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分析師Ben Thompson:從Spotify進軍播客,談音樂流媒體如何轉型

2020-12-17 36氪

編者按:Spotify正在大舉進軍播客領域,該怎麼看待這一動作?近日,著名分析師本·湯普森(Ben Thompson)在博客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這是Spotify向聚合者蛻變的重要步驟,如果Spotify成功了,可能最終成為最大的玩家。同時,這也是音樂流媒體服務轉型的重要方式。文章原題是「potify’s Podcast Aggregation Play」,由36氪編譯,希望能夠為你帶來啟發。

Spotify的執行長丹尼爾·埃克(Daniel Ek)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宣布了Spotify播客領域的一項重大進展,埃克寫道:

10多年前,我們創立了Spotify,讓消費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合適的價格獲得音樂。一路走來,我們打破了盜版對我們行業的控制,通過付費流媒體恢復了全球音樂的增長。我為我們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但在2008年面向消費者推出我們的產品時,我不知道音頻(不僅僅是音樂)將是 Spotify 的未來。

這一段話中包含了很多信息。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埃克完全有理由慶祝勝利:音樂行業的收入正在急劇增長;在未來幾年,音樂產業的總收入可能會超過CD時代的最高點,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像的。

實際發生的情況是,Spotify把唱片公司拖入了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這種模式依賴於網際網路,而不是與它對抗。

如果複製和發布數字媒體是免費的(在邊際基礎上) ,不要試圖讓它變得稀缺,而是讓它變得豐富起來,並對訪問幾乎所有數字媒體的便捷性收費。

Spotify的問題在於,這家公司的財務回報幾乎不能代表其對音樂行業的影響。

這家公司上季度營業利潤有15億歐元,但最大的驅動力是,由於Spotify股價下跌,導致瑞典的「應計社會成本」下降了17 %。

Spotify表示,即使沒有調整,它也能獲得少量利潤,但考慮到該公司上季度的毛利率僅為27% ,長期前景就沒有那麼樂觀了。

正如我去年在《著名分析師 Ben Thompson:全面解析 Spotify 的商業模式》中指出的那樣,Spotify 的主要成本動力不是像大多數科技公司那樣,固定投資於研發或銷售與營銷,而是唱片公司的邊際收益。

基本上,Spotify 的收入越多,其成本增加就越多,這一點在足夠大的收入數字下是可以克服的(見上一季度) ,但限制了公司的長期增長。

也就是說,只要Spotify是一家音樂公司,這種制約就會存在。因此,埃克的新聲明稱Spotify現在是關於音頻的——他也承認自己最初並沒有看到這一點。

播客與音樂

不管怎麼說,從「音樂」到「音頻」的目的轉變,目前是關於播客的。

至少從用戶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自然的延伸:播放音樂和播客需要下載或流式傳輸某種數字文件,在設備上解碼,然後通過某種揚聲器播放。

一個涉及旋律和和聲,另一個主要涉及口語(儘管有很多音樂播客),這在技術上基本沒有區別。

然而,從價值鏈的角度來看,音樂和播客的區別就非常大了去了:

音樂主要由三大唱片公司控制;播客則由個人播客製作者控制。音樂只能通過授權服務或授權下載合法播放; 播客可以被任何人播放。2017年,音樂在美國創造了87億美元的收入; 播客在美國創造的收入只有3億美元左右。最後一點與前兩點直接相關:價值鏈中的利潤與價值鏈中的「摩擦」和集中程度直接相關。想想Spotify的兩種主要商業模式:

訂閱業務可以直接從消費者那裡獲得收入,如上所述,消費者為了方便在一個集中的地方訪問他們想要的所有音樂(即克服「摩擦」)而付費。廣告業務從希望接觸聽眾的廣告商那裡獲取金錢;然而,效地銷售廣告意味著為廣告商提供一個接觸大量聽眾的地方。Spotify去年的廣告收入為5.42億歐元( 6.16億美元),遠遠超過了所有播客,儘管這家公司有一半的用戶根本沒有聽到任何廣告,這一事實最能說明集中化對廣告商業模式的重要性。

播客和網絡

播客廣告的現狀與早期的網絡並沒有太大的不同:有多少人記得這個「打猴子」的廣告?

