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連嶽
Lilla Cabot Perry,Child in Window
連叔:
連叔你好!我叫連悅,是一名六年級的小學生,我看了您的一些文章後,我要有一些問題想請教您。
有些時候,我會很不理解一些大人的世界和他們的觀點。我是一個比較固執的人,有的時候我會一直堅持我的觀點,因為我可以確認他是正確的,但是大人們寧可去挑一些麻煩的或者不對的,我指出後,他們也不會承認,我就特別好奇,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甚至覺得他們一點傻乎乎的。而且有時候家長也會非常不理解我,我希望幹什麼,他們偏不,有的時候他們也不理解我們的想法。我受了委屈,自己哭的時候,他們會說我們矯情,難道我們就不能自己待會,自己調整一下心態嗎?我相信很多小學生是可以的,我們也只是需要一個獨立的空間,獨立的,不需要任何人打擾的,可是家長始終不能理解我們,是我傳達的方式有問題還是家長的問題呢?我可以做到的一些事情,家長卻直接否認,比如我想聽歌寫作業,是為了隔絕雜音,更好的進入狀態,他們卻覺得聽歌對學習沒好處,我辯解一句,他們反駁我十句,甚至不講理的直接把電腦關上,我十分生氣,但又礙於對他們的一種心理陰影(小時候父母打我比較狠,我產生了一種對他們的恐懼和陰影),不敢說,就會一直保持沉默,然後自己待著。
連叔,我十分不理解他們的行為,我希望您能幫我解開疑惑。
連悅童鞋
連悅童鞋:
你的父母屬於霸道型的,指令不容違抗,否則,就有更多的批評,甚至直接動手。孩子往往會怕這種父母,怕的過程當中也慢慢失去了對他們的愛。
這類父母佔比不低,我是很同情他們的。我並不恨他們,或者討厭他們。為什麼呢?他們往往有樸素的責任感,覺得要把孩子管好,把一堆規則硬塞給孩子。不負責任、不關心孩子的家長,孩子受了委屈,哭了,他們也未必知道。你的父母知道你哭了,在這過程中,還探頭探腦,不停說幾句——他們反應到這個階段,都還是正常的,也是應該的,因為孩子畢竟還小,怕你承受不住委屈,做出什麼傷害自己的事。
但你提出需要自己靜靜時,他們拒絕,覺得你因為小事矯情,他們這就錯了。他們可能不理解孩子,值得孩子哭的事,對這個孩子來說,就不是小事,哭完心情恢復平靜,也是心理建設的過程。知道緣由後,想哭就讓孩子哭一會,抱一抱他們,哭完小小聲聊幾句天,做一個你喜歡吃的菜,有個溫暖的收尾,委屈不僅會過去,還增進了感情。不知道這麼做的父母,你一哭他們就害怕,怕你出什麼事。這種害怕是愛的一種體現,但他們無法恰當地表達愛,只會慌張急躁地禁止你哭,甚至通過輕視、羞辱的方式:別哭了,別那麼矯情!他們天真地以為,只要你不哭,事情就解決了。
霸道型的父母,責任感有,培養孩子的功夫也做得不會少,甚至比更成功的父母焦慮得多、擔心得多,得到的卻是孩子的疏遠、冷漠和憎恨。吃力不討好,失去自己孩子的愛,這當然很可憐。要過很長時間,到了你成年,知道生活不易,你或有可能恍然大悟:原來他們不是不愛我,只是不知道怎麼愛。他們表現得那麼兇,其實只是太弱小。
你觀察得沒錯,人確實是傻乎乎的,錯了認個錯就沒事的小事,偏偏要固執地讓它變成大事。但這就是人性的弱點,它很強大。你和我,也會受這人性弱點的困擾,為了自己的面子、自尊,傻乎乎地固執於錯誤,寧願傷人傷己也不回頭。知道這種人性弱點,有利於自己的成長,在自己身上發作時,你可以警覺到自己正在犯錯,慢慢學會控制這情緒,聽清楚這情緒傳達的訴求。這樣也可以增加自己的同理心,你仍在依賴你父母供養時,你已生出憐憫,他們被顯而易見的弱點控制得那麼牢。
衝突發生時,有憐憫的那個人,是站得更高的。更高的人將尋找方法避免、化解衝突。如果加劇衝突,引發爭吵,只會讓對方更加固執於弱點,那我們就害了他。比如關於學習方法的爭論,你想邊聽歌邊寫作業,家長要求你寫作業時不許聽歌。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家長這個要求沒有錯,注意力資源是稀缺的,人很難同時做好兩件事。但也無法排除你是例外。爭吵不僅無法解決這個矛盾,還不利於你。這時候,你可以想得更遠一點,支撐一個人話語權的,是實力。如果他們的教導,符合主流價值,比如老師也是那麼說的,那就暫時聽他們的,實力強了,再來談判。
學生的實力,就是成績,如果你是永遠的第一名,你說,我就得聽歌寫作業,成績才能好。你父母哪裡敢禁止,早當成你的趣事在朋友圈炫耀。用實力說話是最輕鬆的。成年後也是如此,你成就大,你負責任,你的觀點,你的方法,人家就聽。
從現在開始,就可訓練自己,不用抱怨、生氣與淚水來提要求,用實力提要求。你只是六年級的小朋友,這個要求很高,畢竟成年人都很難做到,但開始只做到1%,就很牛了,你能慢慢掌控你自己。幾年後,你能做到50%時,你都能改變你的父母。
祝開心。
連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