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觀展指南|紫禁城六百年展倒計時,臺北故宮聚焦梁楷蔡襄

2020-12-17 澎湃新聞
繼「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前不久落幕之後,故宮博物院「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也將在一周之後閉幕。而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一期「國寶聚焦」呈現了宋代蔡襄《書尺牘》冊和梁楷《潑墨仙人》冊。

國家博物館繼「宅茲中國」「格物匠新」「玉出紅山」等展覽之後,再次攜手地方文博單位共同推出山東博興佛造像展,系統性展示山東博興地區佛造像的歷史藝術。一些藝術名家的個人展覽也漸次展開:在澳門,何多苓藝術大展集中呈現其創作於1975年至今的素描及油畫作品 ;籍貫山東的八旬花鳥畫名家江文湛終於「葉落歸根」,在威海南海新區新成立的江文湛藝術館展出寫意花鳥畫精品三十餘幅與捐贈的大量珍貴文物。

上海

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

展期:2020年9月15日—2021年1月10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

2020年適逢中新建交30周年,上博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黑石號」沉船文物展,這是繼2019年上海與新加坡開啟全面合作新機制之後,進一步深化人文藝術方面的互通互鑑。展覽共展出248件/組文物。

「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

展期:2020年9月17日—2021年1月3日

地點:Bund One Art Museum,外灘壹號美術館(上海市中山東一路1號3樓)

印象派在西方美術發展史中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而莫奈的《日出·印象》作為印象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更是承載了人們對繪畫世界的嚮往與追求。這是《日出·印象》創作150年來首次亮相中國。展覽共展出47件印象派和當代作品。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

展期:2020年9月25日—2021年1月3日

地點:上海久事美術館(中山東一路27號6樓)

展覽是繼2019年英國大英博物館「愛與焦慮」愛德華·蒙克特展之後,規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蒙克原創版畫作品為主的展覽。展出從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直到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總計53件,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其中包括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蒙克唯一手工上色版的《吶喊》。

「弄·潮」——吳昌碩與浦東結緣130周年金石書畫特展

展期:2020年10月16日—11月15日

地點:金橋碧雲美術館

今年,時值吳昌碩與浦東結緣130周年、上海浦東新區成立30周年,該展覽不僅是為了致敬藝術前輩,也是進一步對「海派」文化梳理與發展的需要。展覽以上海吳昌碩紀念館藏品為基底,匯集書畫、篆刻作品及實物、文獻書籍共一百餘件套,其中不少作品和資料尚屬首次展出。

時代經典——陸儼少、宋文治、周昌谷藝術作品展

展期:2020年10月31日-12月13日

地點:上海陸儼少藝術院

展覽展出陸儼少、宋文治、周昌谷三人各個時期的經典作品,輔以他們相識交往的文獻資料,在了解三位畫家藝術成就的同時,也了解他們的丹青之誼,並從中透視二十世紀中國畫壇背後探索與革新的藝術歷程。

共同的家園——「一帶一路」國家美術作品展

展期:2020年11月2日-2021年3月底

地點:中華藝術宮

展覽共展出208件作品,包括了與中國籤訂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69個國家141位藝術家的145件精彩作品,以及71位中國藝術家的63件代表作。

視覺德稻設計學院優秀師生作品展

展期:2020年11月2日起

地點: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美術館

展覽展出了設計學院設計專業優秀師生作品33件。其中不少展品為紅點、IF設計、A』design、Pentawards、牛津挑戰賽和匯創青春等國內外獎項獲獎作品,展覽同時呈現未來設計的趨勢:既要解決社會痛點問題,又要面向未來。

竹報平安——思奎堂藏中外家書文獻展

展期:2020年11月8日-11月15日

地點:芊荷藝術空間(愚園路716號101室)

展覽以晚清以來中國社會名流翁同龢、羅振玉、鄭振鐸、陳夢家、孫毓修等人的家信為主,也有部分普通人的家信,兼顧少許美日涉華友好人士的家信,同期展出與家書有關的信箋、信封三十餘種及各種家書撰寫指導專書二十餘種。

一世紀 思無極——獻給趙無極誕辰一百周年

展期:2020年10月23日-12月31日

地點:外灘111藝術空間

展覽展出了《小船》、《無題》、《等待假日》、《愛的記憶》等不同年代的趙無極版畫作品共35件,以時間跨度的形式將作品分為3個板塊,呈現其抽象藝術作品。

安德烈·布特茲:光、色彩與希望

展期:2020年9月26日—2021年1月10日

地點:餘德耀美術館

德國藝術家安德烈·布特茲(André Butzer,生於1973年斯圖加特)在中國大陸的首個機構個展。展覽將呈現布特茲25年來的實踐成果,圍繞其最為人熟知的卡通形象與色彩風暴展開,為中國觀眾帶來他最新的系列創作。

民·潮:月份牌畫稿與20世紀時尚潮流展

地點:上海震旦博物館

展期:2020年10月16日—2021年4月4日

上世紀,月份牌廣告畫曾一度成為主要的傳播手段。此次展覽展出超過100件月份牌原稿畫及旗袍服飾,以現代化的展陳方式和沉浸式的場景體驗,還原百年前的上海時代風尚,致敬中國商業美術先驅。

