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

2020-08-21 劉天怡

自卑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心理,但如何讓自卑變成自信,這是我們應該學會做的事情。

首先要弄清自卑的原因,自己身上的原因和外在的原因,要搞清楚,因為長相自卑,身高自卑,外在的原因就是父母離異自卑,家庭環境自卑,自卑的原因有太多種了。

人之所以自卑就是沒有看清自己的優勢,沒有更好地認清自己,我覺得認清自己是一個很麻煩的過程,人的自我認知就像是一面鏡子,人總是要照鏡子,看清鏡子裡的自己,可是每次照鏡子,都看不清真實的自己。

我從小自卑,可能是因為總是被罵,罵我又傻又笨,總是被欺負,學習成績不好,讓我變得很自卑,自己的性格又很內向,時而,我會懷疑人生,覺得自己是一個無用的人,因此感到很自卑。

因為自卑讓我慢慢地變強大,慢慢地看清自己想要什麼,因為自卑也使我慢慢變得有自信。

這個世上沒有無用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每個人都要學會用美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別人。

生活在不順,也要保持一顆平常心,用平常的心態去看這個世界,不要總是出現負面的想法,對待生活,對待困境,我們更要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要學會迎難而上。

更要學會有一顆同理心,學會理解和包容別人,也許別人的人生還不如你,人生就是如此,有好有不好,珍惜你所經歷的磨難,人只有經歷磨難,才會得到成長。

要試著相信自己,內心不斷告訴自己,我能行,不管做什麼,我都可以的,人要有了自信,便有了底氣,覺得什麼事都能做成的底氣。

一個人的自卑是認清自己的過程,除了認清也要學會超越自我,做一些自己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嘗試著去做一些與眾不同的事情,不要總是迎合別人,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追逐自己的夢想。

