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醮科儀與內煉養生的淵源關係

2020-12-18 鄧方朔

道教正一派齋醮科儀中,高功法師齋法行持是溝通人和神鬼的重要的途徑。這種齋法行持就是以法術的召神遣將達到祈禳消災、集福迎祥、保太平安或超度亡爽、薦先登真的目的。當正一道士在壇場誦經、念咒或在步虛聲中掐塊步罡或在悠揚音樂聲中於罡毯上步罡踏鬥時,人們通過自己的視覺與聽覺感受到道教傳統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更多地理解道教的教義思想及其神學意義。然而在讚嘆道教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時候,人們對於道士們在科儀行持中的內秘功夫卻是無法用感官認知的。正一派的齋醮科儀,包含著內秘功夫。這種功夫來自於道士們的內煉。從道教創立之日起科儀就與內煉養生結下了不解之緣。唐宋時,這種關係得到進一步發展,尤其是科儀的核心——內秘之法與內煉關係極為密切。本文就這一問題擬從歷史的角度、齋醮科儀內秘、齋法行持的要求等方面對這種關係進行初步的考察。

早期道教齋醮科儀與內煉養生 道教從創立開始,其科儀就與內煉養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儘管當時二者都很簡單。張陵的正一盟威道(即早期天師道)的主要齋法有指教齋、塗炭齋。陳國符先生考證指教齋與塗炭齋,「源出三張,古拙清素」①。《無上秘要》說「三天齋者是三天法師所受之法,名曰指教」②。《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宿緣經》稱,「昔正一真人學道時受靈寶齋,道成後,謂此齋尊重,乃撰《靈寶五稱文》,中出齋法,為指教經」③。因此在南北朝時期道門中人認為指教齋乃出自三天法師、正一真人張陵之手。《道法會元》卷14《玉宸登齋內旨》:「約古者禱祠祭祀之法,為道家龠天事帝之科,蓋始自玄中大法師而闡於漢代張天師。其後,諸宗匠繼出,則著以科文,設為朝範,其法漸備而其教大行矣。」④根據陳耀庭教授的分析,指教齋的節次為發爐、上香、叩齒、出官、讀辭、四方朝、三上香、再拜、復爐、出壇。塗炭齋節次為上啟、說戒、復爐、奉戒、禮師、思存、禮五方、鳴天鼓、發爐、長跪上啟、三上香、禮十方、禮四方、說十二念願⑤。其中,發爐、叩齒、出官、復爐、思存、鳴天鼓,都是和內煉養生有關的內容。張天師將內煉養生內容融於齋法活動之中是與他所處的歷史環境及其本人的經歷志趣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國古代道家對於內煉養生就有了充分的認識,《莊子·刻意篇》中說:「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⑥」漢代道教《太平經》也說:「神者受之於天,精者受之於地,氣者受之於中和,相與共為一道。故人慾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⑦

張陵本是太學生,對於中國古代的內煉養生之學頗有研究,並且加以體驗,「苦節學道,嗇氣養神。」「精思服煉,能飛行遠聽,得分形散形之妙,通神變化,坐在立亡。」⑧張陵著有《想爾注》。《想爾注》對於內煉養生更是大加闡述,其中「保形」、「鍊形」、「食氣」等都是長生的內煉養生方法。關於「保形」,《想爾注》說:「以道保形容,為天地上容。處天地間不畏死,故公也」。「谷者,欲也。精結為神;欲令神不死,當結精自守。」「所以精者,道之彆氣也,入人身中為根本。」關於「鍊形」,《想爾注》說:「太陰道積,鍊形之宮也,世有不可處,賢者避去,託死,過太陰中,而復一邊生像,沒而不殆也。俗人不能積善行,死便真死,屬地宮去也。」「道人行備,道神歸之,避世託死,於太陰中,復生去為不亡,故壽也。」關於「食氣」,《想爾注》說:「身也,於內為胃,主五臟氣。俗人食谷,谷絕便死。仙士有穀食之,無則食氣,氣歸胃,即腸重囊也。」「腹者,道囊,氣常欲實」,「神成氣來,載營人身,欲全此功,無離一。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許? 守之云何? 一不在人身也,諸附身者,悉世間常偽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都皮裡悉是,非獨一處。」在張天師看來「精」是「道之別體」,「身為精車」,「神成氣來,載營人身」,「古仙士寶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⑨。張陵作為一位精通內煉養生的大家,所創立的正一盟威道又是以重生思想為重要特徵的,因此在道教科儀中融入內煉養生內容是不足為怪的。

