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你之所以會自卑的5個原因

2020-09-24 小熊議情感

安德烈·莫洛亞:&34;自卑感&34;

《自卑與超越》是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代表作,該書以自卑為線索,幫助我們了解生活的意義,以及原生家庭、學校、婚姻和社會對我們的影響。

自卑是很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感受到一些自卑感。

自卑是一種心理狀態,但也受外部環境影響。自卑的源頭,大多是來自於我們所經歷過的事情。

內心&34;的5個源頭,你中了幾個?

父母的責備

高爾基:&34;

在我們的人生當中,童年佔據著尤為重要的地位。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是導致孩子容易自卑的原因之一。

有些父母喜歡用&34;的教育方式,來激勵自己的孩子,似乎自己所有的責備和打罵,都是為了孩子好。

這樣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很高,並且在教育的過程中,對待孩子沒有足夠的耐心。

當孩子沒有按照他們心中所想去行事,他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嚴厲地責備,很少得到誇讚和肯定。

他們喜歡拿別人家更優秀的孩子,來和自家的孩子進行比較,看到的都是自家孩子的缺點。

在打擊式的教育下,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孩子會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別人,好像自己不管怎麼做,都是錯的。

他們對自我的估值和評價,都會偏低。長大之後,自卑感也會一直跟隨著他們。

被忽略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很難完全脫離社會,孤單地生存著。每個人都會有社交的需求,只是多和少的區別。

我們和他人建立聯繫,其實也是內心當中,尋求認同的過程。

如果在人際交往當中,經常遭遇到了身邊人的漠視和忽略,也容易產生自卑感。

當一個人被忽視了,就很難感受到愛和肯定,也很難體會到合作的意義。

如果長期如此,很容易變得自卑、孤僻。他們會一邊覺得孤單,一邊又排斥與他人交流。

讓自己變得很矛盾,又無可奈何。

在人際交往中是如此,在愛情當中同樣如此。和戀人發生爭吵的時候,冷戰便是一種忽略方式。

喜歡和另一半冷戰的人,很容易導致另一半變得越來越痛苦和自卑。想要保持愛情的長久,冷戰非常不可取的。

過分溺愛

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打擊和忽略會導致一個人變得自卑,那對一個人好,怎麼也會導致他自卑呢?

這裡的過分溺愛,指的是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過分幹預孩子的選擇。

父母自然是為了孩子好,但過分幹涉孩子的成長,一手包辦他們的未來,也容易讓他們喪失獨立自主的能力,以及丟失選擇的能力。

這也是在變相的&34;孩子,限制他們的思維,不讓其自行做選擇,也等於在否定他們的想法。

從小到大,已經習慣了別人幫他們做選擇。當選擇權到他們手上的時候,反而會讓他們手足無措。

當一個人對自己的選擇沒信心,不敢進行選擇的時候,其實也是一種自卑的表現。

與他人的不同

村上春樹:&34;

在社交場合當中,我們都在極力的尋求和他人的共同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從眾心理。

當你處在於一群人當中,一個稍微有影響力的人率先提出了想法,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同。

這時候你可能有別的想法,但有很大的概率不會提出來。

因為我們會害怕,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會害怕自己被孤立。

特別是一些,天生和普通人有點不一樣的人,從小就要接受他人的異樣眼光,更容易因為與他人的不同,而產生自卑心理。

他們並沒有做錯,也不是不如別人,只是和別人有點不同而已。

追求優越感

斯賓諾莎:&34;

優越感有時候也會伴隨著自卑感,這是一種看起來矛盾,但又很正常的心理。

如果一個人處處都想贏過別人,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不願意承認他人的優秀。可能是因為他們內心深處,有著強烈的自卑感。

自卑感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各種各樣的壓力感。為了釋放這種壓力,他們想要通過與他人比較,來得到一種優越感。

所以即便是自身能力很優秀的人,也有可能會產生自卑心理。

他們可能能力很優秀,但是內心深處,還是會害怕。害怕自己不夠優秀,害怕別人超過自己。

自卑的原因有很多,和我們的成長經歷息息相關。

當然,自卑也並非全是壞處。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式方法,來讓自己超越自卑。彌補自己的不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生活當中,你是一個會自卑的人嗎?

