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技能,考高級健康管理師,諮詢辛杏林學院靈芝老師
微信:13556104701 電話:19925694370
第十六章 因人養生根據年齡、性別、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攝生保健方法,即是因人養生。
人類本身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於不同的種族,而且存在於個體之間。不同的個體可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對疾病的易感性也不相同。這就要求我們在養生的過程中,應當以辨證思想為指導,因人施養,才能有益於機體的身心健康,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
第一節 胎孕保健胎孕保健是指從受孕至分娩這段時間,為促進胎兒智力和體質的良好發育所採取的一系列有利於孕婦和胎兒身心健康的保健措施。即古人所講的養胎、護胎的全部內容。
明代醫家萬全於《婦女秘科》中說:「婦女受胎之後最宜調飲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純和平之氣,以養其胎,則胎元完固,生子無疾」。胎嬰在腹,依賴母體臟腑精血營養而生長發育,孕婦的健康狀況直接影響胎兒的發育、稟賦及其一生的健康和壽命。必須注重胎孕保健,如若保養不慎,可致胎痿不長、流產,或使孕婦多病,胎兒稟賦異常,往往產生先天性疾患、先天性畸形。
一、胎教
胎教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胎教是指胎孕保健的全部內容;狹義胎教是指孕婦在胎、孕、產全過程中,加強精神品德的修養,怡情養性,為孕婦創造一個舒適愉快的環境與心境,給胎兒以良好的影響,促進胎兒的智力發育。嚴格地講,胎教不同於養胎護胎,而以養神益智為務,這裡是講狹義胎教。
(一)端心正坐
孕婦要加強思想品德的修養,培養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心靈。要專心致志地工作和學習,去贏得事業的成功和快樂。要胸懷開闊,樂觀豁達,無私心雜念,不患得患失。生活上知足,待人寬厚,助人為樂,處事無妒忌之心,言行舉止端莊大方,做到「坐無邪席,立無偏倚,行無邪徑,目無邪機,口無邪言」(《諸病源候論·婦人妊娠病諸候上》)。如此,胎兒稟氣純正,有助於良好氣質與性格特徵的形成。
(二)怡情養性
《葉氏竹林女科》認為,「寧靜即是胎教」。要求孕婦遇事冷靜,使心靜於內,慮謐於中,做到「無悲哀思慮驚動」(徐之才《逐月養胎法》),不為七情所傷,摒棄孤獨、憂傷和煩惱,始終保持穩定樂觀的情緒。如此,可使孕婦氣血和順,胎元調固,有利於胎兒的生長發育。孕婦可適當地參加文體活動,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和愛好,以豐富自己的生活,通過琴棋書畫、誦讀詩歌及旅遊等途徑陶冶情性。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胎兒生長發育需要的營養和氧氣,是母親血液通過胎盤供給的,母親情緒變化會影響激素分泌和血液的化學成分。積極的情緒會使血液中增加有利於胎兒健康發育的化學物質,而消極的情緒則會使血液中增加有害於胎兒神經系統和其他組織的物質。在孕期,母親的情緒過度緊張,會使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過多,引起胎兒發育畸形。據臨床觀察,孕婦的情緒狀態對妊娠和胎兒的活動、發育有很大影響。母親心平氣和則胎動規
律,情緒過於緊張或焦慮則胎動劇烈,這樣的胎兒出生後也往往多動,容易激怒,好哭鬧,甚至影響餵奶和睡眠。重慶醫學院曾對兒童多動症進行調查,發現這些兒童在胚胎期,其母親都曾有較大的情緒波動和心理困擾的過程。由於情緒變化與大腦皮層邊緣系統、植物神經系統都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對胎兒會產生廣泛的影響。
(三)近美好避邪惡
《諸病源候論》提出,孕婦宜「數視白璧美玉著孔雀」,多接觸美好的事物,使秀氣入胎,勿「令見傴僂侏儒醜惡形人及猿猴之類」,迴避淫邪、行兇、醜陋等不良刺激。
(四)及時的胎兒訓練
孕婦應在胎兒感覺系統機能發展的最佳期,及時對胎兒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感覺功能與動作訓練,以促進各種感官與腦的信息渠道形成穩定的聯繫,有助於出生嬰兒智力與行為的發展。
1、聽覺訓練 妊娠中期,胎兒中耳發育完成,前庭系統的發展是在嬰兒出生之前。因此,應當從訓練胎兒的聽覺入手。孕婦可以從妊娠的第13周開始,堅持有計劃地對胎兒說話、誦讀詩歌,為其高歌或放錄音磁帶,讓胎兒聽悠揚動聽的樂曲或歌曲,可以喚起孩於的注意力。此外,母親與別人的談笑聲、林間鳥語、昆蟲啼鳴及潺潺的流水聲,都是促進胎兒聽覺和神經系統發展的良好信息。研究發現,孕婦多聽輕快悅耳的音樂,胎兒躁動減少,生長發育良好;如果孕婦經常聽嘈雜震耳的搖滾樂,會使胎兒躁動增加。
2、撫摩動作訓練 孕婦躺在床上,雙手放在腹部,用手指輕輕地壓撫胎兒,胎兒便出現蠕動。此法於睡前施行較好,懷孕末期尤為必要,但有早期宮縮的孕婦忌用此法。該法可激發胎兒運動的積極性,使站立行走早於未受過訓練的嬰兒。
巢元方指出,胎教實為「外象而內感」。認為孕婦的言談舉止、所見所聞及喜惡愛好會通過一定的途徑對胎兒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現代醫學認為這種作用是通過胎兒神經系統完成的,神經系統和大腦的發育主要是在人的成長期,其中以胎兒期和乳嬰期尤為關鍵。胎兒壓覺、觸覺等受體,自懷孕10周後即已發生並有其功能,胎兒對音響反應大約在懷孕20周前後即已發生,耳、目和感覺在出生前已漸趨完善。這使胎兒能對外界豐富的信息刺激及其孕婦的生理、心理變化做出敏銳的感覺,觸覺、聽覺尤其敏感,這正是胎教的生理學依據。實際上,胎教是在胎兒神經系統形成過程中所採取的培育手段,也是嬰兒早期教育的發端。
二、飲食調攝
調節孕婦飲食,目的在於滋生氣血,使胎兒化育有源,並為分娩、哺乳打下基礎。孕婦的飲食當以新鮮清淡、富有營養、易於消化、饑飽適中力原則,又當謹慎忌宜。而且,在不同階段有不同要求。
孕早期(自受孕至妊娠3月),胎兒發育緩慢,加上妊娠反應,飲食宜少而精。孕婦可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食品及略帶酸味的開胃之品,以新鮮蔬菜瓜果為佳,忌食腥辣刺激之品,以免加重惡阻。
孕中期(妊娠4~7月),胎兒增長加快,孕婦宜攝食富有蛋白質、鈣、磷的食品。稻穀、豆類及肉魚蛋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含於蛋黃、乳類、蝦皮、動物骨骼及綠葉蔬菜中,磷存在於黃豆、雞肉、羊肉中。食用這些食品,可以生肌壯骨、益髓補腦,有助於胎兒發育。
中晚期(妊娠8~10月),胎兒生長發育特別迅速,又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刻,要儲存的營養也特別多,孕婦應多吃優質蛋白,注意動物蛋白與植物蛋白的搭配食用,少吃鹽和鹼性食物,防止水腫。
孕婦當忌食辣椒、胡椒等刺激性食物、螃蟹等易過敏之食物以及獐兔野味,宜戒菸酒,勿飲濃茶。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孕婦嗜好菸酒,有可能出現畸胎和先天性疾病,還有可能造成流產、早產、死胎,出生嬰兒智力低下和發育不良。
三、謹慎起居
婦女懷孕以後,氣血聚於衝任養胎,衛外功能低下,易為外邪乘襲致病。邪氣迫傷於胎,可致各種胎病,甚則流產。因此要謹慎起居,科學地安排作息時間,早起早睡,規律地工作、學習與生活。要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增減衣衫,以避寒暑。孕婦的生活環境宜幽靜雅致,有利於穩定孕婦的情緒,使胎兒能安其所居。
胎損常起於動作不慎。《產孕集》提出:孕婦「毋登高,毋用力,毋疾行,毋側坐,毋曲腰,毋跛倚、毋高處取物,毋向非常處大小便,毋久立久坐,毋久臥、毋犯寒熱」。此外,還應謹防碰撞腹部,避免接觸鉛、汞、苯、砷等有害物質和放射線輻射,不宜經常往來於公共場所,以防患傳染病,導致傷胎或流產。
孕婦應保持二便通暢。要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多喝水,多吃含纖維素多的新鮮蔬菜及瓜果。若便秘仍不得緩解或排尿困難,應及時去醫院治療。
四、勞逸適度
《產孕集》提出,孕婦應勞逸適度,「不可過逸,逸則氣滯,不可過勞,勞則氣衰」。適當運動可促進孕婦和胎兒的血循環,有利於胎兒發育,也有利於分娩順利進行。過勞則動傷氣血,對胎元不利,過逸則氣滯,也不利於胎兒發育。在妊娠的不同階段,勞逸的安排有所不同。
孕早期,由於妊娠反應胃納差,應「不為力事」、「無太疲勞」(徐之才《逐月養胎法》)。只可作一般的家務勞動,切勿搬抬、舉重。晚間操作、重體力勞動均不適宜,也不宜長途顛簸,應常出戶外散步,呼吸新鮮空氣,接受陽光。