這些廣告都是精心設計的聯盟營銷計劃; 如果你註冊了幾張信用卡,一個 Netflix 帳戶,訂閱視頻課程,你可以得到一個免費的 iPad。

所有這些市場營銷計劃的共同點是,他們都預期新客戶將擁有巨大的終身價值,因此不管哪些不可靠的公司設法與他們籤約,都有理由支付巨額費用。

這與播客的相似之處應該是顯而易見的:為什麼Squarespace(自助建站工具)會出現在每一個播客上?因為每月為一個網站付費的客戶有巨大的終身價值。

當然,他們可能只建立一次網站,但是他們可能會維持很長時間,特別是如果他們佔據了一個「免費」域名的時候。

這使得在大量播客中協調廣告閱讀和贊助代碼的麻煩是變得值得的;對於其他知名播客贊助商來說,如ZipCaller或SimpliSafe,情況也是如此。

問題是,這種營銷聯盟並不是一個特別大的細分市場; 這意味著消費者對網際網路的注意力遠遠超過廣告支出。

有「網際網路女皇」之稱的瑪麗·米克爾(Mary Meeker),在2005年網際網路趨勢報告中放了下面這張圖:

看起來,在播客領域也很有可能會有類似的幻燈片,它看起來會非常相似。

根據Edison Research的數據,美國有7300萬人每月收聽播客,4800萬人每周收聽播客;平均每個聽眾每周收聽7個播客。這看起來市場應該價值3億美元左右!

廣告集中化

同樣,在網絡上發生的很多的事情很可能具有啟發性:2003年,谷歌推出了AdSense,一個網站廣告網絡。

現在,廣告客戶可以在一個集中的地方購買廣告,而這些廣告可以由一家公司在整個網際網路上分發cookies (當然,還可以將它們與搜索、電子郵件等數據結合起來) ,從而讓廣告更有針對性。

到了2010年,也就是上面這張幻燈片發布五年後,米克爾有了一個更新:

網際網路的注意力仍然超過了商業化,但是差距明顯縮小了:是的,廣告格式仍然大致相同,但是集中化程度的提高帶來了更多的廣告客戶。

可以肯定的是,也有人試圖將播客廣告集中化:2015年由E.W. Scripps收購的名為Midroll的公司是這個領域最大的參與者。

Midroll介於廣告商和大多數較多的播客之間,比如比爾·西蒙斯(Bill Simmons)的播客或與馬克·馬龍(Marc Maron)合作的WTF。

它處理協調廣告閱讀和分發折扣代碼和專門網址的細節,以換取大約三分之一的收入。

三年前,Midroll 還收購了一家名為Stitcher的播客播放器; 正如我當時解釋的那樣,通過控制收聽體驗和廣告銷售,特別是在數據方面,可以獲得很多價值。

有了更好的數據,Midroll可以更容易地將播客廣告庫存出售給那些商業模式不依賴於產生額外的終身價值的公司。

然而,Middroll的問題是,Stitcher從未獲得有意義的市場份額,這意味著Middroll從未獲得擴展播客廣告市場所需的數據。

當然,一些品牌廣告客戶正在嘗試進入這個市場,但是領先的廣告客戶和一直以來的公司一樣,雖然用戶不再需要「打猴子」,但是他們仍然需要打折扣代碼和專門的網址。

與此同時,由於 iOS Podcast應用的統治地位,蘋果確實擁有了大量用戶,但它幾乎沒有表現出成為集中式玩家的傾向。

兩年前我寫過關於這家公司在這個領域的機會,但是儘管它的戰略轉向了服務業,但是什麼都沒有改變。

Gimlet Media的價值

所有這些,對於理解Spotify對播客空間的濃厚興趣至關重要。Spotify需要(1)一種區別於Apple Music的服務方式,以及(2)無需支付邊際成本的內容。