道教科儀與內煉養身術在歷史上的進一步融合 魏晉之際,上清派之《大洞真經》、《黃庭經》以存養神氣、吟詠寶章輔以服氣、咽津、念咒、佩符。這使得道教對於內煉養生方面的認識有了新的發展,內容更加豐富。明代白雲霽《道藏目錄詳註》說:「大洞秘旨,其中多是身中百神之名字,所主所居宮,分山林樓臺池館,一一明白。大概以生門死戶守雌抱雄為主,混合百神常存,各居其所,各理其務。存養自己神氣,吟詠寶章,則天真下降,與兆身中神氣混融,乃至長生不死之道也。」(10)《黃庭經》則是公認的一部以內修為主的重要經典。在此基礎上,陸修靜整理後的正一科儀更趨完備,其科儀中的內修內容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上清靈寶大法》稱,「齋法起於中古,晉宋之間簡寂先生始分三洞之目,別四輔之源,疏列科條,校遷齋法。」(11)陸修靜將齋法分為九齋十二法。「其六法,自然齋,普濟之法,內以修身,外以救物,消災祈福,適意所宜。」(12)對於《度人經》,也有以為是主講內煉者,講究內煉之要在守攝眼耳鼻口意諸竅,不隨逐物慾,使先天一靈不洩與外,五氣保固於五臟,精氣神混為一丹,如此則能「長春不老,與天齊休」,外能發布真氣,化土石為寶,起枯骨成人,乃至救萬病、闢邪妖、動風雷、挾萬物、拔幽魂,此即《度人經》之上乘要義。李養正先生認為靈寶經出,則教義又有了變易與發展。表現在「從存想以守身中之神,更擴展到通過修齋、燒香、誦經以呼求天外之神來佑,亦即不只是默想身中之神,還要用讚頌、音樂以及呼喚召引來外界諸飛天之神以護佑己身」(13)。可見,魏晉時期道教齋醮科儀與內煉養生關係已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隋唐時期正是道教的大發展時期,道教各方面都更為成熟,科儀與內煉術兩方面同時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從隋蘇元朗開始,又有劉知古、崔希範、鍾離權、呂洞賓、施肩吾、彭曉、陳摶等大闡其道,到宋代這種成熟的內修術對道教齋醮科儀之內煉養生產生著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使得宋代道派林立,道法鋪張。天心正法、神霄雷法、清微大法等法派相繼誕生,這些道法都是道教內煉養生術與齋醮科儀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結果。《道門通教必用集》:「古儀無關告土地,便外壇宿啟,後世增修為文,止是啟告,尋置文牒。復有行法而居師位者,又加以印訣符咒,命召土地諸神,蓋出於《天心正法》今遂為成規。既坐命諸神,皆須如法文變神掐訣,方可施行。」(14)在這種齋法與內煉相互融合的過程中,除「天心派」的譚紫霄、饒洞天、神霄派的王文卿、清微派的祖舒、黃舜申之外,關鍵人物要數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和白玉蟾二人。