我是小熊議情感,分享貼心的情感小知識。如果覺得文章對您有幫助,或者有同感的話,期待可愛的您來點個讚。

如果對內容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意見,歡迎你分享出自己的觀點,小熊虛心接受您的指教。

相關焦點

  • 自卑與超越:人之所以會失敗,重在自卑情結,缺乏合作能力是關鍵
    看到這段描述,我有些震驚,原來自卑情結到了一定階段就成了神經患者,這太可怕了。我是個普通人,普通人有自卑情結很正常,但我看到本書作者阿德勒也有自卑的經歷。他在幼年時期患上了佝僂病,看上去又矮又醜,又曾在5歲那年患上肺炎險些喪命,不幸的童年也使得他在兄弟們之間常感到自卑。但生活的挫折並未使他消沉,相反,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超越自己,後來他便決心要當醫師。而他上學的時候成績非常的差,內心也自卑過,在父親的鼓勵下他才努力學習,成為班級成績優秀的學生。
  • 自卑與超越
    首先要弄清自卑的原因,自己身上的原因和外在的原因,要搞清楚,因為長相自卑,身高自卑,外在的原因就是父母離異自卑,家庭環境自卑,自卑的原因有太多種了。人之所以自卑就是沒有看清自己的優勢,沒有更好地認清自己,我覺得認清自己是一個很麻煩的過程,人的自我認知就像是一面鏡子,人總是要照鏡子,看清鏡子裡的自己,可是每次照鏡子,都看不清真實的自己
  • 《自卑與超越》:別讓自卑,困住你的人生
    本周,和大家共讀一本關於「自卑情結」論述的書——《自卑與超越》。作者還在書中從不同緯度分析了自卑感產生的原因,人類成長生活中不同因素對個體塑造產生的影響,如何正確認識自己所產生的自卑感,以及如何在自卑感中實現自我超越。
  • 如何超越自卑,突破自我?|心理學著作《自卑與超越》給你密鑰
    他比常人對自卑有更深刻的體悟和思考。或許正是這份對自卑的體悟和思考,讓他尋到了超越自卑的鑰匙,最終不但獲得了維也納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還成為了與弗洛伊德齊名的精神病學家,並開創了個體心理學派。作為阿德勒最負盛名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不但分析了自卑感在什麼情況下,會給人們造成的不同影響;還深入剖析了面對自卑處境,不同的信念是如何產生;以及超越自卑的方法。
  • 《自卑與超越》:合作,才能讓人超越自卑,理解人生意義
    所以,人人生而自卑,只不過自卑程度不同。本書的作者,是世界著名心理學大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阿德勒小的時候個子矮,還有點駝背,行動起來非常不方便,因此他覺得自己又矮又醜,任何事情都沒法和自己的幾個哥哥比較。
  • 《自卑與超越》:合作,才能讓人超越自卑,理解人生意義
    有一些人因為自卑,變得毫無鬥志,鬱鬱寡歡;而另一些人,因為自卑,發憤圖強,提升了自信心,最終獲得成功。《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就是認為有自卑心理的人,應該積極地參與到社會活動之中,在活動中與人合作,從而理解生活,超越自卑,尋求人生的意義。
  • 《自卑與超越》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走向輝煌人生,你需要有點自卑
    文/鏡曉嫻自卑,也可以成為推動成功的力量自卑會讓一個人放棄自己,但自卑也能成為,讓一個人變得更好的動力。奧地利有個4歲的男孩叫阿德勒,儘管家裡比較富裕,但自己卻長得矮小,體弱多病,還長得不太好看,4歲了才勉強會走路說話。
  • 心理學:自卑的出路在哪?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來告訴你答案
    在之後阿德勒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給出了如下定義:「當一個問題發生時,人們對此問題無法適應或者無法解決,此時在自我的意識中也承認無能為力,那麼這時表現出的就是自卑情結。」因為綜合因素下產生的對比,從而萌生了自卑感,而為了超越這種自卑情緒,就需要為自身營造一種「優越感」的形式,進而達到最終的心理平衡。以上的心理過程,在心理學上稱為心理補償機制,同時這也是人們心理上的一種防禦機制。
  • 你看不懂的《自卑與超越》
    ,只有追其根源,找到引起自卑最本質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其實很多自我條件本身很優秀的人也會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這源於各種因素導致的錯誤自我認知,要超越自卑,首先要打破固有認知,從新的角度對自己進行客觀的審視才能有所突破。大多數人能夠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存在的問題,他們不知所措的是如何尋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於有自卑感的人,讓他知道如何應對這種情結才能有效地幫助他超越自卑。
  • 《自卑與超越》: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關於這一點,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代表作《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中文譯名《自卑與超越》)中有深刻的論述: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自卑感並不是變態的,它們是人類地位之所以增進的原因。
