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復興號隔離「熊孩子」?一刀切「厭童症」,這樣的要求文明嗎?

2020-12-20 北晚新視覺網

近日,關於「熊孩子」的話題在社交媒體再度火熱。先是一架國際航班裡,因嬰兒哭鬧招致周圍乘客指責,母親憤怒回懟「有本事一輩子別生孩子」;後有復興號在網絡上徵集座位優化方案,沒想到最熱門的評論卻是「把帶小孩和不帶小孩的分開」。一時間,孩子在公眾場合的哭鬧,似乎成為許多年輕人與為人父母者在輿論場互懟的誘因。

平心而論,小孩子哭鬧在過去交通及網絡不甚發達的年代,並未引起如此多的關注。一方面,以綠皮車為代表的交通方式,舒適性欠佳,但人們也沒有太多要求;另一方面,即便有些人感到不適,也沒有渠道集納這部分人的集中吐槽。但如今,交通硬體好了,孩童啼哭影響乘車體驗的觀點越來越有市場,微博微信的傳播也讓共鳴者的聲音愈發高亢。再加上一些「熊家長」的表現與一些公眾人物的推波助瀾,以年輕人為主體的網絡輿論場整體形成了對「熊孩子」抱有敵意的氛圍,進而開始影響到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行為方式。

對在公眾場合喧譁的孩子心生不滿可以理解,但許多關於「熊孩子」的問題需要釐清。首先,「熊孩子」之「熊」定義並不清晰。在公眾場合哭鬧是否就是「熊」?什麼樣的行為才是真正影響公共秩序的「熊」?不問三七二十一,隨意拿一個似是而非的「標籤」標定目標對象,實則是在泛化「打擊」兒童群體,是一種苛刻、冷漠、荒唐的行為。

小朋友不是一部按個按鈕就能聽話的機器。特別是牙牙學語的嬰兒,飢餓、病痛、不適等等情緒所感,唯一的表達方式就是哭鬧,很多時候並非父母想管就能管住的。換言之,孩子製造「噪音」父母當然要管,可沒人有辦法教導年齡過小的孩子永遠不在公共場合影響他人。孩童哭鬧背後未必就是父母縱容,更不能直接和家教不好、父母素質不高劃等號。

反觀當下,一些人對「熊孩子」「熊家長」的討伐有過度態勢,並大有異化為一刀切的「厭童症」之勢。譬如,一名男孩用腳碰了一名男子幾下,男子隨即對男孩進行瘋狂毆打,但評論卻是「社會在替父母教育」;再譬如,一名母親在地鐵上哺乳的動作被偷拍至網上,博主嘲諷「這不是你們村的公交車!」這樣的敵視逐漸造成許多家長開始恐懼帶小孩出遠門。

曾有網帖曝光,有新手媽媽帶幼兒搭乘飛機,專門準備禮物送給周圍乘客,並提前道歉,這雖然展現了這位母親的文明素質,但反過來看,「提前道歉」也會給很多父母帶來心理負擔。假如說發展下去,在一些公共場合總需要你為「帶著孩子」而道歉,這恐怕不是一個文明社會該有的現象。

個別放縱已明顯懂事的孩子在公共場合喧譁打鬧的家長,應當受到批評。但在更多時候,對於那些哭鬧的孩子和手足無措的家長,在準備指責之前應本著同情和理解弄清事情原委。無論是設「熊孩子專用車廂」,還是在網絡上口誅筆伐,極端化都不利於問題的解決,這種所謂的「文明要求」也難稱文明。

