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一常用藥增加阿爾茨海默病風險

2020-12-12 新華網客戶端

美媒稱,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小組稱,治療過敏、感冒、高血壓和尿失禁等疾病的一類藥物,可能會增加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尤其是增加老人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9月4日報導,這項研究結果於2020年9月2日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學會醫學雜誌《神經學》周刊網站上。

目前,抗膽鹼能藥物廣泛應用於治療大大小小數十種疾病。其中一些抗膽鹼能藥物需要醫生處方才能購買,而另一些可以通過藥店櫃檯直接購買。它們通過阻止乙醯膽鹼——對記憶功能至關重要的一種神經遞質或化學信使——與特定神經細胞上的受體結合來發揮作用。其影響結果是抑制副交感神經衝動,這種神經衝動與各種無意識的肌肉活動有關,比如胃腸道和肺部的肌肉活動,以及流涎、消化和小便等人體生理功能。

研究人員稱,認知正常的研究對象在測量指標位於基線時,至少服用一種抗膽鹼能藥物,並被跟蹤達10年後,相較於沒有服用此類藥物的研究對象,出現輕度認知損傷的可能性就會增加47%。輕度認知損傷通常是阿爾茨海默病等痴呆症的前兆。

研究報告作者之一、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精神病學系副教授莉薩·德拉諾-伍德博士說:「這項研究表明,在認知問題出現之前,減少抗膽鹼能藥物的使用,可能對預防未來記憶力和思維能力受負面影響很重要,尤其是對患阿爾茨海默病風險較大的人而言。」

科學家還檢查了研究對象腦脊液中是否含有阿爾茨海默病的生物標記,比如某些類型的蛋白質,或者眾所周知的該疾病遺傳風險因素。科學家發現,含有阿爾茨海默病生物標記並服用抗膽鹼能藥物的研究對象,比沒有該疾病生物標記且不服用抗膽鹼能藥物的研究對象,出現輕度認知損傷的可能性高4倍。

同樣地,服用抗膽鹼能藥物並具有阿爾茨海默病遺傳風險因素的人,相比沒有該疾病遺傳風險因素且沒有服用這些藥物的人,出現輕度認知損傷的可能性大約高2.5倍。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亞歷山德拉·韋甘德說:「我們認為,抗膽鹼能藥物和阿爾茨海默病風險生物標記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具有『雙重打擊』作用。在第一輪打擊中,該疾病的生物標記表明,病理開始累積並使產生化學乙醯膽鹼的基底前腦出現退化。化學乙醯膽鹼可以促進思維和記憶力。在第二輪打擊中,抗膽鹼藥物進一步消耗了大腦所儲存的乙醯膽鹼。這種雙重作用對一個人的思維和記憶力影響最大。」

