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抑鬱了,父母怎麼辦?

2020-09-05 祝卓宏

假期一到,學生諮詢就會增加,特別是青少年抑鬱症的諮詢越來越多。回顧最近幾年諮詢治療過的青少年抑鬱症案例,雖然情況各異、症狀不同,各自的家庭千差萬別,但是,總會有一些相似的情境和因素,至少有一類個案的親子關係很相似:父親很嚴厲,母親很嘮叨,或者父親很出色,母親很要強,父親和母親交流障礙,經常爭吵或不交流。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小時候很乖,或者開始很調皮經常挨打或挨罵,最後終於變得很乖,初中以後開始出現情緒或行為問題,最後變成抑鬱症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臨床心理學有很多理論可以解釋這樣的現象,依戀理論會解釋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依戀有問題,屬於不安全型依戀關係,表現為迴避型或焦慮矛盾型。往往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由於不能與父母建立和諧的安全互動關係,沒有學會表達情感和傾聽他人,而導致孩子與他人也很難建立安全關係,不能形成良好的同學關係,缺少社會支持網絡,會經常採取迴避的方式或被動攻擊反抗的方式處理矛盾。長期以往,人際壓力越來越大,遇到學習困難或考試壓力、挫折無法應對,在家裡也不能與父母很好交流,無法獲得父母的支持,便產生抑鬱情緒,久而久之便越來越嚴重,陷於抑鬱症的泥沼之中。

孩子抑鬱了,是否需要藥物治療?

嚴重的具有自殺風險的青少年抑鬱症需要考慮藥物治療,而藥物治療,只能減輕抑鬱情緒,卻不能改善人際環境和社會支持網絡,必然無效——休學在家很好,上學便復發,在網絡虛擬空間很好,一回到現實就壓力重重。這種不安全依戀背後往往有長期的家庭語言暴力,或者嚴苛的僵化的家庭規則。

因此,青少年抑鬱症主要考慮心理治療為主。

除了依戀理論可以解釋部分孩子的抑鬱症家庭關係原因,完美主義理論也可以解釋部分青少年的抑鬱症,這是認知方面的原因。

完美主義主要是指一種強迫性的不停的追求脫離現實的過高目標。有些青少年學習很好,人緣也很好,但是內心壓力很大,因為總是在討好父母、同學、老師和社會,似乎找不到自己了。似乎總在為他人活著,內心中的道德感、責任感、規則感十分強烈,非常在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所以對他人的評價語言很敏感,對比賽型競爭或學習成績很敏感,對於挫折難以耐受,對於失敗不敢面對。長期以往就會很累,很辛苦,最後會陷入抑鬱泥沼。這種完美主義背後往往是從小父母的評價性語言和指責性語言太多,內化為孩子行事的僵化規則以及概念化自我。

另外,父母教養方式也是解釋青少年抑鬱症的重要家庭因素。

父母的拒絕、過度控制和負性情感會導致孩子的低自尊,特別是父親的嚴厲、母親的嘮叨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會成為過度控制因素,導致孩子缺乏自主性。如母親經常會盯著孩子的細小行為,特別是不良習慣,父親經常會批評孩子的錯誤,甚至罵孩子「窩囊廢、笨豬、蠢驢」等。有的父母會在氣憤的時候,絕情地罵孩子「為啥不去死了?早知道這樣不如生下來就掐死你!不像是我的兒子!」等等語言暴力。在拒絕否認的父母面前,孩子的要求總是「不合理」的,孩於總是不斷地「犯錯」,他們的要求總是被拒絕,在他人面前總是受到批評、指責。這樣,孩子就無法形成一種積極的自我概念,每當壞事發生時,孩子會自動地想到這是自己的錯誤,將失敗的原因總是歸結為自己的原因,自已的欲望和要求不能得到滿足,而只能遵循父母的規則才能滿足。認為好事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是外在偶然的原因,是暫時的,偶然的。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悲觀的歸因方式。父母與孩子長期形成的教養方式,也會體現在親子之間的語言交流中,而僵化的語言規則與語言暴力常常在過度控制及拒絕型父母與孩子交流中出現。

習得性無助理論也是抑鬱症的心理學理論之一,這是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早期研究的主要理論,認為當個體感到對所發生的負性事件缺乏控制感時,就會產生抑鬱。