來源:長安觀察

撰文:鮑南

流程編輯:TF017

相關焦點

  • 得了「厭童症」的大人們,請寬容人類自己
    從網絡輿論看,確實不少人得了「厭童症」前段時間,有一條新聞引發了兩派人在網絡上吵來吵去。新聞是這樣的,一名女大學生在餐館吃飯,旁邊桌一個孩童在吵鬧,她跑過去踹了一腳。按照正常的思路,這個女大學生的暴力行為應該得到一邊倒的譴責,然而輿論分化了,不少人為她點讚,覺得她踢得好,對付熊孩子就該這樣,不該忍氣吞聲,有截圖為證——儘管有很多反對的聲音,但是如此為打小孩叫好,還是非常地觸目驚心。「厭童症」的另一面是家長非常懼怕,甚至不惜做出一些不正常的舉動。
  • 熊孩子車廂:秩序亂象下的隔離思維
    近日,主持人孟非因坐高鐵被吵,在微博上反映「高鐵上很多熊孩子發出的噪音其實遠不如他們爹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哄孩子發出的噪聲」,並以國外的女性專用車廂為例,稱中國高鐵也可以有熊孩子車廂。  此言論引起網友熱議。一部分頗有同感的網友表示支持,並說現在孩子素質差,其父母也有很大責任。
  • 「和諧號」和「復興號」如何區分,復興號的歷史進程,你知道嗎?
    回顧"復興號"的研發與運營2012年,為打造適合中國國情、路情的高速動車組,實現高速鐵路動車組自主化、標準化和系列化,實現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中國鐵路總公司拿過接力棒,帶領其他鐵路集團和企業,研製屬於中國的標準動車組。"復興號"就是這樣的產品,完全自主化,標準化。
  • 復興號現身北京外觀長這樣!復興號時速能達到多少?
    日前,車身長439.8米,可以乘坐1283人的17輛編組超長版「復興號」悄然現身北京環鐵基地。中國鐵路總公司表示,2019年,時速350公裡的超長版17輛編組「復興號」將投入京滬高鐵運營。   日前,一列型號為CR400AF-B的超長版「復興號」列車出現在北京環鐵基地,人們看著它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和此前同樣在這裡進行試驗的16輛長編組「復興號」外形相同,陌生的是這趟列車真長,站在車頭向車身望去,一眼望不到邊。
  • 「復興號」動車組優勢在哪? 高鐵專家這樣說
    「復興號」的地基是我們自己打的,基於這個平臺,研製的是自主化的系統,實現了不同車型間的互聯互通。北京南站始發的「復興號」列車途經濟南西站。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復興號」動車組優勢在哪?——設計更適合中國國情和路情中新網記者:什麼是「不同車型間的互聯互通」?
  • 你也遇到過這樣的熊孩子嗎?
    我同學和我說過一些更加魔鬼的熊孩子的事跡,比如什麼「到別人家看到喜歡的就哭著要,主人家不給的話拿起什麼東西就摔」,再比如「欺負主人家的寵物,打貓打狗,家長還在旁邊叫好……」。看看人家多可愛然後我接觸過後我就在想,難道這些孩子的父母都不擔心孩子日後長大了三觀不正嗎?
  • 從「熊孩子專用車廂」看歧視與特權
    從「熊孩子專用車廂」看歧視與特權 背景:近日,主持人孟非發微博稱,「高鐵上很多熊孩子發出的噪音其實遠不如他們爹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哄孩子發出的噪音國外已經有女性專用車廂,中國高鐵為什麼不可以有熊孩子和父母的專用車廂?」 新京報發表王言虎的觀點:看得出來,孟非近期的一趟高鐵旅程,飽受「熊孩子」及其家長的困擾。但是,公然呼籲設置「熊孩子」及「熊家長」的專用車廂,就讓人覺得是氣急敗壞,過猶不及。
  • 「夢幻城堡」被熊孩子撞碎,博物館成了「不文明」高發地,網友急眼...
    「熊孩子」屢次「犯事」,急歸急,但不讓「熊孩子」去博物館也並非良策,更不現實。那麼,如網友所問,「熊孩子」到底誰能治?上海玻璃博物館微博發出的這條微博轉評贊多達16萬,網友們紛紛在評論區對「熊孩子」及其家長的行為進行譴責,大家一致要求家長進行全款賠償,「沒什麼比讓孩子爹媽掏錢更能遏制熊孩子的了。」
  • 疫情中與熊孩子們居家隔離的日常:「我太難了」
    新冠疫情繼續蔓延,不少國家專業攝影師把鏡頭對準居家隔離的孩子,把他們日常生活的瞬間定格在圖片上。 居家隔離帶熊孩子,畢竟是世界難題,就連英國王室也不能倖免。(舊文回顧:凱特威廉夫婦親述居家之苦:熊孩子我們一樣也搞不定…)
