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起收購看過去一年全球新聞業的 7 個變化趨勢

2020-12-14 199IT

從昨天發生的一次收購說起

昨天出現一則多少讓人有點意外的收購新聞,是一家媒體收購了另一家媒體。

還記得賈伯斯晚年時,多次採訪他的那位白鬍子老爺爺沃爾特·莫斯伯格(Walter Mossberg)嗎?這位在中國被稱為莫博士,曾是《華爾街日報》的資深記者,他在《華爾街日報》期間創辦了頗受歡迎的在線網站 AllThingsD,而他主持的 11 屆的 D 大會也可以說是全球科技界每年最重要的大會,賈伯斯、蓋茨都數次登臺接受專訪。

去年年初,莫斯伯格帶著自己在 AllThingsD 的原班人馬,建立了新網站 Re/code——一個聚焦於科技行業商業報導的在線媒體。由於他的離職,《華爾街日報》不得不停掉 AllThingsD,重新上線 WSJ.D 欄目。

成立至今的 16 個月裡,Re/code 發展一直不錯,現在每月訪問它的讀者數量已經達到了 150 萬。根據調查機構皮尤(Pew)本月公布的媒體行業的調查,在誕生於網際網路的新聞媒體中,Re/Code 訪問量能排到第 33 名。

令人意外的是,昨日,Re/code 宣布成為新媒體集團 Vox Media 中的一員。而莫斯伯格本人也將加入 Vox Media 並為 Vox  旗下的科技媒體 The Verge 撰寫科技產品評測,而這正是當年讓他在《華爾街日報》成名的領域。

這一切來的實在突然,畢竟 Re/code 也只成立了一年多,而且發展也不錯。而這次收購的另一個讓人關注的地方在於,作為收購方的 Vox Media,也是媒體界裡一個特殊的品牌。

挖走莫博士的 Vox Media 是個什麼公司?

Vox Media 創辦於 2003 年,主要依靠一個名為 SB Nation(體育博客國度)的體育評論網站。

它發展之初並未特別引起體育媒體以外的注意,直到 2008 年前 AOL 高管 Jim Bankoff 加入進來,強化技術投入。Re/code 已是 Vox Media 旗下的第四家被收購的媒體。

所有網站背後都依靠 Vox Media 自己開發的內容管理系統 Chorus 驅動,被競爭對手 TechCrunch 稱為「這是下一代內容平臺,相比之下大多數媒體用的像是幾十年前的東西」。

早先 Vox Media 旗下只有體育類網站 SB Nation,一家由 309 個不同類型的體育博客構成的網站。

Chorus 平臺建立後,Engadget 主編 Joshua Topolsky 帶著核心編輯團隊加入 Vox Media,創辦了一個立足科技,但同時覆蓋科學、文化、藝術以及娛樂的在線媒體 The Verge。這基本是 Vox Media 走入大眾視線的第一步。此次收購 Re/code 也是希望為 The Verge 補充科技領域的商業報導。Bankoff 在調研後認為兩站只有 4% 的用戶重合度,收購之後將形成補充。

目前 Vox Media 一共有這 7 家媒體網站:

  • 體育:SB Nation,成立於 2005 年,由兼職作者群維護的 300 多個網站組成。
  • 科技:The Verge,成立於 2011 年,由原 Engadget 主編 Joshua Topolsky 在 Vox Media 創辦。
  • 遊戲:Polygon,成立與 2012 年,由原 Joystiq 主編 Chris Grant 在 Vox Media 創辦。
  • 地產:Curbed ,成立於 2004 年 ,由原 Gawker Media 總編 Lockhart Steele 創辦,於 2013 年被 Vox Media 收購。
  • 餐飲:Eater,成立於 2005 年,由 Lockhart Steele 按 Curbed 的模式創辦,於 2013 年被 Vox Media 收購。
  • 時尚:Racked,成立於 2007 年,同樣由 Lockhart Steele 創辦、在 2013 年被 Vox Media 收購。
  • 新聞:Vox.com,成立於 2013 年,聚焦對新聞常識的解釋,由《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作家 Ezra Klein 在 Vox Media 創辦。

擁有 7 個不同領域的垂直媒體 Vox Media 成為 2014 年發展最快的網站品牌。6 年時間裡,它總計獲得 1.1 億美元的投資,到去年年底,估值達到 3.8 億美元。旗下的網站也基本實現了盈利。

