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認識語文課本嗎?

2020-09-10 北京紀事雜誌

記憶中,上學第一天第一堂課,常常需要翻開語文課本。數年來,一冊語文課本在手,學生學,老師教,只是,你真的認識語文課本嗎?

上不好語文課,學不好語文,有時候不是努力問題,是認知問題。認知決定行動。

且看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組成員、國際安徒生獎得主、作家曹文軒如何解讀《認識語文》。

認識語文:語文教材,和文學是啥關係?

多數人對於我「作家」的身份很熟悉,其實我也常常參與到中小學教材的編寫工作中,對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情況非常熟悉,現在的小學語文教材和初中語文教材裡面的有些課文是我推薦進去的,因此我很清楚現在小學、初中語文教材中主要文類是文學。

其實,全世界的語文教材在文本文類的選擇上幾乎是一致的,文學作品始終是最主要的選擇,有些國家的語文教材甚至把語文教育與文學教育當作同一個概念,所編教材中基本都是文學作品。中國語文教材在文本文類的選擇上也是傾斜於文學作品的。

據統計,從民國時期的教材直到現在的新課標問世,其間中小學語文教材大約有900多種,這些教材因為時代、政治、意識形態和編選者的個人語文觀不同,各有各的取向,各有各的配置,各有各的特色,但是大多數教材在文類的選擇上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文學作品始終佔有很大的篇幅,它們是文學教材的主體。

與其他文類的文本相比,文學作品無疑是優勢的文本群落。

在新課標問世之後,多數語文教材文學作品所佔的比例非但沒有下降, 反而進一步提升,竟高達65%甚至70%。

那麼,文學作品在教材中究竟佔多大的份額為宜?如此大的比重是否有一點傾斜?我的看法非常明確,現在所佔有的份額是合理的。

文學作品理應成為語文文本的優勢群落,道理何在?義大利作家阿奇比在《義大利中小學語文語言與文學教育》中寫道:與其他培養方式相比,文學在義大利學校教育中佔有十分突出甚至極度重要的地位,在人的培養和開拓認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學生成長和學習的漫長階段,它承擔極為重要的倫理道德和美學教育功能,通過描繪和想像來開拓人的思維,這對於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都是必要且有效的。從6歲到18歲,每個義大利學生都接受著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基礎文學教育:在小學,文學教育與語言教育密切聯繫,這是因為多少個世紀以來,我們的許多文學作品能夠提供一種語法嚴謹、詞源豐富多樣的多種語言典範;在初中,文學有了特殊的位置,用於開展閱讀實踐,為了建立了解民族文化和不同歷史階段的基礎,文學是語言文化的入門工具;在高中,保持並加強對文學的教育是理解培養想像力的教育。

在這個意義上,文學課的教育必須對虛構的文學作品進行講授,在實際教學中不應該只是涉及特殊語言的文本或者只是有美學和形式方面的特性,還應該具有在人的培養和認知方面的價值。

這段話裡面可以提煉出文學為什麼會成為語文教科書優勢文本配置的理由。

文學何為?認知,還要審美

學生學好文學作品,關鍵在於老師怎麼樣上好文學課。一堂好的文學課,與大家對文學價值的理解密切相關。

文學的價值大致上分兩方面,一個是認知價值,一個是審美價值。

認知價值就是指關於我們認識社會、認識人生、認識生命的意義。

這些「認知價值」在過去的語文課堂上被大講特講,並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有時甚至會成為唯一的內容,其他話題比如結構、語言等等往往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的。

我們需要重視文學的另一個重要價值——審美價值,這些年有人不時提及這個話題。

中小學的文學課已經開始注意到文學的審美價值,早些年我們恐怕連這個意識都沒有, 那時候的文學課是一種殘缺的文學課。

不講文學的審美價值當然是不完整的文學課。現在的情況依然並不樂觀,並不是所有語文老師都意識到了文學的審美價值。

許多語文老師在講文學作品的時候沒有把它當文學作品來講,也很少從審美的角度對作品進行有藝術韻味的分析,一篇文學作品往往被講成一篇社會現實問題的報告或者是人生指南。賦予語文課以「人生指南」的功能,這是中國語文教師最擅長的,利用一篇語文課文傳遞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但若僅限於此,我聽完課總會有點遺憾,尤其對於一個寫作者而言。其實,我在寫文學作品的時候考慮到的並不是這些問題,我考慮到的是一段風景描寫,考慮到的是故事,考慮到的是情節,考慮到的是起承轉合,考慮到的是語言,當然我也會考慮到這個作品的題旨,題旨定下來之後考慮更多的就是人物什麼時候出場、第一句怎麼寫、怎麼收尾,等等。