如果父母過度控制,過分嚴厲,經常無端的或因為小事情而發脾氣、責罵甚至毆打孩子,很容易使孩子產生無助感,就象塞利格曼當年從習得無助的動物模型實驗中所發現的現象一樣。由於孩子還不獨立,無法逃離家庭,進而發展出無望感,導致抑鬱。有些孩子會離家出走或沉迷於遊戲之中,其實是對父母控制的反抗,他們對現實失望,只好在虛擬實境中找到自主性和虛幻的成就感和控制感。

心理學中歸因方式也是解釋青少年抑鬱症的認知理論之一。

人類對於身邊發生的事情總會不斷找理由,給予解釋,我們在三四歲的時候,就會形成對世界的各種心理假設,關於這一現象的理論被稱為「心理理論」,這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就是理解世界。我在這裡列舉出的如此多理論是心理學家對抑鬱症現象的不懈努力的解釋的成果。但是,我們人類如同盲人摸象,只能見仁見智,管中窺豹,無法看到事實真相。同樣,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也會形成對事物歸因特別是對自己抑鬱症的原因進行歸因。歸因時常常會從三個維度歸因,抑鬱症是因為自己還是他人,是暫時的還是長久的整個人生就完了,是個人局部原因還是家庭系統出了問題?如果一個孩子,總是把不好的事情歸於自己的、長久的且整體上的原因,便會變得悲觀、無望。關鍵是,孩子的歸因方式來自哪裡呢?往往來自於父母的評價性和指責性語言,父母如果總是把孩子的學習成績看成唯一評價指標,把學習好壞看做孩子一生發展的依據,對孩子未來的發展都建立在學習成績之上,必然會讓孩子也把學習當做評價自己的唯一依據,所以,當學習出現問題,往往會歸因於自己的不努力,看不到未來的出路,必然加重自己的抑鬱。雖然很多父母在孩子抑鬱後說學習好壞不要緊,其實連自己都覺得說的沒力氣。

雖然以上列舉了五個理論來解釋青少年的抑鬱症,如同在您面前擺放了五副有色眼鏡,作為父母,我們不妨帶上一個個眼鏡來看看自己的言行與家庭親子關係。

而無論過去什麼原因,無論怎樣解釋,關鍵是未來如何改變?這就需要抑鬱症青少年的父母能夠轉變意識,破除習慣,從自身言行改變開始。人際神經生物學(IPNB)認為我們與孩子建立關係的主要途徑是言語行為之間的互動,我們的言行會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大腦神經網絡,改變孩子行為情緒與思維,我們的言行就是孩子幸福的源泉,也是孩子痛苦的根源。親子之間的語言溝通不僅僅是溝通信息的橋梁或工具,同時也是建構孩子內心世界的過程。在各種心理治療過程中,語言不僅僅是工具,也是影響來訪者成長的互動過程。我們不僅僅用內在的語言描述、解釋世界,我們也在用語言建構世界,建構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

如果你的孩子抑鬱了,不要只是把孩子當做病人,給他找到最好的醫生和最好的藥物,不要只是把療愈的希望寄託於藥物治療,而是要開始反思自己的言語行為,反思自己的家庭關係,反思自己的家庭氛圍。

無論家長還是孩子都要記住:孩子本身不是問題,孩子曾經是天使一般可愛,抑鬱症本身不是問題,抑鬱只是改變的信使,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才是問題,父母與抑鬱症的關係才是問題,孩子與抑鬱的關係才是問題。

家庭是需要不斷改變更新的言語互動的作業系統,孩子生於家庭,從小就被父母裝上了一套作業系統,如果這套系統是靈活的,可以自動適應環境的,不斷升級的,就會帶著孩子獨立地成長,成長為自己的作業系統。如果這套系統是被父母強硬安裝的一套僵化的、嚴格的作業系統,往往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人生的變化,最後就會成為束縛孩子成長的牢籠和繩索。

當然,抑鬱症嚴重時,大腦會出現神經遞質失衡的問題,身體會出現各系統不協調的問題,需要藥物幫助大腦和身體調節情緒和平衡系統功能。但是,這並不能升級孩子內在的作業系統,也不能升級家庭的作業系統,所以,僅僅靠藥物治療,很容易復發。因為隨著親子之間的不良互動以及孩子與環境的不良互動,抑鬱就會慢慢復發。不良的互動模式如同病毒一般,慢慢複製,最終癱瘓你的電腦一樣癱瘓孩子的心理作業系統。