時間劇場:翟永明文學與攝影展

展期:2020年10月19日—2021年1月17日

地點:明珠美術館/光的空間 · 心廳(吳中路1588號愛琴海購物公園7樓)

「時間劇場」是一個綜合性的展覽,它呈現了詩人翟永明四十年的創作:文字的和圖像的,以及社會的。翟永明更願意稱其為「劇場」,這是因為在今天,人們的生活已經變成了一個大的表演空間,不管願不願意,人們都在各個社交頻道上表演。

潘伯鷹、許寶馴師生書法藝術展

地點:上海筆墨博物館

展期:2020年10月30日—12月13日

此次展品和諸多書法作品、未刊文稿、書件等,有首次公開的潘伯鷹《贈鷗鄰仁弟詩》、謝稚柳《故人潘伯鷹贈寶馴同志詩》二件,其他如潘伯鷹書《卻曲翁筆乘》、《觀古記餘》及《象罔收遺》手稿,《陳仲恂先生詩稿真跡長跋》冊頁,《錢君匋、劉小晴、林曦明、許寶馴、吳建賢、方傳鑫等題長跋》手卷等,還有記實《上海文物保管會》小楷鏡片,章士釗致殷德貞信札,潘伯鷹致曹聚仁、呂貞白信札等

中國DNA:薛松2020

地點:上海寶龍美術館

展期:2020年11月2日—12月4日

藝術家薛松善於以火焰和灰燼為媒介,通過拼貼手段,將形形色色的印刷品殘片組合成全新的形象世界。以燃燒、解構、建構的方式賦予作品新的意義。此次展覽,藝術家將帶來其2020年最新力作,其中在疫情期間創作的由100幅作品拼成的《龍圖騰》。

M50上海當代藝術周

地點:莫幹山路50號M50創意園

展期:2020年11月11日-11月15日

此次為首屆「M50上海當代藝術周」,由18家畫廊、8家藝術家工作室以及6家美學潮流品牌報名參與,包括香格納畫廊、亞洲藝術中心、八大畫廊、賽森藝術空間等。在藝術周期間,M50將安排「M50藝術巴士」往返於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ART021藝術博覽會以及靜安雕塑公園形成區域聯動。同時,M50邀請羅浮紫公共藝術帶來他們的親子互動藝術雕塑,面向大眾。

朱利安·奧培 新作展

展期:2020年11月7日—2021年2月27日

地點:裡森畫廊(上海市黃浦區虎丘路27號201室 )

此次展覽是英國知名藝術家朱利安·奧培 (Julian Opie) 在上海空間的首次個展。展覽呈現藝術家2020年的七件新作,包括三件人群肖像、三件獨立雕塑以及一件屏幕循環動畫作品。奧培新作汲取了城市景觀中無處不在的圖像,為日常生活語彙注入新的活力。除本次個展外,奧培的委約新作已於9月在浦東陸家嘴濱江中心揭幕,其三件整體式LED作品也在第六屆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上展出。奧培還將參展由「西岸藝島」舉辦的群展,展覽將匯集一批國際國內知名藝術家。

相遇·上海當代陶瓷實驗藝術展

地點:上海可·美術館

展期:2020年11月8日—12月5日

此次展覽邀請了32位藝術家,其中國內藝術家24位,國外藝術家8位,由當代藝術家和陶藝家兩個陣營構成,展出作品70餘件,包括7個裝置作品。這些作品試圖體現國內外藝術家面對陶瓷這一古老的技藝所進行的不同國界、不同民族文化的跨界思考。

北京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展期:2020年9月10日—11月15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

此次展覽分為三個單元,鎖定了18個關鍵年份,回望紫禁城600年歷史。展品包括萬曆十六年(1588)繪成的《徐顯卿宦跡圖冊》、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太和殿時的屋脊飾件、乾隆三十八年(1773)寧壽宮花園的漆紗裝飾等。

御瓷新見——景德鎮明代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品瓷器對比展

展期:2020年9月22日—12月20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景仁宮)

展覽分為三個單元,景仁宮正殿展出第一單元,名為「紅藍相映——青花、釉裡紅、青花釉裡紅瓷」;景仁宮後殿展出第二單元和第三單元,分別為「五光十色——顏色釉瓷」和「色彩繽紛——各種彩瓷」。共展出文物和標本合計196件套。

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

展期:2020年11月3日—12月5日

地點:中國美術館

展覽由中國美術館聯合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等十二家博物館、美術館,聚集300餘件容庚先生及其家屬歷年捐贈國家的文物。

展覽既包括學者容庚先生各個時期所作書畫、篆刻作品,又包括容庚先生及家屬捐贈的青銅器、歷代書畫、叢帖、金石拓片、手稿、信札、文房印璽以及文獻資料等,既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一級文物青銅器《欒書缶》,南宋《雲山圖》小品、董其昌行草、惲南田《花卉冊頁》等。

在神不在貌——從任伯年到徐悲鴻

展期:2020年9月26日—2021年2月28日

地點:徐悲鴻紀念館四層展廳(西城區新街口北大街5號)