比如在我的新小說《櫻桃小莊》中,我寫了這樣一個故事:在父母外出打工後,哥哥、妹妹和奶奶一起生活在櫻桃小莊,但是奶奶由於老年失憶,意外走失,兄妹二人便開始了曲折艱辛的尋親之旅。

那麼在創作這個故事的時候,作家在思考什麼?故事的結尾一定是需要精巧構思的。結尾是兄妹追尋各種蹤跡最後來到一座城市,那麼奶奶到底找到了沒有?我一定讓你感覺到找到了,但是我不能讓他找到。假如真的找到了,有意思嗎?

而且場面會很尷尬,無非抱著眼淚譁譁下來。這個很難寫的,寫了也沒什麼意思,這不是文學的處理,我要讓你感覺到找到奶奶有八成可能:走到這座城市,有人說前天見過這個老太太。一對外婆和外孫女經常在這個地方散步,每次會路過一個廢棄了的報刊亭,這裡面有一個老太太,每天晚上在這裡過夜,她還不停地唱歌。兄妹倆小女孩馬上開始唱一首搖籃曲《豌豆花》,因為爸爸媽媽外出打工,奶奶就是唱著這首搖籃曲把他們帶大的。

奶奶一定會被找到, 但我是這樣處理的:一天早上,哥哥妹妹沿著這條大街向太陽升起的地方走去,那個外婆和外孫女告訴他們,奶奶就是從這個地方出發往東走。小女孩唱著《豌豆花》,男孩吹著笛子迎著太陽順著大街往前走,我就寫到這兒。如果語文老師去講《櫻桃小莊》,我希望能提出一個問題:最後的結局是真的找到了奶奶,還是留下一個懸疑為好?這個時候,就是一堂文學課了。

認識語文:語文課堂,和人文是啥關係?

我參與中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的過程中,提出來一個意見:我們現在編寫的是語文教材,不是人文讀本,「語文」二字不可有片刻忘卻。

那時候不少版本的語文教材將過多的注意力放到文本深刻的社會意義、哲學意義以及歷史意義上,放在了所謂的題旨的深刻現象, 這沒有問題, 但在追求人文性的時候我們不能將「語文」二字置之度外。

所有選進語文教材的文本都必須在文章的寫法上有說道,它們不僅要有重要的意義,而且還必須有寫作藝術,在語言、修辭、意象、結構、細節、美學上都應當有所建樹。

以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一文為例,這篇曾經影響了美國歷史走向乃至影響人類歷史走向的政治演說詞是不是具有足夠的人文性?毫無疑問,但它同時還是一篇絕佳的好文章。從「語文」的立場來分析解讀這篇演說詞,修辭上它大量使用了排比句,而排比恰是演說詞特有的、最重要的修辭方式。演說詞的目的就是鼓動你,排比句可以形成一種強大的語流,使聽眾處在激情狀態。因此,《我有一個夢想》這篇演說詞從語文的角度可以有很多說道之處,而它的深刻性同時也是毋庸置疑的。

我曾經編過一套《民間語文讀本》,編選的要求就是:選取的文本必須在寫作上有可說道之處,能夠從寫作的角度去講它的妙處。比如我選了一篇悼詞,悼詞文體的寫作格式可能立刻會浮現:某某某生於哪一年,死於哪一年,活著的時候做了多少好事,現在離開我們,讓我們化悲痛為力量,最後加上一句勸親人們節哀順便。而我選擇的悼詞是一個日本作家寫的,被哀悼的是位日本評論家,他一上來就罵死去的人:「你這個傢伙太自私了,這塊墓地是風水寶地,老子先看上了,你怎麼可以搶先我一步把它佔上了?多少年以後,我沒辦法,我也是要來和你做鄰居的, 但是我現在告訴你, 我根本不想和你做鄰居,跟你這樣的人做鄰居太無趣了。我們有什麼好說的?我們根本沒什麼好說的!」一通下來就是罵,我當時一邊看一邊笑,一邊笑一邊眼睛發酸,可以想到那個逝者和正在做悼詞的人原來關係有多好,一個朋友不好到那個份兒上怎麼可能做這樣的悼詞呢?閱讀這個悼詞,文章之道、文章之法便高下立判。