張繼先,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天師。九歲嗣教,宋徽宗崇寧以來,四召赴闕,問以道法異同和修丹之要,答曰:道體法用,體用一源。這位天師既精通齋醮又精通內修。曾於京城建壇設醮,傳授經籙,演法講說道妙。《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中有《心說》《大道歌》《虛空歌》等為後人言誦。而他留下的《金丹詩四十八首》正是其精通內修的最好的佐證。虛靖天師在詩中這樣寫道:「存神認取本來身,此理幽玄可學人,無漏實成除有漏,迷津才出是通津。」「學道多多少悟真,真成便見自家身,三田有路縱橫去,萬類無緣變換因,土內養金金色重,鼎中進火火功新,若於財色全無動,便是蓬萊洞裡人。」「只見神爐當子夜,豈知火力散精邪,忽於金鼎凝寒玉,悠爾真身現彩霞。」「靜坐焚香念念中,念中須見己形容,生成本籍鉛中汞,變化端由火裡龍,二八莫辭頻採造,一三還用苦交衝,此中有路通天去,可把塵蹤繼赤松。」(15)這裡的「念念」,可以理解為「念念不忘」,也可以理解為在修煉是不斷默念神咒或經文。默念神咒或經文,則是道教科儀的「內齋」形式。在內齋中,同時做內修的功夫,這就將齋醮科儀和內煉養生結合在一起了。這就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內煉術對於天師道的影響之大。《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西河薩守堅亦師從於三十代天師,授法後大顯。今天正一法中還留有這樣的印記。如在「溫帥召合」中就有三十代天師的諱。這是神霄法與這位天師是有淵源關係的極好證據,而在其《明真破妄章頌》中有敘述了清微法的有關內容(16)。我們可以認為,張繼先是通曉神霄、清微和內丹修煉的一位天師。直接闡述齋醮科儀與內煉養生之間關係較多的是宋代的一位大法師——白玉蟾。

許多人都知道白玉蟾為南五祖之一,善於內修,其實白玉蟾也是一位精通齋醮的「大法師」。他對於道教齋醮科儀與內煉養生的關係闡述得相當清楚。白玉蟾在《道法會元》卷七六所載《火師汪真君雷霆奧旨序》中說:「道者,具乎天地之先,混混沌沌,無形無名;法者,出乎天地之後,亙古今而神通變化;人者,生乎天地之間,稟天一之氣,而為萬物之靈。以吾言之,清明澄澈者,運而行之,則足以通天地、感鬼神、調陰陽、贊化育等。上語之即丹成道備,朝崑崙,薄蓬萊,亦不難矣。蓋天地一身,一身天地也。其大丹法本不外乎此。夫不治其本而欲理其末者,未之有也。去聖逾遠,談道者多;曲學旁門,亂真者眾。後之學者,無所參究。非緣後生福淺,亦由恩情愛欲,一念戀著,心境不清,是非之膠擾。亦不知千經萬論以求道要安在,則其去道逾遠矣。或苦心學行持而不見功者,非道負人,皆奉道之士不從明師而所受非法。或依法行持而不見功者,皆奉道之士不遵戒律而學法不驗。有志於此者,苟能清心寡欲,以明道要,以悟玄機,猶當廣求師資,勤行修煉,依法行持,何患法之不驗哉!故《天壇玉格》云:不行修煉,將不附身。不漱華池,形還滅壞。火師又曰:凡受五雷大法,非上品仙官之職不能悟此玄機。內則修煉自己還丹故,外則馘邪治病。至人所述非可誣也。」(17)白玉蟾深刻分析了道、法、人、天地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指出「天地一身,一身天地」是道法的理論基礎,而道法的作用則是「內則修煉自己還丹」,「外則馘邪治病」,從而闡明了齋醮科儀之齋法行持與內煉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古之聖人以道學難入,世欲易迷,設科戒儀範之文以一起其外,著注念凝神之法以正其心,復以練氣胎元之方制其食味,又以祈真朝謝之品,滌其過尤。」(18)白玉蟾還強調道法靈驗與否與人自身內煉養生功底有極大的關係。「不行修煉,將不附身」。因為將帥是法師的使者,如果將不附身,那麼齋法行持就不能達到溝通人神的目的。不僅如此,白玉蟾對於齋法行持也有具體的要求,他說:「夫設醮上章各分其職,欲其專也,是以心無雜念,身無雜務,抱元守一,如路真官,所謂去醮七日非醮中事不得幹預者,方可行之。」(19)白玉蟾對於齋醮科儀與內煉養生之間的關係有著深刻的認識,並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研究資料。

通過以上考察,人們可以看出,道教齋醮科儀自正式形成起就與內煉相結合,並與內修術一起發展,到唐宋時,內修術成熟,成為道教修煉的主要手段,而齋醮科儀中的內修內容亦已成熟,成為齋法行持的重要基礎。

本文節選自 史孝進: 淺談道教科儀內秘之術與內煉養生的關係

註:

