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棲霞區一街道暖心服務居家隔離的外國人,被專門報導出來後,遭到網友們的大量批評、嘲諷。老胡仔細看了報導,我認為,那個街道本身沒有做錯。處在居家隔離中的人都是很困難、不適的時候,他們需要更多的關心。如果一個街道有餘力把這種關心做得更加到位些,這是基層治理的正面表現。
問題出在報導的聚焦角度上,它確實製造了一種照顧好外國人值得特殊稱道的語境,刺激了輿論場上圍繞外國人是否實際享受了所謂「超國民待遇」的敏感神經。這和上海一社區「英國女婿」實現居家隔離那件本來符合規定的事情被單挑出來報導引起公眾不滿,其輿論邏輯都是一樣的。
是的,我們的社會上存在對外國人更加關注,也經常給他們更多一些照顧的情況。老胡認為這當中匯集了人們的兩層心理,其一是中國人就是熱情好客,加上外國人的數量總體上不太多,人們會天然地更關注他們在身邊的存在,也會情不自禁地多照顧他們一些。其二是中國人還不太自信,一些地方的基層工作者有點怕老外,有「外事無小事」的老觀念,擔心老外不高興會找麻煩,所以就對老外也多照顧了些。當前國人的權利意識不斷覺醒,一些地方未能善待基層百姓的情況與外國人受到照顧的報導逐漸在輿論場的集體心理中形成了對比暗示。所以反對優待外國人的聲音越來越強烈,任何外國人受優待或疑似受到不合理優待的信息都會被掃描出來,並被口誅筆伐。
老胡沒有仔細探究、比對這個報導中的具體細節,我相信,輿論場上公眾心理的那些暗示真實、普遍。尊重這些心理暗示,與它們和諧相處,是所有涉外討論必須高度注意的方向。
至於中國社會該怎麼樣對待外國人,我認為這個問題會在現實中經歷一輪又一輪的磨合。時代在變,中國的國家地位在變,中國人在世界財富鏈條上的位置在變,世界反過來對中國人的態度同樣在重塑,這些都會影響我們怎麼樣在國內對待外國人,以及怎麼樣講述與國內老外有關的那些故事。
外國人不能夠在中國享受「超國民待遇」,中外人士應當權利平等,在防控問題上尤其要如此,比如丹麥外交官家屬居家隔離期間出門遛狗,決不能允許;另外我們應當熱情對待、幫助在華人生地不熟的外國人;我們還要防範外國人當中的壞人,在涉外領域嚴格執法。這些原則將會在這樣的反覆磨合中構建起彼此的恰當關係。我相信中國人會逐漸形成針對外國人的平常心,這種平常心會讓外國人的話題逐漸失去敏感,我們也不會再做針對外國人要「不卑不亢」的強調。無論一個外國人受到了特殊照顧還是正常權利受到損害,我們的討論都會不再關注事件當中的「外國人」元素,而會更多鼓勵權利體系的儘量完善,無論服務落到誰的頭上,都多多益善。
來源:胡錫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