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兒童對一名幼教工作者尤其是幼兒教師的重要性早已被認同。觀察能讓我覺察幼兒的需求、判斷幼兒的發展水平、設計更適宜的發展目標和教育活動。然而,當我和老師們一起學習和研究時,我發現老師們往往關注較多的是自己怎麼做的,反思的是自己這樣做有是否適宜;當問到幼兒有什麼反映時,教師往往印象就不深了,有時能說出幼兒的某些情況,卻說不清楚具體兒童的具體反映。教師表示特別想學會觀察兒童,但並不懂得如何觀察兒童。
「通過藝術活動激發情趣,體驗審美感,體現成功感;藝術活動是幼兒自我表達的重要方式。」按這樣的原則要求我們來觀察孩子的活動行為,我們發現:
這是一次頭飾製作活動。老師提供了三種常見動物的平面頭飾供幼兒觀察,幼兒操作材料是每組一套的水彩筆、膠水、圖畫紙、剪刀、長條形的舊掛曆紙。老師的意圖是讓孩子在圖畫紙上畫好自己喜歡的動物圖形後,用剪刀剪下來,再將長條形的舊掛曆紙粘貼在動物圖形的兩邊製成頭飾。在幼兒的製作過程中,老師進行個別指導,與幼兒交流。先做完頭飾的孩子帶著頭飾到室外聽音樂玩耍。待大部分孩子製作完以後,老師便結束了這次活動。
1.有些孩子並沒有按老師的示範製作頭飾。一名孩子用手撕的方法將用來畫的紙撕成動物的頭,餘下的邊腳撕成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我們認為)、身體,長條形的紙製成了腿和腳。——這是一個全身頭飾。我們問孩子這是什麼?孩子自豪的告訴我們是小羊。我指著耳朵問:「這是什麼?」孩子說:「這是小羊的角。」(我以為是兔子的耳朵)瞧,多聰明的孩子?他們的思維,我們是不能武斷猜測、臆想的。
2.有些孩子畫得太小或不會畫出自己想畫的動物。有一組孩子在繪畫構圖的過程中,畫面布置太小,剪刀的操作也不靈活,使得剪下來的圖形難以做成頭飾。
3.孩子們在製作過程中自行轉移場地。有一組孩子在製作過程中發現材料工具在一張桌子上擺不下,其中一個男孩提議到地上去做,於是大家興致勃勃的轉移到地上,繼續完成自己的工作。
4.最後有十名幼兒仍然在認真製作,老師說:「沒有做完的孩子下來再做,現在請大家把東西收拾了。」這些孩子們聽了老師的話,表現出了失望的情緒。
當我們站在以「促進幼兒發展為本」的立場來反思以上觀察到的情況,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解決這些現象。
1.幼兒的思維是豐富而具有創造潛能的,作為幼兒教師,我們應當根據幼兒的現有發展水平、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個體差異為孩子提供豐富而又富有層次的多樣性的材料,來滿足不同孩子的需要,引發孩子的生活經驗,調動孩子的想像力,支持孩子的創造。如樣品頭飾的提供,擺脫傳統頭飾觀念的束縛,可以是立體的、全身的,多種方法、多種材料製成的;幼兒操作材料提供的原則是能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通過操作都能獲得滿足感和成功感。即:材料提供有簡單易行的,也有一定難度的,它既能滿足能力較差的幼兒需要,對能力較強的幼兒也有一定的挑戰性。要知道,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需要來選擇材料。
2.製作活動的環境應該寬敞便於操作。根據活動的需要有效利用幼兒活動室場地,拉開桌子之間的距離,便於幼兒擺放工具和材料,使幼兒的創造潛能儘可能的表現出來。
3.教師應當為幼兒提供交流、表達的平臺,使「幼兒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在表達中提高幼兒的審美愉悅,讓藝術的愉悅功能與幼兒的情緒、情感特點共鳴。
4.教學活動需要老師耐心等待。教師應以促進每個幼兒發展為原則,在任何一個活動中,都應儘可能的創造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幼兒都能體驗到滿足感和成功感。
在幼兒一日活動的任何一個環節中,都要善於觀察幼兒的活動,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善於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並即使採取有效的行動,調整計劃,才能真正創造出高質量的幼兒教育,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高質量幼兒教育的要求,最終會轉化為對教師的要求。」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該怎樣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呢?
首先,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有優點的。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早期揭示:兒童的發展是有差異的,不同的兒童在發展的起點上、速度上甚至是方向上都會有差異,這些基本理論老師們在幼師的職前學習中也早已學過,但並未和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各不相同的孩子建立起聯繫。老師們對兒童的理解和觀察正是從這裡開始的。觀察,讓老師們親眼見證了孩子們的各不相同,觀察,讓老師發現並確信每個孩子的身上都有閃光點。可以說,觀察讓每位教師快樂地體味著每個兒童的獨特之處。
然後,全面了解孩子需要連續觀察。記得一位英國幼兒教育家在談論有關觀察兒童的話題時說過:單獨的一次觀察如同用相機拍一張照片,雖然相機不會說謊,但它有可能歪曲事實。我們不能根據單一的一次觀察來評判一個兒童。我們可以對一個問題加以重視,但要多關注一段時間,以便得出有根據的結論。我十分認同這樣的觀點,也因此而鼓勵教師對同一兒童的連續觀察,或對某一組兒童的某一項活動進行連續的觀察,正是在連續的觀察中,老師們全面地了解了孩子,發現了兒童自主學習的可能性和具有的創造性。
還有,理解兒童的需要和經驗是促進兒童發展的基本前提。每個兒童都是獨特的,要理解他們的特點我們需要看他們在做什麼、聽他們在說什麼。兒童需要成人關注他們的成就,並提供環境支持他們進一步的發展。要做好這一點,途徑是觀察兒童的進步,評估、了解他們各方面的需要。
最後,自然情境中的觀察才能獲得客觀真實的發現。有一點十分重要,我們觀察到的應該是幼兒行為的常態。許多研究都發現:當兒童意識到我們是在觀察他時,他的行為方式會發生改變,他可能會變得拘謹或有點尷尬,也有可能表現得特別好。總之在非自然常態的情境下觀察,孩子的行為可能會失真。老師們的觀察正是從平常開始的。當教師積累了一定的觀察經驗後,我們開始深入細緻的觀察和評價每一位兒童,學習使用各種方法連續地觀察和了解兒童。為了學習的方便,我只要求老師們從對幾個孩子的觀察開始。當然,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讓教師看見每位兒童,發現每位兒童的需求與優點,更好地促進他們的發展。
老師們體會到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孩子們是由自主學習能力的,孩子們是需要教師不斷的關注、支持和鼓勵的,孩子們也是需要公平和公正的。(綿陽市南街小學幼教部 陳豔老師)
編輯: 王晶城 [關閉窗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