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這天往往還處在中伏期間。所謂「熱在三伏」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幹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3個庚日、第4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第一天。因為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規定的時間是10天。又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3個庚日(初伏)出現的遲早不同,中伏的天數就有長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
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這天往往還處在中伏期間,也就是說,進入「立秋」節氣並不代表氣溫就此下降。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3個節氣,北鬥星鬥柄指向西南,太陽到達黃經135°,於每年公曆8月7—9日交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為秋季的起點。秋季從立秋起至立冬結束,其起始與結束,是天體運行的結果。
進入秋季,意味著降雨、風暴、溼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
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所謂「熱在三伏」,又有「秋後一伏」之說,立秋後還有至少「一伏」的酷熱天氣。「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幹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這天往往還處在中伏期間,也就是說,酷暑並沒有過完,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後。酷熱與涼爽的分水嶺並不是在立秋節氣。
秋季是暑熱與涼寒交替的季節。《管子》曰:「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進入秋季後,由夏季的多雨溼熱過渡向秋季少雨乾燥氣候。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萬物隨陽氣下沉而逐漸蕭落。秋季最明顯的變化草木的葉子從繁茂的綠色到發黃,並開始落葉,莊稼則開始成熟。立秋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
(岐黃學社)分享立秋養生知識
大暑之後,時序到了立秋。秋是肅殺的季節,預示著秋天的到來。曆書曰:「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這時太陽黃經為135度。有諺語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這說法是不準確的。從其氣候特點看,立秋由於盛夏餘熱未消,秋陽肆虐,特別是在立秋前後,很多地區仍處於悶熱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稱`。氣象資料表明,這種悶熱的氣候,往往要延續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氣才真正能涼爽起來。
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在秋季養生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此乃古人對四時調攝之宗旨,告誡人們,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要想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就要順應之,遵循之。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鍊、皆以養收為原則。
(岐黃學社)分享立秋養生知識之原則
精神調養
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起居調養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具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裡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飲食調養
《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運動調養
進入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鍊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鍊項目,這裡給大家介紹一種秋季養生功,即《道臧·玉軸經》所載「秋季吐納健身法」,具體做法:清晨洗漱後,於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36次,再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裡液滿,漱練幾遍,分三次咽下,並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舌舔上顎,用鼻吸氣,用意送至丹田。再將氣慢慢從口中呼出,呼氣時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聲。如此反覆30次。秋季堅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岐黃學社)分享立秋養生知識之食譜
生地粥:
配方]生地黃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許。
做法]生地黃(鮮品洗淨細切後,用適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約30分鐘後,潷出藥汁,再復箭煮一次,兩次藥液合併後濃縮至100毫升,備用。將大米洗淨煮成白粥,趁熱加入生地汁,攪勻食用時加入適量白糖調味即可。
功效]滋陰益胃,涼血生津。本方還可做肺結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勿把食療當萬能妙方,緩和病症,無捷徑,而且個人病況有別,病人要治本就應先徵求醫生的意見,以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黃精煨肘:
配方]黃精9克,黨參9克,大棗5枚,豬肘750克,生薑15克,蔥適量。
做法]黃精切薄片,黨參切短節,裝紗布袋內,扎口;大棗洗淨待用。豬肘刮洗乾淨入沸水鍋內焯去血水,撈出待用。姜、蔥洗淨拍破待用。
以上食物同放入沙鍋中,注入適量清水,置武火上燒沸,撇盡浮沫,改文火繼續煨至汁濃肘粘,去除藥包,肘、湯、大棗同時裝入碗內即成。
功效]補脾潤肺。對脾胃虛弱,飲食不振,肺虛咳嗽,病後體弱者由為適宜。勿把食療當萬能妙方,緩和病症,無捷徑,而且個人病況有別,病人要治本就應先徵求醫生的意見,以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五彩蜜珠果:
配料]蘋果1個,梨1個,菠蘿半個,楊梅10粒,荸薺10粒,檸檬1個,白糖適量。
做法]蘋果、鴨梨、菠蘿洗淨去皮,分別用圓珠勺挖成圓珠,荸薺洗淨去皮,楊梅洗淨待用。將白糖加入50毫升清水中,置於鍋內燒熱溶解,冷卻後加入檸檬汁,把五種水果擺成喜歡的圖案,食用時將糖汁倒入水果之上,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和胃消食。勿把食療當萬能妙方,緩和病症,無捷徑,而且個人病況有別,病人要治本就應先徵求醫生的意見,以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分享立秋養生知識之飲食
按照《黃帝內經》提出的「秋冬養陰」的原則,也就是說,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以防秋燥傷陰。下列飲食可供選擇:
銀耳:又稱白木耳,是一種有補益作用的名貴補品。其含有多種胺基酸、維生素,具有補胃、潤肺生津、提神、養胃、益氣、健腦等功效,常用來治療虛勞咳嗽、痰中帶血、老人身體虛弱、消瘦、食慾不好等症,與黑木耳比,其性偏涼、養陰生津作用比黑木耳強。
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消痰、止咳、降火、清心等功用,適用於秋燥或熱病傷陰所致的乾咳、口渴、便秘,以及內熱所致的煩渴、咳喘、痰黃等。
芝麻:性味甘平,有養陰潤燥、補腎益腦、止咳平喘之功,適用於陰液不足所致的腸燥便秘,皮膚乾燥及肝腎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暈,頭髮早白、腰膝酸軟。
藕:性味甘涼,是止血、生津的良藥,富含澱粉、鈣、磷、鐵及多種營養素,尤其是含維生素C最多。
菠菜:性味甘涼,能滋陰潤燥,養血止血,通利腸胃,可用於津液不足之口渴欲飲、腸燥便秘、貧血等。
豆漿:是將大豆浸泡,磨為汁,濾去渣,經煮熟而成。性味甘平,功能補虛潤燥,清肺化痰。常用於久病肺虛咳嗽及痰火哮喘。
鴨蛋:味甘鹹,性涼,功能滋陰、清熱,可用於陰虛所致的咳嗽痰少,咽幹痛,以及肺胃虛熱所致的口渴、痰咳、便乾等症。
蜂蜜:既是滋補佳品,又是治療多種疾病的良藥,蜂蜜含果糖39%,葡萄糖34%,這兩種單糖均能直接供給熱量,補充體液,營養全身。對於津液不足諸症,脾胃陰虧或氣虛所致的胃脘疼痛等均有一定療效。
(溫馨提示:本文僅供參考,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勿把食療當萬能妙方,緩和病症,無捷徑,而且個人病況有別,病人要治本就應先徵求醫生的意見,以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部分圖片文字來源網絡,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
來源於岐黃學社學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