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六百年鑑賞|一半山川帶雨痕,從李迪讀到傅抱石

2020-12-22 澎湃新聞

近日持續不斷的暴雨導致水位上漲、一些鄉鎮被淹、古橋被毀。南方多雨,風雨之間,歷代文人墨客往往借其抒發情懷,「風雨歸舟」「山雨欲來」等與「雨」有關的景致被描繪得極為生動,「遇雨趕牛返家的牧童」「披簑戴傘撐船的漁民」「冒雨迎風趕路的農夫」等雨中勞役的生活景象也在畫家筆下一一再現。

近現代畫家傅抱石「風雨」題材的作品更被論者形容為「一半山川帶雨痕」。

在此多雨之際,「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推出的「故宮六百年鑑賞」系列本期呈現兩岸故宮所藏曆代名家筆下以「風雨」為題材的書畫作品。宋理宗在李迪所作《風雨歸牧圖》題跋道:「冒雨衝風兩牧兒,笠蓑低綰綠楊枝。深宮玉食何從得,稼穡艱難豈不知。」

南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宮廷畫家李迪所作的《風雨歸牧圖》是現存較早的一幅表現風雨題材的作品,也是李迪紀年最早的作品,作於孝宗淳熙元年。相關書畫學者撰文對此記有,牧童在牛背上低頭縮頸,一個的鬥笠被風吹走,趕緊掉轉身去,將撿未撿的動態,兩隻黃牛迎著風雨奮力前行,眼睛瞪得渾圓,身上的牛毛根根豎起,這些情態仿佛一張定格的照片,纖毫畢現地被畫家捕捉到了。而山野景色的描繪也頗見功力,尤其是風雨之中的柳樹與蘆草,大片的柳葉細碎如籠煙霧,蘆葦雖纖細卻堅韌,隨風迎舉,不同景物特有的性狀姿態都在畫家筆下呈現。雖然畫中既有風,又有雨,還有風雨欲來的慌忙,但這風雨慌忙的景象置于田園牧歌式的山野鄉間和天真無邪的牧童上,卻更加顯得安穩寧和。

《風雨歸牧圖》的詩堂上題有七絕一首,

「冒雨衝風兩牧兒,笠蓑低綰綠楊枝。深宮玉食何從得,稼穡艱難豈不知。緝熙殿書」

。上鈐:「御前之印」。據記載,緝熙殿建成於宋理宗紹定六年(1233),所以此題為宋理宗所寫。理宗為南宋第五位皇帝,是寧宗的侄子,他大力推崇理學,執政前期一度勵精圖治,很有一番中興的願望。政事之餘,他在畫院眾多花團錦簇的花鳥畫中選擇了這幅作題似也有心懷民生的深意。

元代繪畫以山水畫為最盛,在創作思想上繼承北宋末年文同、蘇軾、米芾等人的文人畫理論,提倡遺貌求神,以簡逸為上,追求古意和士氣,重視主觀意興的抒發。與宋代院體畫的刻意求工、注重形似大相逕庭,形成鮮明的時代風貌,也有力地推動了後世文人畫的蓬勃發展。元初山水畫家以錢選、趙孟、高克恭為代表,他們均對傳統山水畫進行了認真探索,並託復古以尋求新路。

元 高克恭 《雨山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其中高克恭山水融合董源二米而為雲山之景,在米氏山水傳派中頗有創造性。正如元代文人柳貰所言:

「房山老人初用二米法寫林霏煙雨,晩更出入董北苑,故為一代奇作。」

現藏於臺北故宮的《雨山圖》可見米氏山水對其藝術風格的影響,畫中遠山近石上,皆以米家點為之,畫樹葉亦不勾勒,率以濃淡不等之墨直接畫出,水份用得特別飽滿,加以所用紙張為不吸水性,猶覺水份流動於紙上。畫家行書自題:

