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書店成為「城市生活俱樂部」他們的付出你想像不到

2020-12-13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成都商報

逛書店最讓人舒服的一點,除了來自閱讀本身的愉悅之外,自在輕鬆的氛圍也十分重要——不像許多其他類型的店裡會有銷售人員迎上來問你想買點兒什麼——你可以在一家大書店裡獨自徜徉終日也無人打擾。事實上,隨著書店日益發展成一種生活方式的提供者和營造者,書店與顧客們的交流,早已突破了往日單純的消費關係,而變得日益緊密、親切。

現在的書店,致力於為城市居民和遊客們提供一個讓他們可以舒適地閒逛、看書、喝咖啡、用餐以及聚會的場所,同時也在線上將人們聚集到一起,形成有主題的圈子,一起做有趣的活動。

為了提供這樣一個場景,書店人付出的努力是很多人想像不到的。

■新華文軒:

一手抓環境提檔

一手抓閱讀推廣

今年5月30日開業的文軒BOOKS招商店,近萬平方米、上下三層樓,除了書架與閱讀區之外,休閒餐飲也是一大亮點。

新華文軒副總經理陳大利在開幕式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如今文軒已進入實體書店的4.0時代——以「品牌經營、融合發展」為核心,作為一個綜合性閱讀文化服務場所,文軒BOOKS新店內的每層樓都有不同的閱讀空間,咖啡、茶飲和西餐廳也是著力打造的亮點,力求給每一位讀者一個多元化的「公園式閱讀體驗」。

在營造消費者看得見的現場體驗的同時,新華文軒在推廣閱讀方面則下了更多消費者看不見的功夫——今年5月,零售連鎖事業部成立了線上運營工作組,圍繞「閱讀推廣人」項目制定相應分銷制度、發展分銷員、選拔閱讀推廣者,將全渠道運營、全員營銷的理念充分貫徹落實,打破時空局限,拓展銷售空間。

在這個制度的激勵下,成都購書中心收銀員沈麗娟,通過各種努力,積極在身邊的社區與自己日常接觸到的人群中推廣圖書,短短12天裡銷售碼洋1萬6千多元,在公司內部「廣為流傳」。

此外,文軒的全體員工也用自己的親身閱讀經驗,為店內圖書作出走心的個性化推薦。

■新山書屋:

員工深耕社群

書店廣交朋友

2019年11月,來自重慶的新山書屋在成都的首店開業,立刻迎來絡繹不絕的「打卡」人群——這家書店也以「顏值」著稱,曾在2018年度中國書店大會獲評「中國最美書店」,2019年度亞洲書店論壇獲評「最具城市關懷書店」。

書店開業不到兩個月便因疫情而暫時閉店,在許多人看來,似乎顯得「開局不利」,但新山書屋品牌總監卞真真卻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閉店期間,所有員工一天都沒閒下來過:「從2月初開始積極推廣線上運營,迅速對接各種外賣、申請微店資質,所有員工都變成了客服人員,進入消費者的朋友圈,宣傳書店、推銷產品。」

如今回憶起那段時光,卞真真既感慨又欣慰:在危機之下,對內的凝聚力和士氣不降反升,大家都拼命在想辦法、做事情。

他們建起一個個新山書友的微信群,「現在新山的書友們已經加滿了7個群,2000多個活躍用戶,除了成都和重慶為主的書友之外,還吸引了不少其他城市的朋友。」卞真真說。

書店的年費會員和儲值會員都在持續增加,「恢復開業後的高峰銷售都在成都爆發。而且我從後臺數據能看到,來書店的客人不光是購買會員權益,還會高頻次地消費產品,這給我們帶來很大的信心。」

剛剛過去的上個周末,新山書屋單日就接待了超過千人的顧客,消費過萬元,「幾乎趕上我們去年剛開業的勢頭了」,卞真真說,「我發自內心地感到,成都是一個很願意給書店機會的城市,成都人有非常好的文化消費習慣和消費品位,能看懂什麼是真正好的東西。」

