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紅袍的名稱,有很多名稱,有人叫大紅袍,有人又叫拼配大紅袍,還有人說大紅袍是奇丹,北鬥。這些莫名其妙的名稱從何而來。越說越亂,咱們今天來說說大紅袍的那些事。
據史料記載,歷史上的大紅袍其實只有3珠,已經有350餘年的歷史。
而現在武夷山九龍窠(kē)的巖壁上卻有六珠大紅袍母樹,其實除了1號、2號和3號,4、5、6號是後期移植過去的。其中,4號茶樹是何人栽種已經沒有歷史記錄可尋。
5號和6號源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當地崇安茶科建立名叢圃的時候,補種了兩株,與其它四珠並在了一起。
現在市面的大紅袍主要分三種:
一、商品大紅袍:
這種大紅袍是由最少三種茶種拼配而成的,一般會有三至五個茶種進行拼配。如此,拼配師的經驗就非常重要,一個經驗豐富的拼配大師,可以配出品質極好的茶。當然,有好的拼配茶,自然也有不及格的拼配茶。拼配大紅袍並不是次茶,也不是假茶,是合理存在的。
拼配是門非常高深的技術。好的拼配師是非常厲害的。至於平常所說的以次充好,或者不同等級摻和在一起,或者冒充其它品種的茶葉,這叫摻假茶,可不是拼配茶。
拼配茶是市場上最常見的,總的來說,品質不是很高。
二、純種大紅袍:
純種大紅袍就是上面提到的那六珠母樹。六珠母樹主要分為三個茶種,分別是兩株奇丹、兩株奇種、兩株雀舌,成熟期互不相同。奇丹極其無性系後代為代表群體被命名為純種大紅袍。
這六珠母樹早在1995年,便被政府嚴格保護,禁止採摘。還給這六珠母樹上了上億元的保險。
所以,純種大紅袍是絕對喝不到的。
三、真本大紅袍:
歷史上記載,在九龍窠、天遊巖、水簾洞、北鬥峰、火焰峰五處發現了大紅袍茶樹,均以單株生長。
20世紀40年代,茶學家林馥泉在九龍窠巖碧下方發現了一株母樹,並不是生長在崖壁上。
20世紀50年代,茶專家發現火焰峰的一株母樹已經瀕臨死亡。從九龍窠和北鬥峰扦插了幾株在實驗室命名為北鬥一號、北鬥二號。但無奈在修建武夷山機場的時候,將這幾株茶樹拔除。
20世紀60年代,姚月明用業餘時間前去北鬥峰、九龍窠剪穗。將在北鬥峰的剪穗叫做北鬥一號,九龍窠的叫做北鬥二號,經過一年的培育,只有北鬥一號茶樹養活了三株。後續這三株茶樹也算是母樹,進行繁育扦插,遍布各個種植區。
所以,北鬥即是真本大紅袍。
至於天心巖崖壁上的那六珠茶樹為何會被刻上大紅袍,並被保護,其實是天心寺的僧人為了保護真正的大紅袍母樹,搞得障眼法,上面那六珠都是假的。
市面上的商品類大紅袍,濫竽充數的劣茶、次茶很多,結果自然造成咱們對「拼配茶」的誤解很深,總感覺拼配茶是假茶或者品質低劣,如果喝過真的專業大師拼配出的茶,很好喝的。
純種大紅袍,也就是那六珠所謂的母樹,名氣過大,早已是大紅袍的象徵,意義上的價值已經遠超茶樹的價值。
而真本大紅袍,因為六珠母樹和拼配茶的盛行,知道的人太少,北鬥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紅袍。
說這些,也是大概了解下歷史,至於喜歡喝什麼茶,對上自己的口味即可。
雖說武夷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紅袍茶樹,但奇丹是崖壁母樹的代表,大紅袍景點上的六珠茶樹是母樹的說法早已深入人心,被定義為純種大紅袍,作為武夷山和武夷巖茶的代表,並不能稱為「假貨」。
林馥泉的《武夷茶葉之生產製造及運銷》中有寫到:
大紅袍予好茗者印象之深刻,可以想見。筆者在山,嘗願避免人云亦云之主觀,擬對斯茶作比較精確之調查研究,以材料奉告世人。曾費大心神,幸得機會,一睹大紅袍之真樹(寺僧因遊客觀大紅袍,每不愛惜,任意採摘,故以另一茶名—此茶即稱奇丹,生於九龍窠半崖山,由坑腳鑿石為階,攀登而上—代之,真正之大紅袍則知者極鮮)
《中國名茶志》福建卷部分主編姚月明也有明確的說明:
茶大師吳覺農的《武夷山的茶葉與風景》中也有記載,由於沒有成書,只有複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