妊娠中期,不可過於安逸,應從事一定的體力勞動和適量的運動,如太極拳、氣功、旅遊等,有利於消化和睡眠,但應避免騎馬,騎自行車、遊泳、賽跑等劇烈運動。
妊娠後期,應當以逸為主,但不宜久臥貪睡,可常散步,作適當地活動,俟時而生。
孕婦要有充足的睡眠,每晚應保證8小時的睡眠時間,到了妊娠後期,每日中午應臥床休息1小時。臨產前數周,應再增加睡眠時間,睡姿宜取左側臥。
五、講衛生寬衣著
孕婦宜常洗澡,勤換衣褲,保持皮膚清潔。提倡淋浴,水溫要適當。避免坐盆沐浴,以免髒水灌入陰道,引起感染。此外,每日須清洗外陰。懷孕六個月後要經常擦洗乳頭,預防產後哺乳時乳頭凹陷,宜常用手將乳頭向外牽拉。每日早晚要刷牙,條件許可者,每餐後都刷牙,以免口腔感染及牙齒疾病而引起產後感染。
孕婦的居室宜勤打掃,保持清潔和空氣流通。
孕婦的衣著宜輕鬆寬大舒適,不要緊束胸部和腰部,以免影響氣血運行和胎兒發育。穿鞋應大小合適,鞋底宜厚不宜硬,忌穿高跟鞋。
六、戒房事
《幼幼集成·保產論》提出:「古者婦人懷孕,即居側室,與夫異寢,以淫慾最當所禁」。主張孕婦清心寡欲,分房靜養。妊娠早期和產前三個月尤應謹戒房事。孕早期房事不節,相火動於內,陰氣洩於外,可致胎毒、胎漏、流產。孕後期房室無度,往往引起半產、難產,即幸不墮,生子亦必愚魯多疾早夭。
近幾年國內外的研究證實,臨產前一個月有性生活的孕婦,其羊水感染及胎兒死亡率就高,而羊水感染之胎兒,日後智商低者比對照組高68%。在臨產前一個月性生活期繁者,新生兒黃疸比通常高一倍。
七、審慎用藥
妊娠期母體各系統都發生了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如果用藥不當,可能造成醫源性疾病,還會損胎致畸,甚則引起難產、流產。
孕婦無病,不可亂服藥石,以免妄伐無辜,過服補藥,可引起胎大難產。孕婦患病,應及早治療,但須掌握「病去母安,胎亦無殞」的原則。既不為妊娠用藥禁忌框框所縛,也須慎重從事。
西藥中有些藥物對胎兒影響更大,如安定、阿司匹林、四環素、抗癲癇藥等,一般情況下不用這些藥。必須使用時,可按醫囑服用。
第二節 少兒保健少兒是指從出生到十二歲這段時期。少兒的養生,包括了自出生至學齡期的一切保健措施。其特點是養教並重,以保養元真,教子成才為目標。
一、生理和心理特點
少兒處於生長發育的初期。《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指出:少兒「和氣如春,日漸滋長」,《小兒藥證直決》謂小兒「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溫病條辨·解兒難》又說:小兒「臟腑薄,藩蘺疏,易於傳變;肌膚嫩,神氣怯,易於感觸」。小兒在生理上,既有生機蓬勃,蒸蒸日上的一面,又有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的一面。其抗病力低下,易於發病,病情發展迅速。小兒的心理髮育也未臻完善,其精神怯弱,易受驚嚇致病,情志不穩,可塑性大,易於接受各方面的影響和教育。針對少兒的生理、心理特點,不失時機地採取科學的保健措施,是促進少兒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
二、少兒的保健要點
少兒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飲食、環境幾經變更,體格、心理髮育會發生幾次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據此,少兒期可分為新生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幼童期、兒童期這五個階段,茲將各期的保健要點概述如下:
(一)新生兒期
自出生至滿月為新生兒期。以保溫、合理餵養和預防感染為保健重點,還應保證充足睡眠及良好的睡眠姿勢。
(二)嬰兒期
從滿月到周歲為嬰兒期。這是人一生中生長發育最迅速的階段,被稱作人生中第一個飛躍時期。此期的保健重點是合理餵養,注意寒溫調護,按時進行各種預防接種。經常日中嬉戲,以促進飛躍式生長發育,提高抵抗力。
(三)幼兒期
從一周歲到三周歲為幼兒期。重視早期教育,促進智力增長,以啟蒙發萌。繼續做好預防保健工作,培養良好衛生、生活習慣。
(四)幼童期
從三周歲到七周歲為幼童期,亦稱學齡前期,應有計劃地進行幼兒園教育,開展適於幼童特點的各種活動,做好預防保健工作,加強醫護與教育,防止意外事故發生。要注意培養優秀品德及初步的獨立生活能力。
(五)兒童期
從七周歲到十二周歲為兒童期,亦稱學齡兒童期。應重視德、智、體、美教育,使之全面發展,繼續做好兒童保健,要特別注意預防近視、齲齒和脊柱變形,防止扁平足。加強體育鍛鍊,使體格和智慧進一步發展。
三、養生指導
(一)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是指對自出生至幼童期兒童進行的適時而恰當的教育與訓練。包括德行教育與健康心理的培養、智力開發、健康教育和美學教育。早期教育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全面發展 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健康的心理寓於健康的身體,身體不好勢必影響智力的發展,而且易於形成自卑、軟弱、驕矜、孤僻等不良習氣。智力的發展,能增加幼童的信心,有助於知識水平、思想品德和體質的提高。良好的品德與個性,可激發幼童學習、鍛鍊的自覺性和踏實刻苦的精神。美育可以促使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的萌發與形成,使生活豐富多彩,充滿情趣和愉快,從而促進智力發展和身心健康。在教育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四者兼顧,相互促進,相互滲透,使孩子的身體與心理得以統一和諧地發展。
2、適時恰當 《顏氏家訓·勉學》說:「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後,見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明代醫家徐春圃於《古今醫統·嬰幼論》提出:「凡嬰兒六十日後……便當誘其正性」。現在一般認為,教育要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大開始,在三歲以前進行智力開發更為重要。一是要抓關鍵期教育。關鍵期是幼童發展的「最佳期」,即在某種潛能相關的器官系統發育成熟前的快速構成期和生長階段。在關鍵期內,幼童的學習興趣大、速度快、掌握牢固,可獲得最佳學習效果。一般而言,2~3歲是兒童口頭語言及計數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出生到4歲是形狀知覺發展的關鍵期;4~5歲是開始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5~6歲掌握詞彙能力發展最快,又是數概念發展的關鍵年齡。教育與訓練的內容與要求,應與幼童成熟的程度速度相適應。五、六歲以前的孩子,一般不宜進行大量的識字與計算活動。適時與恰當的早期教育,可以獲得最佳效果。教育過早過深有損孩子的健康,亦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教育過晚過淺,會推遲、耽誤甚至阻礙幼童的成長發展。要把握適時與恰當,必須注意個體間在成熟速度上的差異,要父母和師長敏銳、精細的現實與判斷,或做幼童生理、心理發展測定。
3、方法合理 早期教育的方法必須適合幼童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
(1)堅持正面教育 徐春圃指出,對兩個月的嬰兒「便當誘其正性」、正是強調早期教育宜採用正面教育。幼童天真幼稚,情緒不穩,是非觀念不清,對自己的言行不善於控制。但是,他們求知慾望強,好奇好問,勇於探索,可塑性大,容易先入為主。堅持正面教育、積極引導的原則,可以使孩於從小學會抵制社會、生活環境中不良因素的侵蝕,使孩子的體力、智力、情感、意志與道德向健康方向發展。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熱愛勞動、遵守紀律、團格互助的思想品質、開朗活潑的性格和勇敢沉著的精神。要儘可能地為孩子們選擇良好的影響,以師長的表率作用影響之,用英雄、模範的思想行為感染之,不要讓孩子看兇殺、恐怖、武打等電視、電影、錄像和畫片。無論進行哪方面的教育,都要注意擺事實、講道理,明確是與非。要耐心、正確地回答孩子的問題,並有意識地啟發他們提問。在向孩子提出要求,甚至在他們犯錯誤時,要耐心、冷靜地循循善誘。要以鼓勵表揚為主,切忌強制協迫、譏諷威嚇、濫用體罰,尤其不可採用當眾侮辱人格傷其自尊心的行動。
(2)直觀教育:幼童活潑好動,模仿力強,抽象思維能力差,追求趣味情境和豐富多彩的活動,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宜採用形象具體的直觀教育,教育內容要豐富新穎、形式宜生動活潑,富於直觀性、趣味性和生活性,要多採用遊戲、講童話故事以及文體活動等形式。要讓孩子們儘可能地接觸大自然,通過遊園、參觀、看電影等途徑,結合實物實事進行教育。