有一篇是賈平凹的散文,寫颳風的。可是風這個字從頭到尾在他的文章裡面都沒出現,他就寫颳風時的樣子以及風颳出去之後在大地上留下來的各種各樣的形狀,可是風這個字始終沒出現。學生閱讀之時,就應該思考這樣的文學處理有何可取之處,體會文學與現實之間有何關係。

因此講文學課、聽文學課,都不能只停留在對作品的人文性解讀上,還要回到藝術層面對作品進行解讀。

文學作品的藝術解讀,尚存巨大空間

經典作品普遍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和藝術性。

所謂的藝術性包括人物刻畫、情節安排、細節描寫、風景描寫、意境、意象、起承轉合、開頭和結尾各種敘事手段、氛圍營造、畫面感,以及各種修辭方式等,話題之多無法說盡,正是無法說盡,恰恰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解讀文學作品巨大的藝術空間。

藝術層面的解讀空間很大,但遺憾的是我們長期缺乏相關意識,以至於藝術性範疇知識不夠豐富,很多藝術層面的解讀過於牽強,不是「蜻蜓點水」就是「機械套用」,最終使得文學課變成了一堆道理的闡發。

有一次,我去杭州一所學校講寫作課。講座中提到了《凡卡》,這篇文章在很多版本的語文教材中都出現過,文章是寫一個叫凡卡的小孩在皮匠店裡學徒給爺爺寫的一封信,把這封信放到郵箱裡面,希望爺爺能收到。但是他只寫了「鄉下爺爺 收」,所以是寄不出去收不到的一封信。

於是,我臨場提了一個問題:誰能講一講《凡卡》?

有一個小男孩把手舉得特別高, 我說孩子站起來回答我的問題。那個小孩站起來,才學絕佳,滔滔不絕,慷慨陳詞,滿臉漲得通紅,說凡卡寫了俄羅斯底層人民的困難生活,控訴了沙皇俄國的殘酷統治。講完以後,掌聲雷動。

那麼這個小孩講得對不對?對,當然沒問題。當時俄國的那批作家包括契訶夫都有強烈的批判社會現象的動機, 毫無疑問, 《凡卡》正如那個孩子所言具有明確的批判社會的傾向,但它畢竟是一篇小說,是文學作品,對它的解讀不能光是這些。於是我接著問他,孩子,你能不能從其他角度講一講《凡卡》?他一下子呆住了。因為他沒有其他的話題,老師告訴他就是這個意象的話題,他不可能給我講其他的。

藝術層面上,學生該如何解讀呢?如果我講《凡卡》,會提出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凡卡在皮匠店學徒的苦難經歷,不是由凡卡傾訴出來,而改為作家本人直接寫出來,請問這個世界上還有沒有一篇叫《凡卡》的經典短篇?這個問題直接切換到了文學的「敘述」角度。

第二個問題,《凡卡》小說中並沒有提到這封信永不會到達這個細節,這樣處理好嗎?其實這個細節絕對重要。我們之所以說《凡卡》是一個藝術性很強的短篇、構思非常巧妙的短篇,就是因為這個細節。這個細節是這個短篇的魂,是這個短篇小說的眼。我們對《凡卡》一文感同身受的原因,或許恰是因為人人心中都有一封永不能到達的信。

因此我們要懂得「鑑賞」,體會美好的心情和心境。回望先人們的閱讀,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品評一件藝術品時的優雅風採。那些出神入化的點評讓藝術品真正被「閱讀」,也正是這種「閱讀」,讓文學成為文學。

金聖歎的評點旁邊總有一個批叫作「絕妙好詞」。如果語文老師們在上課時也發出這種感嘆,就「點石成金」為真正的語文課了。

文/曹文軒

(本文節選自《北京紀事》9月刊專題《上學記·文學課》,欲覽全文,歡迎購買雜誌)

