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諱莫如深的「生命教育」,其實是孩子最需要知道的

2020-08-26 茗陽閣上的星星


只要一談起孩子的教育,估計許多家長都是這麼規劃的:


首先是學習,選一個好學校,考一個高分數;然後再培養幾項興趣愛好,等到20多歲了就趕緊結婚,前半輩子基本上就算完美了。



這樣看似全面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真的就可以過得好了嗎?


家長們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教育設想其實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幻想中,真實世界中孩子的教育遠比這個複雜。


一、真實世界需要的教育是什麼樣的?


要想搞清楚教育如何進行,要先搞清楚世界如何運轉。


國內著名教育專家沈祖芸在2019年曾提出過這樣的看法:世界不是按照領域來劃分的,而是圍繞挑戰組織起來的。



這句話很好的指出了「為什麼學得好的人卻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因為真實世界的世界是複雜的,一定不會按照專業領域來給你的人生出難題。


那些按照&34;的想法培養出來的孩子,註定是無法更好適應這個世界的。



《隱秘的角落》裡,朱朝陽的班主任曾在班會後找朱朝陽媽媽反應&34;。


大家還記得他媽媽的回答嗎?



而最後朱朝陽的一步步黑化,則是用事實在驗證一個道理:學習知識很重要,但在這個世界生存下去絕不是有了知識就足夠的。


你教他只關心學習,只管好自己,那孩子必然會變得自私、封閉;


你教他只能聽你的,凡事替他做決定,那孩子必然會變得怯懦、膽小;


你教他關係不重要,不能被別人帶壞,那孩子必然只能活在孤獨裡,心靈變得像沙漠一樣荒蕪,最後一步步走向深淵。


朱朝陽的媽媽看似培養出了一位「年級和班級第一名」,兒子不僅能做好學業,還能獨立生活,幾乎沒讓她操什麼心。


在他媽媽的眼中,朱朝陽所面臨的人生挑戰就只有一個:學習成績。除了這個之外,其他什麼都不重要,也無需關注。


事實上呢?她面臨的人生難題可就太多了。


先說這個離異的家庭。

控制欲極強的媽媽不僅把他生活的所有細節都定下了規矩,還時常面對面盯著他執行,稍有不如意就面露兇相。

離婚的老爸重新組建了家庭,不僅王瑤和妹妹對她極其冷漠,連很久才能見到一面的爸爸也懦弱的不敢當著女兒和現任妻子與兒子親近。

他在家庭中找不到歸屬感。

再說說他另一個重要圈子——學校。


班級學習最好,但為人孤僻,連分配到同一組打掃衛生的同學都不願意跟他一起做衛生,班級第二名的葉馳敏是少有會跟他說話的。


當嚴良和普普這兩個孤兒院來的人出現在他的生活中,哪怕一開始對他們百般防範,但畢竟因為那兩個人,朱朝陽第一次感受到了「沒有被遠離」的感覺——他還是交了他媽媽口中的那些最終拉著他一起犯罪的「壞小孩」。


家庭冷漠,學校孤獨,這才是朱朝陽的小世界面臨的真正的「挑戰」,也正是這兩個最大的挑戰,驅使著他犯下了「朱晶晶案」和「敲詐張東升案」——這已經不是小孩子頑皮的程度了,而是實實在在能危害生命的罪惡。


說「朱朝陽只需要學習好就行了」,只能說明朱朝陽媽媽才是真正活在幻想中的那個人。


二、危害生命的罪惡背後,往往都缺乏對生命的敬畏


每一位家長都會教導孩子&34;,但卻很少有家長會強調&34;。



這裡的危險,不僅僅是自身可能會遭受的危險,還包括自己可能對這個世界帶來的危險。


就像這兩天網絡上一直熱議的&34;的新聞,一位年齡稍大的藍衣女孩帶著另外兩位年紀稍小的女孩來到頂樓天台,還翻出安全護欄來到天台邊緣。


幸虧這一幕被住頂樓從窗戶那裡拍手機視頻的業主發現,趕緊救下她們並跑過去對她們進行批評教育。


誰都沒想到,這位年齡稍大的藍衣女孩沒有任何悔改之意,發現有人拍攝後只是要求這位業主&34;,溝通未果後竟然跑過來想強行奪走手機——這哪裡是想保護隱私?這分明就是想銷毀證據啊!



細思極恐的網友不禁感嘆:難道這是現實版的&34;嗎?


