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國慶
雙節同慶
HAPPY CHINESE FESTIVAL
戳我一下,看看是啥月餅吧
一轉眼又來到了十一國慶
我們即將步入2020年的最後三個月
今年的中秋和國慶撞了個正著
雙節同慶
希望在這個與親朋好友團聚的快樂小長假裡
除了下館子、賞月
分享各式各樣的美味月餅
你能收穫到雙倍的快樂
Pick美食大隊
祝各位節日快樂!
AUT
中秋 祭月 團圓
花好月圓
國慶中秋
團團圓圓
相信關於中秋的傳說大家打小就聽過。其中最流行的莫過於嫦娥奔月,講的是嫦娥從丈夫那獲取了長生不老的仙丹,吃下後便獨自飛往了月宮,月宮裡還有搗藥的玉兔。
而這個傳說竟然還有很多個版本,有的說是為了防止小人逄蒙偷仙丹,嫦娥為保護仙丹不得不服下,被迫與丈夫分離;有的說是嫦娥拋夫獨吞;還有後裔贈藥版、拯救黎民版、后羿不忠版……這段傳說可謂是多姿多彩。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
最初的「祭月節」是在二十四節氣「秋分」這一天,後來被調至農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農曆八月十六。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AUT
武夷山的中秋習俗
相較於吃團圓飯、賞月、吃月餅,「燒寶塔"這一習俗可能就有很多人不知道。
所謂的燒寶塔又稱"燒瓦塔"。根據清朝學者梅霜崖的《中秋瓦塔》詩曰:"不須縮版築崚嶒,一柱擎空七級燈。銅雀臺灰餘片片,靈光殿礫積層層。燭龍鱗甲衝霄動,蛤蚌珠璣拔地升。士女傾城齊佇望,芳辰皓月景彌增"。
這首詩大致要表達的就是中秋節當天,人們會在河邊、在空曠的地坪上用磚瓦壘起一座座"寶塔",在空心的塔內塞滿乾柴,到了夜晚,人們聚集在寶塔周圍,點燃乾柴,升騰起烈焰,將磚瓦之塔燒得通紅,因而歡呼雀躍。
在武夷山市興田鎮汀滸村還有燒寶塔的習俗。根據當地流傳的故事,唐太宗的三女兒汝南公主因長得"鼻昂口闊、顱大發少、膚似烤漆、形同夜叉,極醜無雙"而被世人嘲笑,一怒之下的汝南公主離開長安,獨自一人來到武夷山星村龍濟道院落髮為尼,將修行的這座山叫做"白貼山"。
一天,汝南公主看到山腳下火光沖天。公主問其故,身旁老尼說:"今天是中秋節,澄滸豪紳每到今夜就要燒民宅取樂,五百年來年年如此"。心地善良的公主知道後,於次年中秋來到了澄滸水口,在河灘草地壘起了一座瓦塔,並告訴鄉人以這種石塔代替自家的房屋,到了晚上點燃石塔,即可保住自己的房屋。
村民聽完後覺得有一定道理,當天夜裡就按照公主的做法來做。那些以燒民宅取樂的豪紳們看了十分高興,就沒有再殃及村民。村民們為了感激汝南公主,便將中秋燒石塔的習俗保留下來,並美其名曰"燒寶塔"。
AUT
月餅 團團圓圓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月餅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也是中秋節的時節食品。月餅圓又圓,又是合家分吃,象徵著團圓和睦。
「月餅」一詞,在現存文獻中,最早收錄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發展至今,中秋節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如今,市面上的月餅已是花樣繁多,冰皮月餅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新鮮感;月餅的內陷也不再局限於傳統的五仁、豆沙、蓮蓉等等,鹹蛋黃、流心奶黃、肉鬆,甚至是小龍蝦月餅……
小小的月餅承載了濃厚的思鄉情,望遊子看到手中的月餅,能感受到來自親人熱切的祝福與想念。
-END-
每周一、三、五更新
月
金
滿
秋
球分享
球點讚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