【北京紀事公號:beijingjishi 歡迎分享+關注】

相關焦點

  • 中學語文課本又遭改動,魯迅的文章不應該出現在教材裡嗎?
    中學語文課本又遭改動,魯迅的文章不應該出現在教材裡嗎一直關注中學語文界的朋友想來已經發現了,近幾年在中學語文課本很多文章都消失了,不少現在的80後、90後記憶深刻的好文章都被刪除了。是不是魯迅的文章出現在課文當中對學生真的像有的人來說只有負擔沒有作用呢?所以今天我們就接著來談談魯迅的文章。一、魯迅文章真的那麼難懂嗎?曾經有人調侃說,中學語文最難學的就是魯迅的文章,甚至網上還有段子,找出一段話當中的語病,大家找的興致勃勃,挑出不少毛病,最後卻發現這一段話居然出自魯迅的文章。
  • 曾經的小學語文課文你還記得多少呢?這些小學課本你還有印象嗎?
    小編想先回憶一下70後的課本,70後的課本封面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語文課本的內容還有人能想起來其中的某一篇課文嗎?你們還有人記得當年課本裡的內容嗎?我們再來一起回憶一下80年代的小學語文課本吧!80年代的人們,你們還記得你們小學時候的語文課本封面嗎?小學語文課文還能記得幾篇呢?在80年代,有的學校用的是五年制的小學教材,有的學校用的是六年制的小學教材。不知道這些教材裡的課文你還能記起來多少?
  • 你見過清朝小學的語文課本嗎?簡直美得不得了!
    先說明下,這本是其中的第二冊,因為是四年制,相當於現在的一年級下或二年級初。以上就是100多年前的語文課本和教育理念。你們說,這樣的課本,可打幾分?
  • 語文課本中的句子,哪一段給你滿滿的回憶?
    從上學伊始,我們就開始學習語文。你的語文是從哪一段開始的呢?是一首古詩,還是一段名人故事,抑或是老師一句誇獎,一個肯定的眼神。今天,我們回首往事,回憶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句子,哪一段,或者哪一句讓你記憶深刻,到如今,依然清晰呢?
  • 日本的語文課本到底教什麼
    小編要開始小清新了,大家做好準備了嗎?下面是一些動漫中出現的日本語文課場景,出現了很多日本語文教材裡收錄的經典課文。(就和我們課本裡經常會有魯迅的文章,時不時跳出很多古文的道理差不多啦。這篇《奔跑吧梅洛斯》(走れメロス)是被收錄在日本初中語文課本當中的。《上課小動作》基本上都描寫的日本課堂場景,小編已經認識這個老頭子了,這就是他們的語文老師吧,國文課一直看到他…
  • 語文高分在於積累,但是你真的會「閱讀」嗎?
    現在小學語文大致還是採用先學拼音、生字,再學詞彙、句子這樣一個邏輯框架。拼音真的需要放到語文學習的最前面嗎?生字真的需要那樣一個個獨立地去學嗎?這裡有一個貌似合理的邏輯推理:會讀文章就得先認字,想認字就得學拼音——事實上,這個表面合理的邏輯並不符合兒童的認知順序,逆反了人類學習語言文字的天性。顛倒了語言學習的順序,充滿反認知的內質。
  • 葉聖陶《開明國語課本》:小學語文課本必是兒童文學
    今年秋季開學,我國中小學新生統一更換語文課本,此舉意在增強學生的閱讀、動腦和動手的能力。 說到語文教材,我們不能不想起葉聖陶先生,他是我國最著名的作家、編輯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傾注語文教材的編輯和教育教學,是我國語文教學的開拓者。「語文」這兩個詞就是新中國成立後,由葉聖陶提出來的。他說,說話就是語,寫字就是文,所以叫語文。
  • 你知道小學語文課本裡的插畫和配圖,都是出自哪些畫家之手嗎
    還記得開學第一天拿到《語文》課本的好奇與欣喜嗎?是否曾盯著插圖入迷走神,是否曾「費盡心思」為課本上的畫作「改頭換面」。這些語文課本中的插畫,幾乎承包了我們上課時所有的開小差時間。你知道小學語文課本裡的經典插畫和配圖都是出自哪些大師嗎?比如這幅被人惡搞了無數次的《杜甫像》,作者為水墨人物畫一代宗師蔣兆和。
  •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真的從語文課本中刪除了嗎
    有沒有那麼一句話,讓你想起被文言文支配的恐懼?這應該就是文言文存在於小學、初中、高中乃至更高教育課本中的意義:文化傳承,勿忘歷史!但為什麼語文課本中要刪掉《陳涉世家》呢?《陳涉世家》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章,列於《史記》第四十八篇,是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的傳記。
  • 語文課本的這些經典插畫,滿滿的都是回憶,認識8個以上是學霸
    在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插畫,圖文並茂,學生的學習興趣會被調動起來,學習的積極性很強,效率明顯提高。對於小學生來說,接受知識能力有限,在日常教學中可以藉助插畫,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書本知識。現如今,語文課本發生了很大變化,收錄了更多新課文,插畫的變化也很大。