她還告訴記者,從自己來到成都發展新店業務開始,就接二連三感受到來自本地朋友們的善意,各種合作都洽談順利,書店也逐漸在成都有了自己的「業界社交圈」,大家守望相助,共同謀求發展。

■幾何書店:

做接地氣、有活力的「文化小客廳」

位於猛追灣的幾何書店也是去年下半年在成都新開業的,同樣是以「網紅」顏值出道,店內牆壁如洞穴般的不規則灰泥裝飾,極具特色。幾何書店在華陽金棕櫚還有一家社區店,位於建設南路的成都第三家店目前快要完成裝修,預計7月開業,面積約4500平米。這家來自青海西寧的書店,在上海、合肥、南昌和武漢也都開有店面,但成都是第一個讓他們一口氣開到三家店的城市。

書店公共事務部總經理宋靖告訴記者,書店自4月恢復開門以來,進入5月後無論是客流量還是銷售額都有了明顯提升。「尤其是從五一勞動節到六一兒童節期間,人流量恢復到疫情之前的80%左右,進入6月之後,最近這個周末,實際銷售額與到店人流量已經跟原來相差無幾了。」他說,細看這個差距,主要就是遊客不足,而本地讀者的到訪和消費幾乎不受影響。成都的年輕人們尤其喜歡這家店內開闊的空間和別致的背景。

因此,宋靖透露,幾何書店的新店將給讀者們留出更多的「灰空間」——不放書架也不是純粹留白的設計感背景與休閒區域。「我們書店的定位,就是面向廣大市民的城市俱樂部。」

宋靖說,成都是一個文化性非常包容的城市,文化活躍度和潮流活躍度都很高,「年輕人非常願意發掘新事物。亞文化群體很多——滑板、跑酷、漢服、cosplay、話劇、繪畫、手工設計……他們都喜聞樂見,並在這樣的土壤裡活得很好,也給我們帶來了更多創意和靈感。可以說,成都是一個開書店的完美市場。」 (記者 喬雪陽)