「克恭為孟載畫雨山圖。畫竟雨如澍。快事也。」

元 高克恭 《雨山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高克恭 《雨山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高克恭(1248-1310),字彥敬,號房山,其祖先本為西域人,後定居於大都房山。其父對經學頗有造詣,高克恭幼年即接觸漢文化並達到「識悟弘深」的程度。27歲步入仕途,元世祖至元十二年至二十五年時任監察御史,元成宗大德四年至武宗至大三年官至刑部尚書。他曾多次任職江南,遊賞南方山水,與江南文人畫家多有交往,從而使他獲得豐厚的滋養,對其藝術創作產生積極影響。他能詩善畫,其畫在元初與趙孟齊名。元代詩畫家張羽曾作詩詠贊當時畫壇:

「近代丹青誰最豪,南有趙魏(趙孟死後封為魏國公)北有高。」

但趙孟畫人物、山水、花鳥及竹石等無所不能,而高克恭則專長於山水和墨竹。高克恭傳世作品有《春山晴雨圖》《雲橫秀嶺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還有一幅舊傳為高氏所作的《林巒煙雨圖》軸,此畫以淡設色山水畫溪邊小景,雲氣濛濛,舟子身著蓑衣正欲撐舟泊岸,溯溪而上,有茅屋三椽, 遠山罩於雨霧中。整幅用筆布墨甚為含蓄蘊借,畫風近於明。

元 高克恭 《林巒煙雨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高克恭 《林巒煙雨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高克恭 《林巒煙雨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進入明代,畫風迭變,畫派繁興。在藝術流派方面,湧現出眾多以地區為中心,或以風格相區別的繪畫派系。明代初期,繼承南宋院體畫風的畫家陸續被應召入宮,明初院畫由此一時呈現出取法南宋院體畫的面貌,宮廷繪畫創作達到鼎盛時期。「浙派」是明代初期畫壇的重要繪畫流派,其代表畫家戴進廣泛學習郭熙、李唐、馬遠、夏圭等人的山水畫,又兼收並蓄融合米氏父子的米點山水,還將宋元以來的文人畫傳統也融入了自己的藝術創新之中。在晚年返鄉期間,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成為明代早期聲名卓著的畫家。

明 戴進 《風雨歸舟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風雨歸舟圖》中,畫家出色地運用了「水暈墨章」的技法,以闊筆淡墨,快速斜掃出風雨、竹、樹、葦葉、蓑衣等迎風俯偃、風雨交加的自然景色,林樹細筆攢簇,柔韌堅挺,生動地表現了「風雨歸舟」之意。溪橋趕路的農夫、路人,披簑戴傘撐船漁民,點景人物極富有生活氣息。此圖空間布局為高遠三段式構圖,遠山峰巒直下不繪山腳,染多於皴,稍顯平板。近、中景山水雨景朦朧,各類樹木輪廓畫法各異,頓挫粗細變化多;橋面、木支柱勾勒用筆線條斷續變化大。通過山水虛實掩映形象及樹木搖曳動勢,表現出狂風驟雨的自然景色。這種描繪一時之間的風雨乍來,呈現出充滿戲劇性的趣味,正是浙派畫家所喜好的。

明 戴進 《風雨歸舟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戴進 《風雨歸舟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戴進 (1388-1462年) ,字文進,號靜庵,又號玉泉山人,錢塘 (今杭州) 人。他年輕的時候心靈手巧,是一名金銀首飾匠人,後來在大街上偶然看到自己精心製作的金銀器首飾,被熔金者毫不吝惜地扔進爐中化為金液,他大感失望,由此覺得「鍛工」的職業與他「成就不朽之業」 的理想相去甚遠,於是聽從朋友勸說改行從事繪畫。戴進一生命運坎坷,屢遭排擠和毀謗,窮困潦倒,鬱郁不得志。但也正因為這樣,才有了異乎尋常的藝術成就。