相關焦點

  • 沒有特效藥,阿爾茨海默病吃什麼藥好?
    沒有特效藥,阿爾茨海默病吃什麼藥好?研究表明,膽鹼酯酶抑制劑與美金剛可聯合使用。相比膽鹼酯酶抑制劑單藥治療,聯合治療可延緩中重度AD患者的認知與功能降低,降低入住養老院的風險,這些獲益隨治療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因此FDA批准了多奈哌齊+美金剛聯合用於治療中重度AD患者的用藥方案。
  •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或增加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生物...
    據外媒報導,發表在《神經病學》在線期刊上的一項初步研究發現,即使健康的年輕男性僅一晚睡眠不足時,他們血液中tau蛋白(阿爾茨海默病的生物標誌物)水平也會增高。tau蛋白是在神經元中發現的一種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會積聚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腦中,它可以在疾病症狀出現前幾十年就在大腦中開始發育。
  • 發病到離世平均僅7年,一圖了解阿爾茨海默病!專訪頂尖研究學者...
    宋偉宏說,晚髮型痴呆患者,發現三個基因突變的並不多見。近年來,醫學科學家們對晚髮型痴呆的群體進行基因組學研究,發現最常見的風險基因是APOE 4,攜帶這個基因的人群,患病的可能性會增加10倍左右。但是並不是說,攜帶這個風險基因將來就一定會發展為阿爾茨海默病。
  • 阿爾茨海默病終於迎來新藥
    2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通過其官方公號發布文章,披露了該藥的研究歷程。據介紹,共有1199例受試者參加了九期一的1、2、3期臨床試驗研究。整個臨床試驗由全球最大的新藥研發外包服務機構艾昆緯(原昆泰)負責管理。為期36周的3期臨床研究結果表明,九期一可明顯改善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障礙,與安慰劑組相比,主要療效指標認知功能改善顯著。
  • 阿爾茨海默病關鍵蛋白作用被發現!有望開啟全新治療方式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新發現為之前關於 APP 蛋白和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視角,並有望開啟全新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方式。尋找了 30 年的答案20 世紀 80 年代後期,全球幾個研究小組首次將與阿爾茨海默病密切相關的澱粉樣蛋白片段追溯到 21 號染色體上的APP基因。
  • 威斯康星大學:研究發現有氧運動與高風險成年人阿爾茨海默病易感性...
    據外媒New Atlas消息,此前一些的研究向我們展示了規律的鍛鍊如何對認知功能有益,並有助於預防與痴呆症和阿爾茨海默病有關的大腦退化,但科學家們仍在繼續了解其作用機理。該領域的最新發現來自威斯康星大學的研究人員,他們在最近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描述了定期有氧運動與高風險成年人中阿爾茨海默病易感性降低之間的關係。
  • 中國專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病生物標誌物,可提前5年至7年預測
    阿爾茨海默病已成為嚴重危害全球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質量的疾病之一,記者日前從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獲悉,該院賈建平教授團隊研究發現可在症狀出現前5年至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的生物標誌物。賈建平表示,目前尚無有效藥物能夠治癒阿爾茨海默病,多個阿爾茨海默病藥物在臨床試驗中失敗,主要原因可能是受試者病程已處於較晚的階段。
  • 記憶力好、學歷高、宅男宅女易得阿爾茨海默病?最疼愛你的那個人...
    「有研究認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內的乙醯膽鹼遞質水平下降,如果通過藥物手段抑制乙醯膽鹼酯酶對乙醯膽鹼的降解,大腦中留存的乙醯膽鹼遞質水平增多了,能改善痴呆患者的認知功能,並一定程度上延緩疾病的進展速度。當時,這類藥一問世,非常振奮人心。」羅本燕提到,小部分患者使用膽鹼酯酶抑制劑時可能會有一些諸如胃腸道反應、心率減慢等副作用,可以從小劑量開始服用。
  • 如何預測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APP或許能幫上忙
    如何預測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一個新的應用程式將基本數據與在個人血液中發現的特定生物標誌物的信息相結合,可以評估在兩到四年內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
  • 吃蘋果和其他富含類黃酮的食物可以降低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
    原創 Moira McCarthy 阿爾茨海默病一項最新的研究指出:食用大量富含類黃酮的食物,如漿果、蘋果和茶的人不太可能患上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形式的痴呆症。據《healthline》5月11日報導專家說,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有助於心臟及大腦健康,還可降低癌症風險。研究人員說,在水果、蔬菜、巧克力、茶和葡萄酒中發現的類黃酮可能有助於降低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他們報告說,攝入最多類黃酮的研究參與者患阿爾茨海默病的機率降低了48%。
  • 《科學》子刊:皰疹病毒竟能獨立誘導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特徵