我之前曾寫過一篇文章,講的是成年人假借&34;來為自己的邪惡找藉口。


其實,會為內心邪惡找藉口的絕不僅僅只是成年人,假借&34;來犯下罪惡的孩子也絕不是不存在。


他們其實都有一個共同問題,那就是由於內心缺乏對於生命的敬畏,導致他們缺乏對別人痛苦的感知和同理心。



畢竟,當一個人的行為傷害到其他人時,正常心理的人會因為同理心,將這份痛苦投射到自己身上,繼而會因為自己感受到的痛苦而停止這份傷害,甚至會為這份傷害真誠道歉。


一個缺乏同理心的人,是感受不到對方的痛苦的,他們只能感受到自己在傷害別人時對別人的掌控感,以及&34;的邪惡成就感。


許多成年人能夠輕易識破社會中的虛偽和狡詐,卻看不透一個頂著孩童笑臉模樣的孩子——這就不是孩子的問題了,而是家長的&34;了。


三、學校之外,生命教育也是不可或缺


學校承擔著孩子教育的重要職責,但學校也不是萬能的。


作為家長,我們萬萬不能忽略「生命教育」對孩子的重要作用。


其一,個體和自我——建立自尊和邊界。



建立自尊和邊界的認識,這是生命教育的基礎。


奧地利著名教育專家蒙臺梭利曾提出&34;的概念,說的就是孩童一生下來,就會形成一個屬於自己的&34;,後天的成長過程其實都是在為這份&34;提供養分


如果你也接納這種說法,那就意味著,你需要接受一個事實——&34;。


受困於語言表達能力,一般孩子還不太能以大人的方式來說清楚&34;,但說不出來並不意味著他們不知道——就像你不知道&34;到底是怎麼產生的,但這並不影響你看電視


既然孩子比你更了解自己要什麼,接下來,家長在和孩子的相處中,應該就能做到一件事:尊重


而有了這份對孩子&34;的尊重,在平常生活中,就不能事事都替他們做,更不能事事都做決定,只需要在一些最關鍵的時候為他們做好輔助就足夠了。


當孩子感覺到,原來在某些事情上自己可以做決定,那家長與孩子之間的&34;便形成了。


在這個邊界內,孩子可以成為自己的國王而不會傷害到其他人,那他就很難會在現實中走入極端。


其二,走進關係——學會與人相處。


人際關係,是每個活在這世界上的人的必修課。


即使是孩子,他的圈子裡面也處處透露著相處的學問。


我發現一個現象:一個和其他小朋友相處不好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也大多處不好人際關係,而且家庭內部的關係相處的也不會很好。


孩子天然會把父母當做人生中的老師,來模仿他們與外界相處的方式。


但人不可能一輩子都活在家庭裡,成年後必然是要走上社會,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的。


那怎麼才能與人相處的更好?


這裡有一個誤區:為了幫助孩子,父母會教他們怎麼&34;。


著名心理專家武志紅對於&34;看法,我覺得會很有幫助。


他把關係分為&34;、&34;和&34;。


簡單來說,&34;主要說的是自己與自我和內心的相處,而&34;和&34;則代表著我們與廣闊世界的廣泛交流。


最理想的狀況是,當自己處在&34;中時,能夠建立基本的自尊和界限。


當自己處在二元關係&34;三元關係&34;什麼都想自己扛&34;每一步都按照原定計劃&34;躬身入局者&34;自己經營好人生的能力&39;