升級家庭作業系統和父母作業系統是升級孩子作業系統的基礎,這就需要父母先覺察自己的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了什麼樣的作業系統,在接納過去反應模式模式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革,每天覺察自己與孩子互動的言語行為模式,與孩子建構出和諧的模式,與家人建構出溫馨的互動模式,孩子的抑鬱症就會自然療愈。

每個人的心理作業系統主要由情感反應模式、思維反應模式、身體反應模式、自我反應模式、行為反應模式、動機意志反應模式組成。

如果我們把迴避、控制情感的反應模式給了孩子,總是要求孩子不能哭、不能怕失敗、不能有抑鬱、不能有害怕,總希望孩子像成人一樣,自我控制,孩子也許會經常自我攻擊、自我挫敗。

如果我們把思維融合的模式給了孩子,總覺得不能想錯誤的想法,不能有偏激的想法,不能有自殺的想法,或者把想法當真,認為孩打遊戲一定會成癮,成癮一定會學習一塌糊塗,考不好一定會前途無望,我們就會把可怕的想像給了孩子,奪去了孩子的未來希望。

如果我們過分控制孩子的行為,孩子就無法按照好奇本性探索周圍的世界,就會喜歡幻想,喜歡把書本或網絡知識、想法當真,脫離現實。

如果我們過分控制孩子,孩子就沒有了發自內心的動機與意志,孩子就沒有了自己的夢想,沒有了自己的價值和自尊感。

如果父母總是用僵化的規則系統操作孩子的行為,孩子的行為反應模式就是順從或不行動,有時會逆反衝動。

接納承諾療法(ACT)指導下的心理諮詢與治療就是幫助抑鬱的孩子與家長提高覺察力,覺察自己的這些反應模式,停止不良的無效的模式,啟動新的有效的模式,達到升級心理作業系統的效果,不再被原生家庭的模式束縛,不再重複原生家庭的命運,不再在抑鬱、焦慮、恐懼、強迫、成癮、自殺等痛苦情緒和不良行為中輪迴。能夠靈活地自適應,自動更新,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更好地建立親密關係,更好地發現並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作業系統,而不是故步自封,僵化不變,諮詢師也需要如此自我革新。ACT就是這樣的策略與技術體系,也是這樣的人生哲學,它能幫助我們靈活應對內部和外部衝突,幫助我們實事求是地接觸當下,幫助我們真正接納痛苦,突破執著的思維模式,跳出頭腦的舒服,看清前行的方向,努力朝著夢想前進。大家如果想系統了解這一方法,可以看看《幸福的陷阱》《學會接受你自己》