Gimlet Media在這兩種情況下都符合這一要求。

儘管Spotify目前的播客列表將繼續免費提供,但幾乎可以肯定,未來的播客將只屬於 Spotify。

更重要的是,Spotify收購這家公司似乎不僅僅是為了資源列表,也是為了管理:預計在額外投資的情況下,產出將大幅增長。

值得考慮的是,為什麼播客的排他性很可能會在播客中以不同的方式體現出來。 執行長丹尼爾·埃克最近在公司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

我認為這是兩個非常非常不同的行業。我們過去談過音樂產業,在這個領域裡,排他性有多種不同的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音樂、收音機可以播放任何音樂。所以排他性不會有同樣的效果,因為你不能保持排他性。第二,很明顯,藝術家和唱片公司有動機在儘可能多的地方推廣內容,因為藝術家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來自巡迴演出。我認為在音頻和播客中,動態是非常非常不同的,我們在這裡所做的和我們感到興奮的是真正建立市場,這個產業處於一個非常非常不同的發展階段。所以我們正在投資這個領域,我們認為我們可以成為這個領域的主要玩家之一。

基本上,Spotify在播客周圍建立的壁壘比它可以在音樂周圍建立的壁壘要堅固得多,播客的替代品也更少。

或者,換句話說,播客是Spotify的一個市場,在這個市場中,只要用戶願意付費,Spotify 就擁有提供供應的能力。

同時,對於Spotify播客來說,成本是固定的:這意味著以增加音樂播放量的方式,推動更多的博客播放會直接增加公司的利潤。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如果 Spotify 在這個領域取得成功,那麼它完全有可能帶來更大的利潤率。

Spotify的聚合遊戲

與此同時,收購Gimlet Media本身似乎並不是一項可持續的戰略:以整個行業年收入的四分之三來購買25個左右的播客,這種做法並不具有規模效應。

然而,這也是Spotify收購Anchor的目的所在:Anchor是一項使製作和發布播客更加容易的服務,同時也是一項新興的盈利廣告服務。

換句話說,Anchor是一種產生供應的手段,而這種供應一直阻礙Spotify成為聚合者的宏偉目標。

聚合者按照自己的條款將供應商帶到平臺上;另一方面,Spotify不得不付出成本讓唱片公司來給它提供需要的音樂。

此外,收購 Gimlet Media 雖然從長期槓桿效應的角度來看比較好,但並不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如果唯一的目標是獲得供應,那麼 Spotify 幾乎肯定支付了過高的價格。

不過,我認為Spotify感覺到的是,儘管播客至少在理論上解決了他們的許多商業模式問題,Spotify在解決許多播客/供應商的問題上也有獨特的優勢。換句話說:

為了增加整個行業的廣告收入,需要一個能夠利用大量用戶的集中式玩家。

在播客方面,Spotify仍然遠遠落後於蘋果,但它正在快速增長。同樣重要的是,Spotify已經擁有一個強勁增長的廣告業務——同樣比整個播客市場還要大——它可以延伸到播客領域。播客的開放性意味著用戶很難直接賺錢;然而,Spotify已經圍繞用戶直接盈利建立了一整套基礎設施。Spotify獨有的播客可能會從Spotify用戶那裡獲得有意義的收入,這仍然能夠給Spotify帶來比音樂高得多的利潤。這能夠解釋Spotify採取的各種方法:

Anchor 提供了一種獲取新播客的方式,引導他們或者去Spotify做廣告,或者,對於新的節目製作者來說,為Spotify提供獨家內容。關鍵是,因為 Spotify 可以訪問所有的數據,它可能會支付遠低於Gimlet Media等老牌播客製作者的費用來讓這些供應商快速加入進來。正如我剛才建議的,Spotify的廣告在整個播客行業中扮演了主導者的角色。Spotify廣告已經在比現有播放器Midroll的規模大得多,而且 Spotify 可以獲得市場上第二大播客播放器的數據。Gimlet Media成為Spotify獨家播客日益穩定的旗下品牌。關鍵的是,正如我上面提到的,大多數播客製作者來到Spotify不是因為Spotify支付了數百萬美元,而是因為Spotify比任何玩家都更擅長為他們賺錢。這將決定Spotify的播客策略是否能夠成功。