展覽共分為三個版塊:「沉酣矯變」、「雅麗豐繁」、「未竟之作」,皆摘自徐悲鴻評任伯年之語,將分別展示任伯年筆法奇崛、形神兼備的人物,設色雅豔、技法多樣的花鳥畫,以及多幅被徐悲鴻視作璞玉的伯年遺墨,共計50餘件。這些畫作都是首度公開展出,也是徐悲鴻一生收藏任伯年佳品的首次集結。

相由心生——山東博興佛造像展

展期:2020年10月28日—2021年2月21日

地點:國家博物館

展覽以山東博興地區佛像精品為主體,共展出119件(套)博興地區歷年來出土的石雕、金銅、白陶佛造像。這是繼「宅茲中國」「格物匠新」「玉出紅山」等展覽之後,中國國家博物館又一個攜手地方文博單位共同舉辦的地方歷史文化展覽,是山東博興地區佛造像歷史藝術的系統性展示。

舟楫千裡——大運河文化展

展期:2020年11月1日起

地點:國家博物館

展覽展出170件/套展品,輔以多個數字影像和互動項目,系統展示大運河的開鑿歷史、通航功能、漕運管理、工程技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國家博物館首次全面系統展現大運河及其衍生出的深厚文化底蘊。蜿蜒曲線打造的展覽空間,讓觀眾如同置身「河岸」。

河東之光——山西酒務頭考古成果展

展期:2020年10月25日起(展期2個月)

地點:國家博物館

展覽精心遴選的170餘件組出土文物,與國家博物館藏部分西吳壁遺址出土文物等一起,共同構成「邊陲禮樂」「尚酒時風」「兵戎重地」「裝飾駕乘」四個主體單元,從不同側面呈現出以鼎為代表的禮器組合。據悉,此次展覽是酒務頭遺址出土文物首次大規模公開展出。

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

展期:2020年10月17日起

地點:國家博物館北9展廳

展覽共展出玉質禮器、紅陶祭器、人像雕塑等珍貴文物160餘件,集中展示了距今五、六千年左右的紅山文化遺址歷次重要發現和最新考古成果,其中田家溝和半拉山墓地出土文物為首次在遼寧省外展出。在展出文物中,有三件重要玉器最具代表性,分別為玉斜口筒形器、玉斜口筒形器、玉勾雲形器。

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

展期:2020年9月4日起

地點:國家博物館

展出的294件(套)展品中,國博館藏文物佔比超過95%。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力求展示從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整體面貌和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對外影響。

國博在展的還有「格物匠心——福建傳統工藝展」「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

漢唐遺韻——李庚、陸宗潤收藏金石碑帖展

展期:2020年11月8日—2020年11月30日

地點:李可染畫院

展覽共展出金石碑帖精品八十餘件套,內容涵蓋陳介祺舊藏周代十鍾全套拓本、毛公鼎全形拓本和整拓石鼓文、初拓開通褒斜道刻石、最初拓曹全碑、水前本瘞鶴銘、宋拓硬黃本十七帖、明拓魯峻碑、舊拓大觀帖以及北魏和隋唐的碑誌等。書體涉及篆、隸、楷、行、草,可謂五體皆備,洋洋大觀,全面系統地展現出歷代書法藝術的發展脈絡,其中不乏出版物之底本,是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學習借鑑的最佳範本,也是一次難得的讓觀眾可以近距離欣賞、學習和研究的碑帖盛宴。

好色之圖

展期:2020年10月28日起

地點:嘉德藝術中心二層

作為在第七屆嘉德典亞藝術周(GFAA2020)中的一個獨立展覽,逸居藝術空間創始人修哲在展廳內搭建了一間房,深化「器用為上」的理念,將其收藏的古物與當代藝術相結合,成為這個重要的古董藝術盛會中一張特別的「名片」。

山東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

展期:2020年9月29日—12月29日

地點:山東博物館

展覽由「垂衣天下治」「華錦慶嘉時」「香靄入長裾」三個單元構成,分別展出明代官員服飾、嘉禮服飾和日常起居服飾。30餘件明代服飾文物,從禮儀文化、織繡技術等多角度為觀眾重現「大明風華」。

妙染尋幽—山東省古代繪畫精品展

展期:2020年8月26日—11月26日

地點:山東博物館

展覽由山東博物館、青島市博物館、濟南市博物館、煙臺市博物館、孔子博物館、桓臺博物館省內六家博物館聯袂推出,薈萃全省74件/組繪畫精品,遴選的全部是元明兩代名家的稀世珍寶,一級文物和二級文物出現的比例之高,可謂空前,是全省丹青極品的第一次大規模的集體展示,也是山東博物館建館以來繪畫展覽規模最高的一次,很多特殊的珍貴文物也是極少亮相展出。

飛鳥相與還——江文湛藝術館揭牌暨威海南海新區首屆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

展期:2020年11月6日—12月6日

地點:江文湛藝術館(威海南海新區)