萬全就提倡實物教育,在其著作《育嬰家秘·鞠養以慎其疾》中強調:「遇物則教之,使其知之也」。要讓幼童多看、多聽、多摸,儘量讓多種感覺器官協調活動,要側重於語言訓練。避免抽象理論的灌注和枯燥的道德說教,也不要將孩子關在室內,讓他們長時間地坐著。
(3)予以愛撫與期望: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對孩子持什麼樣的態度是影響幼童身心發展的重要因素。小兒雖少七情六慾,但富有感情,在生活、心理和行為上均有極大的依賴性。父母對孩子不應冷漠無情,也不能溺愛、百般遷就,而應給以足夠的愛撫。愛撫是一種寬嚴相濟、恩威並施的意識行為。表現為和藹的態度、無微不至的關注、懷抱、親暱與依偎,以及對孩子始終如一的嚴格要求。支持他們的正確行為,滿足他們的正當要求,為他們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與條件。
家長及幼教人員對幼童持積極期望的態度也很重要。實驗證明,成人對於孩子具有高於一般幼童平均智力的期持態度,可以感染幼童,增強他們的信心和毅力,從而使幼兒的學習成績和智力明顯提高。
早期教育是依據人腦神經發育的特點,總結古今中外教育的大量實例和經驗提出的。在妊娠間的第11~18周,是胎兒腦細胞生長發育的第一個高峰,出生後出三個月是大腦發育的第二個高峰。2歲半至3歲時,腦重相當於成人的2/3,7歲時則達到成人的9/10,神經細胞的樹突在嬰兒出生時數量少而短,而到2歲時已大量發展。形成複雜的網絡聯繫。6歲左右,腦的結構雖未達到成人水平,但已相當成熟。腦生理的這些變化,帶來大腦智能的飛躍發展。孩子出生後6個月,大腦智能已達到其總能力的50%,到3歲時就達到80%。因此,從出生至學齡前這段時間確實是進行早期教育的有利時機,3-6歲的孩子是早期教育的重點施教對象。
(二)精心護養
少兒的生活不能自立,父母當精心護養,防止發生疾病與意外事故。《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指出,小兒「內無思想之患,外無愛慕之勞」,少有七情損傷為病。然而不能自調寒暑節飲食,易患肺與脾胃之疾。因此,少兒養生防病當以「節飲食,適寒暑,宜防微杜漸」為主。
1、合理餵養節飲食 小兒生長發育迅速,體格、智力以及臟腑功能均不斷地趨向完善成熟、對各種營養物質的需要量較多,質量要求高。《幼幼集成·初生護持》指出;「蓋兒初生,借乳為命」。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對六個月以下的小兒更適合。若無母乳或其它原因不能哺乳,可採用人工餵養,通常予以牛奶、羊奶、奶糕、豆漿等代乳品,鮮牛奶可作首選。若母乳不足或其它原因,不能全部用母乳餵養,可採用混合餵養。少兒不同階段的食品應以營養充足、適應並促進發育為原則。及時添加輔食,並逐漸向成人膳食過渡。要注意食物品種的多樣化及粗細糧、葷素菜的合理搭配。要特別注重提高幼童膳食中優質蛋白質的比重,讓孩子食用足量的魚、肉、蛋及豆類食物。腎氣對人的生長發育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幼童的腎氣未充,牙齒、骨骼、腦髓均處於發育中,因而不要忽視補腎食品的供給,如動物的肝、腎、腦髓及核桃仁、黑芝麻、桑椹、黑豆等。然而小兒為「純陽之體」,宜少食或忌食溫補滋膩厚味的食品,如羊肉、雞肉、火腿、海參等。
脾胃為後天之本,但是小兒「腸胃脆弱」、「脾常不足」(《育嬰家秘》),飲食又不能自節,餵養稍有不當,就會損傷脾胃,妨礙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影響生長發育。因而,幼兒的餵養應著眼於保護脾胃。其飲食應以易於消化吸收為原則,輔食的添加應該由流質到半流質到固體,由少到多,由細到粗。增加輔食的數量、種類和速度,要視小兒消化吸收的情況而定,宜隨時觀察孩子的大便以取得了解。食物的烹調宜細碎軟爛、色香味美,通常採用煮、煨、燒、蒸等方法,不宜油炸。
要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尤應注重節食。《幼幼集成·初生護持》強調:「忍三分飢,吃七分飽,頻揉肚」。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電冰箱的使用,現代兒童要防止營養過剩,過食生冷,零食過多過雜。
2、寒溫調適 要順應天時寒溫變化增減衣衫,令小兒冷熱適度,以小兒的手足暖而不出汗,體溫保持在36.5℃~37.3℃之間為宜。保曖要點是頭宜涼,背、足宜暖。小兒衣被特忌厚熱,平時穿衣不宜過多。《諸病源候論》指出:「薄衣之法,當以秋習之」,使小兒慢慢適應寒冷刺激。
3、安全防護 小兒精神怯弱,易受驚嚇,大驚卒恐可致疾病。此外,小兒求知慾強,勇於探索,但是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對外界危險事物沒有識別能力,容易發生意外事故。成人必須謹慎看護,事事留意,正面引導,切勿以粗暴態度或恐嚇手段對待。《育嬰家秘》指出:「小兒能坐能行則扶持之,勿使傾跌也」,又謂:「凡小兒嬉戲,不可妄指它物作蟲、作蛇;小兒啼哭,不可令裝扮欺詐以止其啼,使神志昏亂」,「小兒玩弄嬉戲,常在目前之物不可去之,但勿使之弄刀劍,啣銅錢,近水火」。皆為經驗之談,值得借鑑。此外,要防止觸電、車禍、溺水等意外事故的發生,冬天取暖要防止煤氣中毒。
(三)體格鍛鍊
《千金要方·初生出腹論》指出:「凡天和暖無風之日,令母將兒於日中嬉戲,數見風日,則血盈氣剛,肌肉牢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要鼓勵孩子到戶外活動,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日光、空氣進行體格鍛鍊。10歲以內兒童,每天至少保證2~3小時的戶外活動,增強機體抗病能力。要讓孩子積極參加體育鍛鍊,但是不宜進行過多的力量練習,以體操、遊泳、遊戲、短跑、武術、跳繩和球類運動為宜。
(四)培養良好習慣
1、睡眠衛生 睡眠對少兒健康成長至關重要。要讓孩子從小養成按時起床和睡眠的習慣,應讓其自然入睡,不要養成抱睡的習慣。入睡前勿逗引玩笑,對較大幼兒,睡前不講恐怖故事,不做興奮遊戲。
被子不宜過重、過厚、過暖。仰臥、側臥均可,不宜俯臥。要幫助嬰兒經常調換睡眠姿勢和側臥的方向,以免顱骨畸形發育。枕頭不宜過高。
2、講究衛生 孩子六個月左右,就應該開始訓練定時大小便的習慣。周歲左右,就要教他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晚上睡前要洗臉、洗腳。女孩兒每晚要洗臀部,而且要由前向後洗。要讓孩子定期洗頭洗澡,衣服要勤洗勤換,經常剪指甲。讓他們隨身攜帶手帕,不與他人共用毛巾等洗漱用具。應注意口腔衛生,養成飯後漱口和刷牙習慣,不可含著糖塊入睡。孩子到了4歲,要逐漸培養自理能力,要注意培養正確的姿勢,講解衛生保健常識,預防齲齒、近視眼、沙眼、脊柱變形、扁平足和傳染病的發生。要幫助孩子合理安排學習、生活和休息,為他們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學齡兒童每天要保證學習時間。
(五)免疫防病
定期定量做好預防接種,可提高兒童對某些傳染病的免疫力,對保護兒童健康成長,降低傳染病的發病率,減少並阻止傳染病的流行有重要作用。
定期體檢,對象以新生兒期至幼童期的兒童為主,重點為一歲以內的小兒。嬰兒期,1~3個月檢查一次;幼兒期,3~6個月檢查一次;幼童期,6~12個月檢查一次。對疳證、雙胞胎兒、出生低體重兒等應酌情增加檢查次數。通過檢查,可系統地觀察小兒體格與智能的發育情況,有針對性地宣傳科學育兒知識,報導父母改進護理、教養方法,從而促進小兒生長發育,並能早期發現小兒生長發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引起多病的原因,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降低發病率。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青少年是指12歲至24歲這一階段,統稱青春期。又可分為青春發育期和青年期。從12歲至18歲為青春發育期,從18歲至24歲為青年期。
一、生理和心理特點
青春發育期是人生中生長發育的高峰期。其特點是體重迅速增加,第二性徵明顯發育,生殖系統逐漸成熟,其它髒能亦逐漸成熟和健全。機體精氣充實,氣血調和。隨著生理方面的迅速發育,心理行為也出現了許多變化。他們梢神飽滿,記憶力強,思想活躍,充滿幻想,追求異性,逆反心理強,感情易激動,個體獨立化傾向產生與發展。到了青年期,身體各方面的發育與功能都達到更加完善和完全成熟的程度,最後的恆牙也長了出來。青春期是人生發育最旺盛的階段,是體格、體質、心理和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但是,此時人生觀和世界觀尚未定型,還處於「染於蒼則蒼,雜於黃則黃」的階段,如果能按照身心發育的自然規律,注意體格的保健鍛鍊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可為一生的身心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養生指導