科技垂直媒體要獨立的活下去並不容易

網際網路誕生之初,所有人都是科技愛好者,而科技媒體也是主要的內容消費對象。今天情況不同了,隨著越來越多的普通讀者開始使用網際網路,2014 年總訪問量排名前 50 位的新聞網站裡,完全聚焦科技報導的媒體只有 3 家——CNet、Engadget、Techcrunch。

根據皮尤的報告,誕生於網際網路的新聞媒體中,其中訪問量最大的 15 家中的 7 家都被收購,而且目前的趨勢都是老媒體在購買新媒體。比如 AOL(美國在線)就先後收購了《赫芬頓郵報》、Engadget 和 TechCrunch 這三家網際網路時代的媒體。

專注投資的 TechCrunch 曾一度是矽谷必讀的新聞來源,但當 2010 年宣布被 AOL 收購的時候,傳出來的金額也只有 2500 – 4000 萬美元。

專注於 IT 市場商業報導的 GigaOM 是 Re/Code 之前最新的一個例子,它成功吸引到雲計算和大數據從業者的關注,中央情報局的 CTO 也是它活動上的演講嘉賓。但由於廣告收入有限,而媒體以外的投入過大,GigaOM 今年突然宣布破產。

1/3 的新聞網站直接誕生於網際網路

莫斯伯格的網站被 Vox Media 收購不能獨立看似是個壞消息。這證明了 Vox Media 發展的順利,以往都是傳統媒體收購成功的新媒體,但今天收購頻率最高的反倒是新生並且專注於媒體內容的 Vox Media。

而從《華爾街日報》這樣的傳統媒體出來,被一個新媒體公司收購。趨勢似乎不可逆轉。

在訪問量最大的前 50 名新聞網站中,有 15 家網站並沒有傳統的媒體基礎,從一開始就是以數位化的形態向讀者提供內容。

其中的大受歡迎的《赫芬頓郵報》和 Buzzfeed,瀏覽量遠高於絕大多數歷史悠久的報業和廣播電視業的網站。《赫芬頓郵報》的流量已經接近《紐約時報》的兩倍。

動蕩的根源:全世界都在用手機看新聞

數位化,特別是在讀者最常用的屏幕從不比報紙小太多的屏幕轉為手機以後,行業的許多方面都發生了變化。所有的媒體也都在為了適應變化而摸索著。

更多的人選擇了在手機上閱讀新聞,而不是在電腦上。根據調研機構皮尤的統計,2014 年,訪問量前 50 的新聞網站裡,有 39 家的手機訪問量超過了電腦。

就連對於許多傳統報紙的數位化轉型中,移動閱讀依然是主流。在訪問量最大的 25 家報紙品牌的網站中,已有 5 家網站的手機網站和客戶端訪問量已在電腦之上。甚至有 5% 的人已經只在手機上閱讀傳統報紙的網絡版。

以往在 PC 網際網路時代,傳統媒體依然能夠通過更好的長篇報導吸引到更多用戶關注,以《紐約時報》為例,用戶在用電腦時花費的平均瀏覽時間高達 5.9 分鐘。

但手機 4、5 寸的小屏幕填平了老牌媒體和新生媒體在吸引注意力方面的差距。《紐約時報》讀者在手機上的平均閱讀時間只有 2 分鐘,和其他生於網際網路時代的網站基本已經沒有差距。這不是《紐約時報》一個媒體遇到的變化,幾乎每一個擁有一定訪問量的媒體網站在手機上的閱讀時間都相差不大。

受手機屏幕尺寸、和閱讀場景的限制,長篇報導在手機上不再像在電腦的大屏幕一樣顯著拉開閱讀時間上的差距。內容的基本組織形態受到了影響,今天《紐約時報》已經設立專門的編輯團隊為自己的手機應用 NYT Now 改寫標題。

付費新聞基本失敗了

NYT Now 作為紐約時報在移動領域上創新的希望,除了優化了閱讀的體驗,在訂閱價格上更為低廉。然而,上周 NYT Now 卻宣布所有內容免費開放。這個由紐約時報主導,自 2011 年就開始嘗試的付費牆(Paywall)模式顯示出了失敗的跡象。

2011 年,《紐約時報》宣布對在線內容實行付費閱讀,每月看過的文章數量超過 20 篇之後開始需要付費。各家傳統媒體網站,特別是報紙的網站紛紛效仿。但是儘管付費牆讓媒體們取得了一些收入,卻讓用戶變少了。《紐約時報》的訪問量先後被赫芬頓郵報和 Buzzfeed 超過。