相關焦點

  • 一位建築系才子,多樣的生活方式,他的書店成為城市的名片
    他的生活從不循規蹈矩,從原本的職場精英夢想到現實中成為一名建築師,而後放棄了建築師這個身份,辭職開了兩家咖啡館,咖啡館走上正軌後又去臺灣讀起了研究生,而後環島徒步旅行,旅行後開起了書店,這樣的人生可謂精彩不斷,他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劉二囍。
  • 全球知名書店代表蓉城探討書店與城市 看看他們怎麼說
    開幕式後,「一城一店:書店如何塑造城市風格」論壇舉行。巴西文化書店董事法比歐·赫茲,義大利菲爾特瑞奈利集團營運長阿貝託·裡瓦爾託,法國南方文獻阿爾勒美讓書店、出版社出口部經理奧蕾莉·羅戴爾分別就「書店與城市風格」這一主題展開探討。法比歐·赫茲:書店是一種文化中心「書店不僅僅是一個賣書的地方,對於一座城市來說,書店是一種文化中心。」
  • 海歸留學生的書店情懷:願閱讀成為生活裡的一束光
    在吉林市的繁華商場,32歲的苑崢創辦的城市之光書店正在營業,170多平方米的大廳是安靜之地。苑崢希望紙質閱讀可以繼續下去 石洪宇 攝對當地文藝青年來說,這是一間有地標意味的書店。「這是我心裡想做出來的東西,生活要與閱讀相伴。」苑崢說。他曾在美國留學讀研,期間整天泡在學校的圖書館裡。「覺得生活簡單又安靜。」
  • 讓實體書店成為城市最有氣質的景點
    在你五一休閒地圖上,除了深山尋花、海邊踏浪之外,是否也標註了一個書店體驗?  書店其實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景點,不願堵在高速路和景區的你,這個五一,不妨制訂一個去書店的計劃。因為現在的書店,早已不是你印象中的傳統書店。
  • 書店觀察|從藝術書展看二線城市的獨立書店
    本文配圖均由作者提供  從2018年至今,abC藝術書展上湧現出了越來越多來自非文化中心城市的獨立書店,讓前沿的文藝消費場景不再是「北上廣」專屬。今年的書展上,來自武漢、瀋陽、鄭州的幾位書店主理人聊了聊他們關於城市、藝術和書之間的故事。
  • 在上海,戲劇和書店成為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從全世界範圍看,一座城市擁有專業的戲劇書店也是不多見的。上海開出一家專業的戲劇書店,消息甫一傳出,就令不少人興奮、期待。 24日下午,作為朵雲書院?戲劇店的「開鑼大戲」,朵雲書院?
  • 從書店到城市文化新地標,言幾又的商業迭代
    是擺滿各種教輔的新華書店? 還是藏著各種武俠、漫畫、古籍的書屋,打開書就能描繪出一個武俠世界? 如今二十年過去,人們走進書店的理由,不是看書和買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書店也不再藏身於街角巷尾,而是進駐到城市中心的繁華商圈,甚至是頂級購物中心裡。
  • 「代官山·蔦屋書店」:面向老年群體,卻成為最in的經典網紅店
    一家好書店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和名片。而對於代官山乃至整個東京來說,這家由三棟低密度建築群組成的「蔦屋書店」便是這樣的存在。在首家枚方店取得成功的基礎上,代官山店不僅沒有重蹈「第二家店必敗」的覆轍,而且更是在1400家分店中脫穎而出,成為名副其實的蔦屋代表,吸引著無數人前去朝聖打卡。然而這樣一家最in的經典網紅店,竟是針對老年人群體而開設的?
  • 新的念想:一周城市生活
    城市裡的新鮮事總來源於居住者的一些念想——堅信公共空間之於大眾意義的人創造了新地標,熱愛推廣海派文化的人創建了俱樂部新分支,希望輸出自己生活理念的人聚集在新市集。在沒划龍舟的端午節,新生活在疊加,城市被反覆塑造。
  • 理想之「城」③|瀋陽城市學院體育俱樂部"夠炸"
    瀋陽城市學院,一座屹立於綠島森林公園中的高等學府,風光與文化相伴融合,自然與人文相得益彰。於是,「綠島」便成為瀋陽城市學院的浪漫稱謂。校園名片瀋陽城市學院創新體育教學改革,實施體育俱樂部的教學組織形式,致力於培養學生的體育技能、體育精神和運動習慣。
  • 南國書香節之店長的獨白丨羅倩:書店,一個城市的記憶
    南國書香節之店長的獨白丨羅倩:書店,一個城市的記憶 2020-08-31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蔦屋書店12月入駐上生·新所,為顧客提供「生活方式提案」