(一)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
青少年處於心理上的「斷奶期」,表現為半幼稚、半成熟以及獨立性與依賴性相交錯的複雜現象,具有較大的可塑性。他們熱情奔放、積極進取,卻好高騖遠,不易持久,在各方面會表現出一定的衝動性。他們對周圍的事物有一定的觀察分析和判斷能力,但情緒波動較大,缺乏自制力,看問題偏激,有時不能明辨是非。他們雖然仍需依附於家庭,但與外界的人及環境的接觸亦日益增多,其獨立願望日益強烈,不希望父母過多地幹涉自己,卻又缺乏社會經驗,極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師長如有疏忽,往往誤入岐途。針對青少年的心理特徵,培養其健康的心理素質極為重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說服教育諄諄善誘 家長和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給青少年以良好影響,同時又要尊重他們獨立意向的發展和自尊心,採用說服教育、積極誘導的方法,與他們交朋友談心,關心他們的學習與生活,並設法充實和豐富他們的業餘生活。有事多與他們商量,尊重他們的正確意見,逐漸給他們更多的獨立權利,為他們創造一個愉快的、願意講話的環境,以便了解孩子的交友情況及周圍環境的影響,探知他們的心理活動與情緒變化,從而有的放矢地予以教導和幫助。可以有意識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交給他們討論,通過辯論以明確是非觀念,再向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從積極方面啟發他們的興趣與愛好,激發他們積極進取、刻苦奮鬥的精神,培養良好的個性與習慣。要教他們慎重擇友,避免與壞人接觸。要向他們推薦優秀書刊,取締不健康的讀物。要鼓勵他們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培養集體主義思想,逐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使他們有遠大的理想與追求,集中精力長知識、長身體,在實際工作中鍛鍊堅強的意志和毅力,以求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對於他們的錯誤或早戀等問題,不能採取粗暴、壓制及命令的方式,仍要諄諄誘導。
2、加強自身修養 青少年的身體發育雖已接近成人,可是對環境、生活的適應能力和對事物的綜合、處理能力仍然很差。青少年應該在師長的引導協助下,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加強思想意識的鍛鍊和修養,力求養成獨立自覺、堅強穩定、直爽開朗、親切活潑的個性。遇事冷靜,言行適度,文明禮貌,尊老愛幼,切忌恃智好勝,恃強好鬥。要有自知之明,正確地對待就業問題,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係,明確自己在不同場合所處的不同位置,善於角色變換,採用不同的處事方法,從而有利於社交活動,促進人事關係的和諧,有益於身心健康。
3、科學的性教育 貫穿於青春期的最大特徵是性發育的開始與完成。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丈夫……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洩」,「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男女青年,腎氣初盛,天癸始至,具有了生育能力。其心理方面的最大變化也反映在性心理領域,性意識萌發,處於朦朧狀態。由於青年人的情緒易于波動,自制力差,若受社會不良現象的影響,常可使某些青年滋長不健康性心理,以致早戀早婚,荒廢學業,有的甚至觸犯刑法,走上犯罪道路。因此,青春期的性教育尤為重要。
青春期的性教育,包括性知識和性道德教育兩個方面。要幫助青少年正確理解正常的生理變化,以解除性成熟造成的好奇、困惑、羞澀、焦慮、緊張的心理。要教育男胄年不要染上手淫習慣,如已染上者,則要樹立堅強意志,堅決克服掉。女青年要做好經期衛生保健。要注意隔離和消除可能引起他們性行為的語言、書籍、畫報、電影等環境因素。安排好他們的課餘時間,把他們引導到正當的活動中去,鼓勵他們積科參加文體活動,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另外,幫助他們充分了解兩性關係中的行為規範,破除性神秘感。正確區別和重視友誼、戀愛、婚育的關係。提倡晚婚,力戒早戀,宣傳優生、計劃生育以及性病(包括愛滋病)的預防知識。
(二)飲食調攝
青少年生長發育迅速,代謝旺盛,必須全面合理地攝取營養,要特別注重蛋白質和熱能的補充。碳水化合物、脂肪是熱能的主要來源,碳水化合物主要含於糧食之中,背少年應保證足夠的飯量,增加粗糧在主食中的比例,並攝入適量的脂肪。女青年不應為減肥而過度節食,以致營養不良。男青年也不可自恃體強而暴飲暴食,饑飽寒熱無度。對於先天不足體質較弱者,更應抓緊發育時期的飲食調攝,培補後天以補其先天不足。
(三)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
青少年不應自恃體壯、精力旺盛而過勞。應該根據具體情況科學地安排作息時間,做到「起居有時,不妄作勞」。既要專心致志地工作、學習,又要有適當的戶外活動和正當的娛樂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如此方能保證精力充沛,提高學習、工作效率,有利於身心健康。
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口腔衛生。讀書、寫字、站立時應保持正確姿勢,以促進正常發育,預防疾病的發生。變聲期要特別注意保護好嗓子,還應避免沾染吸菸、酗酒等惡習,吸菸、酗酒不僅危害身體,而且影響心理健康。如吸菸可使青年注意力渙散,記憶力減退,思維不靈,學習效率降低。
青少年的衣著宜寬鬆、樸素、大方。女青年不可束胸緊腰,以免影響乳房發育和腎臟功能;男育年不要穿緊身褲,以免影響睪丸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不育症或引起遺精,手淫。夏秋兩季男女青年穿緊身褲,容易引起腹股溝癬或溼疹,令人奇癢難忍,影響健康。
(四)積極參加體育鍛鍊
持之以恆的體育鍛鍊,是促進青少年生長發育,提高身體素質的關鍵因素。要注意身體的全面鍛鍊,選擇項目時,要同時兼顧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度等各項素質的發展,重點應放在耐力素質的培養上。力量的鍛鍊項目有短跑,耐力的鍛鍊項目有長跑、遊泳等,靈敏的鍛鍊項目有跳遠、跳高、球類運動,尤其是桌球。上述有些體育項目關係著幾項素質的發展,如遊泳,既可鍛鍊耐力,又可鍛鍊速度和力量,是青少年最適宜的運動項目。
青少年參加體育鍛鍊,要根據自己的體質強弱和健康狀況來安排鍛鍊時間、內容和強度。要注意循序漸進。一般一天鍛鍊兩次,可安排在清晨和晚飯前一小時,每次1小時左右。鍛鍊前要做準備活動,要講究運動衛生,注意運動安全。
第四節 中年保健中年是指從36歲到60歲這段時期。
一、生理和心理特點
《靈樞·天年》云:「人生……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髮鬢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這段論述概括了中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中年是生命歷程的轉折點,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現代研究表明,人類在30歲以後,大約每增加一歲,功能減退1%。中年是心理成熟階段,情緒多趨於穩定狀態。但隨著臟腑生理功能的變化,心理也有相應的變化。有些人對生理逐步老化缺乏應有的認識和理解,常有不同程度的疑病傾向。中年又是「多事之秋」,要承擔來自社會、家庭等多方面的壓力和重任,心理負擔沉重。衰變、嗜欲、操勞、思慮過度是促使早衰的重要原因,也是許多老年慢性病的起因。《景嶽全書·中興論》強調:「故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餘強半」,說明中年的養生保健至關重要。如果調理得當,就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而防止早衰、預防老年病,可用延年益壽。
二、養生指導
(一)精神少慮
中年是承上啟下的一代,肩負社會、家庭的重擔,加上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矛盾,易使思想