而付費並沒能幫助《紐約時報》補上印刷報紙廣告下滑的問題。在上一季度的財報中,《紐約時報》的虧損達到 1430 萬美元。

而《紐約時報》已經是做得最好的一個,作為新聞業的旗幟,它擁有一支上百人的技術團隊和 160 多年歷史的品牌,名聲沒大的效仿者更慘。今天在訪問量最大的 50 家新聞網站中,只有 9 家還試圖要求用戶付費閱讀。《大西洋月刊》已經不再要求讀者付費。而《華盛頓郵報》被貝索斯收購後,也開始推出新的平板應用,在 Kindle Fire 平板上免費 6 月。

2014 年,《紐約時報》開始嘗試更便宜的手機付費新聞頭條應用 NYT Now 和專欄應用 Opinion。今天 Opinion 已經關閉,而 NYT Now 也放棄收費,並計劃加入廣告展示。

新聞網站贏得了手機用戶,但廣告費在平臺手上

移動廣告市場增長顯著,從2010 年到 2014 年已翻了 19 倍,達到了 190 億美元。

雖然移動廣告市場潛力巨大,但新聞媒體沒有拿到絕大部分廣告收入。僅 Facebook、Google、Twitter、Pandora 和蘋果這五家科技公司就賺走了 64% 的移動廣告收入。

收入的遷移也帶來了話語權的傾斜。今年 3 月末,Facebook 宣布和《紐約時報》、Buzzfeed 等一線媒體合作,將這些網站的新聞內容直接放在 Facebook 的網站上,用戶不進入這些媒體網站就能閱讀新聞,好處是訪問速度更快。

這是第一批合作,而且都是 Facebook 想要爭取的重要新聞源,Facebook 將相關廣告收入全部交給合作媒體。但這樣的合作必然會進一步減少流量、加重媒體對社交網絡的依賴,更小的媒體,或者幾年之後再籤合同,還是不是拿到全部收入就很難說了。

而在中國,同樣的問題也在發生。微信號、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這類的新聞聚合平臺,逐漸控制了內容分發渠道。對讀者而言,他們記住的更多是平臺的名字,而非媒體。

壓力之下,媒體嘗試一切渠道,包括不太靠譜的

有趣的是,傳統新聞機構反倒更看重 Apple Watch 這種消費市場還沒有成熟的行動裝置。在前面提到的排名前 50 的網站中,有 15 家的應用已為 Apple Watch 做了適配。這其中有 10 家都是傳統媒體。而 NPR,CNN 和《紐約時報》的應用,已顯示在了蘋果官網的 Apple Watch 介紹頁面,作為第一批 Apple Watch 應用的範例。

不過根據《好奇心日報》的試用報告,在這第一批 Apple Watch 應用上看新聞的體驗都挺糟的,你應該不會想用。

第一批 Apple Watch 應用體驗差一點也不讓人意外,這是一個沒人嘗試過的新型計算設備。為了在手錶開賣時準備好應用,在拿到手錶之前,開發者就需要完成設計與開發。雖然蘋果會預先邀請這些合作夥伴在公司試用自己的應用,但整個設計和開發團隊不是所有人每天都使用它,很多設計和功能必然是想當然的結果。

但面對付費嘗試的失敗、平臺話語權的提升,媒體在找不到其它方向的時候,只能抓住每一個看上去有可能帶來改變的平臺。哪怕這意味著做一些自己也不會願意用的產品。

成功不是一兩年的事

在這個過程中,一個簡單的道理一直存在建立一個成功的媒體品牌需要時間:需要時間贏取認知、需要時間讓人記住品牌、需要時間建立並磨合一個好的團隊。

都說網際網路什麼都快,但新晉的媒體要想把訪問量達到一定的高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實際上,除了 Mic.com 誕生於 2011 年和 Vox.com 誕生於 2013 年外,其它所有網站都誕生於 2010 年前。

在這個過程中許多有 GigaOM 那樣因為資金斷裂失敗的例子、也有類似 Re/Code、TechCrunch 的出售。TechCrunch 和 Engadget 被 AOL 收購以後,也都因為內部衝突而流失核心團隊。就連《赫芬頓郵報》都傳出有可能被 AOL 剝離的消息。

最近一年火熱的 Buzzfeed 也已經是創辦的第九個年頭。甚至昨天這次收購的主角,Vox Media 旗下的明星網站 Vox.com,它高速發展背後所依靠的技術和聯合推廣資源也是 Vox Media 花了 12 年才建立起來。