    這家知名日本連鎖品牌書店將入駐長寧區上生·新所內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這座96歲的歷史建築將被改造為一個約2000平方米的藝術文化策源地,讓國際文化品牌融入上海這座城市繼往開來、吐故納新的脈動中。現場發布會蔦屋書店以保護和展現建築之美、記錄和延續歷史文脈為主軸,將城市更新與文化傳承有機相融,用博物館般的場景設計,賦予閱讀儀式感,構築起一個約2000平方米的藝術文化策源地,激發周邊街區的活力,成為滬上文化體驗新地標。
  • 1483家書店 長沙排名全國書店最多城市第9名
    但一處地方,卻呈現出與別處不一樣的景致,在德思勤城市廣場的24小時書店裡,亮堂的燈光仍然溫馨,不少人端著一杯充滿餘溫的咖啡看著書,偶爾站起來去書架上換書。在附近寫字樓上班的石女士表示:「沒事的時候我就喜歡來這裡看書,有時下班也來坐坐。打開書就覺得繁忙的工作、麻煩的生活都消失了,進入了一片寧靜的世界。這裡的咖啡也不貴,點上一杯我能坐一天。」
  • 尋找最美書店 ∣ 疫後重啟,一起來感受那城市久違的書店的聲音!
    01在危機當中尋求機會,在線上尋求突破言幾又華西區市場部/韓曉鷺言幾又是集實體書店、咖啡文化、文創產品、文藝沙龍、特色體驗店為一體的城市文化生活體驗空間。最後東川書城想對讀者說的是,書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號之一,不可或缺。希望在疫情危機之際,在"危"中找"機"會,趁機多讀讀書,即提高了文化素養,又增強了工作能力,還支持了實體書店的生存,也為提高城市文化氛圍作出貢獻。
  • 蔦屋書店的中國大陸雙城記
    蔦屋書店這個店型在日本的發展,也是先集中於大中型城市,然後進入小城市中開設當地最具規模的書店。蔦屋在中國大陸的總部辦公目前位於上海,杭州和上海這兩個城市在人口、經濟、文化水準均優於蔦屋通過加盟合作設店的中國臺灣地區的臺北和臺中。更重要的是這兩座城市之間的距離不算太遠,且交通非常便捷。
  • 記錄城市裡他們與書的光陰故事
    本報記者 宋娜 攝影記者 李姣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華燈初上,城市漸漸沉靜下來,在生活的一隅總會不經意地傳來琅琅讀書聲——他們或許是隔壁3歲的娃娃,跟著媽媽正奶聲奶氣地背誦古詩詞;他們或許是中小學生,一字一句地溫習著每天的課文;他們又或許是幾個書友,線上線下地聚在一起討論著書裡書外的思考
  • 鄭州書遊記:書店是這個城市讓人停留的理由
    應鄭州松社書店邀請,和作家張翎去做《勞燕》新書分享。藉此機會,粗逛了幾家鄭州的書店,很有收穫,鄭州書店風景遠比我想像的美麗。先來認識一下松社書店。書店開在一家老電影院改造過來的三樓,二樓有劇場和民謠吧等。
  • 比誠品書店還火!這家日本書店月銷售額600萬 僅僅是靠顏值?|周末讀書
    評論贈書:你期待的線下書店是什麼樣子的?到今天,蔦屋書店已經多達1400家,是日本規模最大的圖書、DVD租賃連鎖店。而2011年在東京澀谷區開業的「代官山·蔦屋書店」,更是被評為「全世界最美的二十家書店」之一。蔦屋圖書館所在城市僅有5萬人口,全年進館人數卻能超過100萬人次。
  • 經歷了 9724 公裡的書店巡禮,我們成為了世界的閱讀者
    將書店的歷史向後延伸千年,隨著讀者和書籍的成倍增長,書店的形式開始不斷演變,直至現在。大大小小的書店是」隸屬「於一個人的自由世界,多元的文化、思維匯聚在這裡,有身臨其境之感。對於喜歡閱讀的人來說,讀書是一種享受,逛書店也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趣味。所以,愛書的人無法想像一座城市沒有書店會是什麼樣子。
  • 物質生活書吧:承載文化記憶的社區獨立書店
    物質生活書吧。 在福田白沙嶺,矗立著一間已經開了20年的老書店——物質生活書吧,每逢下班放學和周末,這裡都有許多街坊鄰居學習、閱讀。而作為深圳最早期的獨立人文書店之一,物質生活更是承載了一代深圳人的集體文化記憶。 賣一些喜歡的書,做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認識一些有意思的人,是店主曉昱在20年前開辦物質生活的最初夢想。雖然店名叫「物質生活」,但這個名字其實來自於「文藝」,出自於法國女作家杜拉斯的隨筆集《物質生活》,曉昱想做的是在這個城市裡構建一個精神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