  • 《自卑與超越》:想要擺脫自卑,先要具備勇氣
    我想自卑的感覺每個人都體會過。而關於自卑,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可謂最有發言權了,他為此還寫了一本特別有名的著作《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告訴我們:想要克服自卑,我們需要運用正確的方式,否則會使自己的人生導向錯誤的方向。為什麼說阿德勒最有發言權呢?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特別自卑的人,從小患有軟骨病,身材矮小,和高大魁梧的哥哥比起來,阿德勒常常陷入自我否定中。
  • 《自卑與超越》:掌握3個方法,讓你自信滿滿
    而松子悲劇的根源其實是出自她的原生家庭,她的妹妹從小患病,身體不好,父親將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妹妹身上,很少會關注到松子,極度的缺愛造成她內在的自卑,使得她下意識覺得自己不夠好,不配得到愛,以至於成年後總是會尋找那些不會給她帶來真正的愛的人。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說道:沒有哪種經驗是成功或失敗的理由。
  • 《自卑與超越》:如何超越自卑實現生活的意義,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時至今日,《自卑與超越》已出版近90年,受到無處心理學愛好者的熱愛與追捧。 自卑情結是阿德勒心理學體系裡的一個核心概念。阿德勒通過本書告訴我們,「自卑能毀滅你,也能成就你。超越自卑,你將成為內心強大的自己。」在這本書裡,阿德勒從分析人生的意義出發,從正確理解生活的層面層層剖析了自卑情結的根源以及如何超越自卑。 《自卑與超越》,是自卑情結的一面照妖鏡。
  • 自卑與超越-人物Mandarin
    而「 自卑 」是個有趣的心理現象,我接觸過的大多數80後都有自卑情節,而每個人面對自卑時的處理方式又不同,在超越自卑重拾自信過程中我們所經歷的會塑造出不同的價值觀,人生觀,也就我們所說的關於人生意義的理解。這期將要帶你走進韓國學生Mandarin關於他的自卑與超越的故事。
  • 心理學大師名著《自卑與超越》:培養自卑的孩子,一味溺愛就夠了
    請問,你會怎麼看待小夥子的行為?當你沾沾自喜地炫耀時,可能是自卑的;當你打敗所有人時,可能是自卑的;當你心生嫉妒,報復他人時,可能是自卑的;當你逃避現實,自我封閉時,可能是自卑的;《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說:那些有缺陷的孩子,比健康的孩子更容易自卑。當他們走入人群,會遇到各種憐憫、嘲笑和排斥,這讓他們感覺自己不如別人,遭到世界的拋棄和羞辱。
  • 心理學家:你之所以自卑,是因為它對你有很多好處
    由於各式各樣的主觀及客觀因素,你變得自卑起來,內心不自主地升起一股聲音,「我好討厭自己啊」,「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當你深夜在床上為自己的失敗而苦惱焦慮時,或許你還未曾想過:你之所以自卑,是因為它對於你來說,是有很多好處的。
  • 從自卑的形成原因找擺脫自卑的方法
    有些人一旦陷入自卑泥潭,就不能自拔,並逐漸形成了敏感多疑、多愁善感、膽小孤僻等不良的個性特徵,世界上有很多的悲劇都是由自卑引起的。那麼,怎樣才能擺脫自卑呢?我們就從形成自卑的幾個原因來分別討論。更有一些人得了難言之隱,引發自卑。對這類人,應該自己去找一些勵志故事看看或聽聽,像貝多芬、張海迪、霍金、保爾等等人的故事。身殘志不殘,上帝給你關上一道門,同時給你打開一扇窗。你完全可以通過努力追上甚至超越正常人。原因二,缺少安全感和得不到關愛引起的。
  • 精選15篇《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對他人對社會就不會冷漠,會更加感興趣。這樣,對職業、社會和婚姻中遇到的問題都會很好地處理好。並能夠克服自卑,超越自我,戰勝各種精神疾病,使人生光彩奪目。每個人其實都會自卑,因為每個人都對自己不滿,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後,你是否會努力去改變現狀提升自己的滿意度還是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覺拒絕嘗試任何改變。
  • 俞敏洪整整自卑了十年,他的三個超越自卑的方法,趕緊收藏吧
    那種自卑感是深入骨髓的,因為自卑整個大學四年我除了跟三個室友關係比較好以外,也沒有認識其他人了。你要問我活到現在,我最後悔的事情是什麼?大概是我沒有去參加任何的學生會活動吧。但是自卑的人,永遠會失去本來就屬於他的機會。因為自卑,所以你就會害怕,你害怕失敗,你害怕別人的眼光,你會覺得周圍的人全是抱著諷刺打擊侮辱你的眼神在看你,因此你不敢去做。所以你用一個本來不應該貶低自己的元素貶低自己,使你失去了勇氣,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的門,都被關上了。
  • 《自卑與超越》:一個自卑的人必須要知道的四件事
    《自卑與超越》是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巔峰著作,阿德勒出生在維也納一個並不富裕的猶太家族,一生閱歷豐富,歷經磨難,幼年患上佝僂症,5歲又患上肺炎險些喪命,看上去又矮又醜,在同齡的兄弟中他經常感到自卑,但不幸的童年並未使他消沉,在很小的時候就下定決心做一名醫生,他決心「與死亡做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