成為一個聚合者並不僅僅意味著獲得一大批用戶,它還意味著控制價值鏈,讓供應商按照你的條件來到你的平臺上,因為你比其他玩家都能更好地幫他們賺錢,即使你獲得了超額的價值。

結語

最後一點,值得一提的是Gimlet Media聯合創始人馬特·利伯(Matt Lieber)在Recode Media播客中對彼得·卡夫卡(Peter Kafka)的評論:

我們的確告訴(Gimlet Media的員工) ,基於我們所討論的,這對公司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這裡的每個人真正的動機是為渴望更多的聽眾製作精彩的節目,而且......被 Spotify 收購使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音頻平臺。全球有超過2億人使用,所以這是我們講故事和工作產生更大影響的一種方式。所以一般來說,人們會對此非常興奮。

這就是聚合者的優勢:特別是當涉及到媒體時,無論是印刷媒體、視頻媒體還是音頻媒體,供應商往往被激勵去接觸大多數人,並以此為生。

這基本上是一種短期的觀點,完全可以理解。

然而,這給聚合者留下了一個套利優勢:通過控制對用戶的接觸,以及擴展到最有吸引力的商業化手段,聚合者可以向供應商提供最好的相對交易,從絕對意義上講,這對聚合者來說仍然是一筆大買賣。

為此,值得考慮的是,這對播客行業是否有好處。

畢竟,回到與網絡的類比,網際網路最終有效盈利的價格是將內容轉移到像Facebook這樣的集中平臺。今天的網絡比我們「打猴子」的時候好嗎?

我確實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我不介意你不同意:當然,大部分供應已經轉移到 Facebook 和其他社交網絡上,用展示廣告來建立一個可行的網絡業務已經不可能了。

與此同時,網絡仍然是儘可能開放的,這意味著像訂閱這樣的新商業模式仍有發展空間,這種模式才剛剛起步,而且已經產生了遠遠優於傳統大眾市場媒體模式的內容。

我可以看到播客類似的未來:如果Spotify成功了,可能最終成為最大的玩家,但這並不意味著不會出現直接聯繫供應商和消費者的新的不同商業模式。

換句話說,它看起來和網絡觸及到的其他東西一樣: 一端是非常大的贏家,另一端是小的細分贏家。

原文連結:https://stratechery.com/2019/spotifys-podcast-aggregation-play/

拓展閱讀:

著名分析師 Ben Thompson:全面解析 Spotify 的商業模式

Spotify執行長訪談:我們不是音樂領域的Netflix

7000萬付費用戶、力壓蘋果音樂,Spotify 是怎麼做到的?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相關焦點