相關焦點

  • 孩子問「媽媽,我是從哪來的」該如何回應,千萬不要諱莫如深
    有關生與死,成年人之間交流尚且小心翼翼,而在面對孩子這類問題發問的時候更是諱莫如深,比如孩子在問「媽媽,我是從哪來的。」這一問題的時候,又或者家中長輩去世了,大人只會和孩子說,老人家走了,而「走了就不會回來了」的道理卻要留給孩子自己去體會。其實和性知識教育一樣,家長在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問題上也存在不足。
  • 白巖松說:中國人最缺死亡教育!愛孩子,請給他上一堂死亡教育課
    每當小孩子說了這類不吉祥的詞彙時,大人都會用一種諱莫如深的態度告訴孩子,以後不要說這麼不積極的話,然後仿佛害怕暗中有人聽到一樣補充一句「百無禁忌百無禁忌」。就好像人不說,死亡就不會找上門一樣。要給孩子上死亡教育課,家長首先就要擺脫原本固有的觀念,不要讓死亡成為一個不能提及的話題。上面也說了,中國人會因為習俗的問題而害怕提及死亡的事情,但是我們又都明白,死亡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即便古代時人們稱呼皇上為「萬歲」,那他就真的能活那麼久嗎?不可能的。我們要給孩子開展死亡教育,就不能讓死亡成為一個禁忌的詞彙。
  • 孩子面前「死亡」不必諱莫如深
    怎樣用恰當的形式來展示人生的重要一環,將是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對孩子們最寶貴的禮物。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於死亡話題的諱言,常常以「不幸」來迴避。但最近,江蘇常州一家幼兒園卻反其道而行,與小朋友一起為小蟲子「辦喪事」,對小朋友進行了一次關於死亡的教育,園長表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小傢伙們在挖坑埋葬小皮球蟲》,圖據紫牛新聞。
  • 孩子成長路上,最需要補課的是死亡教育,因為它教會孩子熱愛生命
    兒童專家表示:在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生老病死是他們必須面對的重大人生問題,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答案。死亡教育, 是讓孩子明白:不要遺忘我們的英雄,讓他們一直活在我們的心中。同時,珍惜當下,把英雄們的奉獻精神傳遞下去。2,不理解死亡的安全教育,是蒼白無力的白巖松曾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 中國人最缺的三種教育:性教育、愛的教育、死亡教育
    中國人最缺的三種教育:性教育、愛的教育、死亡教育看到這個標題,大家也許會感同身受,目前的教育只能說是知識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靈魂的教育,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說一說這三個教育,好好地聊一聊它們是怎麼影響我們?
  • 生命教育繪本推薦,讓孩子了解生命的意義
    冒昧在這裡推薦幾本有關生命教育的繪本,希望我們的孩子,希望讀到這些繪本的每一個朋友,都能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同時也希望可以撫慰你,死亡真的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自然過程。也是我們家長應該正確引導給孩子的生命教育。
  • 生命教育:父母和孩子的必修課
    其實,死亡本來就是無法逃避的話題,而且死亡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很多家長不敢和孩子正常討論死亡問題,目的在保護孩子,事實上卻剝奪了孩子對這件事正確認知的權利。死亡教育不僅是孩子應該學習的,更是需要家長勇敢去面對的。當親朋好友離世的時候,不要刻意隱瞞,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 「諱莫如深」的故事
    春秋時的魯國上曾有一段最亂、最複雜的時間。魯莊公在位的時候,有好多的妃子,也有不少的兒子,但是魯莊公卻沒有認定哪個兒子可以繼承王位。魯莊公後來得了重病,病入膏肓,眼看就要不行了。這時魯莊公才想起立儲的問題來,覺得這是個大事,需要儘早解決,起碼在他活著的時候必須解決。
  • 我們最缺乏的死亡教育到底是什麼?
    實則不然,「死亡教育」在3月份就已經被人大代表提出,強烈建議國人應該接受「死亡教育」,這是中國孩子最缺乏的一課,然而並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正如白巖松所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儘管在朋友圈中見到了很多人在說「死亡教育」,卻很少有人能真的給下一代上這堂課。
  • 不可或缺的死亡教育:暖心繪本推薦,教育孩子理解生命珍惜身邊人
    白巖松也曾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其實現在有很多國家在孩子幼年時,就會對他們進行死亡教育,從來不曾避諱這一話題,讓孩子真正地理解生命,懂得享受生活。正逢疫情特殊時期,諸多家庭遭遇生離死別,小助手特意整理了幾本關於「死亡教育」的動畫繪本,幫助孩子們理解人世間的愛,珍惜當下,善待周遭親人~(題材溫馨感人,幼兒階段的孩子也更易接受)《爺爺變成了幽靈》愛娃·艾瑞克松/繪豆瓣評分:9.3艾斯本最喜歡的人是爺爺霍爾格,可是爺爺突發心臟病而死。艾斯本傷心極了,哭個不停。