籍貫山東的八旬花鳥畫名家江文湛終於「葉落歸根」,11月6日,在江文湛藝術館於威海南海新區揭牌開館之際,展出近年來精心創作的寫意花鳥畫精品三十餘幅,同時,威海市南海新區首屆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也同期舉行。江文湛是陝西省花鳥畫院名譽院長,西安中國畫院副院長,西安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其花鳥畫在花鳥畫壇獨樹一幟。江文湛藝術館分為江文湛作品館、文物館以及江南作品館。文物館陳設的是江文湛的藏品,不乏馬家窯彩陶、唐三彩、歷代石雕座以及漢古文字拓片等珍貴文物,他將這些文物全部捐予南海新區。首展還展出了周韶華、賈平西、李世南等百餘位書畫名家的120多幅作品。

江蘇

晉陵風雅——常州畫派精品展

龍城紀盛——《康熙南巡圖》文獻研究展

展期:展覽至2020年12月20日

地點:常州美術館

兩個展覽,或挖掘常州大運河文化基因,展示學術成果;或整合、選取常州明清以來文化、藝術名家傳世作品,二展相輔相成,是一次充分展示常州歷史文脈及古代文化藝術成就的展覽。展品中,既有惲南田及「常州畫派」書畫家的作品,也有《康熙南巡圖》。

吉金懷古——淮海地區的青銅時代

展期:2020年10月29日—2021年1月28日

地點:徐州博物館

展覽精選江蘇、山東十餘家博物館數十件青銅重器,既是對地域文明的學術探索,更是在尋求區域協同發展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根脈。

吳門吾景——明清吳中山水勝景

展期:2020年9月28日—12月27日

地點:吳中博物館(蘇州)

特展以南京博物院館藏的明清「吳中山水勝景」主題書畫為主要展品,那些留存在古畫裡的吳地美景,至今仍存,在幾百年後的今天依然被人們所熟知。沈周的《東莊圖》、文徵明的《行草遊天平山詩》等重磅級展品均在此次展覽中展出。

黃金為尚:歷史·交流·工藝

展期:2020年9月30日—12月16日

地點:蘇州博物館

展覽通過梳理黃金製品歷史、追溯外來文化影響、探索古代黃金工藝,全面展示中國古代黃金的歷史。展覽匯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的學術支持,並得到山西博物院、內蒙古博物院、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等20餘所文博單位支持。

梅竹雙清——蘇州博物館藏梅花與竹子題材特展

展期:2020年8月25日—11月22日

地點:蘇州博物館

文人無不愛梅喜竹者。自北宋文人畫興起以來,梅、竹二物備受青睞。此次展覽特別遴選館藏明清以來文人逸士畫梅寫竹之作約40件。

浙江

斑斕紛呈——館藏古代漆器特展

展期:2020年10月23日起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展覽共計展出87件組古代漆器,以曹其鏞先生夫婦捐贈古代漆器和近幾年收藏的漆器為主,囊括宋元以來漆器工藝的精品,如宋元四季花卉鳳凰紋橢圓盒、明黑漆嵌螺鈿花卉紋漆盒、宋元剔犀如意紋葵形盤、南宋黃漆攢地戧金雲獅紋盒等多件重器。

絲路流金——絲綢之路上的金銀貨幣精華展

展期:2020年9月15日—11月29日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展出從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19世紀的絲綢之路金銀貨幣700枚左右,其中包括呂底亞、古希臘、古羅馬、拜佔庭、古波斯、貴霜、古印度、伊斯蘭等王朝和地區的珍稀金銀貨幣。

近未來:可能生活|2020跨媒體藝術節

展期:展覽至11月10日

地點:寧波東錢湖畔

展覽以藝術和想像力為方式,橫跨兩大展區,主動向未來發出「邀約」:在歷史悠久的韓嶺水街,充滿未來感的跨媒介作品介入了平靜的村落民居,過去、現在與未來在此共存;而在華茂大師工作室群落,來自世界各地的受邀藝術家們完成了一場藝術與空間的對話。

江西

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

展期:2020年9月28日—12月28日

地點:八大山人紀念館(南昌)

八大山人與齊白石,兩位藝術大師之間雖然隔了300多年的光陰,卻有著奇妙的緣分與關聯。北京畫院選取了院藏的85件齊白石作品赴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展出,這是北京畫院藏齊白石作品第一次和江西觀眾見面,其中部分齊白石手稿也是首度面向觀眾展出。

河北

馬克·夏加爾中國首展

展期:2020年10月9日—2021年1月18日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廊坊館

「超現實派」畫家馬克·夏加爾的繪畫作品中充滿了夢幻與神秘:總是在半空中飛翔的或者倒立的人;頻繁出現的擁吻的年輕情侶;取材於猶太文化中的屋頂、綠色面孔的人以及驢子;童年經驗中的馬戲團、婚禮場景與念茲在茲的抽象化故鄉……從10月9日起,馬克·夏加爾中國首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廊坊館開始展出,包含《紫羅蘭公雞》、《戀人與花束》、《俄羅斯的村莊》等經典主題的創作;另有《拉·封丹寓言》、《聖經系列》和《巴黎系列》三個系列百餘幅版畫作品,共計155件作品。展覽橫跨1925年到1981年將近60年的時空,展現藝術家貫穿其一生的永恆主題——愛、鄉愁以及深植於民族特色的信仰。