相關焦點

  • 孩子抑鬱了,家長該怎麼辦?
    如果家長持續聽到孩子這樣的表述,並觀察到孩子學習和生活的迅速變化,就要引起重視:這可能不僅僅是孩子「鬧鬧情緒」,而是需要及時關注的心理健康問題。 01.青少年抑鬱有哪些表現?青少年抑鬱如果治療及時,通過藥物,情緒能逐漸恢復到較為平穩的狀態,對接下來的生活、學習都將是最有利的。如果家長與孩子親子關係處於糟糕狀態、孩子不願交流怎麼辦?那這可能恰好說明:親子關係、家庭問題正是該青少年抑鬱情緒的來源之一。這時家長不必急於靠近孩子,而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讓孩子逐漸了解到:不管以前發生了什麼,此時及以後,父母想要給Ta支持。
  • 自殺、厭學、抑鬱,怎麼辦?
    不上學、厭學、抑鬱、自殺自傷,就成了他們走向自我獨立的象徵!所以,應對青少年「厭學」,一是家長要認識到人與人的差異,允許孩子不那麼喜歡讀書,或者學習成績沒那麼優秀。二,讓渡出青少年足夠的成長空間,尊重、理解、鼓勵和包容他的行為和選擇。
  • 青春期孩子內心抑鬱且孤獨,父母可以做什麼?
    近日收到一位讀者的留言,家裡的孩子進入青春期,整個人好像變得內向孤獨抑鬱了,也不像之前那樣願意找父母說話,作為父母非常擔心,該怎麼辦呢?青春期是孩子邁向成人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在這個階段他們會遭遇生理和心理上的巨變。
  • 孩子抑鬱了,父母是有責任的
    心理學家與她抑鬱的病人交談並做筆記如果孩子患上抑鬱症或有抑鬱症傾向的家庭,母親一般性格都不太好心理學說:孩子人格的形成,父母教養方式起著決定性作用負能量爆棚的父母培養不出人格健康的孩子。他孩子患抑鬱症的機率比和睦家庭要高很多。有的媽媽,孩子考試成績不好,不安慰,不鼓勵,就是一個勁的嘮叨、埋怨。即使孩子考好了,她也不說表揚的話, 而是說,你這次是撞大運,下次就掉下來等,類似詛咒的語言。學校收費,她就說:這些錢都是我省吃儉用攢下的,你不好好學習,就對不起我這類的話。
  • 「年紀輕輕,怎麼就抑鬱了?」:孩子抑鬱時,父母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在這個房子裡,自己不出去,同時也不允許別人進來,進而加劇了抑鬱狀態。(via 韓婧 cuca-ddxl) 02、20道題測試孩子是否抑鬱值得父母們警醒的是,青少年抑鬱的發病率在逐年上升。而根據統計學顯示,五個青少年抑鬱的患者中只有一個能夠得到必需的幫助。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必須及時察覺青少年抑鬱的表現和危險信號。 那為人父母的我們,怎麼知道孩子是否正經歷著抑鬱症? 你可以讓孩子做20道簡單的測試題(CES-DC),進一步了解他們的內心。
  • 抑鬱的孩子,請勇敢打罵父母!
    仇親、打父母,晝夜顛倒,是重要的創傷療愈期和釋放期。——流水不腐抑鬱的孩子,攻擊性被自己嚴重壓抑,寧可自殘、自殺,都不願意打罵別人一下。把關係中的衝突、難受、別人的負面情緒,通通攬到自己身上。以一人之軀,背負數人重擔。抑鬱的人有多善良,善良到他們寧可自殘、自殺,都不願意打罵別人一下。
  • 抑鬱的孩子,為何會打罵父母?
    仇親、打父母,晝夜顛倒,是重要的創傷療愈期和釋放期。——流水不腐抑鬱的孩子,攻擊性被自己嚴重壓抑,寧可自殘、自殺,都不願意打罵別人一下。把關係中的衝突、難受、別人的負面情緒,通通攬到自己身上。以一人之軀,背負數人重擔。抑鬱的人有多善良,善良到他們寧可自殘、自殺,都不願意打罵別人一下。
  • 老公人很好但無法溝通,要離婚父母不同意,我要抑鬱了怎麼辦?
    2017年10月結婚後一直沒打工掙錢,我在附近工作,工資太少,考慮到要孩子就讓他在附近找工作,他嫌工資太低不做,幾次三番溝通無果。去醫院查過,雙方身體都稍微有欠缺,我就溝通說遲一點要孩子,怕有問題,老公不同意,無奈,18年7月懷孕,但是過了兩個多月孩子檢查無胎心,停止發育,9月做了流產手術。
  • 當孩子說「媽媽,我抑鬱了」,父母該怎麼辦?
    我雖然在氣頭上,但對於她的「坦言」還是感到擔心,而且也納悶,孩子本屬於樂觀開朗,大大咧咧的女生,一向都是沒心沒肺開口就笑的人,怎麼會抑鬱呢。青春期的孩子正處於發育期,可能會因為身體激素分泌的影響,導致心理上會有一些難言的壓力,加上成績退步明顯,自信心欠缺,變得孤僻不願與人交流也是可能的。
  • 孩子抑鬱休學,卻不願治療怎麼辦?
    孩子抑鬱休學,卻不願治療怎麼辦?孩子不願治療,一定要了解其中的原因是什麼。比方說,一個孩子,她說她沒問題,沒病,不需要治。她現在的情況是,休學在家,不出門。很不喜歡家人的聲音,家人只要稍微大點聲,她就說很吵,就會大吼大叫,於是家人就安靜下來,什麼事都順著她。
  • 為什麼孩子會抑鬱,該怎麼辦?