  • 我們欠孩子一堂生命教育課
    孩子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哄了好半天也沒哄住。我該怎麼跟孩子解釋「死亡」?我也犯難了。中國人「怕死」俗語說:好死不如賴活。一句話簡單精闢指出人對於活的執念,這是一種生存本能。正是由於這種生存的絕對信念,對於死亡,我們一直諱莫如深。孩提時, 我的印象裡認為人是不會死的,那時我也8歲大小。
  • 徐靜蕾朗讀聽哭董卿:這兩個字,是孩子最缺少的教育
    漢文化裡,一直對死亡諱莫如深。我們的教育裡,也缺少死亡這一課。可是讓孩子理解死亡,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理解人世間的愛。白巖松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一次愛的教育在歐美國家,死亡教育已經普及了近百年。甚至,還是美國學生的一門必修課。
  • 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卻堅持給孩子最殘酷的生命教育
    但最近在安徒生的出生地Odense,卻上演了一出讓全球家長驚訝不已的「殘酷」的生命教育課。打破孩子象牙塔的「奇葩」動物園動物園的生物學家Nina Collatz Christensen形容,孩子們都被迷住了,有孩子把自己的小手跟獅子的爪子比較,不過,也有少數孩子退縮,「孩子們靠近解剖桌,即使氣味濃烈,都無阻他們專注觀察整個過程。沒有人投訴,覺得難受的孩子會離場。」孩子們需要知道,解剖動物「是不會聞到花香的」
  • 【教育反思】教育,就是幫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命方式」
    但是,我又覺得,生活方式,在這裡,其實是輕了。我所理解的教育,應該稱之為:生命方式。就是選擇哪一種方式,度過自己的生命。 孩子渴了,餓了,悲傷了,快樂了,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同樣的,孩子的生命裡,最需要什麼,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 北大教授何懷宏:今天,我們如何與孩子談論生命與死亡?
    其實人類的歷史並不很長,可能只有幾百萬年,人類的文明史其實只有一萬年,也就是從農業文明開始。我們到現在都不能確認,在距離數萬光年的星球上,是否存在著跟我們一樣的覺得自己很智慧的生物。我們知道,地球上人類的進化,在這一萬多年,尤其是工業革命後,有一個突飛猛進的進步。個體的生命,能延續到現在都很不容易。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其實都經歷了我們知道的或不知道的各種風險。
  • 關於「生命、死亡」的教育,這五件事必須儘早讓孩子知道
    我很好奇小傢伙為什麼突然這麼問,這時孩子爺爺說,在孩子放學的時間段孩子班裡有個老人獨自去接孩子,不知道是因為天氣原因,還是身體原因,老人突然暈倒在學校門口,保安和老師們撥打了120急救電話,並做了急救措施,但遺憾的是最終也沒能挽救回老人的生命...
  • 「植」一個生命 給孩子最直觀的生命教育
    孩子們對生命的概念也似懂非懂但災難帶來的不僅僅只有恐懼也蘊含著一次成長的機會不如從栽種一棵綠植開始讓孩子們見證一個生命的成長感悟生命的含義懂得生命的珍貴DIY花盆利用易拉罐、各式酒瓶、洗衣液桶、椰子殼、蛋殼等等材料製成花盆
  • 中國人談死色變,5大發達國家幼兒園如何進行生命教育?
    問了好幾遍都沒告訴我,我到現在還迷迷糊糊的……爸爸說這個問題太深奧了,等長大以後再說……我們中國人總擔心孩子還小,和孩子談論「死亡」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所以迴避這個問題。2在國外,生命教育是重要的課題,很多國家很早就把生命教育搬上了課堂:1.英國:關愛生命從小動物開始在英國人眼裡,尊重生命是最基本的素養。他們會在教育中給孩子灌輸這樣的一個理念:除了人類之外,所有的生命都應該被尊重,都應該心懷愛心和責任感。
  • 給孩子的生命教育繪本
    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他可能不小心摔倒了,正擔心著,誰知道接下來他說:「因為我看到地上有好多的螞蟻,它們那麼小,我走的快了,一不小心就會踩到它們。」「嗯,那你可以走慢點。」孩子聽了,臉上露出快樂的表情,好像得到了莫大的鼓勵。不知你們發現沒有,和孩子在一起久了,身為大人的我們很容易被感動,因為他們對待生命的方式是那麼真誠而善良。
  • 孩子需要教育,老年人需要保健,中年人最需要的你知道是什麼嗎?
    孩子需要教育,老年人需要保健,中年人最需要的你知道是什麼嗎?文/小作家起跑線現在,在廣闊的知識產業和市場海洋裡,什麼最熱門,最引人注目?自然是各式各樣花樣繁多的教育類產品了。專門輔導語數外的課外輔導班,各類作文培訓班,各類智商情商腦開發,各類舞蹈唱歌音樂繪畫書法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琵琶古箏相聲主持人口才特長班,線下班網絡班學習群打卡圈,有熱門教育產品的地方,就少不了孩子,尤其是中小學生的忙碌身影。其實,大多數教育產品,並不是孩子內心需要的,而是家長覺得有用,給予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