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到拉薩,援藏教師苗苗最喜歡看漫山遍野的格桑花,在她心裡,每位藏族學生就像是格桑花的種子,在老師的培養灌溉下,可以綻放出絢麗的花朵。多年來,一批批援藏教師在高原上揮灑汗水,只為讓祖國的花朵開得更燦爛。
2014年秋季,北京率先以成建制教育援藏模式,向拉薩北京實驗中學選派第一批50名援藏教師,開創「組團式」教育援藏的先河,6年來,已累計選派援藏教師四批234人次,規模在各援藏省市中首屈一指。在援藏團隊努力下,2019年,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和拉薩市北京中學同時被評為首批西藏自治區示範性高中。2020年高考,兩校上線率均超過99%,本科率達到80%,得到了當地教師、家長和學生的廣泛認可。
去年8月,化學教師苗苗第一次來到雪域高原,在拉薩北京實驗中學開始為期兩年的教育援藏之旅。在新學年教師崗位意向表中,她毫不猶豫選擇了高三。「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將每位學生送進理想大學的校門。」她說。
開學後第二個月,班裡轉來一名女生,第一次化學考試,只考了十幾分。「經過了解才知道,這名學生家庭經濟困難,這樣的學生更需要老師的關心呵護。」苗苗開始在課上有意讓她多回答問題,課下用休息時間為她補課。在苗苗的幫助下,這名女生的成績有了明顯進步。在拉薩市高三第三次模擬考試中,她的理綜成績躍居班級第三,性格也開朗了很多。
50歲的鄒志是年齡最大的援藏教師之一,在拉薩北京實驗中學,他每周至少要給3個班級上18節數學課,這樣的工作量在平原都屬於高負荷,更何況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但面對高反帶來的種種不適,鄒志從未請過假,甚至下班後留在辦公室給學生補課。在和孩子們的聊天中,他發現很多孩子對大山外的世界認知有限,因此他還計劃開設一門選修課,幫孩子開闊眼界。
援藏體育教師結合學情調整教學內容,開設空竹社團課;德育教師引導學生們根據自身興趣參加社團,參與各類比賽……
傍晚的下課鈴聲響起,拉薩市北京中學校園裡熱鬧起來,身穿校服的孩子們走出教學樓,有的奔向操場,有的走進圖書館,有的來到機器人教室……今年暑假,拉薩市北京中學完成了校區搬家,從舊校區到新校區,學生們的課餘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拉薩市教育局副局長、北京援藏教育領隊周凱介紹,拉薩市北京中學白定新校區校園文化整體建設項目是北京教育援藏中最大的一筆市級投資項目,共投資320萬元,項目包括德育宣傳教育區、校史陳列區、京藏文化交流區、學生作品交流展示區等功能區域的打造,項目惠及三包生(包吃、包住、包教)約1600人,建檔立卡戶約150戶。
圍繞以教脫貧這條主線,北京不斷支援拉薩改善辦學條件、優化文化氛圍。今年北京投入50萬元,支持拉薩北京實驗幼兒園(農村園)改善辦學條件,採購大型玩具和空調等,惠及農戶子女310人,並增加學位60個;同時投入100萬元,支持拉薩一職建設汽車綜合檢測實訓室,每年可培訓專業汽車維修、檢測技能人員1000人次。「十三五」期間,北京市教育援藏項目共30餘個,援藏資金達2.71億元。
從北京開創「組團式」教育援藏以來,教育援藏團隊不斷創新組團援藏新模式,通過打破學校間的界限,重新整合援藏教育資源,讓援藏團隊發揮出最大作用。
通過學段間資源共享,北京實驗中學的理科援藏教師到拉薩學生活動基地承擔科技課的教學任務,解決了該基地缺少小學科技教師的困難;通過學校間資源共享,援藏教師開發的無人機、機器人課程面向全市學生開放,覆蓋範圍更廣;通過區域資源共享,拉薩北京實驗中學援藏教師承擔的「京藏優質教育資源遠程互動教學項目」,在教師遠程培訓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不僅如此,援藏團隊還把河北援建的拉薩阿里河北完全中學納入優質資源共享圈,努力探索教育援藏「京津冀一體化」的創新模式。在北京援藏經費支持下,拉薩市每年開展「感恩祖國 圓夢北京」夏令營活動,組織學生赴京參加遊學活動。
來源:北京晚報
本報記者:馬婧
流程編輯: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