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槽頭肉和奶脯肉絞成包子餡》這一新聞後,有許多讀者想知道:槽頭肉和奶脯肉到底是怎麼回事?流入市場有沒有問題?到底能不能吃?為此,記者採訪了監管部門的有關負責人和業內人士。
從合格豬胴體上
割下的槽頭肉和奶脯肉是合格的
什麼是槽頭肉?一般來說,它是指豬頭與軀幹連接部位的頸脖肉。
海鹽縣商務局監察大隊負責人陸月明告訴記者:「槽頭肉是老百姓和屠宰行業通俗的說法,法律法規及國家標準均沒有統一定義。按照《生豬屠宰操作規程》這一國家標準,生豬屠宰過程中要求割除槽頭,是指割除槽頭中的病變淋巴結及其他有害組織,不是割除整個槽頭部分的肉塊。」
而奶脯肉就是在豬肋骨下腹部的肉,呈泡泡狀,肉質較差,老百姓覺得肥膘太多,現在一般被用來加工提煉、熬製豬油,已經很少直接食用。
那麼,槽頭肉和奶脯肉是否可以出廠銷售呢?市商務局、海鹽縣商務局、海鹽縣畜牧獸醫局等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均表示,只要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規定,在對生豬屠宰檢疫合格和對生豬屠宰產品品質檢驗合格這樣「雙重合格」的前提下,企業為提高肉品品相,從合格豬胴體上二次修割下來的槽頭肉和奶脯肉,本質上具有相同的品質,當然屬於檢驗檢疫合格的生豬產品,可以出廠銷售。
他們還認為,在目前已有的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中,並沒有明文規定槽頭肉和奶脯肉不能銷售。如果大多數的消費者都表示不能接受槽頭肉和奶脯肉作為食品走上餐桌,那麼在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體系上,國家是否可以進行明確?比如肉包子、肉餛飩的用餡標準等,「這樣老百姓心裡比較有底,生豬加工企業也不存在困惑。」
不合格產品和病變產品必須在監控下銷毀
老百姓更擔心槽頭肉的安全問題,因為豬的全身遍布300多個淋巴,大部分是正常淋巴,少部分是病變淋巴,而脖頸部位的淋巴比較集中,消費者擔心:吃了槽頭肉會不會被肉裡淋巴影響到身體健康?
據了解,生豬檢疫檢驗目前是由兩個部門負責監管,分別是當地畜牧獸醫局和當地商務局。
海鹽縣畜牧獸醫局副局長項雷生解釋,目前國家規定對生豬進行宰前檢疫、宰中檢疫和宰後檢疫,這三道檢疫主要是為了要查出豬有沒有寄生蟲和傳染病。檢疫合格的,由檢疫員在豬胴體上加蓋檢疫合格驗訖章,隨胴體出具檢疫合格證。
海鹽縣商務局的陸月明說,檢驗環節就是要檢驗生豬屠宰產品上有沒有摘除需要無害化處理的部位以及相關病變組織,如甲狀腺、腎上腺、病變淋巴結等,其他正常的淋巴結依法是不需要摘除的,也是無法摘除乾淨的。這個規定對槽頭肉同樣適用。也就是說,如果槽頭肉檢出上有病變淋巴結,是要求被摘除的;其他正常淋巴結,則未規定要摘除。
據介紹,檢疫檢驗順序大體上包括了頭部、胴體、內臟等部位,在這些部位上如果發現有不合格生豬產品或病變產品,必須在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的監督下實施無害化處理。
「海鹽早在兩年前就在轄區兩家定點屠宰場安裝了監控探頭,對場內檢出的不合格產品和病變產品的無害化處理進行遠程監控和實時錄像。」陸月明說,無害化處理過程必須由監督人員出具銷毀清單,企業登記造冊做好無害化處理臺帳,「沒有按照法律法規進行無害化處理的行為是要受到刑法處罰的。」
據了解,海鹽縣目前有兩家生豬定點屠宰單位,其中一家是省內最大的生豬屠宰及生鮮豬肉專業供應公司。2012年,該公司平均每天屠宰的生豬量在2000-3000頭,海鹽當地動物檢疫部門派駐的官方檢疫人員有17名,承擔著宰前、宰中、宰後的檢疫工作;當地商務主管部門在該公司安裝了在線監控系統,對肉品檢驗環節產生的不合格生豬產品的產生、運輸、銷毀等進行監控。
目前行業內怎麼處理槽頭肉和奶脯肉?
在監管層面保證槽頭肉和奶脯肉作為合格產品流入市場,那麼對於槽頭肉和奶脯肉,目前行業內普遍用它們來幹什麼呢?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槽頭肉目前有三種用途。
槽頭肉由豬皮、油脂、淋巴和松板肉(豬頸肉)組成。松板肉位於豬頸兩邊,肉質鮮嫩,爽口滑順,口勁適中,因其量少而珍貴,素有「黃金六兩」之稱。因此,有些生豬產品直營單位或者豬肉市場裡的肉商會選擇分離出松板肉高價出售,其餘部分作為下料油加工,提煉豬油。
第二種用途是不分離松板肉,而是從整片豬肉上割下整塊槽頭肉,將其作為下料油提煉豬油。
第三種用途是將包含淋巴在內的整塊槽頭肉加工成肉糜等作為食用原料。從市場反應來看,現在老百姓一般不能接受用槽頭肉做的肉糜走上餐桌。
至於奶脯肉,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日常餐桌上也會出現奶脯肉。因為其主要以肥膘為主,所以現在一般用於加工提煉豬油,較少直接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