  • 付費訂閱增長,ARPU下降,Spotify給流媒體音樂行業敲響了警鐘
    股票分析公司Arete research的分析師Richard Kramer就向Spotify的CEO Ek Daniel Ek提出了疑問,Spotify如何確定其付費訂閱用戶在主要市場現在並未達到飽和。
  • 付費訂閱增長、ARPU不斷下降,Spotify給流媒體音樂行業敲響了警鐘
    股票分析公司Arete research的分析師Richard Kramer就向Spotify的CEO Ek Daniel Ek提出了疑問,Spotify如何確定其付費訂閱用戶在主要市場現在並未達到飽和。
  • Spotify拯救了音樂產業,然後呢?
    本文看點 音樂流媒體平臺Spotify重振了音樂銷量,佔據流媒體市場主導,但因版稅巨大,盈利困難。 Spotify放眼日本、巴西等未來市場尋找機遇,也在播客、獨立藝術家音樂等新領域尋求突破。 全球流媒體平臺競爭愈演愈烈,與Apple和Amazon相比,沒有自家硬體的Spotify能否保持地位?
  • 外媒:Spotify為播客開啟了新的道路
    播客也可以在他們的情節描述中添加連結。Spotify for Podcasters的用戶可以用他們的數據下載一個. csv文件。恩德勒集團(Enderle Group)首席分析師羅布恩德勒(Rob Enderle)指出:「數據能讓播客更好地完善內容,吸引廣告商和更多聽眾。」
  • 拯救了音樂行業的Spotify至今難以實現盈利,播客能否成為救命稻草?
    分析師估計,該公司2019年的銷售額將達到了70億美元。據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稱,Spotify的總體發展前景不錯,在今年的「《財富》未來50強」公司排行榜上排名第五——這些公司最有可能實現長期增長。 但這並不能保證Spotify永遠在該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受流媒體服務市場增長的鼓舞,科技巨頭蘋果和亞馬遜已加入競爭。
  • 音樂巨頭為何紛紛入局播客市場?
    音樂行業進軍播客有哪些方式?為什麼要選擇入局播客市場?播客,對於音樂行業來說,是機遇還是挑戰?根據美國科技媒體The Verge 7月4日的報導:Netflix將推出一檔導演評論的播客節目《Watching With……》,並將在Apple Podcasts 和Spotify上提供收聽。
  • Spotify將推Spotlight,把老掉牙的播客拿出來賣是什麼操作?
    8月,Gimlet Media(播客工作室與網絡商)獲得了廣告巨頭WPP集團等大牌贊助商給到的2000萬美元融資;Art19(播客管理和發行公司)收到著名風險投資公司貝塔斯曼數字媒體投資(BDMI)和DCM Ventures的A輪投資,融資金額達750萬美元;HowStuffWorks
  • Spotify(SPOT)實現盈利,未來的路怎麼走?
    雖然Spotify隨後向部分歐洲國家推出流媒體音樂服務,但這家公司的壯志雄心在當時看來仍是不切合實際:通過讓唱片公司感到恐慌的免費和付費模式挑戰矽谷巨頭,並成為全球領先的在線音樂服務提供商。十年之後,這家來自瑞典的初創公司已經證明了自己。Spotify在全球的用戶總數達到1.57億人,其中8300萬為付費訂閱用戶。
  • Spotify明年進軍韓國重要市場,攜手加速串流音樂生態圈的成長
    Spotify明年進軍韓國重要市場,攜手加速串流音樂生態圈的成長尚未正式進軍韓國,許多韓國的歌手就早已在全球最大的串流音樂平臺 Spotify上面,創造出驚人可喜的好成績。日前,全球最大的串流音樂平臺Spotify方面宣布,將於 2021 年上旬正式在韓國推出服務,他們表示道:「在全世界的音樂是市場中,韓國的規模位居第六,是目前成長速度最快的市場之一。」Spotify方面還表示,「為創作者提供發表機會、為歌迷提供享受與靈感」時,韓國是個非常重要的地區。
  • Spotify遭蘋果、亞馬遜夾擊,機構和媒體是怎麼看的?
    一直在大力投資播客,希望以此來保持用戶參與度,吸引更多電臺聽眾,並提高利潤率。值得一提的是,蘋果公司正在討論製作與其Apple TV+視頻流媒體服務相關的原創播客。現在的Spotify還值不值得繼續持有,不妨來看看主流的機構和媒體對Spotify當前的看法。一、機構是怎麼看的?
  • Spotify如何成為全球最大的音樂流媒體平臺?
    企業轉型一直是很艱難又浩大的工程,雖然有許多外國專家都提出過利用「設計思考」來幫助企業轉型的方法,但事實上大部分的企業都還是很難將設計思考完整地融入轉型過程。
  • 深度分析:Spotify如何在流媒體音樂戰爭中擊敗蘋果?
