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成癮目前不僅僅是一個醫學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隨著現在網絡信息化的更新,無論是等公交的時候還是坐地鐵的時候,無時無刻都會看到每一個人手裡都拿著手機。即使是一對情侶,可能也是面對面玩手機。更讓中國千萬對父母愁煩的是,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厭學,逃學,甚至輟學去網吧玩遊戲......
自2009年調查顯示:中國網民規模已達3.84億人。網絡成癮,又稱病態網絡使用,是種衝動性地過度使用網絡,並因此導致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的現象。網絡成癮綜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簡稱lAD),是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衝動失控。目前全球約有114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網絡心理障礙,青少年是社會網絡活動的主體,北京未成年人患"網絡成癮症比例高達14.8%。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網絡成癮是因為孩子們自己的原因,縱觀網絡成癮的孩子的家長,他們對自己的孩子都實施各種教育措施,但於事無補,於是認為這種情況孩子的原因最大。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原因,絕不單單是青少年這一群體的責任,更是家長、學校乃至社會的責任,各方難辭其咎。那麼青少年網癮到底是誰的原因呢?是社會原因、家庭原因還是孩子自身原因呢?
其實據心理學家統計,原因不會是單一的。社會、家庭、自身都是有一定原因的。那麼具體這三種原因是什麼呢?我們來詳細看一下吧。
1.社會原因:
(1)教育監管力度的缺乏。
第一方面,現在中小學均有信息技術課的開設,而且近幾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教材內容、理念上均有可喜的更新。關注了學生的發展與特點。但在具體實施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影響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掌握。一是學校師資力量的原因,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忽視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學生體會不到信息技術的作用,甚至認為信息技術中最有意思的是上網,上網就能看到新鮮的東西。有的學校為了不讓學生有網癮,乾脆在「源頭」切斷,不讓其上網,這樣所帶來的後果就是更大的好奇心與反抗。二是信息技術考核機制存在弊端,有的地方實行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會考,會考的考查範圍不靈活,初中高中教材內容梯度性不強,重複性內容太多,學生學習興趣缺失,導致教師上課苦:逼著學生學習,學生苦:學習很多無興趣的東西。
第二方面,學校的德育工作陷入兩難的境地。很多學校倡導學生以學為主,什麼德育,作為一種擺設,一種活動來搞,使德育變成了一種說教,一種負擔。老師對學生的學習好就一好百好的觀念,導致忽視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關注。
第三方面,社會特別是網吧的熟視無睹。2000年左右,網吧就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大街小巷,特別是學校的周圍。學生進入網吧不用按有關規定出示身份證件,「來的都是客",全憑「錢」一張。還有網吧幫助學生躲開家長、老師及有關部門的追查,提供「便利」的服務,容留其在網吧包宿過夜。這也是網癮滋生的溫床。
(2)商家的競爭。「不健康的網路遊戲是電子鴉片,毒害了我們上千萬青少年。《傳奇》是一款典型的不健康網路遊戲,陳天橋的盛大公司曾聲稱「網遊從《傳奇》開始」。我覺得這句話還有一半沒說完,那就是「千萬個中國青少年墮落從《傳奇》開始,千萬對中國父母的痛苦從《傳奇》開始,千萬個中國家庭不和諧的悲劇從《傳奇》開始!」這是2006年4月5日,剛從長沙舉行戒網癮講座回武漢的陶宏開教授神情激憤地對記者所說的話。他還說「早就有媒體想促成陳天橋和我當面對話,但是他不敢見我。我是為他好。西湖邊上嶽飛墓前跪著三個小鐵人,我不希望有第四個出現。」陶教授可能言辭鋒利,但其道出了一個網癮問題的社會原因。商家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負面效應。
2.家庭原因:
(1)家長教育方法不當。比如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於單一,學習成績的好壞成為孩子成就感的唯一來源,一旦學習失敗,孩子們會產生很強的挫敗感。但是在網上,他們很容易體驗成功:闖過任何一關,都可以得到"回報」,這種成就感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很難體驗到的。
(2)家長給孩子定的目標不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包辦的事情太多,上好學校,找個了班級,找個好班主任等等,這種情況下,孩子自然產生一種想法,學習是給父母學,有父母在,什麼事情不用愁,包括未來的就業,只要肯花錢,肯拉關係,就可以「搞定",從而缺乏學習的內在動力後,這些孩子迷戀網絡根本原因是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習觀。
(3)家庭關係不和諧的因素。隨著離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會問題的增多,社會上的「問題家庭」也在增多,這些孩子通常在家裡得不到溫暖。但是在網絡上,他們提出的任何一點兒小小的請求都會得到不少人的幫助。現實生活和虛擬社會在人文關懷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讓「問題家庭"的孩子「躲」進網絡。
3.自身原因:
(1)孤獨。現在的中小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學校教育由於重智輕德,重分數輕能力,使孩子們感到學習緊張,壓力大;在家中,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他們感到孤獨,從心理上說最渴望與同齡夥伴的交流,以緩解心中的壓力,宣洩自己的煩惱、孤獨、痛苦。在網上孩子們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喜歡、嚮往扮演一個滿意的角色,現實生活中的缺憾和不足,可以通過網上製造出的虛擬來彌補。
(2)逃避的手段。人的一生總有波瀾起伏,難免有不如意的事情。如果經歷波折時,青少年爭強好勝之心重,想得到別人認同的欲望強烈。那麼,他可能選擇不與別人交流,包括朋友、師生或家人,而轉向一個全新的環境——網絡,人的真實身份是隱藏著的,他們不必避諱什麼,暢所欲言。也就是說網絡成了他的傾述與發洩的手段,也是他尋求「理解」與幫助的對象。
(3)好奇心的趨使。青少年求知慾和好奇心強,他們對新鮮事物的認同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很強。而現在人們許多最新的觀念、最近發生的事、最內部的消息有很多是通過網絡傳播,先佔領年青人的心靈,再向社會普及。所以有些年輕人出於好奇,想掌握最新的動態,想做先知之人。就在好奇和虛榮心的雙重驅動下,開始接觸網絡。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就會使其產生網絡依賴。
(4)青少年的心理特點。青少年在心理上的特點是重要的原因。他們在生理上也日漸成熟,認為其在心理上也是「大人」了,自己應該有判別是非黑白的能力,對網絡也是這樣,他們對自己未來的規劃是模糊的,但對現在的快樂和追求是清晰的。老師的每天勸說教育、家長的哭泣在某些自以為大人的青少年眼裡很幼稚,覺得時光並非易逝。也有的雖認識到沉迷於網絡不是好事,影響學習及未來的發展,但其認為荒廢學業已久,已無力挽回,故選擇繼續逃避。
4.網絡本身的吸引力:
(1)網絡聊天。給處於生理和心理髮育期的青少年與人平等交流的機會。滿足其心理上需要。
(2)網路遊戲。遊戲本身的誘惑是難以抗拒的。網路遊戲這個虛擬場,滿足了孩子們的幻想,比如「功成名就"、「碩果纍纍」。
(3)網絡小說。我們不排除有一些真的寫得好,內容新,可以做突破歷史空間的限制,衝破倫理、道德、現實的束縛,吸引大家的眼球。而且網絡小說容易更新,先拋出一塊磚,幾天後再續裡一塊玉,這需要讀者不斷的跟著看,時常惦記。
(4)網絡色情。由於我國的文化特點,一談性教育,許多家長老師都談虎色變,而對孩子採取封堵嚴防的辦法。網絡為色情的傳播提供了另一條途徑。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許多網站商家就是靠邊色情引誘青少年的點擊,以獲得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