① 《道藏源流考》,328頁,中華書局,1963年。

② 《道藏要輯選刊》,第10冊,16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③ 《道藏》,第24冊,667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④ 《道藏》,第28冊,745頁。

⑤ 《道教禮儀》,206頁、207頁,香港道教學院,2000年。

⑥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393頁,中華書局,1983年。

⑦王明:《太平經合校》,728頁,中華書局,1960年。

⑧ 《道藏要輯選刊》,第6冊,105頁。

⑨ 《老子想爾注索引》,1-14頁,日本朋友書店,1985年。

(10) 《道藏要輯選刊》,第10冊,615頁。

(11) 《道藏》,第31冊,608頁。

(12) 《道藏》,第32冊,620頁。

(13) 《道教史略講》,95頁,中國道教學院,1997年。

(14) 《道藏》,第32冊,47頁。

(15) 《道藏》,第32冊,368、372、379頁。

(16) 《道藏》,第19冊,848頁。

(17) 《道藏》,第29冊,262頁。

(18) 《道藏》,第33冊,122頁。

(19) 《道藏》,第33冊,121頁。

相關焦點

  • 石仲泉: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淵源關係並列關係
    請為我們詳細闡釋一下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間的邏輯關係,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幾個組成部分之間的內在關係又是怎樣的。[石仲泉]這個問題從十七大以來,大家一直在研究。其實這個問題講的很清楚了,兩大理論體系是兩個歷史飛躍的理論成果,它們之間的關係不是包含關係,是並列關係。為什麼這麼說呢?
  • 這些都是為什麼(4)——冬季要內煉「封藏之氣」
    之所以說,制定了修煉計劃又沒有好好實施的人,虧大了,這是因為文道老師為你制定的是一整年、一個周期的修煉套路,再加上每個人進入修煉的時間有所不同,還要考慮到借「天時」結合功法與各人「內環境」之間的生克關係
  • 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史
    現條陳如下:    第一,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的探索,離不開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生命科學關係的把握。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的發端、發展和繁榮與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傳統醫學思想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研究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探尋它的演變和發展的脈絡,首先會涉及對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維形態及其圖式構成的審度,而這種理性思考的認知前提則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維的同化同構。
  • 閩臺客家人的淵源關係
    閩臺客家人的淵源關係 兩岸客家人有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是同一種族的淵源與流派關係。從歷史上看,臺灣客家人的「根」在大陸,福建是他們渡臺的出發點和祖居地。閩臺客家人不論血緣、親緣、文緣、地緣、神緣和物緣關係都密不可分。本文就閩、臺客家人的淵源關係,談點粗淺看法。
  • 《抱樸子》闡釋金丹養生之道
  • 和印度有很大關係,盤點中巴關係的歷史淵源
    中巴的關係為什麼鐵?我在這裡可以告訴大家,中巴關係的鐵和印度有很大的關係,這還和很多年前的一場戰爭有關。今天我就給大家盤點一下中巴關係的歷史淵源。1950年,巴基斯坦和我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可值得注意的是,從1950年後長好幾年時間裡,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關係非常一般,兩國之間的往來僅限於官方之間的往來。直至1955年到1956年,中巴兩國人互訪後,兩國關係才開始有了較大的進展。在隨後的幾年時間裡,中巴關係繼續升溫,這一"升溫"在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後達到了一個高潮。1965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爆發戰爭。
  • 細數兩岸名校淵源 臺多名知名校友傾力兩岸關係
