了很大的進步,這對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可以說這就是我人生當中最大的轉折點,而我的大腦也像重新更新升級了一樣。

(我從Mandarin的眼神裡我看到了感恩,而這種感恩來自於他的經歷,儘管他遭遇過經濟的困擾,但最後也幸運的收到來自香港大學的支持。)

Mandarin:我要成為一名Pastor(牧師) 在完成香港大學的PHD (哲學博士) 的課程畢業以後我會繼續去學習 Theology (神學)。可能是去新加坡也可能是去其他國家。

(起初我並不了解Pastor(牧師)是一個什麼職業,聽到Bible(聖經)這個詞我知道和基督教有關,我想應該是和Father類似的職業吧,但是實際上並不一樣,牧師主要是侍奉神,需要受過嚴格的Theology(神學)訓練,Father面對的主要是普通信眾。而讓我更好奇的是為什麼Mandarin會選擇這個作為他的人生目標?)

Mandarin:我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婚姻問題,現在我依舊還是單身,雖然之前交往過女朋友,但是因為學業繁重還有自卑等原因最終也沒有能走在一起。

(在談及這個問題的時候,Madanrin說起在男女朋友交往中並沒有自信,他知道自己不能夠給予對方非常好的物質享受,車子,房子,諸如此類。說到這裡的時候我有一種感覺,正如標題是《自卑與超越》,最大的問題往往也是我們一直在逃避的問題,而我們因為逃避或者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去他處尋找解決方案,猶如自卑,當我們面對自卑的時候其實是空無一物,那只是一種心理狀態而已,當我們要超越這種心理狀態時則可能需要花很大的努力,而最終帶來的結果可能會讓我們無法預測,好的情況大多數是用積極的態度去提升自己獲得新的生活,而壞的情況則可能越陷越深,最終可能會抑鬱甚至有反社會傾向。)

家庭(貧窮)—(學校遭遇困境)—(29最終畢業)—(36歲獲得全額獎學金)—(決定成為一名牧師)—(伴侶問題)

家庭的貧窮和教育可能導致一個人年幼時的不自信,而這種不自信在所在的社會環境裡可能會遇到更多的挫折,而一個人在社會上的經歷所受收到的反饋又會反向的塑造一個人的性格以及人生觀,這是一個自卑與超越,但自卑又與改變同時生長的過程,正如Mandarin的故事,因為幼時的貧窮或許讓他對婚姻過早就有恐懼感,而直到現在40歲的Mandarin依然未婚,我們似乎看到自卑從來沒有離開過他,但是卻又不妨礙他去幫助別人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

我不知道Mandarin是否最終超越了自卑,或許根本也不存在什麼超越,我們在與自卑共同成長,只是自卑換了其他形態存在於我們內心當中。

筆者試圖用自己的視角去詮釋一個人的人生經歷,這種詮釋必然有偏頗之處,即便如此筆者也希望通過這種偏見能給你帶來思考和共鳴,哲學家馬克思·韋伯說 :「 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而每個人心中總會有一個意義支撐著他的生命,這也是我做人物專訪的初心,尋找到每個人的「意義」以期與君共勉。

