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談起孩子的教育,估計許多家長都是這麼規劃的:
首先是學習,選一個好學校,考一個高分數;然後再培養幾項興趣愛好,等到20多歲了就趕緊結婚,前半輩子基本上就算完美了。
這樣看似全面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真的就可以過得好了嗎?
家長們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教育設想其實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幻想中,真實世界中孩子的教育遠比這個複雜。
要想搞清楚教育如何進行,要先搞清楚世界如何運轉。
國內著名教育專家沈祖芸在2019年曾提出過這樣的看法:世界不是按照領域來劃分的,而是圍繞挑戰組織起來的。
這句話很好的指出了「為什麼學得好的人卻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因為真實世界的世界是複雜的,一定不會按照專業領域來給你的人生出難題。
那些按照&34;的想法培養出來的孩子,註定是無法更好適應這個世界的。
《隱秘的角落》裡,朱朝陽的班主任曾在班會後找朱朝陽媽媽反應&34;。
大家還記得他媽媽的回答嗎?
而最後朱朝陽的一步步黑化,則是用事實在驗證一個道理:學習知識很重要,但在這個世界生存下去絕不是有了知識就足夠的。
你教他只關心學習,只管好自己,那孩子必然會變得自私、封閉;
你教他只能聽你的,凡事替他做決定,那孩子必然會變得怯懦、膽小;
你教他關係不重要,不能被別人帶壞,那孩子必然只能活在孤獨裡,心靈變得像沙漠一樣荒蕪,最後一步步走向深淵。
朱朝陽的媽媽看似培養出了一位「年級和班級第一名」,兒子不僅能做好學業,還能獨立生活,幾乎沒讓她操什麼心。
在他媽媽的眼中,朱朝陽所面臨的人生挑戰就只有一個:學習成績。除了這個之外,其他什麼都不重要,也無需關注。
事實上呢?她面臨的人生難題可就太多了。
先說這個離異的家庭。
控制欲極強的媽媽不僅把他生活的所有細節都定下了規矩,還時常面對面盯著他執行,稍有不如意就面露兇相。
離婚的老爸重新組建了家庭,不僅王瑤和妹妹對她極其冷漠,連很久才能見到一面的爸爸也懦弱的不敢當著女兒和現任妻子與兒子親近。
他在家庭中找不到歸屬感。
再說說他另一個重要圈子——學校。
班級學習最好,但為人孤僻,連分配到同一組打掃衛生的同學都不願意跟他一起做衛生,班級第二名的葉馳敏是少有會跟他說話的。
當嚴良和普普這兩個孤兒院來的人出現在他的生活中,哪怕一開始對他們百般防範,但畢竟因為那兩個人,朱朝陽第一次感受到了「沒有被遠離」的感覺——他還是交了他媽媽口中的那些最終拉著他一起犯罪的「壞小孩」。
家庭冷漠,學校孤獨,這才是朱朝陽的小世界面臨的真正的「挑戰」,也正是這兩個最大的挑戰,驅使著他犯下了「朱晶晶案」和「敲詐張東升案」——這已經不是小孩子頑皮的程度了,而是實實在在能危害生命的罪惡。
說「朱朝陽只需要學習好就行了」,只能說明朱朝陽媽媽才是真正活在幻想中的那個人。
每一位家長都會教導孩子&34;,但卻很少有家長會強調&34;。
這裡的危險,不僅僅是自身可能會遭受的危險,還包括自己可能對這個世界帶來的危險。
就像這兩天網絡上一直熱議的&34;的新聞,一位年齡稍大的藍衣女孩帶著另外兩位年紀稍小的女孩來到頂樓天台,還翻出安全護欄來到天台邊緣。
幸虧這一幕被住頂樓從窗戶那裡拍手機視頻的業主發現,趕緊救下她們並跑過去對她們進行批評教育。
誰都沒想到,這位年齡稍大的藍衣女孩沒有任何悔改之意,發現有人拍攝後只是要求這位業主&34;,溝通未果後竟然跑過來想強行奪走手機——這哪裡是想保護隱私?這分明就是想銷毀證據啊!
細思極恐的網友不禁感嘆:難道這是現實版的&34;嗎?
我之前曾寫過一篇文章,講的是成年人假借&34;來為自己的邪惡找藉口。
其實,會為內心邪惡找藉口的絕不僅僅只是成年人,假借&34;來犯下罪惡的孩子也絕不是不存在。
他們其實都有一個共同問題,那就是由於內心缺乏對於生命的敬畏,導致他們缺乏對別人痛苦的感知和同理心。
畢竟,當一個人的行為傷害到其他人時,正常心理的人會因為同理心,將這份痛苦投射到自己身上,繼而會因為自己感受到的痛苦而停止這份傷害,甚至會為這份傷害真誠道歉。
但一個缺乏同理心的人,是感受不到對方的痛苦的,他們只能感受到自己在傷害別人時對別人的掌控感,以及&34;的邪惡成就感。
許多成年人能夠輕易識破社會中的虛偽和狡詐,卻看不透一個頂著孩童笑臉模樣的孩子——這就不是孩子的問題了,而是家長的&34;了。
學校承擔著孩子教育的重要職責,但學校也不是萬能的。
作為家長,我們萬萬不能忽略「生命教育」對孩子的重要作用。
其一,個體和自我——建立自尊和邊界。
建立自尊和邊界的認識,這是生命教育的基礎。
奧地利著名教育專家蒙臺梭利曾提出&34;的概念,說的就是孩童一生下來,就會形成一個屬於自己的&34;,後天的成長過程其實都是在為這份&34;提供養分。
如果你也接納這種說法,那就意味著,你需要接受一個事實——&34;。
受困於語言表達能力,一般孩子還不太能以大人的方式來說清楚&34;,但說不出來並不意味著他們不知道——就像你不知道&34;到底是怎麼產生的,但這並不影響你看電視。
既然孩子比你更了解自己要什麼,接下來,家長在和孩子的相處中,應該就能做到一件事:尊重。
而有了這份對孩子&34;的尊重,在平常生活中,就不能事事都替他們做,更不能事事都做決定,只需要在一些最關鍵的時候為他們做好輔助就足夠了。
當孩子感覺到,原來在某些事情上自己可以做決定,那家長與孩子之間的&34;便形成了。
在這個邊界內,孩子可以成為自己的國王而不會傷害到其他人,那他就很難會在現實中走入極端。
其二,走進關係——學會與人相處。
人際關係,是每個活在這世界上的人的必修課。
即使是孩子,他的圈子裡面也處處透露著相處的學問。
我發現一個現象:一個和其他小朋友相處不好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也大多處不好人際關係,而且家庭內部的關係相處的也不會很好。
孩子天然會把父母當做人生中的老師,來模仿他們與外界相處的方式。
但人不可能一輩子都活在家庭裡,成年後必然是要走上社會,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的。
那怎麼才能與人相處的更好?
這裡有一個誤區:為了幫助孩子,父母會教他們怎麼&34;。
著名心理專家武志紅對於&34;看法,我覺得會很有幫助。
他把關係分為&34;、&34;和&34;。
簡單來說,&34;主要說的是自己與自我和內心的相處,而&34;和&34;則代表著我們與廣闊世界的廣泛交流。
最理想的狀況是,當自己處在&34;中時,能夠建立基本的自尊和界限。
當自己處在二元關係&34;三元關係&34;什麼都想自己扛&34;每一步都按照原定計劃&34;躬身入局者&34;自己經營好人生的能力&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