河南

河南博物院主展館基本陳列展「泱泱華夏,擇中建都」

展期:2020年9月24日起

地點:河南博物院

闊別5年的河南博物院主展館經過全方位提升後,近日面向社會試開放。開館後,新的基本陳列展覽主題定為「泱泱華夏,擇中建都」,並精心挑選的5000餘件套精品文物,包括鎮院之寶蓮鶴方壺、四神雲氣圖、唐朝武則天金簡等珍貴文物以及近幾年的考古新發現。與基本陳列展同期亮相的還有「明清河南」專題陳列和「國寶特展」,「明清河南」通過文物展示明清時期中原文化的特色;「國寶特展」則實行國寶輪流做莊制,每期一件國寶。據悉,第一件與觀眾見面的是賈湖骨笛,這是世界上發現年代最早、至今尚可演奏的樂器。

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

展期:2020年10月18日—2021年1月18日

地點:洛陽博物館

今年是龍門石窟申遺成功20周年。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三大石窟分別於1987年、2000年、2001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此次展覽通過「鳴沙聖跡 赫赫敦煌」、「塞上皇冠 巍巍雲岡」、「中原明珠 泱泱龍門」三個大的板塊和主題展廳,對敦煌、雲岡、龍門石窟宏大的規模、豐厚的歷史文化、精美的藝術和數十年來的文化遺產保護歷程、成果進行充分展示。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舉辦的大型藝術聯展。

山西

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和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

展期:2020年9月18日—12月20日

地點:山西博物院

距今5000年前後,滿天星鬥般的文明火花向黃河中遊聚合。陶寺與石峁,隔河遙望,南北呼應,在交流與碰撞中,共同推進了中華文明一體化格局的形成,成為黃河文明的顯著標識。

漢東大國——歷代曾侯墓出土文物精品展

展期:2020年9月18日—11月29日

地點:山西博物院

本次展覽共展出湖北隨州、棗陽等地出土的歷代曾侯青銅器百餘件,勾勒出曾國從周初始封輔佐周王朝,到戰國中晚期被楚所滅,約 700 年間的歷史畫卷。

石上千秋——漢畫像石藝術展

展期:2020年9月24日—12月5日

地點:運城博物館

漢畫像石集中分布於山東、豫南、陝北、四川等地,不同地區的畫像石在題材內容、雕刻技法、形式風格上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展覽分「股肱要地」「農耕風貌」「生活印跡」「魂兮歸去」4個單元,展出170餘件漢代精美文物。

吉林

伊人如月 翠黛梨花———吉林省博物院藏仕女畫專題展

展期:2020年10月30日—12月10日

地點:吉林省博物院

展覽總計選取院藏清代以來仕女畫49件,既有任薰、張大千等仕女名家名作,比如任薰《調鸚鵡圖》、溥儒《執扇仕女圖》、黃君璧《桂子清秋圖》,也會展出一些名不見經傳而難得一見的小名家作品。

四川

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

展期:2020年9月26日—2021年1月5日

地點:成都博物館

來自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的60幅世界頂級藝術典藏在特展廳展出,展品囊括14至20世紀初歐洲藝術史上最具代表性流派的代表性畫家作品,藝術家包括提香、格列柯、魯本斯、凡·戴克、洛蘭、倫勃朗、卡爾夫、德·霍赫、華託、布歇、雷諾茲、弗拉戈納爾、戈雅、透納、柯羅、畢沙羅、莫奈、雷諾瓦、高更等。

重慶

與歷史同行:四川美術學院建校八十周年展

展期:10月28日至12月28日

地點: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

展覽展出461位藝術家,603件作品,不僅展示已載入世人耳熟能詳的作品,如羅中立的《父親》、何多苓的《春風已經甦醒》,同時也呈現過去八十年來在川美學科發展及教學中有著重大意義的案例。

湖南

閒來弄風雅——宋朝人慢生活鏡像

展期:2020年10月15日—2021年1月15日

地點:湖南省博物館

從宋代「萬壑松風」琴,到趙佶《臘梅雙禽圖頁》,再到汝窯天青釉蓮花形溫碗、龍泉窯青釉五管花插等,主辦方通過88件/套文物呈現宋朝文人雅士的「慢生活」。這也是繼故宮舉辦宋代蘇軾大展後,又一與宋代文化藝術相關的特展。

秘魯古代文明展

展期:2020年9月26日—2021年1月5日

地點:湖南省博物館一樓特展一廳

展覽分為「文明初現」「眾星璀璨」「群雄逐鹿」「四海歸一」四個單元的內容,以14個文明串聯,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透過本次展覽的157件/套文物精品,共同領略秘魯古代文明的神奇爛漫與璀璨輝煌。

廣東

「書」寫深圳   再「賦」新篇:孫憲華書法作品展

展期:2020年10月30日—11月8日

地點:深圳美術館

孫憲華以大字榜書見長,此次他所書寫的榜書作品《深圳賦》,由50幅2.5米乘以0.7米的巨幅作品組成,在形式處理、材料選擇、尺幅構成、書寫風格等方面都與作品內容本身達到了較高的契合。展覽除了展出《深圳賦》榜書作品,還特意將孫憲華多年來具有代表性的書法作品加以整理同時展出。

