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乘用車耳熟能詳的三種驅動形式我想大家都不陌生(烏尼莫克和6*6不在此次探討範圍內)其實對於前驅、後驅、四驅的優劣勢一直都是消費者和汽車愛好者口中長談的,今天就為大家簡單的總結一下。
其實在世界汽車工業剛剛起步時,1885年卡爾·奔馳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輛以汽油為動力的三輪汽車就是天然的後驅。即使後期的技術進步開發出來四驅結構,而奔馳也一直在堅持著後驅的原因。寶馬更是把後驅堅持了100年之久。
在中低檔民用車領域,前驅車由於布局形式的特點省略中央傳動裝置可以節約一部分成本,還能有效的提高車內的空間利用率,前驅車是很容易可以把後排傳動軸位置高高隆起的鼓包減去的,這樣後排座三個人的空間舒適性就有了保證。但是設想一下同是20萬的轎車,所有配置發動機變速箱動力總成都一樣的話,由於前驅車少了中央傳動結構而後驅車多了中央傳動結構從而成本的增加,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明顯的差異。所以很多堅持做後驅的車企也在產品中推出了前驅車型,比如奔馳的A級,B級。寶馬也在堅持了98年之後推出了自己的全新前驅UKL平臺,並推出前驅2系旅行試試水。
前驅車的優勢在於製造成本相對而言較低,結構緊湊,車內空間利用率大。
但是前驅車也有一些缺點,運動性偏差,大馬力汽車在全油門加速會產生強烈的重心瞬間後移,後移的同時車頭會稍有抬起,前輪和地面的附著力降低,當路面不平整時,前輪既是轉向輪又是驅動輪,因為兩側抓地力不同產生不確定方向盤猛拉的問題,其實這就是所說的「前驅車推頭」在汽車工程上,這就叫扭矩轉向。
前驅車的力矩多集中在前輪上會導致彎道加速時轉向不足,如果你想沿著道路開,車卻偏偏往路的外側走,而當推頭產生的時候把方向盤角度打到最大是駕駛員的本能,但這樣只會讓前輪徹底失去轉向力更不好控制,除了減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轉向和制動都由前輪承擔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在劇烈駕駛時,前輪的負擔太重,輪胎溫度不斷升高,導致前輪損耗過度和熱衰減。大家如果多觀察就會發現,一般車企的原廠車前驅車的馬力一般不會超過290匹馬力,這似乎就是一個分界線,超過這個界限就很難駕馭了。
後驅的優勢:
1.大家都熟知的運動性好,前輪負責轉向,後輪負責驅動,過彎的時候更自如,尤其是加著速過彎那種感覺是前驅車不具備的,這就是所說的駕駛樂趣。
2.發動機前置,驅動輪驅動裝置後置,車頭由於減少了驅動裝置降低了車頭的車重,使整個車的前後配重更均勻,也是提高車運動性的一種體現,可以更好的感知車的動作狀態並根據相應的狀況及時作出反應。
3.可操作性更高,如果做賽道圈速時,一輛車的極限是100km/h,如果開95km/h就會比別人慢很多很多,但是如果開到105km/h就要失控。前驅車就會產生推頭,除了減速過彎沒有更好的辦法。但是後驅車就可以在極限的邊緣加速使車尾向外甩動,這就是大家所稱的「甩尾」汽車工程上叫:轉向過度。可以通過駕駛員的技術靠打方向盤來保證速度的不丟失。這也是愛好駕駛的駕駛者更喜歡後驅車的原因。
當然後驅車也有缺點:
1.同樣配置級別大小的車,後驅車內的空間要明顯比前驅車內的空間要小,不僅僅是車內空間小,而且後排還有一個隆起的大鼓包來妥協中央傳動裝置。
2.如果是入門級民用轎車中小馬力的車型後驅形式犧牲掉了車內空間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本身定位就是家用實惠的車型其實後驅並沒有什麼優勢,很多用戶也不明白後驅帶來了什麼價值,反而在空間上還稍有劣勢。
3.在北方冰雪路面是後驅車的死穴。大家可能有點疑問,為什麼傳統路面附著力大的路面佔優勢,冰雪路面就不行了呢?後驅車前輪只是控制方向,當在雪地裡,後輪一但打滑,甩尾情況比較嚴重,哪怕是低速或是在靜止起步時,前驅車相當於拉著車走,前車輪承擔著轉向和驅動後輪發生打滑只要打好方向是比後驅車好控制很多的。如果生活在北方,後驅車還是有一些不便的。
最後說一說四驅:有一些車友可能覺得四驅是最完美的驅動形式,但是現代化工業產物任何產品都沒有完美的,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缺點,四驅結構也不例外,但是我們還是從優點開始聊:
1.冰雪路面,泥濘路面,交叉軸,爬坡,這都不用解釋了吧?我想大家都明白。
2.易於駕駛,現在這個動不動馬力就要600+的時代,大馬力後驅對於駕駛高手來說是一個喜愛的尤物,但對於駕駛技術沒有那麼好的駕駛者來說無疑四驅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四驅大大提高了抓地力,尤其是紮實的起步,和彎道中車身的姿態都會給駕駛者很強的信心,提高安全性。
四驅也有缺點:1.因為中央傳動裝置的存在,轎車後排的大鼓包還是存在,後排座三人的舒適性會有影響。
2.四輪驅動,傳動損耗肯定要高於前驅和後驅,從而油耗也會有不可避免的增加,而且整車裝配重量也會有增加。
3.同樣動力總成同樣馬力,即便是同樣重量的車型,在起步時四驅會瞬間拉開和後驅車的距離,但是一旦後驅車後輪不打滑,說白了就是站穩了速度提起來了,傳動消耗比四驅少一半的後驅車在120公裡以後會勢不可擋的超過四驅,而且會越來越快。
最後總結:其實任何驅動形式都有它的優勢和劣勢,我們只要知道自己的需求,從而選擇出最適合我們的形式就是最好的,不管是產品還是汽車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