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於「熊孩子」的話題在社交媒體再度火熱。先是一架國際航班裡,因嬰兒哭鬧招致周圍乘客指責,母親憤怒回懟「有本事一輩子別生孩子」;後有復興號在網絡上徵集座位優化方案,沒想到最熱門的評論卻是「把帶小孩和不帶小孩的分開」。一時間,孩子在公眾場合的哭鬧,似乎成為許多年輕人與為人父母者在輿論場互懟的誘因。
平心而論,小孩子哭鬧在過去交通及網絡不甚發達的年代,並未引起如此多的關注。一方面,以綠皮車為代表的交通方式,舒適性欠佳,但人們也沒有太多要求;另一方面,即便有些人感到不適,也沒有渠道集納這部分人的集中吐槽。但如今,交通硬體好了,孩童啼哭影響乘車體驗的觀點越來越有市場,微博微信的傳播也讓共鳴者的聲音愈發高亢。再加上一些「熊家長」的表現與一些公眾人物的推波助瀾,以年輕人為主體的網絡輿論場整體形成了對「熊孩子」抱有敵意的氛圍,進而開始影響到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行為方式。
對在公眾場合喧譁的孩子心生不滿可以理解,但許多關於「熊孩子」的問題需要釐清。首先,「熊孩子」之「熊」定義並不清晰。在公眾場合哭鬧是否就是「熊」?什麼樣的行為才是真正影響公共秩序的「熊」?不問三七二十一,隨意拿一個似是而非的「標籤」標定目標對象,實則是在泛化「打擊」兒童群體,是一種苛刻、冷漠、荒唐的行為。
小朋友不是一部按個按鈕就能聽話的機器。特別是牙牙學語的嬰兒,飢餓、病痛、不適等等情緒所感,唯一的表達方式就是哭鬧,很多時候並非父母想管就能管住的。換言之,孩子製造「噪音」父母當然要管,可沒人有辦法教導年齡過小的孩子永遠不在公共場合影響他人。孩童哭鬧背後未必就是父母縱容,更不能直接和家教不好、父母素質不高劃等號。
反觀當下,一些人對「熊孩子」「熊家長」的討伐有過度態勢,並大有異化為一刀切的「厭童症」之勢。譬如,一名男孩用腳碰了一名男子幾下,男子隨即對男孩進行瘋狂毆打,但評論卻是「社會在替父母教育」;再譬如,一名母親在地鐵上哺乳的動作被偷拍至網上,博主嘲諷「這不是你們村的公交車!」這樣的敵視逐漸造成許多家長開始恐懼帶小孩出遠門。
曾有網帖曝光,有新手媽媽帶幼兒搭乘飛機,專門準備禮物送給周圍乘客,並提前道歉,這雖然展現了這位母親的文明素質,但反過來看,「提前道歉」也會給很多父母帶來心理負擔。假如說發展下去,在一些公共場合總需要你為「帶著孩子」而道歉,這恐怕不是一個文明社會該有的現象。
個別放縱已明顯懂事的孩子在公共場合喧譁打鬧的家長,應當受到批評。但在更多時候,對於那些哭鬧的孩子和手足無措的家長,在準備指責之前應本著同情和理解弄清事情原委。無論是設「熊孩子專用車廂」,還是在網絡上口誅筆伐,極端化都不利於問題的解決,這種所謂的「文明要求」也難稱文明。
來源:長安觀察
撰文:鮑南
流程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