    但說到音樂和播客,似乎答案很明確,Spotify是當之無愧的「王者」。 那麼,這家小公司是如何在流媒體音樂服務中擊敗蘋果等巨頭的呢? 2006年,當聽音樂還沒有貴到每首歌需要支付0.99美分(約合0.06人民幣)的時候,瑞典創業者丹尼爾·艾克(Daniel Ek)和馬丁·羅倫森(Martin Lorentzon)就想通過流媒體讓更多人接觸到音樂。於是,Spotify應運而生。 但是,Spotify想要被更好的應用,唱片公司就必須予以配合。
  • TME、Spotify、Apple復興播客
    在12月3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旗下酷我音樂發布「百億聲機」全領域長音頻募集計劃。該計劃面向圖文、自媒體、播客、音樂及視頻創作者推出,將以百億資源+資金扶持長音頻內容創作,推動優質內容商業化。隨後,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旗下的酷狗音樂也啟動了「電臺主播入駐激勵計劃」,向全網電臺主播或有志於此的用戶發出入駐邀請。
  • 焦點分析|網易雲音樂、QQ音樂試水播客,大平臺能破解小眾市場的...
    即便是國內唯一上市的音樂流媒體平臺騰訊音樂,也難以通過讓用戶為音樂本身買單獲取可觀收入。以騰訊音樂為例,雖然其月活躍用戶數已超過8億,但單純依靠音樂下載、付費會員等業務的收入卻有限,比例不到總收入的30%。
  • 網易雲音樂、QQ音樂試水播客,大平臺能破解小眾市場的變現難題嗎?
    網易雲音樂播客錄製功能緊隨網易雲音樂之後,QQ音樂也在12月中旬測試播客功能。據用戶和媒體爆料,QQ音樂正在研發測試一個新版本,並將在新版本中突出播客內容,在一級菜單新增「播客」入口。除此之外,QQ音樂還將與播客App小宇宙合作共同運營播客板塊。
  • 播客業2019:戳破泡沫危機,你還在「充耳不聞」嗎?
    約29%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經常」通過Apple Podcast聽播客,其次是Spotify(22%)和Google Podcast(20%),從比例分布來看,並沒有哪個平臺佔據絕對優勢。 每月收聽播客的聽眾中,有43%表示他們使用了Spotify,有35%表示他們也會在在Pandora上收聽。由此可見,播客流媒體服務贏得了一批受眾的喜愛。
  • 流媒體音樂、播客和廣播 Siri或將兼容Spotify服務
    據國外媒體報導,三位知情人士透露,全球最受歡迎的流媒體服務Spotify目前正與蘋果討論一項計劃,允許iPhone用戶通過向蘋果數字助理Siri發布語音命令播放歌曲,調用相關流媒體功能。這意味著,無法使用Siri播放Spotify音樂這個長期困擾iPhone用戶的問題,可能很快就會成為過去。
  • 著名分析師Ben Thompson:解讀蘋果春季發布會及其服務戰略
    近日,著名分析師Ben Thompson在博客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就其CEO蒂姆·庫克的一段話,對蘋果這次推行的一系列服務進行了解讀。文章原題為:Apple’s Services Event。在關於蘋果即將召開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的播客採訪中,其全球營銷高級副總裁菲爾·席勒(Phil Schiller)說:我們認為,WWDC 主題演講的聽眾實際上是三種獨特的聽眾。而且,與本周其他的活動相比,開幕式的主題演講也是不同的。受眾是開發者,是消費者,當然還有媒體。 三種獨特的觀眾......
  • 音樂付費推廣將成為Spotify的下一棵搖錢樹?-虎嗅網
    得益於日漸繁榮的流媒體訂閱服務,音樂行業實現了一輪新的增長。音樂流媒體巨頭Spotify在過去為大力重振音樂業務出了一份力,現在,它轉而向唱片公司和音樂人索取回報了。這一舉動隨之招致了不少批評:唱片藝人們本就對微薄的版稅收入抱怨不已,額外的推廣費用則會使這一境況雪上加霜;財大氣粗的大型音樂公司之間將會掀起一場音樂推廣的「軍備競賽」;長遠看來,整個平臺上的音樂播放總量可能縮減,連帶著粉絲也一塊兒遭殃……本期全媒派綜合編譯Forbes和Bloomberg文章,帶你看看重壓之下的音樂流媒體平臺Spotify如何走上一條充滿爭議的增收之路
  • 傳統媒體如何玩轉新型播客?這家老牌新聞巨頭給出方法論
    傳統新聞媒體探索更多新興內容傳播載體已成為主流趨勢,但是如何將現有業務與新渠道相結合?如何突破壁壘進入全新賽道?如何在商業化的同時,保證傳統新聞媒體的高質量報導?這些都是各家媒體在轉型升級時需要面對的問題。 播客,是近年來最為火熱的新賽道之一。通勤上班族們常常喜歡以「聽」代「讀」,聽新聞、聽訪談、聽有聲書,這種消費習慣也催生了播客經濟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