自 好奇心日報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時代:新聞業的謝幕與重生
    機器人替代普通勞動力不僅發生在富士康等製造業,如今也進入智力密集的新聞業。騰訊Dream Writer如今已累計生成了三萬多篇稿件;全球最大通訊社美聯社早在2014年7月開始使用機器人新聞記者撰寫財報新聞。在分發端,以天天快報、今日頭條為代表的個性化閱讀客戶端,也在掀起一場巨大的變革:把新聞的編輯發布權從人讓渡給算法。
  • 2021年全球新聞業的8大預測
    新聞業是一個尤其愛講趨勢的行業,這些研判,未必能夠在下一年得到應驗,其中一些甚至還有可能被狠狠打臉。但個中信息,多是從業者結合自身經驗和行業現狀所作出的綜合判斷,因此依然有其獨特參考價值。 站在2021年的開端,我們也試著站在他人肩膀上眺望潮水的方向。
  • 「氣候緊急狀態」成2019年度詞彙,海外新聞業如何報導氣候變化?
    《牛津詞典》的回答是,「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意思是「需要採取緊急行動以減少或停止氣候變化,並避免可能造成的、不可逆轉的、破壞環境後果的情況」。《牛津詞典》在其公告中指出,2019年,「氣候緊急狀態」從一種「相對來說不為人所知」的詞彙上升為「年度最突出、也是最受爭議的詞彙之一」,使用該詞的人數比前一年增加了10796%。
  • [學子論文]新聞業的數據新聞轉向:語境、類型與理念
    摘 要 數據新聞是計算機輔助報導和信息可視化的產物,被視為新聞業的未來。但它並非在大數據這一單一語境下產生,而是多重語境交織的結果。數據新聞契合了媒介融合的趨勢,是當代新聞業的一個重要範式轉向。
  • 尼曼實驗室2019年度新聞業預測:全球頂尖媒體高層如何預言下半場
    哈佛尼曼實驗室照舊邀請了全球範圍內百餘位資深媒體人,預判新一年裡新聞業可能發生的變化,以期在思想對話的零星火光裡窺見迷霧中的未來。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編譯了尼曼新聞實驗室2019年趨勢預測,以頂尖媒體人的眼界為窗,眺望風吹向的地方,聽世界的迴響。
  • 深度|羽絨服全球大戰!透過九個品牌看四大趨勢
    《華麗志》通過對過去一年全球高端羽絨外套市場上 9個代表性品牌的品牌升級、市場拓展和融資動向進行匯總,總結了以下四大趨勢:一、中國:高端羽絨服品牌無可爭議的戰略高地二、羽絨服品牌升級關鍵詞:跨界聯名、門店升級、產品創新三、中國本土羽絨服品牌的成長與轉型四、資本助力小眾品牌躍上新臺階
  • AR版《地球脈動2》已進入新聞業深度測試階段
    目前,媒體正在面臨非常棘手的問題,在這不斷革新的時代,新聞業將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美國時代雜誌的數字廣告在今年第二季度下降了 6.8%,整體廣告收入下降了 12%,讓他們不得不對品牌內容和創新服務能力這一塊進行投資,以抵消印刷和數字廣告業務的下滑;紐約時報不僅收購了營銷機構 Fake Love 以加強 VR 和 AR 方面創意營銷的能力,而且推出了The Daily 360 欄目,每天提供至少一部 VR 視頻,他們表示這並不是嘗試性的去做 VR 新聞,它會形成一定的規模
  • 過去一年,全球城市發生了這些⑤︱氣候變暖,城市做了些什麼
    氣候危機和城市應對成為過去一年全球的核心議題之一 澎湃新聞 龔唯 製圖美國東部時間2月6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2018是1880年以來地球地表平均氣溫第四高的年份。
  • 新聞業的邊界工作:概念、類型及不足
    這一研究問題的提出是基於以下三點現實: 第一,受不斷更新的新媒體技術的影響,新聞生態環境已經發生巨大變化,新聞業的透明性和參與性程度日益提高,來自行業內外的威脅或挑戰頻繁出現,新聞從業者必須正視和回應這些挑戰。
  • Digi-Capital:過去12個月全球40%以上的遊戲公司投資資金都來自騰訊
    據投資分析公司Digi-Capital最新的報告顯示,在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的過去12個月裡,騰訊成為了遊戲業內併購活動最為活躍的公司,在此期間全球40%以上的遊戲公司投資資金都來自騰訊,而且參與了75%以上的遊戲併購交易資金。
  • 人工智慧怎麼影響新聞業?看這一篇就夠了
    ❶ AI合成主播(中傳 2019年學碩·名詞解釋)❷ 闡述和分析人工智慧在新聞業中的應用(中山大學 2020年 專碩)❸ 列舉人工智慧在中外媒體中的實踐( 南開大學 2020年 學碩) ❹ 試論人工智慧背景下機器人新聞對新聞生產的影響(復旦大學 2020年 專碩) ❺ 新華社聯合搜狗人工智慧主播,人工智慧對新聞業的影響( 同濟大學 2019年專碩)從這些真題中可以看出,人工智慧是一個熱門考點
