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給大家介紹了怎麼通過讀繪本的方式來給孩子做英語啟蒙。
實際上,對於多數中國家庭,都是從孩子3歲左右開始英語啟蒙的。
那麼對於3-6歲的寶寶,再來低幼化的觸摸書、洞洞書已經不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更不能激發孩子的閱讀欲望了。
很多家長問我,孩子看英文繪本有牴觸情緒,怎麼辦?
一般從小就看英文繪本的孩子不會有牴觸情緒,他已經接受了兩種語言書寫的讀物同時存在這一事實。
有牴觸情緒的一般是大孩子,覺得看的繪本太幼稚,但是太難又看不懂。陷入自我認知矛盾又無從解決的時候,是反抗情緒最大的時候。
我的建議是找到孩子感興趣的繪本或讀物,並從合適的級別入手,找一兩個小夥伴,一起看,看完還能一起討論。
興趣來了,就不會排斥了。
話不多說,簡單粗暴地來給大家推薦一些繪本清單,這些都是我給饅頭花卷讀過,而且反饋還不錯的。
《「Slowly, Slowly, Slowly,」 Said the Sloth》「慢點,慢點,慢點。」樹懶說
《Draw Me a Star》給我畫顆星
《Quick as a Cricket》我像蟋蟀一樣快
《Duck in the Truck》開卡車的鴨先生
《Duck on a Bike》鴨子騎車記
《Inch by Inch》一寸蟲
《The Happy Day》快樂的一天
《Who Took the Farmer’s Hat》誰拿了農夫的帽子
《Kitten’s First Full Moon》小貓咪追月亮
《Swimmy》小黑魚
《Pete the Cat》皮特貓系列
《A Mother for Choco》秋秋找媽媽
《The Mitten》小手套
《Little Blue Truck》藍色小卡車
《The Tiger Who Came to Tea》老虎來喝下午茶
《The Elephant and the Bad Baby》大象和壞小子
《Lost and Found》失物招領
《I Will Not Never Not Ever Eat a Tomato》我永遠也不會吃西紅柿
《Room on the Broom》女巫掃帚排排坐
《The Snowman》老虎來喝下午茶
《I Want My Hat back》我要把我的帽子要回來
《The Cat in the Hat》戴帽子的貓(蘇斯博士 系列)
《Princess Smatypants》頑皮公主不出嫁
特別推薦蘇斯博士系列繪本,大師之作,每本經典,但是適合5-6歲的孩子,家長稍微把握一下。
再強調一遍:對於3-6歲的孩子,繪本的價值不在於讓孩子認字拼寫,更多的是藉助繪本激發孩子英文閱讀的興趣,建立「聲音」與「圖像」之間的關係。
如果啟蒙階段就讓孩子跟讀、背誦,越過聽說直接進入閱讀,這會影響孩子對語言的習得水平與應用能力。每當我看到現在仍有培訓機構在鼓勵孩子脫離語境抄單詞、背單詞都覺得很痛心,這不就是我們這代人 「啞巴英語」的根源所在嗎?
所以,這些繪本也好、讀物也好,念過就可以了,不用讓孩子跟讀,甚至背誦。當然有些繪本是孩子特別喜歡的,會讓家長反反覆覆讀,那就考驗家長的耐心了,可以嘗試鼓勵孩子自己複述繪本故事,與孩子互動。
關於繪本和分級閱讀的關係,下篇文章會解釋。
原則上,我是不太鼓勵3歲開始就分級閱讀的,因為分級閱讀具有學習性,孩子只有在聽力詞彙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更好理解文字詞彙。
但是,有些分級讀物故事性強、趣味性強,如果不以識字為目的,也是可以嘗試的。
比如:
HarperCollins公司的I Can Read系列。這個系列有些比較著名的主人公:小狗Biscuit, 女傭Amelia Bedelia,青蛙與蟾蜍Frog and Toad等,可以嘗試看下預備級和一級。
Simon & Schuster公司的Ready-To-Read系列,這個系列也有孩子們會很喜歡的主人公。同樣,可以嘗試看下Pre-level One, Level One.Random House的Step into Reading系列,話題很豐富,可以嘗試看下一級。
有朋友問:我的孩子總是不按照套路出牌,一本書總是從中間開始讀,怎麼辦?
這個問題太好回答了:那就隨他。
閱讀的本質是啟發孩子,如果孩子願意從中間開始讀,那我們就嘗試跟孩子分析一下:
前面發生了什麼事情,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呢?
以此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邏輯推理能力,也是很好的。
有朋友問:我的孩子總喜歡翻來覆去地看一本書,導致每天讀三本書的計劃完成不了,怎麼辦?
這個問題就得家長反思了:我跟孩子親子閱讀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完成任務嗎?是為了多知道一些故事嗎?
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啊,同志們!
親子閱讀的本子在於「親子」倆字兒,在我看來,跟孩子把一本書讀三遍,和讀三本書,效果是一樣的。
孩子喜歡這個故事,每次閱讀都有不同的體會,讀完以後心情愉悅,更喜歡閱讀了,這樣的良性循環就是我們親子閱讀所希望達到的境界呀!
木心的詩《從前慢》這麼說:
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只有跟孩子在一起時,我才會感覺回到了從前的慢時光。
從家到公園的路,只有200米,陪著孩子,我們能走半小時。
一會兒看看樹上的螞蟻,一會兒看看草叢裡的青蟲,一會兒看看花蕊上的蝴蝶。
孩子的眼裡,處處是新鮮,處處是好奇。
習慣了分秒必爭的我,慢下來後發現,孩子是在幫我找回逝去的童年時光。
閱讀也是一樣。
天馬行空的書中世界,就是孩子小腦瓜裡的種種記憶。
陪孩子閱讀,放棄功利心,不要糾結讀了多少本,不要糾結怎麼讀,不要糾結中文讀還是英文讀。
僅僅是一起閱讀,這就夠了。
饅頭花卷也有過撕書的階段,大概是1-2歲之間的一段時間。
跟孩子說不要撕書,是沒有用的。
我觀察之後發現,兩小隻撕的書都是他們已經很熟悉的,不想讓我一遍一遍再講的。
於是每次親子閱讀時,我把選書的主動權交給孩子。
慢慢地,兩小隻發現了書中的樂趣,不僅不再撕書,還會在每次讀完之後,放回書架,小心翼翼交代我:
媽媽不要碰他們哦,明天還要繼續跟他們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