  • 學生惡搞語文課本火了,歷史名人被「喬裝打扮」,網友:大開眼界
    在我們上學的時候,語文這個學科基本上都是學生們所喜歡的學科,畢竟語文這個學科是沒有什麼太大難度的,而且語文也是我國的母語,就算是學生上課的時候不學習,在考試的時候,語文這門學科幾乎都是可以及格的。
  • 語文課本這樣說
    我是「光源說」,一個主張快樂學習的語文老師。關注我,可以獲得更多的語文知識哦。《詩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我們會在八年級下冊接觸到《詩經》並且會學習到2首愛情的詩歌,了解2種詩歌的形態。在《詩經》中有很多的描述愛情的詩歌,可以配合課本中的那兩首詩歌一起來了解先秦時候的愛情。
  • 又是9月1號開學日,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小學語文課本你見過嗎?
    自從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再過1個月就是新中國71歲的生日,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小學語文課本你見過嗎? 今天就給大家看看建國之初的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相信很多人都沒見過。
  • 透視美國「語文」課本
    這裡以霍頓·米夫林·哈考特集團於2012年出版的一套中學「語文」課本——《文學》(Literature)為例,說明美國「語文」課本的主要特點。1.強調「標準」。這套《文學》課本,根據《共同核心州立標準·英語課程標準》編寫,對課程標準的貼合度非常高,處處突出「標準」、詮釋「標準」。
  • 北京高中語文課本換血
    對於記者的這個疑問,薛老師反問道:「這要看你怎么正確認識這些網絡語言?有些新的詞彙,可能漢語詞典在第8版第9版就要新加進去了! 比如『整合』這個詞,在1998年以前的中國任何辭書裡都沒有。」在編寫人員看來,網絡語言的確有自己的缺點,不嚴密,缺少高雅。
  • 初中語文課本中的6張經典插圖,你能認出幾張?能全答對的是學霸
    很多中、小學課本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往往會配上大量切題的圖片,其中有些圖就非常經典。下面筆者給大家介紹六張初中語文課本中的經典插畫,你能認出幾張呢?全部都認識的一定是學霸。為了發明電燈泡,他換了幾百上千種材料,最終發明了鎢絲電燈泡,他這一生發明了無數物品,有很多都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有些甚至沿用至今,你們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嗎?由圖中可知這篇課文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我國古代,其實它主要講的是孫權送給曹操一頭大象,曹操非常好奇,不知道它有多重,但是由於大象太過龐大,在場所有人都想不出為其稱重的方法。
  • 語文課本為何總被詬病
    所有課程中,最容易被人說三道四的就屬語文。不僅僅是因為母語課門檻低,人人都能嘮叨幾句,更因為這門課與萬眾期待的人文關懷、價值情操等一系列素質教育最為相關。一旦上升到這種高度,那幾乎就是說,語文課如何,祖國花朵們就被培養得如何。    懷抱著這樣的邏輯,幾冊薄薄的語文課本,居然弄得很多人緊張,也就不足為奇了。
  • 留英學語文 圍觀英國中學名校《英國語文》課本
    留英學語文 圍觀英國中學名校《英國語文》課本 編者按:英國伊頓公學、哈羅公學、達利奇學院等中學不僅在英國家喻戶曉,也是世界名校,建校歷史長達四五百年。《英國語文》從這些名校的經典語文課本中精選翻譯了61篇,前半部分為漢語譯文,後半部分為英語原文。
  • 新版小學語文課本,為什麼還是不盡如人意?
    新京報:你在《論小學語文:一驚一乍與一精一詐》這篇文章中指出了很多教材問題,許多人很贊同,但也有人認為任何教材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你不在中小學教育的一線工作,關於語文課本的批評很多都是坐而論道,許多指摘過於吹毛求疵。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 韓涵:透視美國「語文」課本
    這裡以霍頓·米夫林·哈考特集團於2012年出版的一套中學「語文」課本——《文學》(Literature)為例,說明美國「語文」課本的主要特點。1.強調「標準」。課本正文部分,在單元目錄、課文旁批等處,標註Common Core(「共同核心」)的提示,以強調相關內容與課程標準的對應關係。在各板塊的標題和課後練習旁,則列出共同核心州立標準的具體條款,提示這部分內容指向的課程標準目標。正如課本前言所說:「你們的課本與英語課程標準保持緊密一致,每當你們學習一個概念或練習一個技能,你正在努力掌握標準中的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