「風雨歸舟圖」題材始於宋代,包括李唐、蘇顯祖在內的畫院畫家都有《風雨歸舟圖》傳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元人所作《風雨歸舟圖》描繪大雨傾盆,江濤洶湧,漁船停歇岸邊,鵜鶘棲息船竿上的場景。畫中松下茅屋有人憑欄舉目遠望,對岸景色盡在煙雨中,屋宇、柳林隱約可見。夏日煙雨景致,以大排筆刷成。風雨激起波浪,人物冒雨迎風之情,表現極是生動。而戴進的《風雨歸舟圖》構思奇巧,手法獨特,構圖上並未採用傳統的山水構圖程式,而是別出裁地用一種「s」型構圖,在畫面中先用樹石佔據右下角,呈現一個三角形,這與馬遠《山徑春行》的左下角有相似之處,都採用了「邊角式」構圖中的黃金一角,這也是南宋院體典型樣式山水畫的殘缺性構圖,也是我們所說的「馬一角」、「夏半邊」。但與之不同的是,戴進的畫面並不是截然而止,而是蜿蜒至左面,以虛虛實實的用墨延伸至遠山高峰,這是他對於南宋院體繪畫突破性的嘗試。

元人 《風雨歸舟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人 《風雨歸舟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人 《風雨歸舟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中期在蘇州興起的「吳門畫派」逐漸取代了宮廷繪畫和「浙派」的地位。「吳門畫派」在山水畫的成就尤為突出,無論對「元四家」或南宋院體繪畫,都有新的突破。「吳門畫派」開創者沈周(1427-1509)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他書法師黃庭堅,繪畫造詣尤深,兼工山水、花鳥,也能畫人物,以山水和花鳥成就突出。 在畫家傳世諸作中,《西山雨觀圖》是沈周一生極為重要的作品,也是尚未引起足夠的注意一件作品。此圖原藏清宮,《石渠寶笈·續編》著錄(3函28冊258頁),後流入民間。1957年故宮博物院購藏時畫心完好,但後幅自題詩殘缺,跋文不知散失何處。2002年,收藏跋文的美籍華人得知畫卷藏於故宮博物院,特將跋文出售相讓,使之珠聯璧合。

明 沈周 《西山雨觀圖》卷(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卷前文徵明題《西山雨觀》

徐霖題《元氣淋漓》

《西山雨觀圖》是沈周1488年62歲之作,描繪的是蘇州西山煙雲變化、雨霽煙消的景色。沈周仿南宋書畫家米友仁的筆法,描繪峰巒連綿起伏,山間雲霧出沒,林木層疊,村莊、湖泊、小橋被籠罩在煙靄之中。山石和草木均用水墨點成,渾然一體,不見線條及皴擦的痕跡,顯示出畫家高超的繪畫水平和獨到的審美韻味,也寄託了畫家深厚的情感。此畫卷前由文徵明題《西山雨觀》和徐霖題《元氣淋漓》引首,畫後沈周長題今殘存其半,卷後則有九家題跋,是明代書畫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作品。沈周畫後自題:

「怪是浮雲塞此圖,雨聲颯欲出模糊。老夫正急西山役,泥滑天陰啼鷓鴣。八日雨作,廿五日擇葬老妻,兒輩在西山築灰隔,積陰妨事,鬱郁無好眠食。客偶持元暉此卷投餘,詩發所觸耳。明日雨止,喜復開卷,心目頓豁。因憶元遺山詞語云:『樹嫌村近重重掩,雲要山深故故低』,語中似有此畫,恨不能書以為對題也。卷後有此空方,漫附戰筆,忘乎情勢之外,雖形穢,不自覺矣。弘治改元11月9日,沈周。」

沈周畫後自題殘卷

沈周於23歲(1449年)與陳原嗣之女、吳郡徵士陳蒙(育庵)之妹結婚,甚為恩篤。而於1468年沈周60歲時夫人因病喉而離世。花甲之年,而喪老妻,沈周於情何堪。是年冬「悼內」詩有

「生離死別兩無憑,淚怕傷心只自凝」

之詠嘆。故上文題款「擇葬老妻」,行文發自肺腑,出於性情可以想見。此時的雨直接關乎畫家心中陰睛,而偶因米元暉(米友仁)《水墨山雨圖》所觸發的詩畫也更能直抒畫家胸中之意。