情緒陷入抑鬱、焦慮、緊張的狀態。長此以往,必然耗傷精氣,損害心神,早衰多病。《養性延命錄》強調;「壯不競時」、「精神滅想」,就是要求中年人要精神暢達樂觀,不要為瑣事過分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中年人的精神調攝,應注意合理用腦;有意識地發展心智,培養良好的性格,尋找事業的精神支柱。工作、學習之餘.可以聽音樂、看電視,與子女嬉笑談心,共享天倫之樂。也可以澆花養魚、作畫習字、美化儀容儀表,使自己裝束趨向年輕化,以振奮精神,增添生活樂趣;或者寧心靜坐、百事不思半小時,使大腦得以充分休息,使自己跳出緊張的思慮氛圍,生活在愉悅舒緩、充滿活力的環境裡。當憂慮焦躁情緒不佳時,可對親朋好友傾吐自己的苦悶,或適當參加文體活動,使焦慮情緒聚集於體內的能量釋放出來,緩解心理上的壓力。在社會實踐中,塑造出有利社會和個性發展的性格特徵。這對中年人調整神經系統功能,防止早衰是極為重要的。
(二)切勿過勞
中年人年富力強,而被委以種種重任,又擔負著贍養老人、撫養子女和家庭生活安排等多項工作,要注意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在保證充分營養的前提下,要善於科學合理地安排工作,學會休息。休息的方式多種多樣,適當地調節工作可謂積極地休息方式。對於繁多的事物,宜分清輕重緩急、主次先後、有節奏有步驟地逐一完成。要根據具體情況,切整生活節律,建立新的生活秩序。要善於忙裡偷閒,利用各種機會進行適當地運動。如做工間操、上樓下摟、騎車走路,室內踱步等等;利用等車、坐車時間,做一些叩齒、咽津、提肛等鍛鍊。也可以採用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的交換,或改變一下作業姿勢,如坐與站立交替。體育鍛鍊、文娛活動同樣是積極的休息方式,如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中國傳統健身功法以及遊泳、登高、對奕、垂釣等,既可怡情養性,又可鍛鍊身體,如能持之以恆,必收益無疑。睡眠是重要的休息方式。中年人必須保證睡眠時間,不可因工作繁忙經常開夜車,切忌通宵達旦地工作。
〔三)節制房事
人到中年體力下降,加之工作緊張,家務繁忙,故應節制房事。如果房事頻繁,勢必使身體過分消耗,損傷腎氣。中年人應根據各人的實際情況,相應減少行房次數,以適應人體臟腑功能。《泰定養生主論》指出:「三十者,八日一施洩;四十者,十六日一施洩,其人弱者,又宜慎之」,「人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施洩。……能保持始終者,祛疾延年,老當益壯」,這是經驗之談,可以參考。
第五節 老年保健人體於60歲以後進入老年期。
一、生理和心理特點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說:老年人「精耗血衰,血氣凝泣」,「形體傷憊……百骸疏漏,風邪易乘」。《靈樞·天年》早有「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的說法。人到老年,機體會出現生理功能和形態學方面的退行性變化。其生理特點表現為臟腑氣血精神等生理機能的自然衰退,機體調控陰陽協和的穩定性降低。再加社會角色、社會地位的改變,退休和體弱多病勢必限制老人的社會活動。狹小的生活圈子、孤陋寡聞帶來心理上的變化。常產生孤獨垂暮、憂鬱多疑、煩躁易怒等心理狀態,其適應環境及自我調控能力低下,若遇不良環境和刺激因素,易於誘發多種疾病,較難恢復。老年保健應注意這些特點,有益於祛病延年。
二、養生指導
(一)知足謙和,老而不怠
《壽世保元·延年良箴》說:「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又說:「謙和辭讓,敬人持己,可以延年」。《遵生八箋·延年卻病箋》強調:「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要求老年人明理智,存敬戒,生活知足無嗜欲,做到人老心不老,退休不怠惰,熱愛生活,保持自信,勤於用腦,進取不止。經常讀書看報、學習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能。根據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多做好事,充分發揮餘熱,為社會做出新的貢獻。如此可減慢肺功能的衰退,領略工作學習的樂趣。寓保健於學習、貢獻之中。處世宜豁達寬宏、謙讓和善,從容冷靜地處理各種矛盾,從而保持家庭和睦、社會關係的協調,有益於身心健康。
宋代陳直《壽親養老新書·卷一》提出:「凡喪葬兇禍不可令吊,疾病危困不可令驚,悲哀憂愁不可令人預報」、「暗昧室不可令孤,兇禍遠報不可令知,輕薄婢使不可令親」,要求老年人應迴避各種不良環境、精神因素的刺激。又於《萬壽丹書·養老》中提出:「養老之法,凡人平生為性,各有好嗜之事,見即喜之」。老年人應根據自己的性格和情趣怡情悅志,如澄心靜坐、益友清談、臨池觀魚、披林聽鳥等,使生活自得其樂,有利康壽。
老年人往往體弱多病,應樹立樂觀主義精神和戰勝疾病的信心,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和鍛鍊,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同時,應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可以儘快地恢復健康。還須定期進行體檢,及早發現一些不良徵兆,及時進行預防或治療。
(二)審慎調食
《壽親養老新書·飲食調節》指出:「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臟衰弱,全仰飲食以資氣血」。故當審慎調攝飲食,以求祛病延年。反之「若生冷無節,饑飽失宜,調停無度,動成疾患」則損體減壽。老年人的飲食調攝,應該營養豐富,適合老年生理特點。
1、食宜多樣 年高之人,精氣漸衰,應該攝食多樣飲食,使谷、果、畜、萊適當搭配,做到營養豐富全面,以補益精氣延緩衰老。老年人不要偏食,不要過分限制成過量食用某些食品,又應適當補充一些機體缺乏的營養物質,使老年人獲得均衡的營養。例如,老年人由於生理機能減退,容易發生鈣代謝的負平衡,出現骨質疏鬆症及脫鈣現象,也極易造成骨折。同時,老人胃酸分泌相對減少,也要影響鈣的吸收和利用。在飲食中選用含鈣高的食品,適當多補充鈣質,對老年人具有特殊意義。乳類及乳製品、大豆及豆製品是理好的食物鈣來源,芹菜、山楂、香菜等含鈣量也較高。針對老年人體弱多病的特點,可經常食用蓮子、山藥、藕粉、菱角、核桃、黑豆等補脾腎益康壽之食品,或輔食長壽藥膳進行食療。
2、食宜清淡 老年人之脾胃虛衰,消納運化力薄,其飲食宜清淡。多吃魚、瘦肉、豆類食品和新鮮蔬菜水果,不宜吃濃濁、肥膩或過鹹的食品。要限制動物脂肪,宜食植物油,如香油、玉米油。現代營養學提出老年人的飲食應是「三多三少」,即蛋白質多、維生素多、纖維素多;糖類少、脂肪少、鹽少,正符合「清淡」這一原則。
3、食宜溫熱熟軟 老年人陽氣日衰,而脾又喜暖惡冷,故宜食用溫熱之品護持脾腎,勿食或少食生冷,以免損傷脾胃,但亦不宜溫熱過甚,以「熱不炙唇,冷不振齒」為宜。老人脾胃虛弱,加上牙齒鬆動脫落,咀嚼困難,故宜食用軟食,忌食粘硬不易消化之品。明代醫家李梃於《醫學入門》中提倡老人食粥,曰「蓋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粥不僅容易消化,且益胃生津,對老年人的臟腑尤為適宜。
4、食宜少緩 老年人宜謹記「食飲有節」,不宜過飽。《壽親養老新書》強調:「尊年之人,不可頓飽,但頻頻與食,使脾胃易化,谷氣長存」。主張老人少量多餐,既保證營養供足,又不傷腸胃。進食不可過急過快,宜細嚼慢咽,這不僅有助於飲食的消化吸收,還可避免「吞、嗆、暄、咳」的發生。
(三)謹慎起居
老年人的氣血不足,護持肌表的衛氣常虛,易致外感,當謹慎調攝生活起居。《壽親養老新書》指出:「凡行住坐臥,宴處起居,皆須巧立制度」。老年人的生活,既不要安排得十分緊張,又不要毫無規律,要科學合理,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點,這是老年養生之大要。
老年人的居住環境以安靜清潔、空氣流通、陽光充足、溼度適宜,生活方便的地方為好。首先要保證良好的睡眠,但不可嗜臥,嗜臥則損神氣,也影響人體氣血營衛的健運。宜早臥早起,以右側屈臥為佳。注意避風防凍,但忌蒙頭而睡。
老年人應慎衣著,適寒暖。要根據季節氣候的變化而隨時增減衣衫。要注意胸、背、腿、腰及雙腳的保暖。
老年人的腎氣逐漸衰退,房室之事應隨增齡而遞減。年高體弱者要斷欲獨臥,避忌房事。體質剛強有性要求者,不要強忍,但應適可而止。
老年人機體功能逐漸減退,較易疲勞,尤當注意勞逸適度。要儘可能做些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但切勿過度疲倦,以免「勞傷」致病,盡且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量力而行,勿令氣之喘,量力談笑,才得歡通,不可過度」(《壽親養老新書》)。《保生要錄》指出:「養生者,形要小勞,無至大疲。……欲血脈常行,如水之流……頻行不已,然宜稍緩,即是小勞之術也」,這些論述都說明了勞逸適度對老年保健的重要性。
老年人應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面宜常洗,發宜常梳,早晚漱口。臨睡前,宜用熱水洗泡雙足。要定時排便,經常保持大小便通暢,及時排除導致二便障礙的因素,防止因二便失常而誘發疾病。
