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的古碑中,神秘的宋太祖誓碑早已不存。這塊誓碑僅僅鐫刻了三行字,卻被稱為宋代的「大憲章」,它從根本的制度上確保了宋朝走向中國文明的巔峰。誓碑的內容被後世所津津樂道,而它的真實性也常遭吐槽。有一篇《太祖誓碑質疑》就認為關於「誓碑」純屬子虛烏有。
接下來讓我們認識一下這通神秘的宋太祖誓碑。相傳,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把後周8歲的小皇帝趕下臺。黃袍加身後的第三年,秘密刻立在太廟寢殿的夾室內一通「誓碑」,然後用金絲織成的黃幔遮擋著殿門,封閉甚嚴。明令禮部官員只有在祭祀列祖列宗和新即位的皇帝拜謁太廟時,才可以進殿跪拜誓碑,恭讀誓詞。每次都嚴格地按照禮儀程序進行。全過程只有一個不識字的小太監隨從,其餘的人都遠遠地站在庭院裡。
太監上前,先檢查殿門的封條是否為原封,然後打開鎖,先進殿內焚香明燭,開帳,不敢仰視,很快走下臺階。皇帝跪拜碑前,默默地讀碑文,讀罷,再拜,然後出殿。群臣和近侍沒人知道底細,更不敢過問。誓碑前立誓作為一個制度代代相傳,「歲時伏謁,恭讀如儀,不敢洩漏」。即使心腹大臣如宰相,像韓琦、王安石、司馬光這些名望很高、歷代皇帝最為倚重的人,也都不知個中秘密。
直到宋欽宗即位,在靖康年間(1126——1127年)金兵南下,俘虜了徽宗、欽宗,太廟裡的禮樂祭祀諸法物全被掠去,太廟大門洞開,任人進出,人們這才發現,原來夾室內只有一碑,高七八尺,寬四尺餘,字只有三行:
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只於獄中賜盡(令其自殺),不得市曹刑戮(在刑場上當眾處死);亦不得連坐支屬(不牽連別的親屬)。
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不按誓詞辦事,必遭天殺)。
這三條內容我們不妨分析一下:第一條反映的是政治和解。因為宋朝是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的周世宗柴榮後人的江山。對柴氏為什麼那樣百般呵護、優禮有加呢?因為趙匡胤本人就是後周的大將軍,後周第二代皇帝柴榮(周世宗)對趙十分倚重。周世宗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即位後一面勵行改革,一面進行統一戰爭,懷著「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圖壯志,宵衣旰食,勵精圖治,雖然英年早逝、壯志未酬,在位僅有6年,但歷史貢獻不可磨滅。
周世宗死後,7歲的恭帝繼位。第二年,北漢和契丹聯合入侵,朝廷命趙匡胤率軍禦敵,剛出京師不遠,就在陳橋驛發生兵變。不管怎麼說,趙匡胤對於前朝的態度還是令人感動的。他先問部下:「我有號令,爾能從?」將士全部下馬齊聲道:「唯命是從!」可是,趙卻說:「太后(周世宗的妻子)、主上(小皇帝),吾皆北面事之(我都把他們當做君王對待),汝輩不得驚犯;大臣(指周臣)皆我比肩(都跟我是同僚),不得侵凌;朝廷府庫、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賞,違即孥(n)戮汝。
第二條反映的是不因言獲罪,提倡思想和言論自由。趙胤是一介武夫,善騎射,曾為馴服一匹烈馬,馬失控衝進城門,跑到城牆上面,趙的前額撞到城門的門楣上,墜落在地。人們以為他的腦袋早已撞得粉碎,可是他卻慢慢爬起來,追上烈馬,翻身而上將馬馴服。這樣一個人卻十分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他曾對身邊的人說:「我想要武將們人人讀書,懂得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左右不知所對。趙匡胤即位後第四年要改年號,告訴宰相不得用前代用過的年號。改為「乾德」後第三年平定了前蜀,發現前蜀後主的宮人用的銅鏡,鑄有「乾德四年」字樣。他詢問一位大臣,對方回答說:「這銅鏡是前蜀時代的,蜀主王衍曾用過這個年號。」
趙國胤說:「看來選擇宰相還得是讀書人啊!」言下之意是因宰相讀書不多,這才起個年號跟王衍小朝廷的年號撞了車。從此他更加重視讀書人。「務農興學慎罰薄斂,與世休息,迄於丕平,治定功成,制禮作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不得殺上書言事的人。自古以來,「武死戰,文死諫」幾乎成為一條鐵律。一千多年前的趙匡胤把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的人刻在碑上,實在了不起。
第三條儘管發下的是毒誓,其實相當於給子孫戴緊箍咒,反映的則是國家政策的連續性。不過真有兩位皇帝中招。一個是宋欽宗趙桓,一個是宋高宗趙構。趙桓先殺了朱勔,又殺了王黼,違背了趙匡胤「不得殺士大夫」的誓言。後來北宋滅亡,宋欽宗被抓到金國,金國皇帝讓他和遼國皇帝賽馬,結果他從馬上掉下來,腦袋被馬踩扁,死了。趙構殺了請願太學生陳東和上書人歐陽澈,還置被押在北國的皇親於不顧,到了晚年,趙構天天做噩夢,最後活活嚇死了。
歷史上對於「誓碑」真偽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誓碑的真偽成為宋史學界非常關注的一個話題,紛紜眾說,迄今尚未形成共識。太祖誓約最初見於曹勳《北狩見聞錄》,而有關誓碑的故事僅見於題名陸遊的《避暑漫抄》,據此有人推斷「誓碑」之說,蓋由《北狩見聞錄》所載徽宗之寄語而繁衍耳。而《宋史·太祖本紀》等正史均無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