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成都商報
逛書店最讓人舒服的一點,除了來自閱讀本身的愉悅之外,自在輕鬆的氛圍也十分重要——不像許多其他類型的店裡會有銷售人員迎上來問你想買點兒什麼——你可以在一家大書店裡獨自徜徉終日也無人打擾。事實上,隨著書店日益發展成一種生活方式的提供者和營造者,書店與顧客們的交流,早已突破了往日單純的消費關係,而變得日益緊密、親切。
現在的書店,致力於為城市居民和遊客們提供一個讓他們可以舒適地閒逛、看書、喝咖啡、用餐以及聚會的場所,同時也在線上將人們聚集到一起,形成有主題的圈子,一起做有趣的活動。
為了提供這樣一個場景,書店人付出的努力是很多人想像不到的。
■新華文軒:
一手抓環境提檔
一手抓閱讀推廣
今年5月30日開業的文軒BOOKS招商店,近萬平方米、上下三層樓,除了書架與閱讀區之外,休閒餐飲也是一大亮點。
新華文軒副總經理陳大利在開幕式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如今文軒已進入實體書店的4.0時代——以「品牌經營、融合發展」為核心,作為一個綜合性閱讀文化服務場所,文軒BOOKS新店內的每層樓都有不同的閱讀空間,咖啡、茶飲和西餐廳也是著力打造的亮點,力求給每一位讀者一個多元化的「公園式閱讀體驗」。
在營造消費者看得見的現場體驗的同時,新華文軒在推廣閱讀方面則下了更多消費者看不見的功夫——今年5月,零售連鎖事業部成立了線上運營工作組,圍繞「閱讀推廣人」項目制定相應分銷制度、發展分銷員、選拔閱讀推廣者,將全渠道運營、全員營銷的理念充分貫徹落實,打破時空局限,拓展銷售空間。
在這個制度的激勵下,成都購書中心收銀員沈麗娟,通過各種努力,積極在身邊的社區與自己日常接觸到的人群中推廣圖書,短短12天裡銷售碼洋1萬6千多元,在公司內部「廣為流傳」。
此外,文軒的全體員工也用自己的親身閱讀經驗,為店內圖書作出走心的個性化推薦。
■新山書屋:
員工深耕社群
書店廣交朋友
2019年11月,來自重慶的新山書屋在成都的首店開業,立刻迎來絡繹不絕的「打卡」人群——這家書店也以「顏值」著稱,曾在2018年度中國書店大會獲評「中國最美書店」,2019年度亞洲書店論壇獲評「最具城市關懷書店」。
書店開業不到兩個月便因疫情而暫時閉店,在許多人看來,似乎顯得「開局不利」,但新山書屋品牌總監卞真真卻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閉店期間,所有員工一天都沒閒下來過:「從2月初開始積極推廣線上運營,迅速對接各種外賣、申請微店資質,所有員工都變成了客服人員,進入消費者的朋友圈,宣傳書店、推銷產品。」
如今回憶起那段時光,卞真真既感慨又欣慰:在危機之下,對內的凝聚力和士氣不降反升,大家都拼命在想辦法、做事情。
他們建起一個個新山書友的微信群,「現在新山的書友們已經加滿了7個群,2000多個活躍用戶,除了成都和重慶為主的書友之外,還吸引了不少其他城市的朋友。」卞真真說。
書店的年費會員和儲值會員都在持續增加,「恢復開業後的高峰銷售都在成都爆發。而且我從後臺數據能看到,來書店的客人不光是購買會員權益,還會高頻次地消費產品,這給我們帶來很大的信心。」
剛剛過去的上個周末,新山書屋單日就接待了超過千人的顧客,消費過萬元,「幾乎趕上我們去年剛開業的勢頭了」,卞真真說,「我發自內心地感到,成都是一個很願意給書店機會的城市,成都人有非常好的文化消費習慣和消費品位,能看懂什麼是真正好的東西。」
她還告訴記者,從自己來到成都發展新店業務開始,就接二連三感受到來自本地朋友們的善意,各種合作都洽談順利,書店也逐漸在成都有了自己的「業界社交圈」,大家守望相助,共同謀求發展。
■幾何書店:
做接地氣、有活力的「文化小客廳」
位於猛追灣的幾何書店也是去年下半年在成都新開業的,同樣是以「網紅」顏值出道,店內牆壁如洞穴般的不規則灰泥裝飾,極具特色。幾何書店在華陽金棕櫚還有一家社區店,位於建設南路的成都第三家店目前快要完成裝修,預計7月開業,面積約4500平米。這家來自青海西寧的書店,在上海、合肥、南昌和武漢也都開有店面,但成都是第一個讓他們一口氣開到三家店的城市。
書店公共事務部總經理宋靖告訴記者,書店自4月恢復開門以來,進入5月後無論是客流量還是銷售額都有了明顯提升。「尤其是從五一勞動節到六一兒童節期間,人流量恢復到疫情之前的80%左右,進入6月之後,最近這個周末,實際銷售額與到店人流量已經跟原來相差無幾了。」他說,細看這個差距,主要就是遊客不足,而本地讀者的到訪和消費幾乎不受影響。成都的年輕人們尤其喜歡這家店內開闊的空間和別致的背景。
因此,宋靖透露,幾何書店的新店將給讀者們留出更多的「灰空間」——不放書架也不是純粹留白的設計感背景與休閒區域。「我們書店的定位,就是面向廣大市民的城市俱樂部。」
宋靖說,成都是一個文化性非常包容的城市,文化活躍度和潮流活躍度都很高,「年輕人非常願意發掘新事物。亞文化群體很多——滑板、跑酷、漢服、cosplay、話劇、繪畫、手工設計……他們都喜聞樂見,並在這樣的土壤裡活得很好,也給我們帶來了更多創意和靈感。可以說,成都是一個開書店的完美市場。」 (記者 喬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