    2017年,科學家發現β澱粉樣蛋白其實是一種抗感染蛋白;2018年,來自中國臺灣的隊列研究發現皰疹病毒感染竟會增加痴呆風險;同年,科學家揭示了兩種人類皰疹病毒(HHV)參與調控阿爾茨海默病相關基因的機制。這一切似乎都在暗示我們,阿爾茨海默病其實是存在特定病原體的,而這個幕後元兇就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皰疹病毒。
  • 價格已定 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今天上市
    今年11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有條件批准九期一作為國家1類新藥上市,「用於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認知功能」。該藥是中國科學家原創、中國企業投入、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也是自2003年以來全球第一個被批准用於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新藥。九期一研發歷時22年。
  • 長達9年隨訪發現,冷漠的人患阿爾茨海默病風險...
    而現在, 研究人員發現冷漠或對平常活動缺乏興趣的老年人,比沒有冷漠症狀的人患痴呆的機會更大 ,最高風險可以高出 80%。這一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會雜誌 Neurology 上。對此,本文研究者之一加州大學 Meredith Bock 博士表示,「當人們不想再與家人或朋友聚會,或者對過去喜歡則東西不感興趣時,他們痴呆的風險會大大增加。如果我們能提前幹預減少危險因素,或可延緩他們的發病。」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
  • 普通皰疹病毒會引起阿爾茨海默病?
    普通皰疹病毒會引起阿爾茨海默病?這一發現進一步證明,某些阿爾茨海默病病例是由病毒引發的,並可能會被抗病毒藥物治療。培養皿中的迷你大腦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主要特徵是在大腦中形成一種叫做β-澱粉樣斑塊的蛋白質團。一個新興的學派認為,這些斑塊起到防禦病毒和細菌的作用,而病毒和細菌有時會設法進入大腦。
  • 如何預防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痴呆)?
    隨著年齡增大,記憶力減退、老年痴呆、阿爾茨海默這類詞就開始頻頻出現在生活中,那麼什麼是阿爾茨海默(Alzheimer's Disease,AD)?一、什麼是阿爾茨海默病?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起病隱匿、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主要發生於老年人群。
  • 得沒得阿爾茨海默病 自己可以畫個鐘測一測
    昨天,南京鼓樓醫院舉辦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大型義診,神經內科專家推薦了一個阿爾茨海默病測試方法,現在您可以拿起筆畫一個鍾,畫出「2點45分」,如果畫不出或畫錯,那得趕快上醫院看看了。
  • 遺傳差異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非常重要
    如果兩種用於檢測阿爾茨海默病澱粉樣蛋白病理的方法(腦脊液分析和PET成像)都沒有給出明確的結果,那麼就存在不正確或延遲護理幹預的風險。瑞典大約有12萬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而全世界大約有5000萬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據Hjärnfonden說,這一數字將在50年內增加70%,部分原因是我們的壽命越來越長。阿爾茨海默病的最早症狀之一是澱粉樣蛋白在大腦中形成的不溶性沉積物,也稱為斑塊的病理性積累。這一過程可以持續多年,不會明顯影響患者的認知能力。
  • JAD:化合物逆轉小鼠阿爾茨海默氏病的症狀
    2014年5月30日訊 /生物谷BIOON/--由聖路易斯大學科學家開發的一種化合物能在阿爾茨海默氏病小鼠模型中恢復學習,記憶和適當的行為能力,相關研究發表在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雜誌上。這種分子還減少負責學習和記憶的大腦區域(海馬)的炎症。
  • 老年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據估計,到2030年,將有6600萬痴呆症患者,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增至1.15億人。阿爾茨海默病是痴呆症最常見的一種,年齡無疑是該病的最大風險因素。如果活過55歲,每6個女性中就有1個會患痴呆症,每10個男性中就有1個會患痴呆症。
  • 關注阿爾茨海默病:讓記憶被擦除的慢一些
    這是一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自白。像愛麗絲一樣,記憶跟不上遺忘的腳步,也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最常見的疾病狀態。因此,阿爾茨海默病又被稱為「腦海中的橡皮擦」。「在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是繼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癌症之後,嚴重威脅老年人健康的第四大殺手。目前我國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數量居全球之首。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據將突破40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