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教育好孩子?這不僅僅是每一個老師非常關心的話題,做父母的同樣關心。
尤其孩子出生的頭幾年,可以說更是決定了孩子以後會成為什麼樣,過什麼生活的人,所以家長更是整日不敢鬆懈。
那麼一位來自清華的媽媽,她的教育方法,就很讓人經驗,如果你的孩子正處於2-9歲,不妨看看。
2-3歲
孩子2歲左右,正是處在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中,喜歡和家長唱反調,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不」。
孫紅雷在5月20號發微博訴苦說,「我的女兒不到2.5歲,對我百般折磨。」,其實還有朱丹,在女兒小小丹2歲的時候,也發微博說:小小丹從睜開眼開始,就把各種「不」掛在嘴邊……不要起床、不要nainai,不要刷牙、不要水水。
同時,孩子在這個階段也要面臨中一個重大改變,就是要進入幼兒園了!但是如果孩子一直是這樣的性格,那麼在進入到幼兒園中,是很難適應幼兒園生活的,所以家長一定要通過一些手段去幫助孩子修正他的行為。
愛和規則並存
很多無關痛癢的小事,家長沒必要較真,可以向孩子妥協,但是涉及到原則性的事情,家長就一定要溫柔且堅定的告訴孩子「不可以」,這樣孩子才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觸犯原則。
家長做到愛與規則並存,孩子才能夠成長成為更好的人。
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交流
因為2歲左右的孩子邏輯思維還不是很好,要能夠大人的口吻和孩子交流,孩子未必能聽得懂。
那麼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儘可能的用孩子的思維,像是改換故事書或者動畫片裡的語言,孩子會更加容易接受。
比如說馬上要吃飯了,孩子卻還是在玩遊戲,不肯動。這個時候,家長和孩子說,再不吃飯,晚上就沒有了孩子未必肯動。
推薦繪本《0-3歲繪本啟蒙早教故事書》整套繪本一共30冊,每冊都是用小豬,小熊,大森林等小孩子喜歡的主題來描繪,每冊一個主題,通過大聲回應、對不起、排好隊、謝謝等繪本教會孩子克服情緒障礙,養成好習慣。
3-6歲
3~6歲,通常被稱為「潮溼的水泥」期,是孩子性格形成和塑造的最重要階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這段時間形成的。
等到孩子6歲以後,水泥慢慢凝固,孩子的性格也就穩固下來了,再想改變就很難了。
而且如果沒有培養孩子好性格的話,孩子在和幼兒園的小朋友相處的過程中,就會不知道該如何和小朋友相處,不知道如何和小朋友溝通,那麼孩子很容易邊緣化,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所以在這個階段,除了孩子的早教家長要重視,孩子的性格培養家長也不應該忽視,這樣孩子才能擁有高情商。
鼓勵孩子表達情感小孩子正是情緒問題最多的時候,很容易因為一件小事就感覺傷心、憤怒。孩子如果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感,很容易性格就會走極端。所以引導,並且鼓勵孩子多表達,無論是「我現在很難過」、還是「我很生氣」,只有學會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才更容易促進問題的解決。
肯定他們的情緒如果孩子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家長反過來卻說,「這有什麼值得生氣的」、「這點小事哭什麼」,反而會讓孩子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情緒,《津巴多普通心理學》中提到:恐懼等負面情緒不被理解和不被共情的做法,叫做「負強化」,只會讓孩子消極感更強。
推薦《0-6歲幼兒情商與性格培養》通過10冊小故事來讓孩子更自信、有愛心、懂禮儀、更樂觀、樂於助人、體貼父母、勇於認錯、敢表達、可以控制情緒、戰勝恐懼、懂尊重、更自立……等等,培養孩子高情商,好性格。
6-9歲此時的孩子已經進入到了小學階段,那麼學習這件事情就成為孩子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剛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的孩子,更是對上課模式,作業強度等都多有不適應。尤其小學一二年級是孩子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如果讓孩子養成了懶散、隨意的學習態度,對之後的學習會很不利。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態度如果孩子一開始就對學習這事情抱有一個不端正的態度,那麼學習的過程也會比別人多走很多彎路,效率低很多。正所謂「態度決定一切」,在上學初始就樹立的學習態度,會嚴重影響孩子今後的學習乃至生活。一個學習態度端正的人,往往學什麼都能學的比別人快、比別人好,比別人牢。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會合理安排時間、上課認真聽講、能夠獨立閱讀思考、能夠排解內心壓力……孩子學習有效率,複習目標更精確,學習壓力也不大,那麼在這樣一個氛圍中學習,孩子也會覺得學習其實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