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和我的「二輪摩託」跑遍了村裡的角角落落丨...

2020-12-18 天眼新聞

我叫賀正東,於2016年任遵義市新蒲新區三渡鎮平豐村黨支部書記,如何發展和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一直是我的工作目標。  2017年,平豐村被列為區級千畝辣椒示範基地要進行打造,當我接到這個任務,心裡既高興,又感到壓力頗大,高興的是能爭取到項目資金的扶持,能有效助推村裡的產業發展,為群眾找到增收致富的項目,但又怕無法落實示範基地的種植面積和技術要求,但我想「其作始也簡,好風憑藉力。」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於是,我立即組織村支兩委召開會議,針對如何實施「千畝辣椒基地」產業項目進行研究抓落實。做到早安排、早動員、早部署。

那段時間,我白天工作,晚上騎著摩託車到各組召開群眾會,廣泛宣傳,與群眾苦口婆心進行交心談心。

記憶猶新的是,一天,我到施寨開會騎著摩託車回村委。途中,因夜深,天下著毛毛細雨,坡陡路滑,在松林坡彎道處,剎車失靈,和同車的湯文勇一起被摔倒在林中「人仰馬翻」,摩託車被摔壞了,我和湯文勇腿部、腰部、手臂都被挫傷。為了工作、為了盡責、為了群眾能增收致富,我覺得受傷也值得。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群眾的思想最終統一在村的發展思路上來,千畝的辣椒種植示範基地面積得以落實。

隨後爭取扶貧項目資金建大棚,由村集中育苗,為群眾提供育苗保證,在種植的整個過程中,加強技術指導、田間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使「千畝辣椒示範基地」創建成功,順利通過了區級驗收。看著眼前一片豐收的景象,真是喜從心生!辛勤耕耘、默默付出、終有回報!  據統計,群眾每畝產幹辣椒400斤左右,全村總產量達40萬斤,總產值400萬元,平豐村人均純收入增加2500元,村集體增收30000元,貧困戶利益連結分紅20000元。通過該產業的發展,平豐村群眾傳統種植的觀念得以改變,科學種植技術得以提高,該產業成為了群眾增收致富的長遠產業。

總之,五年的脫貧攻堅工作,我的摩託車伴隨著我風裡來、雨裡去,為平豐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實現貧困戶「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工作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扶貧路上,我也始終雙腳沾滿泥土,心中裝滿民情。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孟錦群 整理