(四)運動鍛鍊強身心
年老之人,精氣虛衰,氣血運行遲緩,故又多瘀多滯。積極的體育鍛鍊可以促進氣息運行,延緩衰老,並可產生一種良性心理刺激,使人精神煥發,對消除孤獨垂暮,憂鬱多疑,煩躁易怒等情緒有積極作用。
老年人運動鍛炕熒遵循因人制宜、適時適量,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的原則。參加鍛鍊前,要請醫生進行全面檢查,了解身體健康狀況及有無重要疾病。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恰當的運動項目,掌握好活動強度、速度和時間。一般來講,老年人之運動量宜小不宜大、動作宜緩慢而有節律。適合老年人的運動項目有太極拳、五禽戲、氣功、武術、八段錦、慢跑、散步、遊泳、桌球、羽毛球、老年體操等。鍛鍊時要量力而行,力戒爭勝好強,避免情緒過於緊張或激動。運動次數每天一般宜1~2次,時間以早晨日出後為好,晚上可安排在飯後一個半小時以後。老年人忌在惡劣氣候環境中鍛鍊,以免帶來不良後果。例如盛夏季節,不要在烈日下鍛鍊,以防中暑或發生腦血管意外。冬季冰天雪地,天冷路滑,外出鍛鍊,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跌倒。大風大雨天氣,不宜外出。還須注意不在飢餓時鍛鍊。
老年人應掌握自我監護知識。運動時,要根據主觀感覺、觀測心率及體重變化來判斷運動量是否合適,酌情調整。必要時可暫時停止鍛鍊,不要勉強。鍛鍊三個月以後,應進行自我健康小結,總結睡眠、二便、食慾、心率、心律正常與否。一旦發現情況,應及時就診,採取措施。
(五)合理用藥
老年人由於生理上退行世改變,機體功能減退,無論是治療用藥,還是保健用藥,都不同於中青年。一般而言,老年人保健用藥應遵循以下原則:宜多進補少用瀉;藥宜平和,藥量宜小;注重脾腎,兼顧五臟;辨體質論補,調整陰陽;掌握時令季節變化規律用藥,定期觀察;多以丸散膏丹,少用湯劑;藥食並舉,因勢利導。如此方能收到補偏救弊,防病延年之效。
第六節 婦女保健一、生理和心理特點
婦女在解剖上有胞宮,在生現上有月經、胎孕、產育、哺乳等特點,其臟腑經絡氣血活動的某些方面與男子有所不同。
婦女又具有感情豐富、情不自製的心理特點,精血神氣頗多耗損,極易患病早衰。《千金要方》中說:「婦人之別有方者,以其始妊生產崩傷之異故也」,又說:「女人嗜欲多於丈夫,感病倍於男子,加以慈戀愛憎嫉妒憂恚……所以為病根深,療之難瘥。故養生之家,特須教子女學習此三卷婦人方,令其精曉」。做好婦女的衛生保健,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他們的健康不僅影響自身壽命,還關係到子孫後代的體質和智力發展。為了預防並減少婦女疾病的發生,保證婦女的健康長壽,除了注意一般的衛生保健外,尚須注重經期、孕期、產褥期、哺乳期及更年期的衛生保健。孕期保值已在本章胎孕保健中介紹,不再複述。
二、養生指導
(一)經期保健
《景嶽全書·婦人規》論月經病的病因時說:「蓋其病之肇端,則或思慮,或由鬱怒,或以積勞,或以六淫飲食」。可見,經期應當於飲食、精神、生活起居各方面謹慎調攝。
1、保持清潔 行經期間,血室正開,邪毒易於入侵致病,必須保持外陰、內褲、月經帶、墊紙的清潔,勤洗勤換內褲、月經帶,並置於日光下曬乾,月經紙要柔軟清潔、勤換。洗浴宜淋浴,不可盆浴、遊泳,嚴禁房事、陰道檢查。如因診斷必須做陰道檢查者,應在消毒情況下進行。
2、寒溫適宜 《女科經論》說:「寒溫乖適,經脈則虛,如有風冷,虛則乘之。邪搏於血,或寒或溫,寒則血結,溫則血消,故月經乍多乍少,為不調也」。指出經期宜加強寒溫調攝,尤當注意保曖,避免受寒,切勿涉水、淋雨、冒雪、坐臥溼地、下水田勞動。嚴禁遊泳、冷水浴,忌在烈日高溫下勞動。否則,每致月經失調.痛經、閉經等證。
3、飲食宜忌 月經期間,經血溢洩,多有乳房脹痛,少腹墮脹,納少便溏等肝強脾弱現象,應攝取清淡而富有營養之食品。忌食生冷、酸辣辛熱香燥。多食酸辣辛熱香燥之品,每助陽耗陰,致血分蘊熱,迫血妄行,令月經過多。過食生冷則經脈凝澀,血行受阻,致使經行不暢、痛經、閉經。也不宜過量飲酒,以免刺激胞宮,擾動氣血,影響經血的正常進行。
4、調和情志 《校注婦人良方》指出:「積想在心,思慮過度,多致勞損。……蓋憂愁思慮則傷心,而血逆竭,神色失散,月經先閉。……若五臟傷遍則死。自能改易心志,用藥扶持,庶可保生」,強調情志因素對月經的影響極大。經期,經血下洩,陰血偏虛,肝失濡養,不得正常疏洩,每產生緊張憂鬱、煩悶易怒之心理,出現乳房脹痛、腰酸疲乏、少腹墮脹等症。因此,在經前和經期都應保持心情舒暢,避免七情過度。否則,會引起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逆亂,輕則加重經間不適感,導致月經失調,重則閉經、患癆瘵等症。
5、活動適量 經期以溢瀉經血為主,需要氣血調暢。適當活動,有利於經行暢利,減少腹痛,但不宜過勞、要避免過度緊張疲勞、劇烈運動及重體力勞動。若勞倦過度則耗氣動血,可致月經過多,經期延長、崩漏等證。
(二)產褥期保健
產後6~8周時間內屬產褥期。由於分娩時耗氣失血,機體處於虛弱多瘀的狀態,需要較長時間的精心調養。《千金要方·求子》指出:「婦人產訖,五臟虛羸」,「所以婦人產後百日以來,極須殷勤、憂畏,勿縱心犯觸,及即便行房,若有所犯,必身反強直,猶如角弓反張,名曰蓐風」,產後調援對於產婦的身體恢復、嬰兒的哺乳具有積極意義。
1、休息靜養,勞逸適度 產後充分休息靜養,有利於生理功能的恢復。產婦的休息環境必須清潔安靜,室內要溫暖舒適、空氣流通。冬季宜注意保暖,預防感冒或煤氣中毒。夏季不宜緊閉門窗、衣著過厚,以免發生中暑。但是,不宜臥於當風之處,以免邪風乘虛侵襲。
產後24小時必須臥床休息,以恢復分娩時的疲勞及盆底肌肉的張力,不宜過早操勞負重,避免發生產後血崩、陰挺下脫等病。睡眠要充足,要經常變換臥位,不宜長期仰臥,以免子宮後傾。然而,靜養絕非完全臥床,除難產或手術產外,一般順產可在產後24小時起床活動,並且逐漸增加活動範圍,以相進惡露暢流、子宮復元,恢復腸蠕動,令二便通暢,有利於身體康復。
2、增加營養,飲食有節 產婦於分娩時,身體受到一定耗損,產後又需哺乳,加強營養,實用必要。然而,必須注意補不礙胃、不留瘀血。當忌食油膩和生冷瓜果,以防損傷脾胃和惡露留滯不下,也不宜吃辛熱傷津之食,預防大便困難和惡露過多。產婦的飲食宜清淡可口、易於消化吸收,又富有營養及足夠的熱量和水分。產後1~3天的新產婦可食小米粥、軟飯、燉蛋和瘦肉湯等。此後,凡蛋、奶、肉、骨頭湯、豆製品、粗糧、蔬菜均可食用,但需精心細做,水果可放在熱水內溫熱後再吃。另外,可輔佐食療進補,以助機體恢復。如脾胃虛弱者可服山藥扁豆粳米粥,腎虛腰疼者食用豬腰子菜末粥,產後惡露不暢者可服當歸生薑羊肉湯或益母草紅糖水、(米勞)糟等。飲食宜少量多餐,每日可進餐4~5次,不可過飢過飽。
3、講究衛生,保持清潔 產褥期因有惡露排出,產後汗液較多,且血室正開,易感邪毒,故宜經常擦浴淋浴,更需特別注意外陰清潔,預防感染。每晚宜用溫開水洗滌外陰,勤換會陰墊。如有傷口,應使用消毒敷料,亦可用藥液燻洗,有利於消腫止痛。內衣褲、月經帶要常洗曬,產後百日之內嚴禁房事。產後四周不能盆浴,以防邪毒入侵引發其他疾病,不利於胞宮恢復。
產褥期應注意二便通暢。分娩後往往缺乏尿感。應設法使產婦於產後4--6小時排尿,以防脹大的膀胱影響子宮收縮。如若產後4~8小時仍不能自解小便,應採取措施。產後因臥床休息,腸蠕動減弱,加之會陰疼痛,常有便秘,可給番瀉葉促使排便。
此外,產婦分娩已重傷元氣,需給予關心體貼,令其情懷舒暢,可以防止產後病的發生。
(三)哺乳期保健
哺乳期的婦女處於產後機體康復的過程,又要承擔哺育嬰兒的重任,該期保健對母子都很重要。
1、哺乳衛生 產後將乳頭洗淨,在乳頭上塗抹植物油,使乳頭的積垢及痂皮軟化,然後用肥皂水及清水洗淨。產後8--12小時即可開奶。每次哺乳前,乳母要洗手,用溫開水清洗乳頭,避免嬰兒吸入不潔之物。哺乳後也要保持乳頭清潔和乾燥,不要讓嬰兒含著乳頭入睡。如仍有餘乳,可用手將乳汁擠出,或用吸奶器吸空,以防乳汁淤積而影響乳汁分泌或發生乳癰。剛開始哺乳時,可出現蒸乳反應,乳房往往脹硬疼痛,可作局部熱敷,使乳絡通暢,乳汁得行,也可用中藥促其通乳。若出現乳頭皸裂成乳癰,應及時醫治。
哺乳要定時,這樣可預防嬰兒消化不良,有利於母親的休息。一般每隔3~4小時一次,哺乳時間為15~20分鐘。哺乳至十個月左右可考慮斷奶。
2、飲食營養 《類證治裁》說:「乳汁為氣血所化,而源出於胃,實水谷之精華也」。產後乳汁充足與否、質量如何,與脾胃盛衰及飲食營養密切相關。乳母應加強飲食營養,增進食慾,多喝湯水,以保證乳汁的質量和分泌量。忌食刺激性食品,勿濫用補品。如乳汁不足,可多喝魚湯、雞湯、豬蹄湯等。若乳汁自出或過少,需求醫診治。
3、起居保健 疲勞過度,情志鬱結,均可影響乳什的正常分泌。乳母必須保持心情舒暢,起居有時,勞逸適度。還要注意避孕。用延長哺乳動作為避孕的措施是不可靠的。最好用避孕工具,勿服避孕藥,以免抑制乳汁的分泌。
4、慎服藥物 許多藥物可以經過乳母的血循環進入乳汁。例如,乳母服大黃可使嬰兒洩瀉。現代研究表明,阿託品、四環素、紅黴素、苯巴比妥及磺胺類,都可從乳腺排出。如長期或大量服用,可使嬰兒發生中毒。因此,乳母於哺乳期應慎服藥物。
(四)更年期保健
婦女在45~50歲進入更年期。更年期是女性生理機能從成熟到衰退的一個轉變時期,亦是從生育機能旺盛轉為衰退乃至喪失的過渡時期。由於腎氣漸衰,衝任二脈虛憊,可致陰陽失調,出現頭暈目眩、頭痛耳鳴、心悸失眠、煩躁易怒或憂鬱,月經紊亂、烘熱汗出等症,稱為更年期症候群,輕重因人而異。如果調攝適當,可避免或減輕更年期症候群,或縮短反應時間。更年們的婦女應注意幾個問題。