    實際上,臺灣還有許多知名高校的名字讓人感覺「似曾相識」,有些甚至和大陸高校同名,折射出淵源關係。這些臺灣名校的不少傑出校友奔走兩岸,傾力於兩岸交流合作。  臺灣名校與大陸有淵源  兩岸清華不僅同名,而且同源。
  • 非正式行政法淵源的效力適用規則研究
    因此,規章不應屬非正式行政法淵源。判斷正式與非正式行政法淵源的標準和條件,是看某一具體行政法淵源的制定、發布是否符合立法法規定的正式立法程序。法律法規和規章均應屬正式的行政法淵源。國家和地方各級權力機關及其行政機關,依照憲法和組織法的規定,於立法程序之外,發布的調整行政關係的決定、命令、指示等規範性文件,均屬非正式行政法淵源的範疇。
  • 中庸的思想淵源,以及與仁、中和的關係
    特別是「中庸」與儒家核心思想「仁」的關係、與「至德」與「中和」這些儒家哲學重要範疇的關係很難統貫起來。因此把這些基本範疇梳理清楚是學習儒家哲學入門之基。01「中庸」思想的淵源「中庸」二字的使用是孔子的獨創,但是「中庸」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就有,主要表現在政治思想中,更側重於政治管理中的
  • 養生,即保養生命的意思,又稱攝生,中醫養生
    指出在指導養生中,應順應四時陰陽特點來保健。舉夏季為例,夏季「天地氣交,萬物華實」。養生理論是《黃帝內經》最重要的學說之一,其「形神共養」、「天人合一」等養生觀點對後世養生學說的形成產生深刻影響。有關養生方面的理論分布在《內經》各篇章中,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形體保養、形神共養、天人合一,茲做簡要分析。
  • 附初步內煉口訣!
    最後,附上由陳攖寧先生所傳,胡海牙先生整理改編的劍仙初步內煉口訣,謹供傳統文化愛好者參詳:(一)五更星未滅,緩步出山門。昂頭向東立,解帶寬衣襟。鼻吸一口氣,直入丹田中,周身用神力,吐出痰如風。
  • 冬至大如年,歷史淵源和傳統飲食
    我們來了解一下冬至的歷史淵源和冬至的傳統飲食。冬至歷史淵源: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
  • 談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關係:有很深的淵源(圖)
    不僅如此,透過這段記載,我們可以了解當時拉丁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關係的方方面面。  首先我們應當承認,到13世紀,拉丁基督教徒的視野大大開闊了,對伊斯蘭教也有了一些正確的認識。  隨著伊斯蘭教的興起和阿拉伯半島的統一,穆斯林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許多此前為基督徒所居住的土地落入穆斯林之手。這些土地上的基督徒如何看待他們的新主人穆斯林及其所信仰的伊斯蘭教呢?
  • 南哲思享|王恆:海德格爾思想的神學淵源——神人關係的現象學重建...
    摘要:海德格爾與神學思想的淵源不僅限於早期神學學習經歷,還貫穿其整個哲學志業和身份認同。早期基督教原初生命體驗作為主要思想來源,觸發並貫穿了海德格爾的哲學之思,甚至較其思想中的古希臘傳統來源更為源本。海德格爾思想的神學向度及其神學解構不僅激發了基督教—猶太神學傳統內部的正面反饋和各類批評,也在現象學內部開顯了新路徑,為列維納斯和馬裡翁等從現象學重建神人關係奠定了基礎。關鍵詞:海德格爾;列維納斯;神學;現象學;神人關係;海德格爾的神學路徑及其與神學的關係,在學界並不是一個新問題。
  • 上古八大姓的淵源演變史
    雖然目前尚沒有權威的研究結果,大多數人也不清楚自己與上古八大姓有多深的淵源,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華夏民族的姓氏大都出自八大姓。而上古八大姓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女字部首。姓,源於母系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係。因此,上古八大姓,都從「女」旁,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
  • 北京師範大學與北京大學的淵源
    其實,在歷史上,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其實還有著很深的淵源。首先是兩所大學都起源於「京師大學堂」,都將京師大學堂作為自己都前身:北京大學一直是京師大學堂的延續,而北京師範大學是京師大學堂師範館獨立建校而來;在時間上,北京大學以京師大學堂創辦的1898年為起始,而北京師範大學以京師大學堂師範館成立的1902年為起始。
  • 圖書館舉辦「早期同濟大學歷史與德國的淵源」主題講座
    圖書館舉辦「早期同濟大學歷史與德國的淵源」主題講座 來源:圖書館   時間:2020-10-09  瀏覽:
  • 試談新氣功的淵源、意義與如何定位未來
    林健 匆匆寫於美國德州鄉居2020年11月18日趙成老師演示定步化鬱功試談新氣功的淵源、意義與如何定位未來趙成1、謀存、祛病、益智、養生的人類本能人類自身就有謀存、祛病、益智、養生的本能;這種本能乃是在地球的環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