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茶,又名青茶,是我國幾大茶類中最具中國特色的茶,烏龍茶源於福建省,歷史比較悠久,據說在宋代時期,武夷山巖茶就已成為當時最著名的茶葉,宋朝稱之為北苑茶,北苑也就是現在的建建甌鳳凰山周圍的地區。在唐末也開始大批量產此茶,宋太宗的時期叫龍鳳茶,而到了宋真宗又改名為龍團鳳餅。
烏龍茶種類繁多,主要品種有福建大紅袍、安溪鐵觀音、鳳凰水仙、東方美人、羅漢沉香、紅水烏龍、紅烏龍這七種主要的茶,其每種茶都是來自不同的產地,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和香味。
其中尤以武夷山大紅袍、肉桂最為知名,在歷屆茗茶評比中,武夷山巖茶都名列世界十大名茶,這足以說明武夷山烏龍茶的榮譽,經得起歷史的考研。
武夷山以大紅袍、肉桂、水仙為代表的青茶,這種品種的茶樹由於生長在獨特的丹霞地貌中,再加上長期的珍草異花環境的薰陶,讓這些半發酵茶有了極為突出的巖骨花香,即使泡了很多次,都能夠讓飲者口齒生香。這種特點,也是造就武夷山巖茶美譽的關鍵。
另外產於福建安溪縣,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茶條捲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衝泡後湯色金黃濃豔似琥珀,有天然馥鬱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茶香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又如,產於廣東潮安鳳凰鄉的條形烏龍茶,名為鳳凰水仙,有天然花香,蜜韻,滋味濃、醇、爽、甘,茶條肥大,色澤呈鱔魚皮色,油潤有光。茶湯澄黃清澈,味醇爽口回甘,香味持久,耐泡的特點;
再如,產於臺灣獨有的東方美人,外觀頗顯美感,葉身呈白綠黃紅褐五色相間,鮮豔可愛,茶湯水色呈較深的琥珀色,嘗起來濃厚甘醇,並帶有熟果香和蜂蜜芬芳;四川蒙頂山羅漢沉香,兼有紅茶和白茶的優點,獨特的「果香樟韻」,滋味鮮醇高爽,果香清甜,樟香幽長濃鬱,香氣高雅持久;
紅水烏龍現在已經慢慢被臺灣高山茶所取代,所以名望也在慢慢減退;而烏龍紅茶則以蜂蜜香味的蜜香烏龍(金萱)紅茶,喝起來甘中帶甜,又不失烏龍茶重喉韻的回甘滋味而聞名於世;
紅烏龍是結合烏龍茶與紅茶之特色所創造的一種新興特色茶,茶湯水色琥珀橙紅如紅茶,滋味則如烏龍茶、具熟果香、醇厚圓潤、耐泡,不但適合一般熱水衝泡,冷泡更顯其特色。
烏龍茶的製作步驟比較多,有採摘、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製作而成。採摘是最終的一個環節,其標準為葉梢比紅、綠茶成熟,即待茶樹新梢長到3-5葉將要成熟,頂葉六七成開面時採下2-4葉,俗稱「開面採」。 所謂「開面採」,小開面為新梢頂部一葉的面積相當於第二葉的1/2,中開面為新梢頂部第一葉面積相當於第二葉的2/3;大開d面新梢頂葉的面積相當於第二葉的面積。一般春、秋茶採取「中開面」採;夏暑茶適當嫩採,即採取「小開面」採;產茶園生長茂盛,持嫩性強,也可採取「小開面」採,採摘一芽三四葉。
還有一種「虎口對芯採摘法」 將拇指和食指張開,從芽梢頂部中心插下。稍加扭折,向上一提,就將茶葉採下。一般採葉標準是:長三葉採二葉,長四葉採三葉,採下對夾葉, 不採魚葉,不採單葉,不帶梗蒂。採摘時,應做至「五分開」,即不同品種分開,早午晚青分開,粗葉嫩葉分開,乾濕茶青分開,不同地片分開,以利於提高毛茶品質。
第二個關鍵的要素就是烘烤,對於水量和溫度的控制要求非常嚴格,標準化的烘烤,才能保證茶葉的營養成分才能更多的保留下來。烘烤對於茶葉的水量、形狀、香氣、滋味都有直接的關係,哪個標準沒有達到都與烘烤有直接的關係,比如香氣,烘烤過程中,採用不同的溫度,香味就有很大的區別,茶葉香氣屬揮發性物質,烘焙過程中香氣成分易逸失,因此,一般清香型品質好的茶葉應低溫短時烘焙;香低中等茶葉,可採用較高溫度和較長時間烘焙;陳茶而異味重的茶葉,以去除異味和降低含水量為主,應先高溫短時烘焙,次日再80℃2h→90℃2h→ 100℃循序烘焙。
烏龍茶的功效也是不同於其它茶葉的,有其最獨特的優勢,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更有「美容茶」、「健美茶」的美譽。烏龍茶中含有機化學成分達四百五十多種,無機礦物元素達四十多種。茶葉中的有機化學成分和無機礦物元素含有許多營養成分和藥效成分。有機化學成分主要有:茶多酚類、植物鹼、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果膠素、有機酸、脂多糖、糖類、酶類、色素等。烏龍茶的保健功能有抗腫瘤、抗衰老、抗過敏、降血脂、改善聽力、美容養顏、排毒、利便、抗化活性、消除細胞中的活性氧分子等功效。
不管什麼時候,都可以來一杯這香氣襲人的烏龍茶,身心疲憊之時泡一杯,看茶葉在純淨中升騰舒展;心情愉悅之時聞一下茶香,讓思維從清新中輕拂流連;心情煩躁之時酌一口香湯,驅心中鬱悶於九霄雲外.當茶香四溢,瀰漫飄逸,淺酌輕啜之時,你是否意識到,一杯清茶蕩滌你的靈魂的同時,你的心情也就濃縮和定格在茶的色澤和幽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