1、自我穩定情緒 更年期婦女應當正確認識自己的生理變化,解除不必要的思想負擔,排除緊張恐懼、消極焦慮的心理和無端的猜疑。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遇事不怒。心中若有不快,可與親朋傾訴宣洩。可根據自己的性格愛好選擇適當的方式怡情養性。要保持樂觀情緒,胸懷開闊,樹立信心,度過短暫的更年期,又會重新步入人生坦途。
2、飲食調養 更年期婦女的飲食營養和調節重點是顧護脾腎、充養腎氣,調節恰當可以從根本上預防或調治其生理功能的紊亂。更年期婦女其腎氣衰,天癸將竭,月經頻繁,經血量多,經期延長,往往出現貧血,可選食雞蛋、動物內臟、瘦肉、牛奶等高蛋白食物以及菠菜、油菜、西紅柿,桃、橘等綠葉蔬菜和水果糾正貧血。患有陰虛陽亢型的高血壓患者,可攝食粗糧(小米、玉米渣、麥片等)、覃類(蘑菇、香菇等)、芹菜、蘋果、山楂、酸棗、桑椹、綠葉茶等以降壓安神,應當少吃鹽,不要吃刺激性食品,如酒、咖啡、濃茶、胡椒等。平時可選食黑木耳、黑芝麻、胡桃等補腎食品。
3、勞逸結合 更年期婦女應注重勞逸結合,保證睡眠和休息。但是過分貪睡反致懶散萎靡,不利於健康。只要身體狀況好,就應從事正常的工作,還應參加散步、太極拳、氣功等運動量不大的體育活動及力所能及的勞動,以調節生活,改善睡眠和休息,避免體重過度增加。要注意個人衛生。
4、定期做好身體檢查 對於更年期症候群患者,除了注意情志、飲食、起居、勞逸外,適當對症合理用藥是必要的,可以改善症狀。尤其要注意定期檢查。女性更年期常有月經紊亂,也是女性生殖器官腫瘤的好發年齡,若出現月經來潮持續10天以上仍不停止,或月經過多而引起貧血趨勢時,則需就醫診治。若絕經後陰道出血或白帶增多,應及時就診做有關檢查,及時處理。在更年期階段,最好每隔半年至一年做一次體檢,包括防癌刮片,以便及早發現疾病,早期治療。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體力勞動者的健康,與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有看密切的關係。體力勞動者以筋骨肌肉活動為主,其特徵是消耗能量多,體內物質代謝旺盛。不同工種的勞動者在進行生產勞動時,身體需腔保持一定體位,採取某個固定姿勢或重複單一的動作,局部筋骨肌肉長時間地處於緊張狀態,負擔沉重,久而久之可引起勞損。故《素問·宣明五氣篇》有「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調五勞所傷」之論,體力勞動者的保健應注意不斷改善生活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對於某些職業損害,應根據不同工種,因人因地制宜,採用相應的方法進行積極防護。如設法控制噪聲、放射性物質,高溫以及鉛、汞、苯、甲醇、乙醇、有機磷、粉塵等職業危害因素,防止職業病的發生。
一、合理的膳食
熱量是體力勞動者能進行正常工作的保證,其膳食首先要保證足夠熱量的供給。為此必須注意膳食的合理烹調和搭配、增加飯菜花樣,提高食慾,增加飯量以滿足機體對熱量及各種營養素的需要。此外尚需根據不同工種選食相應的食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或解除有害因素的危害。如從事高溫作業的工人,因出汗甚多,體內損失的無機鹽和水分多,因此除了較多地補充蛋白質及總熱量外,還要注意補給含鹽飲料、維生素B、C等。在冷凍環境下的體力勞動者,增加總熱量時,應注意增加脂肪的比重,在礦井、地道、水下等不見陽光的環境下作業的人員,要注意補充維生素A、D。長期接觸苯的勞動者,膳食中應提高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C的攝入量,限制脂肪的攝入量。
二、運動鍛鍊
不同工種的工人,採用不同的某種固定姿勢或一定的體位進行生產勞動,身體某一部分肌肉持續運動,而另一部分肌肉處於栩對靜止狀,身體的肌群不能得到均衡發展,這樣既應根據自己的工種而選掙相應的體育運動項目進行鍛鍊。如商店營業員、車工等,長時間處於站立姿勢,腰腿肌肉緊張疲勞,常感精疲力盡,腰腿痠痛,還容易發生駝背、腰肌勞損。又因重力作用,血液循環回流不暢,容易發生下肢靜脈曲張。因此,平時可多做些散步、慢跑、打拳、擺腿、體操等活動。鐘錶裝配工、雕刻工、打字員等,長時間地坐著工作,可選擇全身性活動,特別是球類運動,有助手指、手腕的靈巧、敏感,並可健腦益智,改善微循環。
從事高溫作業的工人,體力消耗大。平時可多做散步、慢跑、擊劍和醫療保健體操等等,以提高機體對高溫的適應與耐受力。
技工如司機、紡織擋車工、縫紉工人及連續流水作業工人,其勞動技術性強,既耗體力又費腦力,他們的勞動環境複雜,大腦神經高度緊張,易患失眠、頭痛、神經性高血壓等病,宜選擇運動量小、動作柔和的運動,如太極拳、保健氣功等中國傳統健身功法。這些功法都要求靜息、安神、動形,既可放鬆精神,又可行氣舒筋活血。如果想提高身體快速靈巧的反應能力,也可參加一些球類及器械體操運動。
三、科學地工作與休息
體力勞動者上班時應嚴格遵守勞動紀律和操作規程,認真執行勞動保護措施,防止工傷事故發生。下班後,應保證充足的睡眠,可以放鬆精神,解除筋骨肌肉的緊張與疲勞,這對於夜班工人尤為重要。除此之外,不同工種的工人可採取不同的休息方式。首先要根據條件和可能調劑工作時間,或與其它體位的工作穿插進行。如站立工作2小時,其他體位工作2小時。也可以工作1~2小時後休息幾分鐘。不能離開站立工作崗位時,可讓左右兩隻腳輪換承受身體重心。或者可以每隔0.5--1小時,活動一下頸、背、腰等部位。其次,每天都要有一定的自我鬆弛的時間,如下班後可跳舞、聽音樂、觀魚賞花、洗溫水浴等,或做自我按摩。井下工作者要加強戶外活動,多曬太陽。長期站立的工人,應穿矮跟或中跟鞋,以便使全腳掌平均受力,減輕疲勞。還可在下肢套上彈力護腿或打綁腿,以減輕腿部疲勞,預防靜脈曲張。
四、合理用腦
古代養生家說:「神強必多壽」,強調腦力活動是保證人體健康長壽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人體臟腑器官都是用進廢退的。要保證大腦充盛,健康長壽,體力勞動者也要勤用腦。要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結合職業特點選修不同的課程。如學習園藝、烹調、縫紉、繪畫等,並有意識地鍛鍊記憶力,下班後多讀書看報,也可以參加—些動腦筋的遊藝活動:如棋弈、猜謎語等。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腦力勞動者是使用人體最精密的儀器大腦進行精神思維活動以工作的,大腦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可致腦血管緊張度增加,腦供血常不足,而產生頭暈頭痛,又往往經常晝夜伏案,久而久之,則易產生神經衰弱症候群,腦力勞動者長期承受單一姿勢的靜力性勞動,使肌肉處於持續緊張的狀態,易致氣血凝滯,可誘發多種疾病。因此,腦力勞動者的保健原則應是健腦強骨,動靜結合,協調身心。
一、工作保健法
(一)科學用腦
勤勞工作,積極創造,可以刺激腦細胞再生,恢復大腦活力,是延緩人體衰老的有效方法。但大腦不宜過度使用,一般說來,連續工作時間不應超過2小時。在眼睛感到疲乏時宜停下來團目默想,然後眺望遠景,作深呼吸數十次。連續用腦時,還應注意更換工作內容,如高度抽象思維之後,可替換讀外語、聽錄音、看圖象,以利左右腦活動的平衡。有節奏地工作和學習,不僅有助於保護大腦,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而且還可以提高記憶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改善工作環境
腦力勞動要求有良好的工作環境。首先須具備流通的新鮮空氣。充足的氧氣可使大腦持續興奮的時間延長,增強判斷力。據測定,1g腦組織耗氧量相當於200g肌肉的耗氧量;腦佔全身體重的1/50,而耗氧量要佔總量的1/5。其次是良好的採光。明暗適中的自然光不僅有助於注意力集中,並且陽光中紫外線還可幫助恢復身體疲勞。而強光和弱光則會對視力產生損害,破壞大腦興奮抑制過程,降低工作效率。辦公室或工作間還應保持安靜。實驗表明,當噪音小於10dB時,大腦可以正常工作,當噪音超過60dB時,人腦就停止一切思考。另外16℃左右的室溫最利於大腦保持清醒狀態。
(三)選擇工作用具
寫字檯是腦力勞動者基本用具。寫字檯高度應隨工作性質、工作者身高相適應。一般以肘部自然下垂稍高的水平為好。臺面要寬大、平穩,便於擺放工作時要用的所有資料,以減少不必要的緊張和混亂。坐椅不可無靠背,以免造成脊柱疲勞。也不可太高、太低,使下肢血液循環不暢。檯燈也是腦力勞動者必配的工具,檯燈可增加需光面積,同時使周圍環境變得灰暗,減少了無用環境因素對大腦的幹擾。
二、營養藥物補腦法
腦組織由脂質、糖蛋白、鈣、磷等物質構成,大腦在活動時還能要多種物質參與代謝。因此腦力勞動者除每日攝取必要熱量外,必須補充某些特殊營養物質,如此才能保證大腦正常工作。
(一)他腦營養素