明 沈周 《西山雨觀圖》卷(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明 沈周 《鳩聲喚雨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除了直接寫雨景外,沈周在另一件《鳩聲喚雨圖》中還描繪了一隻喚雨的斑頸鳩。棲踞在枯枝上的斑頸鳩,其羽色本來就較為樸素,再配上「咕-咕咕-咕」的淳厚叫聲,雖不知是否真如畫名所說能喚雨,但這份質樸,卻是作者沈周身為文人畫家所偏好的感覺,故以文人畫古拙而非工巧的面貌來表現之。簡單的構圖,寫意的筆墨,用規律粗短的筆觸畫樹枝;畫斑頸鳩則用筆圓厚,造型憨厚稚拙。通幅的筆法看似草草而不經意,實則蒼勁老辣,是呈現筆墨趣味的作品,也畫出了枯寂的意境。

明 沈周 《鳩聲喚雨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故宮博物院的館藏中,描繪雨景的作品包括明代劉珏的《夏雲欲雨圖》、張路《山雨欲來圖》等。《夏雲欲雨圖》繪夏日深山,層巒疊嶂,烏雲滾滾,茅屋隱現,飛瀑直下,行人來往,意境深幽曠遠;「山雨欲來」的畫題則是後人根據畫面內容添加的,用於此圖可謂恰如其分。圖中繪高山深壑,泉石溪流,雲霧迷濛,樹枝搖曳,一幅大雨將至、風雲突變的情景。全幅以大筆潑灑,水分濃鬱,用筆粗放不羈,水墨酣暢淋漓。作者採用毛筆亂點的手法畫樹葉,將風雨中飄搖的枝葉表現得生動而富有神韻。而在臺北故宮院藏中,描繪雨景的明清畫家還包括明代文徵明、藍瑛、林山,清代唐岱、高其佩等人。

明劉珏 《夏雲欲雨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明 張路《山雨欲來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明 文徵明 《風雨歸舟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林山 《風雨歸舟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近現代畫家傅抱石「風雨」題材的作品常被論者形容為「一半山川帶雨痕」,其筆下的《風雨歸舟圖》只見一葉扁舟在暴雨狂風中前行,船夫用足力氣猛搖船槳,主人撐起雨傘儘量躲避著傾盆而下的雨水。岸邊的蘆葦為狂風所折,遠處的山巒也被風雨模糊成迷濛的一片。逼真的風雨效果令人仿佛置身其間,似能聽到風聲、雨聲、水聲、雷聲交織出一曲交響樂。傅抱石在吸收中外繪雨技巧長處的基礎上,成功地表現出原本沒有固定形狀的雨水的氣勢,形成強烈的感染力。如在《暴風雨圖》中,畫家通過控制下筆的方向與力度表現出暴雨的速度之急和力量之猛,從而強化暴雨給人帶來的真實感受。談及畫雨,傅抱石認為古代畫家

「不直接畫雨,而能使人產生下雨的感覺。……到了清代的金冬心,開始摸索直接畫雨的方法。我受了他的影響,也吸收了西洋水彩畫的表現方法。但是,對我來說,最重要的老師是大自然本身。」