臺北

國寶聚焦

展期:2020年10月31日—2021年1月31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從2020年起,臺北故宮博物院選定正館107陳列室規劃為「國寶聚焦」專室,每次選展二組件國寶級書畫,展期以三個月為原則,定期更換展件。此次換展的書畫為宋代蔡襄《書尺牘》冊和梁楷《潑墨仙人》冊。

她——女性形象與才藝

展期:2020年10月6日—12月27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特展按照主題及年代,選展七十一組(件)院藏精品,內容分成「群芳競秀」與「女史流芳」兩大單元。前者是以宏觀的角度,依序展陳自五代迄於近現代的繪畫,包括傳唐周昉《調嬰圖》《內人雙陸圖》、宋代李公麟《畫麗人行》以及宋元時期的宮廷后妃畫像、明清時期名家筆下的仕女圖等。

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

展期:2020年10月9日—2021年3月7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2020年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故宮文物遷存北溝七十周年,10月9日,「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覽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以及「編輯出版」等六大單元,以院史資料室集藏之檔案文獻及歷史影像為主要內容,輔以遷臺前賢后人提供之舊照史料,呈現部分故宮文物遷到臺灣地區初期的歷史經緯。

筆墨見真章——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書法導賞

展期:2020年9月24日—12月22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展品包括漢《泰山都尉孔宙碑》、明文徵明《書蘭亭序》等。

澳門

《春風吹又生》——何多苓藝術大展

展期:2020年11月7日—2021年3月21日

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澳門新口岸冼星海大馬路)

本次展覽共展出何多苓先生創作於1975年至今的48件套素描及油畫作品 (共91件作品,其中80餘為幅油畫作品) 。其中包含從藏家處借展的重要作品,《迷樓》系列等,珍貴的《帶閣樓的房子》系列也在此次展覽中出現。

海外

日本

第72屆 正倉院展

地點:奈良國立博物館

展期:2020年10月24日—11月9日

此次展覽為第72屆正倉院展,展品共有59件,涵蓋樂器、家具、服裝配飾、文獻經卷、武器、藥物,以及日本傳統戲劇「技樂」的面具等類別,其中4件為首次展出。重要展品包括嵌有犀牛和獅子紋樣的「平螺鈿背圓鏡」、弓身描繪唐代散樂圖的「墨繪彈弓」、結合山水畫與金箔裝飾的「紫檀槽琵琶」等。

法國

「馬蒂斯,如一本小說」

地點:蓬皮杜藝術中心

展期:2020年10月21日—2021年2月22日(暫時閉館)

為紀念法國畫家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 - 1964)誕辰150周年,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大型回顧展「馬蒂斯:如一本小說」。匯集馬蒂斯創作生涯中的裡程碑式作品。這是繼1970年巴黎大皇宮「馬蒂斯展」之後,法國最大規模的馬蒂斯紀念展。展覽聚集其創作的230餘件不同媒介的作品,並以文字和圖像的關係作為主要線索,在呈現其繪畫作品的同時,讓人看到文學給他帶來的慰藉與靈感。

德國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夫

肉體與靈魂——從多納泰羅到米開朗基羅

地點:羅浮宮

展期:(目前暫閉館)以上展覽分別延長至2021年1月4日、2021年1月18日

2020年上半年羅浮宮有兩場大展,據羅浮宮官網顯示,這兩場特展將推遲至今年10月舉辦。「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夫」聚焦活躍於文藝復興時期雷根斯堡的畫家、設計師和雕刻師。

「肉體與靈魂」共展出150件作品,展示了從多納泰羅(Donatello)到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期間,人體在其運動的多樣性中的表現是如何在雕塑中被展現的。

畢卡索和漫畫

展期:2020年7月21日—2021年1月3日

地點:巴黎畢卡索博物館

展覽突出了畢卡索對漫畫的喜愛,以及漫畫中的畢卡索形象。作為一個連環漫畫人物,畢卡索出現在Gotlib、Clement Oubrerie、Reiser和Art Spiegelman的漫畫世界裡,創造了一種想像中的畢卡索。

美國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創建150周年特展

展期:2020年8月29日—2021年1月3日

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展覽將展出超過250件最具代表性的藏品,幾乎涵蓋館藏中所有的藝術類型,呈現人類5000年藝術史。

英國

北極:文化與氣候

展期:2020年10月22日—2021年2月21日

地點:大英博物館

是該館首次舉辦以「北極及其土著居民歷史」為主題,通過出土文物、攝影作品、當代藝術作品等,呈現英國收藏的與北極相關的藏品,揭示當地土著居民如何適應氣候變化。

特納筆下的現代世界

展期:持續至2021年3月7日

地點:倫敦泰特不列顛美術館

展覽展示了特納是如何在工業革命時代改變繪畫方式,更好地捕捉這個新的世界的,同時,也展現了他是如何用繪畫參與重大政治議題,如反對奴隸制運動,反對戰爭等。

布魯斯·瑙曼

展期:2020年10月7日—2021年2月21日

地點: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

這是該館重新開放後的首個新展,也是20多年來倫敦最大的瑙曼回顧展。生於1941年的瑙曼被認為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最具影響力和創造力的藝術家之一,其創作媒介囊括雕塑、聲音、影像和霓虹燈等。展覽從藝術家於20世紀60年代創作的早期作品開始,審視其50年的藝術生涯。