    在這種人生關鍵的轉型期,不知道多少人有過抑鬱的體驗。心理學家認為,抑鬱症的主要原因有四種,如果具有以下的幾種特質,你的孩子可能比常人更可能踩到抑鬱症的地雷。第一個因素是基因。如果孩子他爸或他媽曾經患過抑鬱症,那麼孩子就可能更容易患上這種疾病。但記住,它並沒有確定的遺傳性。二是孩子自己的思維方式。
  • 來自父母的擔憂:我應該如何判斷我的孩子是不是抑鬱了?
    >父母和社會對他們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在這些情況下,有些孩子會感受到壓力,甚至變得抑鬱。目前,我們在兒童中看到了比以往更高比例的壓力和抑鬱情況。他們不去上學,有些人甚至選擇逃課來迴避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也會產生壓力,有的父母會選擇把壓力通過某些行為轉嫁給孩子們,比如責怪、打罵、限制娛樂活動等。我怎麼知道我的孩子是抑鬱症?有哪些可以判斷的依據?
  • 抑鬱的症狀 孕婦產後抑鬱怎麼辦
    現在的社會抑鬱的人是越來越多了,他們由於各種原因抑鬱比如工作壓力、學習壓力、社會人際交往壓力等。那麼抑鬱前的症狀有哪些呢?得了抑鬱症該怎麼辦呢?孕婦產後抑鬱又該如何解決呢?關心這些問題的朋友請往下看吧。抑鬱的症狀1、抑鬱心境程度不同,可從輕度心境不佳到憂傷、悲觀、絕望。
  • 身體4個信號,暗示孩子可能抑鬱了,父母別大意
    近年來,社會上爆出很多青少年輕生的新聞,在為這些稚嫩的生命感到惋惜的同時,我常常思考,那些孩子是否早已被「抑鬱」折磨的生無可戀,最後選擇了用極其殘忍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痛苦。孩子抑鬱了會有哪些表現?他可能對生活中很多小事都特別在意,感覺事事不順,總是愁眉苦臉,有的孩子放學回家就把自己鎖在房間,不願意和父母說話,只是睡覺,睡醒了也沒感覺他的心情變好了點。抑鬱兒童不只是悲傷,還可能表現出急躁易怒和莫名焦慮,當他們抑鬱時,他們可能會對些平時不會使他們擔心的事情產生恐懼,比如害怕家裡突然著火,或者房子突然倒塌之類的。
  • 感到抑鬱怎麼辦?
    抑鬱情緒是抑鬱症嗎?抑鬱情緒是一種正常情緒。當沒辦法積極面對時,或長期處於抑鬱情緒下,或情緒遭到指責時,就可能出現抑鬱症。在轉化過程中,提倡積極面對、坦然接受、合理表達抑鬱情緒,而抑鬱症需要找專業人員嚴謹診斷、規範治療。州優撫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 楊玲怎麼界定抑鬱情緒和抑鬱症人壓力越大時,產生的不確定性或者質疑自己能力的反應越大。
  • 好好的孩子卻抑鬱了,到底為什麼?
    來到心理諮詢室和精神科門診的很多家長都想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會抑鬱?家長們常常說一些類似的話:我從不逼他的呀,我們家裡很民主的,都是和孩子商量的,都是他自己選擇的啊……既然如此,為什麼孩子會崩潰大哭,會不想去學校,會覺得活著那麼累、那麼辛苦呢?
  • 父母要讓她知道:抑鬱她的,但她不是抑鬱
    這樣的狀態從小時候就開始了,那時的她還在讀小學,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被同學欺負後告訴了爺爺奶奶,沒有人能理解和保護她。自那後她再也沒有說過,她很自卑,試圖去表現好的自己,但還是會被欺負,就這樣跌跌撞撞來到了初中,這可能為日後的抑鬱埋下了伏筆。她現在和父母的關係非常疏遠,他們從小不在身邊一度是她埋怨委屈的地方。
  • 產後抑鬱怎麼辦?貓貓熊教你如何愛她、保護她
    可見,產後抑鬱其實是一個輻射到夫妻雙方的疼痛點。該怎麼辦呢?這個時候最需要的就是夫妻雙方的溝通。妻子不要等著愛人主動發現你隱秘的需求點,因為直男思維的他們永遠Get不到你的點。說出來,即使少了份浪漫,卻不會增添煩惱和難過。
  • 孩子抑鬱,情緒上來有自殘行為怎麼辦「千個家庭教育案例763」
    孩子抑鬱,情緒上來有自殘行為怎麼辦【千個家庭教育案例763】徐女士的孩子嘉嘉,今年9歲半,讀四年級,近段時間以來,他突然常發脾氣,不做作業,不去媽媽給他報的輔導班上課,也不想去學校上課。 嘉嘉不僅說謊,還和家人大吵。
  • 面對青春期抑鬱的孩子,父母千萬不要做這3件事,別火上澆油了
    而此前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份調查,許多孩子自殺的理由往往是,「沒收手機」、「賴床被母親掀被子」、 「被關電視機」、 「不想學習」……而這些又是應試教育下,父母極力控制的,也最容易造成家庭教育問題。面對抑鬱的孩子,父母千萬別再將錯就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