近現代 傅抱石 《風雨歸舟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近現代 傅抱石 《暴風雨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本文部分圖文資料來自兩岸故宮,另參考引用《李迪和他的花鳥畫》、《沈周西山雨觀圖卷》等研究文章)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故宮六百年鑑賞⑥|觀音像的變遷:從晉代留須像到傅抱石畫作
    觀音的形象,從最初中土對外來造像之粉本的模仿,到北魏時期的不斷融合與初創,再到北齊與隋唐,呈現出佛教造像之輝煌,唐宋以降,對觀音的崇拜持續不衰。故宮博物院與「觀音」題材相關的藏品十分豐富。今年是故宮600年誕辰,「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陸續推出「600年故宮鑑賞」系列,本期關注的即是故宮博物院藏文物與藝術品中的觀音形象。
  • 蕭平丨傅抱石山水皴法解析
    (傅抱石《芙蓉國裡盡朝輝》)傅抱石先生的山水畫皴法,因為其面貌與眾不同,一段時間以來,已經為研究者所重視,還有人以「抱石皴」命其名。以畫家名命其皴,古往今來似未曾聞,若皆如此,則披麻皴曰「董源皴」,折帶皴曰「倪瓚皴」,解索皴曰「王蒙皴」……似不大妥也!且就抱石而言,又何止一種皴法,以一皴掩其全部,恐亦欠當。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播出
    日前,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作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的焦點從可移動文物轉為不可移動文物,聚焦古建的修繕保護,從宮牆之內故宮守護人的工作視角解密600年故宮丹宸永固背後的故事,帶觀眾踏上故宮的再發現之旅。
  •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傅抱石繪《觀瀑圖》
    傅抱石在這方面做出了成功的探索,他的作品就以磅礴的氣勢著稱於世,讓人久久難忘。傅抱石 觀瀑圖 《觀瀑圖》在傅抱石的作品中顯得有些「另類」,畫中約有一半的面積都是留白,這樣的處理手法難度很大,一不留神就會讓作品顯得空洞蒼白。
  • 崔如琢指墨,開宗立派一大師,山水畫齊名傅抱石、陸儼少、李可染...
    百歲國學大師饒宗頤評崔如琢《畫壇英絕領袖》先生指墨山水,蒼潤宗董源,雄渾宗李、範,體勢宗石濤,潑彩宗大千,格局宗潘天壽,皴染宗傅抱石,以前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不襲不蹈,而天然入谷,可以擢前人而同符如琢指下的枯樹和古坡縱橫變化,有環轉飛動之勢,其煙光草木,如帶香氣,山蒼樹秀,水活石潤,於天地外,別有一種靈奇。
  • 故宮六百年鑑賞⑨|三月三裡宜「遊春」,人間猶有展生筆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推出的「600年故宮鑑賞」系列本期關注的即是故宮所藏的以「遊春、探春」為主題的《遊春圖》,這是隋代展子虔唯一傳世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水畫卷。它的存在,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繪畫史、藝術史都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知名作家、文物學者沈從文曾對這幅畫作評價道:「沒有這幅畫,歷史便少了一個環節。」
  • 傅抱石畫論原稿,正在向日葵美術館展出
    傅抱石傅抱石,是20世紀中國傳統美術現代化轉型的代表人物,一方面他是聞名中外的國畫大師,書法、篆刻等傳統藝術功底亦佳;另一方面他是著名的美術史論家,著有《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中國繪畫變遷史綱傅抱石一生以學者的嚴謹和藝術家的激情,推動著中國傳統繪畫的現代性轉型,創作了240多萬字的美術理論,畫了3000多幅畫,刻印3000餘方,非常勤奮。
  • 書畫集珍:傅抱石《重巖賞泉》亮相嘉德香港春拍
    觀想 ── 中國書畫四海集珍呈獻 霧明樓的傅抱石Lot 1137 傅抱石 (1904-1965) 重巖賞泉 鏡心 設色紙本48 x 56 cm 估價:HK$ 1,500,000-2,500,000鈐印:傅、抱石大利、抱石齋、抱石題識:新喻傅抱石重慶西郊寫。
  • 國畫大師傅抱石為"微雕達人" 曾赴日本辦展引轟動
    昨天下午,「異域行旅——傅抱石東歐寫生專題展」在南京博物院開幕,共展出傅抱石1957年赴東歐寫生期間創作的34幅作品。開幕式現場,傅抱石同鄉摯友賀揚靈之女賀紹英將自己珍藏的一枚傅抱石印章捐贈給南博。  提到傅抱石,人們往往會想到名滿天下的「傅家山水」,但鮮為人知的是,這位國畫大師剛出道時是以篆刻聞名。