大英博物館埃及、希臘、羅馬、亞述等展廳文物

展期:2020年8月24日起

地點:倫敦大英博物館

重新開館後,大英博物館大部分的底層展廳都將開放,圍繞底層展廳的一條新的單向參觀路線將讓觀眾可以接觸到博物館最具標誌性的展品,包括埃及、希臘、羅馬、亞述等展廳的9000多件文物。自9月21日後,博物館將開始重新開放2、3上層展廳。

大英博物館推遲的春季特展「怛特羅:革命的啟蒙」和「北極:文化與氣候」目前已確定了新的日期。「怛特羅:革命的啟蒙」將於2020年9月24日展至2021年1月24日;「北極:文化與氣候」將於2020年10月22日展至2021年2月21日。兩個特展都將延長展期,以確保更多觀眾可以在此特殊時期進行參觀。

阿爾泰米西婭

展期:持續至2021年4月21日

地點:英國國家美術館

此次展覽是英國國家美術館為女性藝術家舉辦的首個大型展覽,展出阿爾泰米西婭(Artemisia Gentileschi)的30幅作品,其中包括重要的《自畫像:亞歷山大的加大肋納》。展覽關注阿爾泰米西婭的生活和藝術之間的關係,在一個又一個展廳裡揭開阿爾泰米西婭從羅馬到佛羅倫斯、那不勒斯、威尼斯和倫敦的旅程。

提香:愛,欲望和死亡

展期:延長至2021年1月17日

地點:英國國家美術館

此次展覽主要聚焦於1551年,菲利普親王(未來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委託提香創作7件以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變形記》故事為藍本的繪畫作品。這7件作品的創作進行了近十年(其中一件未交付),展覽將6件分藏于波士頓、馬德裡和倫敦等地作品聚於一處,這是400多年來它們首次共同展出。

