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稱,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小組稱,治療過敏、感冒、高血壓和尿失禁等疾病的一類藥物,可能會增加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尤其是增加老人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9月4日報導,這項研究結果於2020年9月2日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學會醫學雜誌《神經學》周刊網站上。
目前,抗膽鹼能藥物廣泛應用於治療大大小小數十種疾病。其中一些抗膽鹼能藥物需要醫生處方才能購買,而另一些可以通過藥店櫃檯直接購買。它們通過阻止乙醯膽鹼——對記憶功能至關重要的一種神經遞質或化學信使——與特定神經細胞上的受體結合來發揮作用。其影響結果是抑制副交感神經衝動,這種神經衝動與各種無意識的肌肉活動有關,比如胃腸道和肺部的肌肉活動,以及流涎、消化和小便等人體生理功能。
研究人員稱,認知正常的研究對象在測量指標位於基線時,至少服用一種抗膽鹼能藥物,並被跟蹤達10年後,相較於沒有服用此類藥物的研究對象,出現輕度認知損傷的可能性就會增加47%。輕度認知損傷通常是阿爾茨海默病等痴呆症的前兆。
研究報告作者之一、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精神病學系副教授莉薩·德拉諾-伍德博士說:「這項研究表明,在認知問題出現之前,減少抗膽鹼能藥物的使用,可能對預防未來記憶力和思維能力受負面影響很重要,尤其是對患阿爾茨海默病風險較大的人而言。」
科學家還檢查了研究對象腦脊液中是否含有阿爾茨海默病的生物標記,比如某些類型的蛋白質,或者眾所周知的該疾病遺傳風險因素。科學家發現,含有阿爾茨海默病生物標記並服用抗膽鹼能藥物的研究對象,比沒有該疾病生物標記且不服用抗膽鹼能藥物的研究對象,出現輕度認知損傷的可能性高4倍。
同樣地,服用抗膽鹼能藥物並具有阿爾茨海默病遺傳風險因素的人,相比沒有該疾病遺傳風險因素且沒有服用這些藥物的人,出現輕度認知損傷的可能性大約高2.5倍。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亞歷山德拉·韋甘德說:「我們認為,抗膽鹼能藥物和阿爾茨海默病風險生物標記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具有『雙重打擊』作用。在第一輪打擊中,該疾病的生物標記表明,病理開始累積並使產生化學乙醯膽鹼的基底前腦出現退化。化學乙醯膽鹼可以促進思維和記憶力。在第二輪打擊中,抗膽鹼藥物進一步消耗了大腦所儲存的乙醯膽鹼。這種雙重作用對一個人的思維和記憶力影響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