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又稱瑤琴、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樂器,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距今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是當時禮樂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古以來古琴就被視為高雅的代表,在大量的詩詞文賦、古畫中都有古琴的身影。春秋時期,孔子在提倡琴樂之初就說:「君子樂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樂。」它不僅是文人吟唱的伴奏樂器,還是君子撫琴通樂、修身養性的最高層次。
而文人雅士撫琴時必不可少的承具就是琴桌。宋代以前,古人彈琴常常席地而坐,將古琴放在雙膝之上,對著高山流水、清幽竹林和知音人撫琴一曲;而在宋代後,高型家具得以發展,琴桌的出現讓琴有了憑靠,人們自此可以端坐撫琴。
琴桌與拱桌相似,但比一般的桌子低矮短小,琴凳反而較高,能讓演奏者雙膝放進桌下,以最舒服的姿勢演奏。在不演奏的時候,琴桌多半作為裝飾依牆陳設,所以琴桌的式樣比較豐富但又講究。宋代趙佶的《聽琴圖》中所繪的琴桌,面下設有音箱,為雙層板結構的設置,增加了琴與桌的共鳴,從而達到擴音的效果。
明清時期的琴桌大體沿用古制,尤其講究以石為面,如瑪瑙石、南陽石、永石等,也有採用厚木面做的。除此以外,還有有一種「琴桌」下部實為一種木架,上託郭公磚,可再置琴其上,據說奏琴時會發生共鳴。
下面看幾款經典的明式琴桌。
這款明黃花梨四面齊琴桌,選用上等黃花梨木製作,是一件傳世的明式家具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此件琴桌在本世紀三十年代曾被楊耀教授研究、測繪過,並被收入艾克教授的《中國花梨家具圖考》,在五十年代末期被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收藏。
「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先生與妻子袁荃猷曾為了一把古琴賣掉細軟,買回來一把唐琴。王世襄《自珍集》言:「唐琴無價,奉報又安能計值,但求盡力。」而後王世襄先生請好友管平湖修復此琴,並親自為太太定製了一張黃花梨琴桌。而此桌在2013嘉德秋拍以517.5萬元成交。
而在2015年香港蘇富比秋拍會上,一張明末黃花梨捲雲紋牙頭霸王棖琴桌以752萬港幣成交。
下面這張是故宮藏品填漆戧金雲龍紋琴桌,桌體長方形。面下束腰,分段鑲板,當中鎪出炮仗洞。牙條正中作垂雲紋窪堂肚。直腿內翻馬蹄足。通體紅漆地,桌面以填漆技法飾雲龍紋。面邊沿為描金斜方格素花錦及捲雲紋,牙條與腿的拐角處鎪成捲雲形。桌牙及桌腿飾雲龍紋。此條桌製作精巧,工藝細膩,反映了清乾隆時期漆家具製作的最高水平,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清式宮廷家具。
琴桌隨琴器而生,是撫琴者必不可少的高端配置,也是人文雅趣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