我覺得每個人的一生都要學會躁動起來,走跟人不一樣的路,也許你的世界會變得更加的多姿多彩。

相關焦點

  • 《自卑與超越》:合作,才能讓人超越自卑,理解人生意義
    我們自卑,自卑自己不會交流,如果說錯了,別人會笑話我們。面對愛情,單純地討好對方,特別害怕對方離開自己。因此,在相處過程中,處處忍讓,戰戰兢兢,我們自卑,自卑自己不是他理想中的樣子。每個人,都會產生自卑的情緒。
  • 《自卑與超越》:合作,才能讓人超越自卑,理解人生意義
    有一些人因為自卑,變得毫無鬥志,鬱鬱寡歡;而另一些人,因為自卑,發憤圖強,提升了自信心,最終獲得成功。《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就是認為有自卑心理的人,應該積極地參與到社會活動之中,在活動中與人合作,從而理解生活,超越自卑,尋求人生的意義。
  • 《自卑與超越》:如何超越自卑實現生活的意義,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自卑情結是可以超越的嗎?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給出了答案。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de Adler),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早年間,阿德勒曾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核心成員,後退出維也納心理分析協會,創立個體心理學,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
  • 如何超越自卑,突破自我?|心理學著作《自卑與超越》給你密鑰
    而這中最關鍵的是,為了克服自卑,我們給自己樹立了什麼樣的目標。不同的目標把我們指引向了不同的道路,決定了我們是戰勝自卑,贏得更廣闊的人生;還是陷入越來越深的自卑感,走向愈加掙扎的泥潭。而這一切的答案就在今天要介紹的這本名為《自卑與超越》的書中。
  • 《自卑與超越》:別讓自卑,困住你的人生
    本周,和大家共讀一本關於「自卑情結」論述的書——《自卑與超越》。01《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作者還在書中從不同緯度分析了自卑感產生的原因,人類成長生活中不同因素對個體塑造產生的影響,如何正確認識自己所產生的自卑感,以及如何在自卑感中實現自我超越。
  • 自卑與超越-人物Mandarin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在正式採訪之前我都會了解被採訪者的家庭背景,包括家庭成員,生長年代,受過的教育,這些我們所經歷的塑造了我們的思想又同時表現在我們的行為舉止上。而「 自卑 」是個有趣的心理現象,我接觸過的大多數80後都有自卑情節,而每個人面對自卑時的處理方式又不同,在超越自卑重拾自信過程中我們所經歷的會塑造出不同的價值觀,人生觀,也就我們所說的關於人生意義的理解。這期將要帶你走進韓國學生Mandarin關於他的自卑與超越的故事。
  • 如何克服自卑?如何實現超越?—《自卑與超越》有感
    發現好久都沒有更新了,因為最近是在考試月,需要很多的時間複習,今天讀了一本比較有意思的書叫做《自卑與超越》,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是一本心理學的書,大家都知道心理學的書在我們大眾眼中都是比較枯燥的,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卻有些特別。
  • 你看不懂的《自卑與超越》
    心理學家認為,個體在自我評估過程中感到過多的缺點、過錯、無能,則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優越感則是自卑感的補償。阿德勒一開始也是一個有強烈自卑感的人,他曾是一個四歲才會走路的體弱多病的人,患有佝僂病,無法進行激烈的體育活動。身體上的缺陷並沒有讓他自我放棄,相反,這使得他不斷上進,不斷突破自己。
  • 《自卑與超越》:想要擺脫自卑,先要具備勇氣
    我想自卑的感覺每個人都體會過。而關於自卑,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可謂最有發言權了,他為此還寫了一本特別有名的著作《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告訴我們:想要克服自卑,我們需要運用正確的方式,否則會使自己的人生導向錯誤的方向。為什麼說阿德勒最有發言權呢?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特別自卑的人,從小患有軟骨病,身材矮小,和高大魁梧的哥哥比起來,阿德勒常常陷入自我否定中。
  • 《自卑與超越》: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關於這一點,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代表作《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中文譯名《自卑與超越》)中有深刻的論述: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自卑感並不是變態的,它們是人類地位之所以增進的原因。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1)自卑與超越
    《自卑與超越》當然除外,很早就得以引進,但非心理學專業的讀者對這本書並不感冒。但在一本書的出版之後,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這本書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日本人所著的書很聰明地採用了對話體,讓人感覺有趣、富有哲理又通俗易懂。不可否認,那是一本不錯的書,但也確實不能完整體現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
  •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 生長物語
    阿德勒提出,人在開始生活時即具有自卑感,它是人人都會有的感受,並不需要為此羞愧或更加自卑,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正確理解和面對它。阿德勒是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自卑與超越理論的提出最初來源於他本人的成長經歷。阿德勒的家庭富裕,但童年生活並不快樂。
  • 恐懼、憤怒、疏離,可能都是自卑的表象,超越自卑可用的四種方法
    布琳·布朗,美國著名學者、演說家、作家,曾經對脆弱、勇氣、自卑感和價值感做了長達15年的研究,她在《超越自卑》這本書裡是這樣描述自卑的: 自卑是種極其脆弱的情感,它使我們總是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復原它,超越它,從而走上健康生活的康莊大道。
  • 《自卑與超越》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走向輝煌人生,你需要有點自卑
    自此,自卑成為了阿德勒一生不斷超越自我的力量,把自己的人生推向了成功,最終成為心理學之父。在我的慣性思維裡,認為自卑是一種負能量,直到阿德勒先生出版了《自卑與超越》,阿德勒在書中說到:「誰都不能替代你過你的人生,誰都不能幫你真正的解決問題,但是擁有了勇氣,我們就有了克服困難的活力,超越自卑的強大內心,任何時刻都能成為你人生的新開始。」
  • 心理學大師名著《自卑與超越》:培養自卑的孩子,一味溺愛就夠了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在其代表作《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說:當一個人無法恰當地適應和應對問題,並且堅信他們無法解決時,就是自卑情結的體現。自卑無處不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說:那些有缺陷的孩子,比健康的孩子更容易自卑。當他們走入人群,會遇到各種憐憫、嘲笑和排斥,這讓他們感覺自己不如別人,遭到世界的拋棄和羞辱。
  • 自卑與超越:人之所以會失敗,重在自卑情結,缺乏合作能力是關鍵
    這種現象我也有過,那時特別害怕上語文課,在困難面前特別自卑,不是去克服語言障礙,而是逃避和退縮,所以過去幾十年我的普通話一直不過關。看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後,我明白我內心有一種「自卑情結」。所謂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在面對問題時無所適從的表現。
  • 《自卑與超越》:你之所以會自卑的5個原因
    安德烈·莫洛亞:&34;自卑感&34;《自卑與超越》是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代表作,該書以自卑為線索,幫助我們了解生活的意義,以及原生家庭、學校、婚姻和社會對我們的影響。自卑是很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感受到一些自卑感。
  • 《自卑與超越》:一個自卑的人必須要知道的四件事
    《自卑與超越》是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巔峰著作,阿德勒出生在維也納一個並不富裕的猶太家族,一生閱歷豐富,歷經磨難,幼年患上佝僂症,5歲又患上肺炎險些喪命,看上去又矮又醜,在同齡的兄弟中他經常感到自卑,但不幸的童年並未使他消沉,在很小的時候就下定決心做一名醫生,他決心「與死亡做鬥爭
  • 解讀阿德勒《自卑與超越》:心靈的困惑與自贖
    這本由阿德勒寫作的心理學經典名著《自卑與超越》沒有難以理解的艱澀名詞,不像弗洛伊德一樣令人望而卻步,他在整本書中用簡潔易懂的文字帶給我們對於生命的思考:「什麼是生命的意義?」他告訴我們:「生命遭遇的最大的困難,以及造成他人最大傷害的,是那些對人類沒有興趣的個體,而就是這類個體導致了人類所有的失敗。」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 自卑與超越:一切取決於自己
    《自卑與超越》是我在看了小倉廣的《接受不完美的勇氣》,了解到阿德勒後買的《自卑與超越》中有一段話,體現了上述核心觀點:經驗並非成功或失敗之母。我們的生活經驗對我們沒有太大用處,起決定作用的是我們賦予經驗的認知和意義。所以說,我們是自我決定的,決定於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如果我們將過去的經驗作為未來生活的基礎,那麼我們很可能會一直錯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