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網 沈建緣/文日前,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李丹在接受經濟觀察網專訪時坦承,「在過去一段時間,資本市場集中出現了較為典型的審計失敗的案例和對審計行業質量的質疑。我們認為,當前會計師事務所不但不應當捨本逐末地弱化審計業務功能,相反應該旗幟鮮明地提出牢記審計初心,堅持將高質量的審計服務作為執業核心,有效回應市場、投資者和監管層的期待。」
當前,在一系列企業財務造假醜聞後,審計行業的公信力備受關注。
在國務院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國發[2020]14號文)指出,要健全中介機構執業規則體系,明確上市公司與各類中介機構的職責邊界,壓實中介機構責任;相關中介機構則要嚴格履行核查驗證、專業把關等法定職責。
雖然會計審計行業是一個擁有170多年歷史的傳統行業,但跟所有行業一樣,專業服務的傳統領域在時代變遷中同樣面臨巨大變革。一方面是自身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的壓力,另一方面是基於自身轉型從單一審計業務轉向為客戶提供多元化服務的挑戰。
在近日發表的名為《堅守審計初心,助力上市公司質量提升》的署名文章中,李丹表示,「獨立性是審計專業機構的靈魂。獨立性要求看似一道坎,在某些領域限制了會計師事務所拓展業務的範圍,還要求會計師事務所採取額外的控制流程和措施,提高了運營成本,但審計師不妨把獨立性要求當作一面鏡子,提醒自己職業操守的高標準、嚴要求,時刻把執業質量與資本市場公眾利益放在首位。」
從實質上和形式上保持獨立性,不因任何利害關係影響客觀性,這是資本市場對會計師事務所執行審計業務的紅線要求。對此李丹認為,會計師事務所在承接審計業務時,應當從事務所整體質控層面和具體業務層面採取有力措施,確保事務所和項目組的獨立性。
「會計師事務所在向審計客戶提供諮詢業務前,需要審慎評估對審計獨立性產生的影響,包括在單個項目或者單個客戶的層面、以及事務所的發展戰略、業務拓展、市場定位層面,比如非審計業務的收入佔比、為審計客戶提供諮詢服務的決策機制、在審計業務與非審計業務之間的資源分配是否合理等等。」 他說。
對於如何切實提升審計質量,李丹認為,除了加強事務所的一體化管理、人才培養及信息化建設外,還可以從行業的體制機制建設方面考慮以下三點建議。
首先是提升事務所的質量控制團隊在重大事項上的決策地位,包括重大風險項目的承接和出具審計報告過程中的一票否決權,切實解決行業中存在的業務發展與質控失衡的問題。
其次是優化合伙人分配機制,變事務所合伙人「單打獨鬥」為「共擔風險、共保質量、共享收益」的合夥模式。
三是監管機構建立和公示行業質量評價體系,建立黑名單制,並引導企業在會計師事務所招標輪換中樹立「重質量、輕價格」的良性風氣。這亟需行業和監管部門共同協作,建立一個客觀、透明的審計質量評價體系,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出現。
今年,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再次推出了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體系,替代此前幾年按收入規模進行排名的方式。其中處理處罰的分值比重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這是行業引導質量導向的重大舉措。普華永道自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實行收入或綜合評價排名以來,已連續17年名列第一。
「如今審計過程中核查的企業基礎數據大多是企業採用的信息系統自動產生的業財數據,如果審計師沒有能力核查這些底層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那麼審計質量就無法保證。」 李丹表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審計行業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查查帳」,而需要運用信息系統審計的技術能力,實現審計行業的數位化轉型。此前,普華永道曾發布報告,未來幾十年,數位化轉型將極大影響各個行業的發展模式,對其自身亦是如此。
今年第三屆進博會期間,普華永道發布了包括《建立平衡的數據資產生態體系白皮書》、《保險行業數位化轉型研究報告》和《2020年數位化汽車報告》在內的多個行業報告。多項專業服務與數位化產品涵蓋新城市新基建、全球資本市場、政企創新轉型、雙循環機遇、全球跨境布局、體育大健康等熱點領域。對普華永道來說,數位化賦能轉型和數據分析及增值等創新服務正越來越受到市場歡迎。
| 訪談 |
經濟觀察網:如何看待過去一段時間因為審計失敗的案例給這個行業帶來的質疑?
