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降臨是件大喜事,可市民葛先生(化名)卻擔驚受怕了半個多月。
「孩子是早產兒,生下來身子瘦弱得不行,關鍵是每次聽孩子的呼吸,都是又慢又淺的,就感覺她憋得受不了……」葛先生回憶說,因為孩子呼吸困難特別明顯,本來還以為是感染了肺炎,可在醫院一檢查,卻發現沒那麼簡單……
罕見!竟然是「呼吸隧道」狹窄
「當時我們準備給孩子吸痰,吸痰管根本無法從孩子的鼻腔插進去,所以就懷疑鼻腔裡面有問題,就進一步行內窺鏡檢查,最終確認是鼻腔狹窄。」徐州市兒童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紀堯峰介紹說,新生兒鼻腔狹窄多與先天發育不良有關,該病是引起上氣道阻塞的罕見原因之一。
紀堯峰說,新生兒出生後以鼻呼吸為主,而患有先天性鼻腔狹窄的孩子由於不能經鼻呼吸,容易出現嗆奶、誤吸、呼吸困難、甚至窒息,屬於新生兒危急重症,對新生兒可產生嚴重的後果。因此,學界提倡對症狀嚴重者及早進行手術幹預,為患兒改善呼吸贏得時間,提高患兒生存質量;同時,早期手術幹預也可使患兒儘快適應經鼻呼吸,從而降低頜面部發育畸形的風險。
該院首例!50分鐘精細化手術
儘管應對有法,但實施起來卻非易事。「原本新生兒機體承受手術的能力就比較弱,術中術後容易產生應激反應,手術風險大,再加上這個寶寶是早產兒,手術操作空間更為狹窄,手術難度成倍加大,所以在手術實施方面需要我們格外謹慎和精細。」 紀堯峰如是說。
據介紹,寶寶確診後,入住了兒童醫院重症監護室,接受營養支持等一系列治療。十多天後,寶寶的身體各項指標均符合手術指證,醫院又組織多學科會診,共同評估手術風險及預後,制定周詳的手術方案。
這些準備都穩妥後,手術正式實施。手術在全身麻醉、經口氣管插管下進行,紀堯峰術中採用鼻內鏡引導下檢查發現患兒的鼻腔狹窄處集中在雙側鼻腔的前中段,後鼻孔通暢。由於患兒早期接受了手術治療,骨性狹窄處無需進行骨質打磨,只要對狹窄處進行擴張,能有效減少患兒的創傷。為了維持鼻道塑性的穩定性,擴張後的鼻道空間留置一個矽膠材質的鼻腔支撐管。
「這個鼻腔支撐管需要保留3-6個月,如果複查拔管時,患兒雙側鼻腔通氣良好,餵養順利,生長發育正常,1 年後複查電子鼻內鏡檢查見鼻道通暢,邊緣黏膜無肉芽增生,則可判定為治癒。」紀堯峰說,手術耗時50分鐘,術後患兒呼吸困難症狀得到明顯緩解。
他還提醒說,患兒出院後,家長要自備吸痰管,及時吸除留置支撐管內的分泌物,以保持支撐管通暢。
此次手術,徐州市兒童醫院耳鼻喉科通過鼻腔擴容術為寶寶打通了「呼吸隧道」,也是該院實施的首例早產兒鼻腔擴容術。
這些情況,家長要提高警惕
紀堯峰介紹,先天性鼻腔狹窄是臨床上比較少見的一種先天性畸形,發病率大概是1 /7000-1 /5000,其臨床表現為出生後即有嚴重呼吸困難、發紺、甚至窒息症狀,患兒吮奶或閉口 時症狀明顯,張口啼哭時症狀顯著改善或消失。
「如果新生寶寶出現呼吸困難、紫紺及窒息,吃奶時呼吸困難加重,啼哭時卻可得到緩解甚至消失,應注意排查內科呼吸道疾病問題,必要時及時到耳鼻喉專科接受相關檢查。」紀堯峰提醒說。
他指出,先天性鼻腔狹窄的診斷需要依賴詳細的病史、體格檢查,包括前鼻鏡檢查、吸痰管無法通過鼻腔、管徑為2.4mm的電子鼻咽鏡檢查無法通過鼻腔、CT 及 MRI 等,其中 CT 能夠較全面地反映狹窄的位置、範圍及毗鄰解剖結構的情況,可作為指導手術處理範圍的重要依據,是先天性鼻腔狹窄的首選檢查方法。
需要強調的是,對於患有持續性呼吸暫停、發育不良的嬰兒,以及保守治療效果不佳者,建議儘早手術治療。早期手術的另一優勢是解決口呼吸問題,避免頜面骨發育持續異常狀態。
徐報融媒記者 王任飛 圖/崔珏
編輯 七七 校對 朱美華
責編 楊波 總監 陳強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