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美者為玉」,同中國古老漢字一樣美麗的當屬玉石了。漢字中偏旁部首有「王」字的,大多都與玉石有關,如:瑛、玦、瑛、瑜、瓔、琮等等。
對於玉的讚美詩詞數不勝數。有詩曰:「玉在山而木潤,玉韞石而山輝。」那麼,玉石在古代詩文中應為「玉在文而章彩」吧。這從高中語文課本中的那些美玉故事可見一斑。
一、和氏璧
出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四,第四單元,第11課《廉頗藺相如傳》作者司馬遷。
趙國有一塊天下共傳的寶貝——和氏璧,秦國願以15座城交換。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趙國不得不從。
趙王派足智多謀、膽略過人的藺相如「奉璧」出使。
章臺之上,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藺相如「視秦王無意償15座城」便略施小計,趁秦王齋戒五日之時,暗中讓身邊的隨從「懷玉璧」順利返回趙國。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和氏璧:
相傳在唐後已經失傳了,其模樣後人無法得知。經過推測,它的厚度至少10釐米,是一塊經過簡單加工的璞玉。這塊璧為什麼叫和氏璧呢?這裡要講到一個悲壯的故事。
楚人卞和在荊山砍柴時,發現一塊璞玉。他曾前後獻於厲王和武王,卻因鑑玉者定為「普通石頭」而被砍去了左腳和右腳。
文王即位,卞和哭於荊山腳下。三天三夜,眼淚涸乾了,眼裡流出來的全是血。文王派人詢問緣由,卞和說:「我不是為自己所受的酷刑而悲傷,而是悲傷寶玉無人能識別。」於是文王派人打開玉石,果然是稀世珍寶,遂取名「和氏璧」。
二、玉玦、白璧、玉鬥
出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一,第二單元,第六課《鴻門宴》,作者司馬遷。
公元206年,項羽設「鴻門宴」,欲除勁敵劉邦,建立霸業。這場「鴻門宴」可謂一念決生死,一宴定天下。
劉邦老奸巨滑,早已洞明項羽年輕氣盛,頗講義氣而優柔寡斷的特點。
宴飲中,「範增數目項王」暗示他動手,並且「舉所佩玉玦以示者三。」項王默然不應,最終錯失良機,放走了劉邦。劉邦留下白璧一雙,玉鬥一雙,抄小道回至軍中,立刻把告密的曹無傷殺了。
玉玦:
半環形的佩玉。
玉壁:
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器上有變化多端的花紋,為我國傳統的玉禮器之一,數量也在歷代冠首。
玉鬥:
玉制的酒器,也借喻江山社稷。可惜這玉鬥,被亞父範增「拔劍撞而破之」。
華夏文明,因玉而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瑕不掩玉」「懷瑾握瑜」「化幹戈為玉帛」這些成語更是代代相傳,成為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
中國玉不僅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魂寶,也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