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育兒問題中,吃奶和睡眠無疑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了,但是小寶寶也有「睡神」和「睡渣」之分,遇到「睡渣」的家長就是真的既傷身又傷神了,只能陪他玩到兩行淚。
雖然說寶寶的睡眠有先天的成分,但爸爸媽媽後天的培養也非常重要。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寶爸寶媽在哄睡路上容易踩的雷區:
1.只要寶寶醒了就餵奶
這是最為便捷又迅速的哄睡方法,深得廣大父母的喜愛,但是,不少寶媽都會發現,特別是母乳餵養的寶媽,隨著孩子月齡的增加,到了一定階段,孩子晚上會頻繁醒來要吃奶。那孩子睡前真的沒有吃飽嗎?晚上真的需要吃那麼多次嗎?或許不是的,很多孩子晚上頻繁醒來只是在尋求安慰,並非真正的飢餓。所以說,當寶寶醒來的時候,先用其他哄睡的方式試一下,如果確定寶寶是真的餓了再餵奶,而不是醒了就直接給奶吃。
2.聽到孩子稍有動靜,立馬安撫
為了方便照看,加深感情,不少家長都會讓孩子和自己一起睡,有時候孩子夜裡動一下或者哼哼唧唧,家長就趕緊唱一唱,拍一拍,進行回應,小希爸爸就是這種類型的,但往往這種做法會適得其反,孩子反倒被拍清醒了,反正小希爸爸每次這麼做小希都會如約醒來,幾乎毫無例外。
其實,寶寶在睡覺過程中,有一點動作、聲音,或者翻身、睜眼都是一些很正常的表現,並不是意味著他醒了,需要回應和安撫,如果寶寶不是真的醒來,那家長的任何動作、語言的幹預就會成為弄醒孩子的元兇。
所以,當孩子出現要醒來的信號時,家長可以嘗試一下冷處理,先靜觀孩子的狀態,有時候不理他,他反而能繼續睡。當然,如果寶寶身體不舒服,或者放聲大哭便要進行安撫才行了。
3.夜裡也要及時給寶寶換紙尿褲
很多家長總是擔心夜裡孩子排便不能被及時發現,排洩物對局部皮膚有刺激,或者認為尿不溼穿太久了寶寶不舒服。但是在夜裡換尿不溼,不但容易把孩子吵醒,還很容易使孩子著涼。因為就算室內很暖和,但把潮溼的皮膚暴露在空氣中多少會感覺有點涼。其實,家長只要選擇吸水性強、不會反滲的紙尿褲,夜裡就不用刻意給孩子更換,畢竟讓寶寶擁有一個好睡眠也非常重要。
4.白天給孩子創造太過安靜的睡眠環境
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夠睡得好,在寶寶出生之後回到家,白天也把窗簾拉上,大人說話也是輕聲細語的。到了晚上,又覺得孩子怕黑,或者害怕孩子發生意外,也為了方便餵奶、換尿不溼等,於是又開個小夜燈。這樣很容易讓孩子混淆白天、黑夜的界限,導致孩子白天睡覺,晚上清醒,非常不利於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那麼家長就應該白天正常活動,晚上提前給孩子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做好睡前儀式。
5.只關注孩子的睡眠總時長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早點睡、晚點睡無所謂,只要一天的總睡眠時長達到標準就行。那很多寶寶就會保持和家長一樣的睡眠習慣:晚睡晚起,有的寶寶在早上九十點才起床,甚至是十一二點。這樣的話,早飯就會錯過,午飯、午覺、晚飯、晚上的入睡時間都要往後推,長此以往,會妨礙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孩子的生活習慣越早培養越好,好的生活習慣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有好處。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寶寶睡眠雷區,如果有踩到這些雷區的家長,從現在起能夠改變自己的不當做法,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
我是小希媽媽,定期給大家分享一些育兒的知識與經驗,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麻煩點個讚和關注吧!再次感謝大家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