李丹:前一段時間資本市場的確出現了個別審計失敗案例,引起了市場、監管機構等對我們行業質量的關注。對此,政府及監管機構高度重視,重申對資本市場企業財務造假行為的「零容忍」;壓實中介機構的責任,加大事中、事後的監管和專項檢查力度;加大從業人員的會計準則、審計準則等專業知識培訓;還通過開發及試行電子銀行函證、加強審計信息化建設等科技手段推動審計質量提升。
審計師是資本市場的看門人,是專業人士。審計師需要擁有的專業素養除了會計、審計專業知識與技能外,還包括要牢記社會責任,展現專業人士應有的「風骨」——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專業人士從業的一個特點就是並非以逐利為全部目標。審計報告有一定的社會公共產品的屬性,報告的使用者不僅包括被審計企業、還包括資本市場的投資人、監管機構等。所以,每個審計從業人員應該具備社會責任意識,審計行業需要進一步弘揚專業匠心和風骨,提升行業質量,贏得市場各方的信任和尊重,這對審計行業以及資本市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都很重要。
經濟觀察網:在你看來,為什麼14號文在這樣大背景下發布顯得如此重要?
李丹:國務院最近發布的《14號文》指出,要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中介機構要發揮重要作用,同時要壓實中介機構的責任。我對此非常認同。10月底,國務院金融委員會也提出,將全面推廣註冊制,健全退市機制,增加企業直接融資的比例,助推實體經濟的發展。在黨和政府全面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審計行業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而審計質量將成為行業贏得社會公信力的關鍵。
可以說,14號文不僅部署了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加大支持實體經濟,推動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良性循環發展;也為審計行業等中介機構的正本清源、健康發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是中介機構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領航燈。
經濟觀察網:在普華永道內部,怎麼把「風骨」這麼虛化的概念變成實實在在的行動?
李丹:在普華永道,我們堅持始終如一的高質量專業服務,尤其注重以下幾點:打造質量為本的企業文化,始終將質量放在業務發展的第一位;樹立正確的高層基調,領導幹部以身作則發揮榜樣作用,帶頭踐行和倡導企業使命和價值,自上往下將企業文化傳播到事務所的各個方面;建立清晰的戰略方向、強有力的質量控制體系和業績考評規則。
舉例來說,普華永道的合伙人業績考評機制中,服務質量永遠放在考評的第一位。一個合伙人的年度對外服務收入再高,一旦出現重大服務質量問題,整體業績考評就不及格,直接影響該合伙人的個人收入。
經濟觀察網:你認為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能力重要還是品德重要?
李丹:品德和能力兩者都重要。品德是基礎,審計行業最重視誠信和獨立性,是行業贏得市場的信任和尊重的基石;而能力體現出專業水準,尤其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展現專業水準辨識度的最好標準。如今,審計行業非常重視人才培養,財政部、註冊會計師協會等一直在推動行業高端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尤其注重人才的信息化、多元化和國際化發展,為著力構建行業發展新格局,提升行業價值,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記者:創造價值的過程當中,審計行業還需要什麼樣的能力?
李丹:審計服務除了要確保被審計企業財務報告的真實、公允及信息披露合規外,還要利用審計過程中獲得的信息為企業創造價值。尤其在現代審計過程中,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普及。隨著被審計企業在生產、服務運營中開始利用5G、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形態, 審計行業必須保持自身與時俱進,加快信息化建設和數位化轉型,以確保專業服務的勝任能力和價值相關性,同時要利用數據分析手段為企業提供更深入的管理建議和行業洞察。
普華永道非常重視智能化、數位化轉型升級,在內部推廣數位化轉型升級時尤其注重以下三個方面的有機結合:第一是研發審計自動化技術和數位化工具;第二是培訓審計從業人員的數位化技能;第三是利用數據分析能力總結和提升行業經驗。我們發現,這三個方面的有機結合不僅能提升審計效率,確保審計質量,而且能著力提升審計價值。普華永道在全球和中國市場都投入了巨資開啟「數位化智能轉型之路」。原因很簡單,這是會計審計行業不斷進步的必由之路,我們需要有自我顛覆的勇氣和決心。畢竟,時不我待,未來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