鐫木成象——現代木口木刻百年展

地點: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

展期:2020年8月10日—11月15日

從英國人託馬斯·比維克的「白線雕版法」,到20世紀20-30年代自由奔放的版畫作品及與文學的關係,再到近些年的作品,展覽集中呈現了木口木刻家協會(SWE)自1920年成立100年間英國木口木刻版畫的發展歷程及其對世界木口木刻版畫的影響。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逸筆草草間遇見《潑墨仙人》,臺北故宮「聚焦」梁楷蔡襄
    逸筆草草間遇見《潑墨仙人》,臺北故宮「聚焦」梁楷蔡襄 宗禾 2020-11-04 08:45 來源:澎湃新聞
  • 一周觀展指南|穿越紫禁城六百年,走近蘇東坡汪曾祺
    近期,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剛開幕的故宮600年的特展「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和即將到來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前者以中國文人畫的推行者與實踐者蘇軾為核心,多方位呈現平常而偉大的東坡先生;後者是鎖定了18個關鍵年份,以文物來回望紫禁城600年歷史。
  • 近日,周文矩梁楷之作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
    據悉, 傳五代南唐的周文矩 《畫明皇會棋圖》卷、馬遠《小品》冊、梁楷 《東籬高士圖》軸等書畫史名跡7月10日起開始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對外展出。 這一名為「筆歌墨舞——臺北故宮繪畫導賞」的展覽共選取從五代南唐至清代的三十件書畫作品,涵蓋人物、花鳥、山水等題材,展期持續至9月23日。
  • 一周觀展指南|臺北故宮摹山水實景,巴黎蓬皮杜憶大地藝術
    臺北故宮博物院則在近日迎來「新展攬勝——近現代實景山水畫」與「筆歌墨舞」,呈現歷代名作,並探討實景與山水畫之間的複雜關係。在國外,英國國家美術館於7月8日起重新開放,標誌著英國的藝術機構開始回歸正常軌道。法國蓬皮杜與羅浮宮也開始迎接公眾,其中,蓬皮杜於7月1日起展出大地藝術家克裡斯託與妻子讓娜-克勞德的回顧展,克裡斯託於兩個月前去世,展覽也成為了人們紀念他的一種方式。
  • 一周觀展指南|見證「全球藝場的上海時間」,不僅僅在西岸
    在北京,隨著故宮600年大展即將落幕,國家博物館推出的山東博興佛造像展值得觀看;在洛陽,則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一期「國寶聚焦」則呈現了宋代蔡襄《書尺牘》冊和梁楷《潑墨仙人》冊。
  • 「紫禁城上元之夜」刷屏 臺灣很心涼!為何說臺北故宮成犧牲品?
    臺灣島內感慨兩岸故宮「此消彼長」,臺媒直指這是蔡當局的「鍋」。北京故宮在元宵夜首度開放遊客預約賞燈的消息一出,購票網站瞬間癱瘓。這不禁讓臺灣島內感慨萬千,臺北故宮近幾年淪為政治鬥爭和「去中國化」的犧牲品,兩岸故宮的發展已經此消彼長。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可以,這很中國!
    臺北故宮博物院,依託清朝宮廷珍藏的歷史文物而建。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政府為保護紫禁城文物不被戰火毀壞,曾挑選其中的部分藏品打包運往南京。敗逃臺灣之前,將其中的一部分運到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的確有相當一部分珍品,其中各個品類的鎮館之寶,也確實稱得上是國寶。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該展通過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圖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專家指導修繕技藝部修復承乾宮天花。(《我在故宮六百年》製作團隊供圖)故宮跨年,一跨就是「六百年」。
  • 今晚就踏上你的紫禁城時間之旅吧!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來了!
    《我在故宮六百年》聚焦故宮600年的歷史印痕,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大修工程、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古建部、工程管理處、修繕技藝部、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部門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這些「新發現」既有故宮深處的大歷史,也有故宮古建上的趣聞故事,更有紫禁城每塊磚瓦、每根梁木所發出的「文明之聲」。
  • 筆墨風格考證:臺北故宮藏《潑墨仙人圖》是真跡嗎
    ﹝關鍵詞﹞潑墨 減筆 禪宗 繪畫作品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潑墨仙人圖》,是否為南宋梁楷之作品,由古至今一直爭論不休,國內外學者也各持所見,大概有這樣兩種觀點:一則為大陸與臺灣學者,普遍認為《潑墨仙人圖》系梁楷真跡無疑;然亦有部分學者也曾非正式質疑該圖可否為明代繪畫。二則為日本學界,認為《潑墨仙人圖》並非梁楷作品。
  • 六百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成,單霽翔講述故宮是一座怎樣的博物館
    「換算成陽曆,當天就是1420年12月8日,正好是600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造完成了。」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今天(12月8日)在北京市東城區圖書館的一場講座上說。「去年故宮全年參觀量達到創紀錄的1933萬人次,這麼多人進入故宮,開啟這場文化之旅,如果能提前對故宮有一些了解,會讓這趟旅程更有意義。」單霽翔說。
  • 高明:「瑞雪紫禁城」是我與故宮六百年的緣分
    202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坐落在北京中心的古老而神秘的紫禁城迎來了建立600周年紀念重要時刻。故宮,對於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都在用自己的最用心的方式表達著對著這一宏偉建築、藝術殿堂的崇高敬意。
  • 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有什麼不同?
    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是中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明朝和清朝的皇宮,之所以叫故宮有過去的皇宮之意,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這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北京故宮與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並稱為世界五大宮,故宮還是五大宮之首,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曾評價「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家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 漫步臺北故宮博物院
    中國的藝術瑰寶在20世紀前,多集中於皇宮內府,20世紀初集中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在20世紀中葉,一宮國寶紛飛兩岸,「故宮博物院」也隨之有了兩個: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分別庋藏著中華民族的國寶。  國寶遷往海島  故宮,顧名思義,舊王朝的宮殿,指的是坐落在北京的紫禁城。1924年,愛國將領馮玉祥發動北平事變,強令「皇帝」溥儀出宮。
  • 一周觀展指南|臺北故宮「筆歌墨舞」,上博呈現「煙江疊嶂」
    本周的展覽中,臺北故宮博物院無疑是一個焦點,三大展覽「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筆歌墨舞—故宮繪畫導賞」、「受贈書畫展」同期開展,其中「筆歌墨舞「特展包括米友仁《雲山得意圖》、倪瓚的《紫芝山房圖》等。上海博物館的賞石珍品展進入布展階段,歷代繪畫館繼續展出的赫赫名跡有北宋王詵《煙江疊嶂圖卷》、元代王冕《墨梅圖》等。
  • 一周觀展指南|臺北故宮的宮廷家具,蘇博展廳的古代佳麗
    上海博物館除供石大展外,即將開幕的有「無盡意——趙樸初書法藝術展」,浙江省博物館呈現的「徐謂禮文書」猶如一部南宋官制百科全書,為世人開啟了一扇回望南宋的門扉;臺北故宮博物院「貴冑榮華─清代宮廷的日常風景」則藉由家具之精與文物之好,體現宮廷生活之精好。
  • 一周觀展指南|唐代沉船特展倒計時,盛京清宮遺珍現國博
    其中,《銀河嬉冰》以故宮博物院館藏《冰嬉圖》為靈感,連接2022年北京冬奧會主題,呈現在銀河中溜冰的想像。展出作品還包括《花瞬二》《夢遊紫禁城》作品組。這是繼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聯合故宮博物院於去年推出的八大山人大展之後,又一聚焦「清初四僧」的特展。展出的《仿倪山水圖》軸、《天都峰圖》軸等均為畫家成熟時期的代表作。
  •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5大展覽亮相
    (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公布2020南北院展覽檔期,從人氣國寶、書畫名品、明清宮廷藏書、盛清琺瑯彩瓷,到蒙藏四大活佛、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等宗教特展,五大展覽內容縱跨歷代,橫越東西,精採可期。
  • 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他們都是做什麼的你清楚嗎?
    說起故宮,在我們的腦子裡第一反應就是北京故宮了。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還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北京故宮,值得每一個國人去自豪。
  •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詳細介紹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詳細介紹  展覽時間:2020年9月10日-2020年11月15日  展覽於2020年9月10日正式向公眾開放,2020年11月15日結束。  展覽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  2020年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正式開幕。  展覽門票:不單獨售票,憑故宮博物院門票進院後可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