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作為中華民族(華夏民族)的圖騰,因為一直沒找到實物,所以普遍被人認為是虛構的生物,只存在於傳說中。不過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有一個叫劉累的落魄戶曾養過2條龍(一公一母),母龍還被做成美食送給夏朝的國君姒孔甲給吃了。
那麼問題來了,劉累養的那2條「龍」,是不是傳說中的龍呢?要回答這個問,單靠史料很難給出答案的,不過我們可以從出土的文物來進行一番探究。1987年,河南濮陽縣西水坡出土了龍圖案——蚌龍。它由蚌殼砌成,長1.78米,高0.67米。
這幅蚌龍圖案,是全國考古發現龍圖案中年代最早的。據科學測定在距今6460±135年前,故被專家譽為「中華第一龍」。蚌龍尾巴粗大,四肢有鷹形爪,頭部雙吻狹長。其形象與我們現實中鵝鱷魚很像,與我們傳說中龍的形象僅有一點相似。
也就是說,劉累養的那2條「龍」很有可能只是鱷魚,而不是傳說中的龍。如果還不能確認的話,我們可以再從文物中尋找證據。1978年至1987年,考古家在山西襄汾縣發現了著名的陶寺遺址,出土了陶龍盤、鼉鼓、玉器、彩繪木器等文物。
陶寺遺址是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的一座古城遺址,正好處在舜帝時期和夏朝姒孔甲時代之間。其中陶龍盤上面的龍,形象是大嘴呈方形且修長,滿口獠牙利爪,似鱷魚的嘴巴。而鼉鼓的發現,也證明我國在古代也曾經生活著鱷魚。
因為鼉鼓就是由鱷魚皮製成,鼓腹內甚至還有幾塊鱷魚的骨頭。另外,甲骨文中的「龍」字,也是活脫脫的鱷魚形象:有血盆大口的獸頭,外加修長的身軀。還有,劉累養的「龍」,一天到晚幾乎都得待在水裡面,這也符合鱷魚的生活習性。
所以,劉累養的那2條「龍」,基本可以確定是鱷魚,而不是我們傳說中的龍。畢竟傳說中龍的形象是這樣的: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這麼複雜的形象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
當然了,劉累養的那2條「龍」,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存在,它就是著名的揚子鱷。揚子鱷的形象跟前文提到的「蚌龍」形象簡直一模一樣。(喜歡的話多多關注,多多點讚,多多收藏,轉發和評論,謝謝!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歡迎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