編輯 王小婷

編審 楊儀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和我的學校|中國美術學院:將美育的種子播撒在祖國大地
    以「設計下鄉,設計助力鄉村精準扶貧」為任務在2300餘公裡外的四川省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進行「地方特色品牌設計與傳播實驗」項目《光明日報》 2020年9月27日 第11版報導團隊事跡助力涼山」入選教育部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兩校師生結對,攜手共繪邛海,見證兩校共謀發展策略我們在仙居成立全省第一所鄉村振興學院以藝術助力打造特色產業「增長極
  • 「講扶貧故事」王文勇:我和我的戰友
    又到了一年說再見的時候,回想起駐村這段時間,我和我的兩個隊員朝夕相處,一起迎接檢查,一起整理檔案,一起看望群眾,一起加班加點,感謝他們的無私付出和鼎力相助。我和隊員們圍在一起挑撿從村民家收來的核桃今年,核桃因為倒春寒的影響,幾乎絕收。有朋友要買些核桃,我們便到村裡詢問,大大小小共收了200多斤。我們仨人蹲著地上,把二百多斤核桃全部過了一遍,不好的留下自己吃,好的賣掉。要迎接普查了,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
  • 「我的扶貧故事」用行動告訴群眾我的初心和使命丨興義市倉更鎮...
    2019年,在組織的安排和家人的支持下,我離開了熟悉的講臺,將正在上五年級的孩子轉到縣城上學後,便踏上了我的扶貧之路——到距離興義市區62公裡的倉更鎮老王坡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初來乍到,在走村入戶工作中,我遇到了很多問題和困難。由於基層工作經驗不足、對貧困戶情況不了解,加上群眾的不理解、不信任等等,導致工作開展得並不那麼順利。但是,從小就不服輸的我,並沒有因此而沮喪。我暗下決心,將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告訴大家,我扶貧的初心和使命。
  • 「我的扶貧故事」我們也是村裡的「理髮師」丨錦屏縣啟蒙鎮地稠村...
    我叫楊從書,是錦屏縣啟蒙鎮地稠村前沿指揮部指揮長。在村期間,我經常會利用空閒時間給村民理髮,這件事在村裡成了熱點,其他幹部也紛紛效仿。在平時的走訪中,我發現,村裡許多五保戶、貧困戶和留守老人的頭髮都很長了。
  • 「我的扶貧故事」兩滴淚道盡四年扶貧生涯丨都勻市紀委市監委派駐...
    當提筆回憶我的四年扶貧生涯時,我留下了兩滴淚。第一滴淚是辛酸淚,辛酸的是四年的扶貧生涯,我剛滿8歲的兒子,四年來他是如何自己上下學?如何自己料理飯菜?那一天,我被領導叫去了辦公室,「組織要派你去平浪鎮沙拉河村任第一書記,這個工作你能搞得下,看你的想法」。我沉默幾秒鐘後馬上回答,「好的!去!」就這樣我就開啟了扶貧生涯,可想不到一去就是四年。  初到村裡,我花了兩個月時間到村裡十二個村民組、二十七個自然寨通過座談會、院壩會及入戶走訪等方式及時了解村情民意。第一站我走訪的是沙拉河村最邊遠、最貧困、交通最不方便的龍河組雞籠山寨。
  • 扶貧故事丨家鄉脫貧是我最大的心願
    了解到村裡群眾平時的吃穿住行,冷緒中的心裡不是滋味,這裡貧困程度難以想像,他一邊聽一邊記,一邊又在思考怎麼做能讓群眾的日子過好過一些,儘快摘掉貧窮的帽子。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冷緒中跑遍了新景鎮、黑水鎮、沙子街道、夾石鎮及長依村、梨園村、新景村、石界村等20多個鎮村,深入走訪慰問了21戶貧困戶,同鎮村的群眾們話家常、聊致富、談規劃,了解群眾的所需、所想和所急。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村裡的老「紀」們在脫貧攻堅路上的故事|天柱...
    我叫吳小江,是天柱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幹部,2019年1月積極響應召,主動報名投身到脫貧攻堅第一線,開始了我和網格區「老紀們」的故事。「小吳,我和你上去。」天柱縣甕洞鎮紅星村原老支部書記老紀走到我身邊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倆相視一笑。他叫紀必生,時擔任村總支部副書記。剛到村裡我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進寨收取群眾的農村合作醫療,我的網格區長衝寨子離村委最遠,還要爬到山頂,老紀把外面羽絨服拉鏈一拉,便和我同伴而行。我倆停停走走大約走了一個小時,來到長衝寨。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村裡年輕夥伴的那些事丨平塘縣通州鎮新立村...
    駐村兩年來的點點滴滴至今令我記憶猶新。所見所聞,都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財富。今天,我想給大家講講我和村裡年輕人的那些事。我叫劉瀟,是平塘縣委宣傳部派駐通州鎮新立村拉安組的一名網格員。去年秋季開學,我特意去了一趟縣城,把我所幫扶村寨的高中在校生全部約了出來,吃了一頓特別的晚飯。
  • 我的小康我的村⑥|角山村:良田美池 桑竹絲絲
    為回顧衡陽市石鼓區近幾年來的脫貧攻堅歷程,生動反映全社會戰貧故事,石鼓區委融媒體中心聯合紅網從7月份推出「我的小康我的村」全媒體專欄,全面展示脫貧攻堅帶來的民生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給人民群眾帶來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與他們一起編織美好的生活丨天柱縣高釀...