— 行者-界無垠

相關焦點

  • 《自卑與超越》:合作,才能讓人超越自卑,理解人生意義
    我們自卑,自卑自己不會交流,如果說錯了,別人會笑話我們。面對愛情,單純地討好對方,特別害怕對方離開自己。因此,在相處過程中,處處忍讓,戰戰兢兢,我們自卑,自卑自己不是他理想中的樣子。每個人,都會產生自卑的情緒。
  • 《自卑與超越》:合作,才能讓人超越自卑,理解人生意義
    有一些人因為自卑,變得毫無鬥志,鬱鬱寡歡;而另一些人,因為自卑,發憤圖強,提升了自信心,最終獲得成功。《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就是認為有自卑心理的人,應該積極地參與到社會活動之中,在活動中與人合作,從而理解生活,超越自卑,尋求人生的意義。
  • 《自卑與超越》:如何超越自卑實現生活的意義,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自卑情結是可以超越的嗎?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給出了答案。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de Adler),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早年間,阿德勒曾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核心成員,後退出維也納心理分析協會,創立個體心理學,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
  • 如何超越自卑,突破自我?|心理學著作《自卑與超越》給你密鑰
    而這中最關鍵的是,為了克服自卑,我們給自己樹立了什麼樣的目標。不同的目標把我們指引向了不同的道路,決定了我們是戰勝自卑,贏得更廣闊的人生;還是陷入越來越深的自卑感,走向愈加掙扎的泥潭。而這一切的答案就在今天要介紹的這本名為《自卑與超越》的書中。
  • 自卑與超越
    自卑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心理,但如何讓自卑變成自信,這是我們應該學會做的事情。首先要弄清自卑的原因,自己身上的原因和外在的原因,要搞清楚,因為長相自卑,身高自卑,外在的原因就是父母離異自卑,家庭環境自卑,自卑的原因有太多種了。
  • 《自卑與超越》:別讓自卑,困住你的人生
    本周,和大家共讀一本關於「自卑情結」論述的書——《自卑與超越》。01《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作者還在書中從不同緯度分析了自卑感產生的原因,人類成長生活中不同因素對個體塑造產生的影響,如何正確認識自己所產生的自卑感,以及如何在自卑感中實現自我超越。
  •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 生長物語
    阿德勒提出,人在開始生活時即具有自卑感,它是人人都會有的感受,並不需要為此羞愧或更加自卑,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正確理解和面對它。阿德勒是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自卑與超越理論的提出最初來源於他本人的成長經歷。阿德勒的家庭富裕,但童年生活並不快樂。
  • 如何克服自卑?如何實現超越?—《自卑與超越》有感
    發現好久都沒有更新了,因為最近是在考試月,需要很多的時間複習,今天讀了一本比較有意思的書叫做《自卑與超越》,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是一本心理學的書,大家都知道心理學的書在我們大眾眼中都是比較枯燥的,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卻有些特別。
  • 《自卑與超越》③ | 優越感,比自卑感更可怕
    10天聽完一部人物傳記,解救你的閱讀焦慮。十點人物誌開啟「人物傳記精華領讀」欄目,提煉人物傳記精華,帶你欣賞書中核心情節與內涵,節省閱讀時間,建立對原書的閱讀興趣。每部人物傳記共有10天領讀,每日更新一期。 領讀 | 吳小衛十點人物誌出品昨天我們了解到,自卑感是你我改善自我處境的動力,甚至可以說,我們今天能有各種高科技的產物,都是人類為了擺脫自卑感而發明的。
  • 《自卑與超越》:那些掙脫不掉的自卑感,都是超越自我的偉大徵途
    這部作品融合了阿德勒的早年經歷和豐富經驗,通過「自卑情結」為線索,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他創立的個體心理學思想;並且著重論述了自卑感的形成、產生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超越自卑感等行為。如果你也恰好對「自卑」兩字充滿疑慮,不知道自己是否處在自卑的陰霾,或是不知道如何去避免過度自卑造成的傷害,不如靜下心來讀讀這本《自卑與超越》。【產生自卑的原因?】
  • 你看不懂的《自卑與超越》
    心理學家認為,個體在自我評估過程中感到過多的缺點、過錯、無能,則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優越感則是自卑感的補償。阿德勒一開始也是一個有強烈自卑感的人,他曾是一個四歲才會走路的體弱多病的人,患有佝僂病,無法進行激烈的體育活動。身體上的缺陷並沒有讓他自我放棄,相反,這使得他不斷上進,不斷突破自己。
  • 《自卑與超越》:想要擺脫自卑,先要具備勇氣
    我想自卑的感覺每個人都體會過。而關於自卑,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可謂最有發言權了,他為此還寫了一本特別有名的著作《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告訴我們:想要克服自卑,我們需要運用正確的方式,否則會使自己的人生導向錯誤的方向。為什麼說阿德勒最有發言權呢?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特別自卑的人,從小患有軟骨病,身材矮小,和高大魁梧的哥哥比起來,阿德勒常常陷入自我否定中。
  • 《自卑與超越》: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關於這一點,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代表作《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中文譯名《自卑與超越》)中有深刻的論述: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自卑感並不是變態的,它們是人類地位之所以增進的原因。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1)自卑與超越
    《自卑與超越》當然除外,很早就得以引進,但非心理學專業的讀者對這本書並不感冒。但在一本書的出版之後,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這本書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日本人所著的書很聰明地採用了對話體,讓人感覺有趣、富有哲理又通俗易懂。不可否認,那是一本不錯的書,但也確實不能完整體現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
  • 恐懼、憤怒、疏離,可能都是自卑的表象,超越自卑可用的四種方法
    布琳·布朗,美國著名學者、演說家、作家,曾經對脆弱、勇氣、自卑感和價值感做了長達15年的研究,她在《超越自卑》這本書裡是這樣描述自卑的: 自卑是種極其脆弱的情感,它使我們總是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復原它,超越它,從而走上健康生活的康莊大道。
  • 《自卑與超越》:常活在自定義的優越感裡,根源卻是自卑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闡釋了這個道理:實際上,只要專注於觀察行為,便會發現:任何人的觀點、行為,都與他潛意識中已經鎖定的「意義」異常吻合。可以推測,他的想法(目標意義)可能是:自卑並認為自己不夠好,別人可能會忽略我,我要讓他們明白,我可是個重要的人物。如果不做強調,我的話就會沒有力量。
  • 《自卑與超越》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走向輝煌人生,你需要有點自卑
    自此,自卑成為了阿德勒一生不斷超越自我的力量,把自己的人生推向了成功,最終成為心理學之父。在我的慣性思維裡,認為自卑是一種負能量,直到阿德勒先生出版了《自卑與超越》,阿德勒在書中說到:「誰都不能替代你過你的人生,誰都不能幫你真正的解決問題,但是擁有了勇氣,我們就有了克服困難的活力,超越自卑的強大內心,任何時刻都能成為你人生的新開始。」
  • 心理學大師名著《自卑與超越》:培養自卑的孩子,一味溺愛就夠了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在其代表作《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說:當一個人無法恰當地適應和應對問題,並且堅信他們無法解決時,就是自卑情結的體現。自卑無處不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說:那些有缺陷的孩子,比健康的孩子更容易自卑。當他們走入人群,會遇到各種憐憫、嘲笑和排斥,這讓他們感覺自己不如別人,遭到世界的拋棄和羞辱。
  • 自卑與超越:人之所以會失敗,重在自卑情結,缺乏合作能力是關鍵
    這種現象我也有過,那時特別害怕上語文課,在困難面前特別自卑,不是去克服語言障礙,而是逃避和退縮,所以過去幾十年我的普通話一直不過關。看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後,我明白我內心有一種「自卑情結」。所謂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在面對問題時無所適從的表現。
  • 《自卑與超越》:你之所以會自卑的5個原因
    安德烈·莫洛亞:&34;自卑感&34;《自卑與超越》是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代表作,該書以自卑為線索,幫助我們了解生活的意義,以及原生家庭、學校、婚姻和社會對我們的影響。自卑是很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感受到一些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