  • 在家自我隔離的爸媽們,要被熊孩子們整瘋了
    眾所周知,目前國外疫情發展的極快,原來不願意隔離的外國友人們也紛紛開始居家進行自我隔離了……和國內的父母一樣,居家隔離期間,讓他們又樂又惱的恐怕要數自己家的熊孩子了。對於一些居家辦公的家長,熊孩子可以說是居家辦公路上的絆腳石啊。比如這個坐在爸爸肩上的小夥子。這個家長為了求安靜也太硬核了吧。還有這幾個被鎖在門外的小朋友。
  • 熊孩子哭鬧,大叔吹牛,阿姨們聊天,你最受不了哪種?「靜音車廂...
    熊孩子的哭鬧聲、大叔旁若無人的吹牛聲、阿姨們激昂的歌聲……列車上這些嘈雜的聲音,你熟悉嗎?有沒有因為這些噪聲影響出行時本該愉悅的心情呢?如果要你提意見,你最不能忍受的是哪種高鐵噪聲?中國鐵路發起的「靜音車廂」投票邀請,網友們有話說。
  • 民法典在線 :熊孩子背著父母充值打賞,父母可以要求退回嗎?
    民法典在線 :熊孩子背著父母充值打賞,父母可以要求退回嗎?熊孩子背著父母遊戲充值、打賞主播父母可以要求退回嗎?編輯 | 審判管理辦公室(研究室)原標題:《民法典在線 :熊孩子背著父母充值打賞,父母可以要求退回嗎?》
  • 撞上公交的復興號,是即將在連淮揚鎮上跑的250公裡復興號嗎?記者又替你調查清楚了
    截止目前發稿時止,揚子晚報官方微博「復興號撞到公交車真相」發布6小時,在微博熱搜榜上的閱讀量已經達到834.7萬。不過,記者發現,這輛復興號是CR300AF,即時速 250 公裡的復興號。那麼車輛復興號為什麼會來到南京呢?
  • 青島西站首開「綠巨人」 這樣的復興號你見過嗎?
    關於「綠巨人」 「綠巨人"全名為:時速160公裡動力集中復興號動車組 綽號:綠巨人,學名:CR200J 家族:復興號動車組
  • 孟非提議設「熊孩子」專用車廂,我給滅燈 | 新京報快評
    不問自取亂拿東西,公共場所大聲尖叫亂跑,坐電梯亂按樓層,亂翻別人東西……沒錯,這說的正是無處不在的「熊孩子」。吐槽「熊孩子」種種「天人共憤」的行為,似乎也成為一種政治正確。最近,「熊孩子」就惹到了名嘴孟非。孟非發微博稱,「高鐵上很多熊孩子發出的噪音其實遠不如他們爹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哄孩子發出的噪音。
  • 馬上評|設「熊孩子專用車廂」不是好主意,大人更需反省自身
    首先,到底如何定義「熊孩子」?如果所有孩子都要被強制進入所謂「專用車廂」,照此邏輯,是否還需要「熊孩子專用餐廳」、「專門班級」?不管如何,靠隔離某個人群來營造一個舒適的公共空間,都非上策。何況,作為未成年人,「熊孩子」之「熊」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其背後說到底還是大人的問題。從綠皮火車到高鐵再到飛機,人們對旅途環境的要求也在提高。
  • 父母想要養出「乖寶寶」,遠離熊孩子?用對「計時隔離」是關鍵
    但是面對孩子的調皮搗蛋,特別是一些孩子太「熊」了,簡直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性子,這樣的「熊孩子」不教訓只會之後惹下更大的禍事,教訓的話,打又打不得,罵又罵不聽,於是很多家長都束手無策了。然而面對「熊孩子」是一定要教訓的,並且這個教訓還得讓他們記住,及時採取措施,要讓他們明白自己錯在哪了和為什麼錯了,這時候不妨試試「計時隔離」的教育方法。
  • 鞍山市集中隔離場所文明服務細則
    各縣(市)區、開發區指揮部,市指揮部各成員單位,各有關單位:為進一步規範集中隔離場所服務內容,細化服務流程,提升服務質量,突出文明服務,切實做好集中隔離場所文明服務工作,特制定本細則,請各集中隔離場所遵照執行。
  • 教育「熊孩子」,真的就得這樣做嗎?
    身邊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有些甚至不是「一時衝動」,更不是為什麼很多人對熊孩子深惡痛絕?這就是原因!熊孩子不知道底線在哪裡,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僅僅是因為好玩、好奇!是因為即使自己犯了錯,家裡人也不會怪罪,甚至還會幫著自己和外人理論!所以才會愈發地驕縱蠻橫,愈發有恃無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