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詩歌中,可以說惜別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文人墨客間把酒餞行,灞橋折柳,長亭相送,已經產生了不少經典的作品。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如「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等。
但是相對於送客,迎客的詩還不是很多,也沒有看到很膾炙人口的作品。當然迎客和接待客人容易混淆,很多作品也不便截然分開,都是把它們揉在一起來寫,這樣寫主客對飲的,就有一些是非常成功的。今天要說的杜甫的《客至》就只是偏重於迎客的。
杜甫的詩,一般格律嚴謹,用典也比較多。但是《客至》就不同,他寫得很簡樸,沒有過多的詞藻,語言淺顯,通俗易懂,完全就是信手拈來,有著輕鬆明快的格調,字裡行間顯示了一種歡樂融洽的氣氛。
因為這個時候詩人剛剛結束了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蓋起了一間草房,剛安頓下來不久,心情肯定是很好的。恰在這時,詩人的那位作縣令的舅舅要來做客,杜甫當然非常高興,並熱情接待了他,後來他用詩歌記錄了這一過程,此詩就是《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詩的首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交代了時間和地點。春天雨水是很多的,房前屋後都被包圍了。沒有去寫春草的碧綠,沒有寫萬紫千紅,也沒有喧鬧的人流,只有水鳥飛來飛去,可見這裡是郊區,是荒僻的鄉村,有點寂寞。所以有客人來,大家熱鬧一陣,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高興的事情。
頷聯的「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兩句,意思是從來沒有打掃過園中的小路,也很少打開家門迎客,今天是破例第一次。詩句寫得比較謙遜,表示了對客人的熱情歡迎,也說明主客關係比較好,一切隨意,少了很多禮節和拘束。同時也是指經過戰亂以後,作者的境況和心情不太好,多數時候閉門不出。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出世態炎涼,由於自己處境的落魄,親戚朋友也都疏遠了。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頸聯兩句是對首聯的詳細說明,離市區太遠了,上街去買東西很不方便,請原諒我待客太簡慢。只有幾個小菜,酒也是家裡自己釀的幾瓶陳酒,肯定單調乏味。好在我們這麼知心,不會計較。這是不是俗話說的那種,君子之交淡如水啊。
在謙虛了一通之後,尾聯筆鋒一轉,不說今日怎麼樣勸酒,不說過去怎麼想念,也不說未來有何打算,卻只想隔著籬笆,喊來鄰居一起作陪,大家一起飲個痛痛快快。
這尾聯「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是以向客人徵詢的口吻寫出,可見作者並不把他舅舅當作官老爺對待,這樣再次證明他們不平常的關係。呼喊鄰居過來陪客,也說明杜甫的鄰裡關係相處得融洽自如,沒有一點文化人的架子。
杜甫是一位現實主義詩人,他的「三吏」「三別」是很有名的,我們都知道,那些都記載了唐代的歷史,奠定了他作為詩聖的基礎。
而這個《客至》也是一首記事詩,它和「三吏」「三別」比起來,雖然不是表達的家國情懷,雖然沒有揭露社會陰暗,雖然不是寫的底層人的苦難,但也是記敘的親情友親,因此在表現手法上就顯得更為輕鬆明快。
這也是《客至》在藝術上值得稱道的地方。我們讀這首詩,不用翻譯,不用查資料,一眼就能看懂。它就像詩人記的日記,明白如話。
杜甫雖然青少年時期生活比較優越,受到各種文化的薰陶,但對他影響最大的還是儒家思想。這首《客至》就充分反映了在這種思想影響下的世界觀。杜甫樸實、善良、好客、堅韌,不輕易向苦難屈服的豁達樂觀精神,是值得人們效仿的。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