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覺得,劉備似乎沒有什麼才能,整天滿嘴仁義道德,又或者哭哭啼啼的。比如張飛要殺了董卓、督郵這些鄙視他們的人,劉備便立刻出來阻止了他;又比如趙雲從曹軍手中冒死救出了他的兒子阿鬥。他卻哭著說因為要救阿鬥,趙雲差點命喪長坂坡,這樣的犬兒實在沒必要生存在這世上了。當下便想將阿鬥摔死,趙雲肯定不會讓他摔的。自此,趙雲對劉備越發忠心耿耿了。所以,世人都說劉備是靠示弱、哭而得到那麼多武將為他出生入死的,所以他的江山是哭來的。
但看了小說的描述,我卻覺得他非常有軍事和政治才能,他的謀略完全不輸曹操。當初,劉備與關羽、張飛等人結識時,雖然只是一個賣草蓆的平民百姓,沒錢沒權,比起張飛這個賣酒屠豬的老闆還要遜一層,但他一開口就說自己是漢室宗親,是劉勝之後,將自己的家世提升到最高的檔次。你可不要小看這個說法。那時的人對家世這個東西是非常重視的。所以,袁紹因為出身於袁氏家族,不費吹灰之力就坐上了盟主之位。而曹操雖然是號召諸侯的實際操作人,但因為家世不好,只能推舉袁紹做盟主。
而劉備,也因為說自己是漢室宗親之後,被袁紹高看一眼,讓他得以坐在眾諸侯中。要知道,當時的劉備只不過是朝廷的一個在逃的欽犯,他之前最高的官位僅僅是縣令而已。而十八路諸侯個個都是掌管一方的州牧。論地位,論聲望,他都不夠格坐在那裡。但他見縫插針,這樣說了自己的身世,袁紹便賜了一張凳子給他,並對他說,是看在他是漢室宗親之後才給他坐的。可想而知,這個說法在當時有多重要了。這也是為什麼他的武力不及關羽、張飛,但是卻可以成為兩個人老大的原因之一。所以,劉備的政治思想是非常敏感的。
劉備與關、張二人結拜之後,為了建功立業,加入討伐黃巾軍的行列。在青州被圍困時,他帶領五千士兵前來解救。在青州城外時,與黃巾軍相遇,因為對方太多人了,而自己這方比較少人,只得退到三十裡外下寨,再行計算。當時,劉備說了一個策略,讓他們得以以少勝多,打了勝仗。他說,因為敵人太多人,我方太少人,要出奇制勝才行。於是,讓關羽帶領一千兵埋伏在山的左邊,讓張飛帶領一千兵埋伏在山的右邊。自己則親自領軍前去搦戰。剛與對方碰頭,劉備便趕緊撤退了。那些黃巾軍自然追趕上來。
等到包圍圈之後,關羽與張飛同時殺了出來,而劉備也帶軍回殺,三方人馬夾擊,便將黃巾軍殺得落花流水,大潰而逃了,青州也得以解圍了。所以,縱使關羽、張飛的武力再高,但在軍事策略方面,沒有劉備的計謀,也是難以取勝的。畢竟一夫之勇,只能抵擋數十人,但是如果策略得當,則可抵擋數百,數千,甚至數萬人。劉備的軍事策略不僅表現在這一次,也表現在他與孔融共同解救陶謙上。
那時,曹操因為自己父親被黃巾降將張闓殺了,而張闓是陶謙派去保護曹嵩的。所以曹操便以此為藉口帶兵攻打徐州。陶謙是一個只能在和平時期做太守的人,他知道自己抵擋不了曹操,只得向孔融求救。當孔融打敗黃巾軍後,帶兵到徐州城外,遠遠見到曹操的營寨,因害怕曹兵太過勢猛,只得遠遠相望,未敢輕進之時,劉備趕到了。他問孔融為什麼不行動。孔融說,曹兵太多了,曹操又是擅長用兵之人,不可以輕易出戰,要靜觀其變,再作決定。
劉備卻說,徐州城被圍困了那麼久,恐怕城中餘糧不多了。我讓趙雲與關羽各領四千兵馬,與你和田楷互相接應,我和張飛殺入曹營,直奔徐州去見陶謙商議此戰應該怎麼打。孔融頓時高興極了,便依照他的策略行事。孔融可是北海的太守,又素來聰明,但在曹操面前卻膽怯了。而劉備則有勇有謀,還撇開了孔融,直接進入城中見陶謙。這份膽略與見識,難怪陶謙一見到他,就要將徐州讓給他了。所以,縱觀劉備的整個發家史,他可是一個有膽略有見識有胸懷有謀略的人,這些可不比曹操差,難道最後是他與曹操、孫權平分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