  • 食品住房交通價格過去一年變化幾何?一文看懂2019CPI
    來源:央視原標題:食品、住房、交通價格過去一年變化幾何?一文看懂2019CPI 國家統計局昨天(1月9日)公布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9%,物價運行總體平穩,實現了3%左右的年度預期目標。從單月看,2019年12月,CPI由上月環比上漲0.4%轉為持平。
  • 世界報業發展的七大趨勢
    該報告對世界報業趨勢的一個主要結論是,儘管印刷版和數字版共同為全球報紙讀者的增加做出貢獻,但是由於數字收入並沒有同步增長,致使報業依然處於危機之中。具體來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印刷版發行量總體呈下降趨勢 根據《世界報業趨勢2014》報告,總的看,世界報業印刷版發行量總體呈下降趨勢,但是發展中國家市場和成熟市場有所不同。
  • 區塊鏈:可能影響新聞業的新技術因素
    對於新聞業而言,區塊鏈所具備的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等屬性,為新聞業去除商業和政治的影響和控制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於此同時,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內容產品的生產和傳播模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傳媒產品的數位化,受眾對於內容付費習慣的逐漸養成,使得區塊鏈技術對於內容版權提供的幫助能夠進一步激發創作者的熱情,甚至催生出新的傳媒盈利模式。
  • 2018全球財富遷移趨勢報告:過去十年中國總財富高居第二,越南增速...
    日前財富研究機構本發布2018年全球財富遷移趨勢報告,涵蓋了過去10年全球財富和財富遷移趨勢,並對未來10年進行了預測。10年預測預計W10在2027年將依舊是這相同的10個國家,儘管排名預計會有相當大的變化。見下圖2027年總財富排名。
  • 《2020全球學習者調查》:6個主要發現與7個關鍵趨勢
    近日,《全球學習者調查》(The Global Learner Survey)發布。該調查覆蓋全球7個國家,參與人數7038人,年齡範圍為16-70歲。3.對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系統的信任和信心有更廣泛的提升全球三分之二的人表示,他們的教育系統在適應疫情方面做得很好。事實上,今年全球有更多的人(54%)認為教育體系提供了高質量的體驗,這一比例比一年前(49%)要高。今年,與其他國家相比,更多的人將本國的小學、中學和高等教育體系評為優秀或好。
  • 全媒派 | 「氣候緊急狀態」成2019年度詞彙,海外新聞業如何報導...
    今年11月,來自153個國家的11000名科研工作者,在《生物科學》(BioScience)雜誌上發表報告,警告人類如果再不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氣候變化將帶來「難以言喻的痛苦」。 媒體面臨哪些問題? 但在新聞業,關於氣候問題的報導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
  • 這50個博客,幫你了解2016全球新聞界趨勢!公關人快收藏!
    The Buttry Diary 作者Steve Buttry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始做記者培訓的工作,他的博客為記者提供很多小貼士。他還在此發布自己的媒體評論,包括付費牆、移動策略、企業新聞、新聞倫理和準確性等主題。 3.
  • 真題獵人:智能傳播技術與新聞業這麼答!
    (上海交通大學 2020真題)4.人工智慧技術對於新聞傳播業的改變和影響,以及它對新聞業帶來了哪些挑戰和新問題?(陝西師範大學 2020真題)5.智能技術的運用,對信息內容呈現的變化。(四川大學 2020真題)6.近年來,大數據、人工智慧,5G 等技術的發展極大地影響了信息傳播領域,傳播進入了智能時代,請集合具體實例,談談智能技術對傳播生態的影響。
  • 金融時報:科技和風投助美國新聞業重生
    巴倫  在過去十四年裡,馬蒂?巴倫(Marty Baron)一直在擔任著美國各大主流報紙的主編。不過,無論是在《邁阿密先驅報》(Miami Herald)、《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還是現在的《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巴倫每年都不得不面臨預算緊縮和裁員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