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估計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吧,小學就會背了,它的作者李白也是不能再熟了,從小學到高中他的詩經常出現在課本裡,每一首都是經典,詩仙的名頭可不是白來的。
傅抱石《李太白像》(局部)
然而李白的書法水平那也是沒的說,或許是詩仙的名氣太大蓋住了他的書法成就,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
清 蘇六朋《太白醉酒圖》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李白唯一的書法真跡《上陽臺帖》,曾讓歷代書法大家讚不絕口,就連毛主席都是它的粉絲。
話不多說,直接上圖(請把手機橫過來)
李白寫詩奔放奇特、氣勢磅礴、飄逸灑脫,這與他信奉道教有密切的關係。李白自幼便飽讀詩書,諸子百家無所不窺,尤喜道家思想。20歲時,李白便開始隱居岷山習道。25歲時,他出離蜀地,在江陵結識道士司馬承禎,司馬承禎與李白一見如故,贊李白有「仙風道骨」。
天寶三年(744年),李白與杜甫、高適同遊王屋山陽臺宮。李白欲尋訪司馬承禎,待到達陽臺觀後,方知他已經仙逝,無緣再見。悲從中來的李白,對著司馬承禎畫的一幅高十六尺,長九十五尺的山水壁畫,留下了千古名篇《上陽臺帖》: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
非有老筆,清壯可窮。
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上陽臺帖》一共25個字,全篇用行草書寫,筆墨酣暢,神採飛揚。無論章法、筆法還是結體,都給人以豪放縱逸、雄壯遼闊之感。恰是《李白墓碑》中稱其「思高筆逸」的絕佳寫照。
《上陽臺帖》上密密麻麻的印章和題字就顯示出它非同一般的地位
在這些題字中,正文右上方「唐李太白上陽臺」 和引首「青蓮逸翰」幾個字看著是不是頗為熟悉?
引首乾隆題「青蓮逸翰」四字
宋徽宗趙佶題「唐李太白上陽臺」(宋徽宗著名的瘦金體)
帖後還有一跋:「太白嘗作行書 ' 乘興踏月,西入酒家,不覺人物兩忘,身在世外 ' 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也。」 這幾個字可是價值千金啊。以趙佶的書畫造詣,如此推崇李白的書法,可見李白的書法不流凡俗。
宋徽宗題跋
下面是元代著名收藏家張晏的題跋,張晏雖然名氣不大,但他的老爹張文謙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這可是忽必烈的「張良」,張晏本人的文學欣賞水平高不高,從他收藏過的文物就可以看出,懷素《食魚帖》、顏真卿《祭侄文稿》都成為他的藏品。
張晏題跋
張晏跋曰:「謫仙(李白)嘗云:歐、虞、褚、陸真書奴耳。自以流出於胸中,非若他人積習可到。觀其飄飄然有凌雲之態,高出塵寰得物外之妙。嘗遍觀晉唐法帖,而忽展此書,不覺令人清爽。」
張晏可是看過很多書法大家真跡的人,對李白的這幅作品有如此評價,可見李白的書法是很見功力的。他的書法與其人個性奔放豪邁相一致,不拘法度,超逸神妙。
元代書法家歐陽玄在觀賞了詩仙李白的此帖後,題詩云:「唐家公子錦袍仙,文採風流六百年。不見屋梁明月色,空餘翰墨化雲煙。」
歐陽玄是當時的國子監祭酒,國子監是當時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歐陽玄相當於現在的中央黨校校長兼教育部部長,他的評價可謂是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的。
歐陽玄題跋
沒錯,《上陽臺帖》像多數傳世書畫一樣,曾經被最愛搞收藏的兩位皇帝宋徽宗和乾隆收入內府。及至清末,也並沒有逃過流出宮外、散落民間的一般「套路」。不過在此之後,《上陽臺帖》卻有過一段與眾不同的「奇遇」。
1937年,大收藏家張伯駒以六萬銀元自古董商人郭葆昌手中購得《上陽臺帖》。據說,當時二人協商好《上陽臺帖》《中秋帖》和《伯遠帖》共20萬銀元,張以6萬銀元押金先取走三帖,餘款此後補齊。不過後來其財務狀況一直未見好轉,只能忍痛將「二希」歸還。
《上陽臺帖》卷首下端鈐有「張伯駒珍藏印」
1953年大年初一,毛主席派秘書給張家送來四色年禮,張伯駒感激萬分,通過統戰部部長徐冰把珍藏多年的《上陽臺帖》回贈給主席,並附信一封。信中言明:「現將李白僅存於世的書法墨跡《上陽臺帖》呈獻毛主席,謹供觀賞」。
毛主席在故宮
毛主席收到此帖後,觀賞數日,十分愛惜,但後來仍囑中央辦公廳將之轉交故宮博物院珍藏, 稱「連城之寶,不敢歸諸己手」。
毛主席的這一句「不敢歸諸己手」,讓更多人有機會見到李白的唯一傳世墨寶,遙想詩仙風姿。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必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