  • 故宮六百年鑑賞|不僅是文同倪瓚,看宋元名家寫竹與逸格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的「600年故宮鑑賞」系列本期即關注的是兩岸故宮所藏的宋元名家墨竹,除了文同、高克恭、趙孟、吳鎮等墨竹畫作外,還有如顧安、倪瓚等合作的《古木竹石圖》及管道昇見出閨閣趣味的墨竹,都十分罕見。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該展通過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圖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專家指導修繕技藝部修復承乾宮天花。(《我在故宮六百年》製作團隊供圖)故宮跨年,一跨就是「六百年」。
  • 傅抱石家境貧窮,卻掩蓋不了他的藝術鋒芒,留學歸來終成美術大家
    觀瀑圖傅抱石則生於20世紀初,原籍江西新喻,在南昌出生。父親以修雨傘為業,家境貧窮,無力供他完成學業,只在私塾讀到11歲,就到陶瓷店擔任學徒。到1933年,以多年的積蓄,加上政府的資助,傅抱石赴日留學。
  • TNM·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品系列·李迪·紅白芙蓉圖
    從現存作品的紀年以及其子李德茂(亦為畫院畫家)的經歷等來判斷,可知李迪應活躍於南宋前半期,即十二世紀後半。 李迪擅長描繪花、鳥、以及動物,本畫為李迪現存作品中的最高傑作。由於兩幅均題有落款「慶元丁巳歲李迪畫」,可知為慶元三年(西元1197年)的作品。
  • 故宮將辦"故宮學院" 單霽翔:教的是鑑賞而非價格
    原標題:故宮將開門辦學 單霽翔:教的是鑑賞而非價格   昨天,在臺北參加「乾隆特展」的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接受京華時報專訪時透露,北京故宮將開門辦學,最大限度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此外,單霽翔還與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就兩岸故宮交流的熱點問題接受了京華時報的獨家訪問。
  • 故宮六百年鑑賞⑱|立秋「咬秋」,「咬」一口故宮裡的瓜
    立秋之際,不妨「咬」一口故宮裡的瓜——「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推出的「故宮六百年鑑賞」系列今日特別呈現兩岸故宮所藏古代書畫文物中的「秋瓜」,其中既有宋代錢選的《秋瓜圖》、清代八大山人的水墨西瓜冊頁、齊白石的《倭瓜軸》,也有圓潤飽滿、釉質潤澤的宋代定窯瓜式提梁壺、瓜稜罐,以及匠藝獨到的瓜式文房用具等。
  • 六百年故宮鑑賞①|紫禁城楹聯:有稱仁頌德,也有閒情逸緻
    今年是故宮建成六百周年,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畫棟雕梁,無處不有楹聯堂匾。其中有不少是由皇帝親撰,餘皆飽學的大臣所為,或且由皇帝欽點,內容有稱仁頌德,也有描繪自然風景,抒寫閒情逸緻。
  • 故宮六百年鑑賞④|傳統工藝裡的蝙蝠:圖必有意,意必吉祥
    今年是故宮600年誕辰。「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推出的「600年故宮鑑賞」系列,本期關注的即是故宮博物院工藝美術藏品中的蝙蝠形象。故宮博物院藏的金鑲寶石蝙蝠簪提起蝙蝠,由於習於夜間活動,一般人對其印象似乎並不佳,在民間故事中,也多是充當「騎牆派」的典型。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來了!
    近兩百年前的清朝宮廷春晚節目單上留下了怎樣的文藝華彩?一塊毫不起眼的藍色瓷磚為何承擔著「丹宸永固」大展的特殊使命?如此種種疑問,都可以在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中找到回答。圖說:《我在故宮六百年》2021年,故宮將迎來第601年。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 《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我在故宮六百年》截取了時光長河與日常生活重疊交叉的瞬間,以「貼地」視角講述紫禁城的厚重歷史,回眸其規劃、肇建、變遷、修繕與保護的種種往事,於細微處呈現磅礴的文化意蘊。數據顯示,#我在故宮六百年#的微博話題閱讀量為2.2億,嗶哩嗶哩上首集播放量達129萬,豆瓣評分9.3分,掀起了巨大的聲浪。
  • 六百年的故宮,五千年的文明!VR直播帶你「穿越」歷史
    恰逢故宮建成600年,央視採用VR全景直播方式360°展現「紫禁城600年」的恢宏磅礴,觀眾通過「央視頻」APP就可進行全方位參觀。 600年前的宮殿,5000年的文明,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貫穿了整個中華文明史,故宮的美一是美在建築,二是美在古物。故宮收藏的古物,多達186萬多件,每一個物件,都收斂著歷朝的風雨,凝聚著時間的力量,都是不同時代的文化精神。藉助虛擬實境技術,我們可以探尋國家寶藏的前世今生,驚訝與感嘆古老文化,心中油然而生的自豪感,真正體會古物之美,實現了在家就能穿越歷史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