    為開展駐村扶貧工作並打實基礎,村幹部和我帶著入戶調查表逐一走訪,與他們交流,了解他們的家庭成員、務工收入等信息。當然,還與他們拉家常、講扶貧政策。時間一長,我對扶貧工作慢慢地從陌生到熟悉,從不懂到熟悉。為村民送去的一些生活用品當然,我不僅僅是一名扶貧駐村幹部,還是一名幫扶幹部。今年9月,受連續的陰雨天氣影響,我包保的群眾家的稻穀遲遲收割不了。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讚揚,是對我扶貧工作的認可丨劍河縣久仰鎮...
    當聽到這些讚揚時,我心裡感到無比欣慰。我叫楊通躍,是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脫貧攻堅隊隊長。久仰社區轄3個村,14個村民組共461戶197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27戶524人。為詳細了解村裡產業發展狀況和貧困戶生產生活情況,我走訪村裡各小組,進入每一家實地調查,與貧困戶交流談心。
  • 「英語角」求你別說是English Corner了好嗎
    如果你和老外說我帶你去一個English Corner,老外十有八九都會懵逼,什麼是English Corner?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一個英語交流的活動會叫Corner。對我們中國人來說,English Cornner就是「英語角」,「英語角」就是English Corner,就是真理,至於為什麼,也不知道,反正從從小就是這麼學的。
  • 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丨村裡老人的兒子 ——林永茂
    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丨村裡老人的兒子 ——林永茂 2020-09-28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貓咪圈圈和我的故事(作文角)
    原標題:貓咪圈圈和我的故事(作文角)我喜歡的動物有很多,比如可愛的小兔子、活潑的小狗、機靈的小鳥……但我最喜歡的動物是小貓咪。我朋友家就有一隻小貓咪,它的名字叫圈圈。圈圈長得胖乎乎的,全身是灰色的毛,只有肚皮那兒是白色的。頭上長著兩隻尖尖的耳朵,有著一雙圓溜溜的大眼睛,像極了兩顆瑪瑙。
  • 「我的扶貧故事」他們都叫我「兔子書記」丨雷山縣達地水族鄉也蒙...
    相對於達地一些村來說,也蒙村的社會發展和經濟狀況相對於達地水族鄉其他村來說算是比較上層的,2017年就脫貧出列了,但是如何將脫貧攻堅成效鞏固好,這是留給我最大的難題。2018年和2019年,為了能夠有效地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幫扶單位縣人大機關引進了蔬菜種植項目,但就在實施得比較好的時候趕上了雷榕高速項目的實施,交通運輸成了大難題,最後只能選擇放棄。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收穫感動和信仰丨興義市烏沙鎮窯上村...
    每次騎摩託在上坡下坡的路上時,我們心中有忐忑、有不安,仿佛壓著千斤重擔。並不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任務,我們憂慮的是,能否真正了解需要幫助的村民,能否真正的幫扶他們。2016年根據興義市烏沙鎮脫貧攻堅指揮部的安排,我和吳全順、周明鴻三個教師對張建品戶進行幫扶。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村裡的變化 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丨劍河縣...
    張書發幫助農戶做好日常人居環境衛生剛到村時,七組的村民中除去5戶易地扶貧搬遷到時縣城安置外,剩餘的20戶只有2戶有剛建好的衛生廁所、3戶有簡易廁所,其他村民都沒有自用廁所。我到村開展工作後,正好政府實施衛生廁所改造工程扶貧項目,但因是由村民先建好後政府再進行補助,群眾顧慮很大,工作剛開始推進很不順利。「這會不會是騙我們的哦?」「萬一我們花錢建了沒得錢怎麼辦?」「你把我們舊廁所拆了我們去哪裡上廁所嘛?」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就沒有脫不了的貧丨 德江縣穩坪鎮鮓魚村...
    肖旭(左三)和駐村幹部幫村裡缺勞動力的家庭插秧但是既然來了,就只能硬著頭皮幹。第一次到最基層工作的我,一開始並不知道怎麼去和群眾交流,溝通,這使我著實苦悶了一段時間。在一次參加群眾會後,我恍然大悟,群眾愛聽的是國家的政策、方針,而不是大道理、誇誇其談。
  • 「我的扶貧 我的鄉情」任成:「大家都管我叫『老任』」
    【我的扶貧 我的鄉情】任成:「大家都管我叫『老任』」 講述人:任成,隴東學院電氣工程學院駐環縣毛井鎮二條儉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二條儉綠豐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這兩天正忙著青貯玉米,飼草青貯機操作安全特別重要,所以我得過去叮囑一下。住進新居的脫貧戶沈政祥看見我,忙招呼我進新家坐坐。和他一聊,把我的記憶帶回了兩年前。2018年8月,我被單位派駐二條儉村駐村幫扶,剛到村裡時,一些貧困戶並不樂意和我交流,他們認為駐村幫扶幹部只是下來走形式做樣子。為此,我一邊學習,一邊走訪農戶。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村民一樣幸福丨劍河縣觀麼鎮和平村第一書記...
    楊國梅與其他扶貧幹部一起入戶宣傳政策自從村裡通了瀝青路以後,以前駕駛過公交車的邰政學便開始琢磨起家門口創業,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既方便了群眾,又給家裡帶來增收。說起邰政學戶,以前還是村裡最頭痛的對象。由於舉家外出多年,家裡房子年久失修,居無定所,村裡曾多次電話勸他回來申請危房改造或透風漏雨整治項目,他都以各種理由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