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11個月特別黏著媽媽,到哪裡都要抱,連上洗手間都得跟著。也特別怕生,只跟幾個很熟的小朋友玩,其他幾個認識的都不一起玩,這樣的情況怎麼辦?
存在這樣困擾的父母不在少數。
針對孩子特別粘人的問題,小七老師在《小七老師育兒說》一書中說到,這是孩子分離焦慮的表現,也是孩子建立依戀的標誌之一。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0~3個月是無差別依戀,3~6個月是選擇性依戀,6~36個月是穩定性依戀。對孩子而言,媽媽的愛和親近是最基本的需求,所以孩子依戀父母是正常的。
而三歲之前是孩子構建依戀關係最關鍵的時期,父母要抓住這個時期,讓孩子具備完善的安全依戀關係,這樣就可以構建好面對分離的心理準備。等到孩子上幼兒園時,分離焦慮就不會特別嚴重。
敲重點:儘量不要讓孩子在3歲之前上幼兒園,原因如上述。
那孩子現在有嚴重的分離焦慮,父母應該怎麼辦?小七老師的建議是:
第一,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多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陪伴的質量勝過於時間。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高質量的陪伴,我當時就是兩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怎麼陪孩子。小七老師說,陪孩子玩適齡有趣的遊戲才是高質量的陪伴。
在這裡,給大家推薦《遊戲力》這本書,裡面有很多非常詳細的遊戲,一方面讓父母了解遊戲對於孩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學很多遊戲來陪伴孩子玩耍。是一套非常經典的書,很多朋友來跟我要書單,這套書是必列之一。
總之,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如果你有不會的東西,就去尋找相應的書籍吧。你的疑惑,老早就有人解答過了,你只需需要勤快點翻翻書。
第二,爭取讓每個家庭成員都成為孩子親密的可信賴的對象,而不是只有其中一個人。
有很多家庭父親是游離於育兒之外的,所以很多媽媽一個人養育孩子,壓力太大,容易有情緒。就比如之前上《天天向上》節目中的章齡之一家和麥子一家。
章玲之因為丈夫一直在外拍戲,她一人帶孩子,壓力比較大,比較容易情緒化,不良情緒自然就容易傳遞給孩子。但麥子一家,因為父母雙方都參與養育,所以麥子有什麼壓力,都有來自丈夫黃覺的支持,不良情緒容易消化和排解掉,也就杜絕了把這些情緒傳遞給孩子,孩子就能更容易感受到父母的愛。
第三,坦然接納和擁抱孩子,當孩子焦慮哭鬧的時候,父母要做的不是想辦法阻止他,而是理解和回應。
理解和回應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回應孩子行為。
行為有對錯,但是感受沒有對錯。所以,當孩子哭的時候,父母接納孩子的傷心難過,允許她把情緒發洩出來,孩子內心的垃圾宣洩出去後,就像我們大人哭了一場,心理的淤堵就會少很多一樣,是一個道理。行為方面,告訴孩子哪裡不對,以後怎麼做就好。
此外,著名家庭醫生維琴尼亞·薩提爾曾說:「我們每天需要4次擁抱才能生存,需要8次擁抱才能維持正常狀態,需要12次擁抱才能有所進步。」
每天多擁抱你的孩子吧。我在我的社群裡發起過擁抱活動,讓父母們每天都去擁抱自己的孩子,就算沒有12次,一個星期下來,群裡家長們都反饋,和孩子的關係變好了很多。
第四,如果媽媽/爸爸離開一段時間,比如說去上班,最好和孩子說明原因,並且在約定的時間及時回來。
千萬不要偷偷的走,不然孩子會更沒有安全感。雖然大方的和孩子說媽媽/爸爸要去上班,剛開始孩子可能會哭,但這種方式有利於孩子和媽媽之間建立信任感。隨著離開的次數多了之後,孩子就會慢慢認識到,媽媽/爸爸只是離開我一段時間,等到某個時間媽媽就回來了。
時間方面孩子還沒有概念,對於小一點的孩子可以告訴她,你睡午覺再吃點水果後,媽媽就回來了;對於大年齡段的寶寶可以直接說幾點回來即可。
父母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嬰兒對於父母對自己的是否是關注的,是否是充滿著愛意的,她們極為敏感,也有著非常大的感知力。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經歷著分離焦慮,希望以上4點,能讓您孩子的分離焦慮得以緩解。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用心陪伴,記得不要太著急,給自己和孩子多一些耐心和接納哦。
作者簡介:慕珂,船長繫心理學訓練營主班,「如何說孩子才會聽」講師,樊登讀書籤約作者,堅持星球演講培訓合伙人。希望在育兒育己的路上,陪你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