鈣和磷——是神經細胞不可缺少的元素,缺少時將發生神經過敏、失眠、焦躁和痙攣症。鎂——是保持良好記憶所必需的元素。含上述元素的食物有:堅果仁、奶、蛋、鮮魚、動物內臟及海產品。穀氨酸——又稱「智慧酸」,為大腦思維功能所必需,在鮮奶、鮮蘑、鮮肝、味精及其他鮮味食品中含有。維生素B——有助於腦物質能量代謝,增加腦力。包括維生素B1、B6、B12幾種,存在於葉菜、粗糧、麥胚、豆類、酸奶、啤酒中,不飽和脂肪酸——參與大腦物質合成與代謝,可增強腦力,抗衰老。在植物油、魚蝦中含有。
(二)健腦藥物
腦力勞動者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宜常服健腦藥物。如人參製劑對健忘、頭暈、神經衰弱症等有神奇療效,還可用於糾正用腦過度產生的低血壓、低血糖、心肌營養不良、心絞痛等病症,對於老年人可防治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的老年痴呆症。人參具有益氣通脈、開心益智、還精補腦之功,但高血壓者不宜服用。此外健腦方亦有效:胡桃仁1000g,龍眼肉500g,蜂蜜2000g,三味搗碎,拌勻密封保存,每次服50g,每日兩次。
三、運動按摩保健法
腦力勞動者通過運動、按摩和氣功可以達到舒筋活絡,調暢氣機的目的,從而防止各種骨關節病、心臟病、腦病的發生。
(一)體育運動保健法
跑步是最常選用的鍛鍊項目,跑步是一項全身運動,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狀態和內臟功能,從而保證大腦充足的血氧供應。桌球、網球等球類運動可以提高大腦信息傳導、反饋的速度,從而增強大腦反應的敏捷性。總之,體育運動是腦力勞動者最佳保健方式。
(二)倒立與倒行保健法
養生家與瑜珈行者都認為倒立可以有效地增加腦血流量,迅速消除耳鳴、眼花及腦缺氧狀態;倒行則活動背部的肌肉韌帶,調節脊神經功能,可以有效地防治腦力勞動者的常見病,如頸椎病、腰腿關節病、肩周炎。
(三)腦部按摩保健法
頭頂按摩,即以兩手搓頭皮,從前髮際到後髮際作梳頭動作。頭側按摩,用兩手拇指按住太陽穴,其餘四指從頭兩側由上至下做直線按摩。再按揉太陽穴,順時針與逆時針方向各數次,浴面摩眼。兩手搓熱後,從上至下,從內至外摩面數次,然後做眼部保健操,此法用於工作後大腦疲勞。
四、節慾健腦法
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腎腦相通。腎精充足則腦力強健、思維敏捷,腎精虧損則腦衰健忘。《靈樞·海論》說:「腦為髓之海,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明代醫家張景嶽說:「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這說明節慾可以養精,精足才能全神。因此,腦力勞動者應當注意節制房事。此外,菸酒也應當節制。長期嗜煙飲酒,不僅對身體各器官造成危害,還能使腦細胞嚴重損傷,形成血氧含量降低,加速腦細胞衰老。那種認為菸酒能帶來靈感和精力的觀點是不可取的。
第十七章 體質養生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根據不同的體質,採用相應的養生方法和措施,糾正其體質上之偏,達到防病延年的目的,這就叫體質養生法。
體質養生,是因人養生的一個方面,因其內容較多,具有相對獨立的範圍,故單立一章進行討論。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一、體質的基本的概念
體質是指人體稟賦於先天,受後天多種因素影響,在其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所形成的形態上和心理,生理功能上相對穩定的特徵,這種特性往往決定著機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變過程的傾向性。現代生物學研究認為。人具有根本的區別於其他動物的共性,同時在人類群體中也普遍存在著個體差異,這種個體差異的研究完全支持了中醫的體質學說。
中醫的體質概念與人們常說的氣質不同。所謂氣質,是指人體在先後天因素影響下形成的精神面貌、性格、行為等心理功能的、即神的特徵,而體質是形與神的綜合反映。因此,二者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但體質可以包括氣質,氣質不等於體質。
二、體質學說與養生的關係
人們對體質的研究由來已久。在國外,到目前為止,已有三十多種體質類型學說。古羅馬醫生蓋倫(公元30~200年)在希波克拉底的體液學說的基礎上,把氣質分為四種類型,即性情急躁,動作迅猛的膽汁質;性情活躍,動作靈敏的多血質;性情沉靜、動作遲緩的粘液質;性情脆弱、動作遲鈍的抑鬱質。在十七世紀以前,蓋倫的氣質學說一直被西方醫學界奉為信條。近代著名科學家巴甫洛夫則認為氣質是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特點在行為中的表現,把人分為興奮型、活潑型、安靜型、弱型等四種類型,分別相當於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在西方醫學界頗有影響。但是迄今為止,國外醫學對體質的各種分類學說,都無法直接指導臨床治療與養生康復實踐,唯有中醫體質學說與醫療實踐、養生康復是密切相合著的。
祖國醫學一貫重視對體質的研究,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成書的《內經》裡,就對體質學說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可以說,《內經》是中醫體質學說的理論淵藪。《內經》不僅注意到個體的差異性,並從不同的角度對人的體質作了若干分類。如《靈樞》中的《陰陽二十五人》和《通天》,就提出了兩種體質分類方法。在《素問·異法方宜論》裡還指出,東南西北中五方由於地域環境氣候不同,居民生活習慣不同,所以形成不同的體質,易患不同的病症,因此治法也要隨之而異。後世醫學家在《內經》有關體質學說的基礎上續有發揮,例如朱丹溪《格致餘論》說:「凡人之形,長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蒼,薄不及厚。而況肥人多溼,瘦人多火,白者肺氣虛,黑者腎不足。形色既殊,臟腑亦異,外證雖同,治法迥別也」。又如葉天士研究了體質與發病的關係,在《外感溼熱篇》中說:「吾吳溼邪害人最廣,如面色白者,須到顧其陽氣……面色蒼者,須要顧其津液……」,強調了治法須顧及體質。再如吳德漢在《醫理輯要·錦囊覺後篇》中說:「要知易風為病者,表氣素虛;易寒為病者,陽氣素弱;易熱為病者,陰氣素衰;易傷食者,脾胃必虧,易勞傷者,中氣必損」。說明了不良體質是發病的內因,體質決定著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這就為因人攝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根據。
人們在實踐中認識到,體質不是固定不變的,外界環境和發育條件,生活條件的影響,都有可能使體質發生改變。因此,對於不良體質,可以通過有計劃的改變周圍環境,改善勞動,生活條件和飲食營養,以及加強體格鍛鍊等等積極的養生措施,提高其對疾病的抵抗力,糾正其體質上的偏頗,從而達到防病延年之目的。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一、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
(一)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稟賦」。包括遺傳和胎兒在母體裡的發育營養狀況。父母的體質特徵通過遺傳,使後代具有類似父母的個體特點,是先天因素的一個方面,而胎兒的發育營養狀況、對體質特點的形成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性別因素
人類由於先天遺傳的作用,男女性別不僅形成各自不同的解剖結構和體質類型,而且在生理特性方面,也會顯示出各自不同的特點。一般說,男子性多剛悍,女子性多柔弱,男子以氣為重,女子以血為先。《靈樞·五音五味》提出:「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的論點,正是對婦女的體質特點作了概括說明。
(三)年齡因素
俗話說:「一歲年紀,一歲人」,說明人體的結構、功能與代謝的變化同年齡有關,從而形成體質的差異。《靈樞·營衛生會》指出:「老壯不同氣」,即是說年齡不同對體質有一定影響。
(四)精神因素
人的精神狀態,由於能影響臟腑氣血的功能活動,所以也可以改變體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裡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即指情誌異常變化傷及內在臟腑。
(五)地理環境因素
人類和其他生物一樣,其形態結構,氣化功能在適應客觀環境的過程中會逐漸發生變異。是故《素問·五常政大論》早就指出:「必明天道地理」,對於了解「人之壽夭,生化之期」以及「人之形氣」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地理環境不同,則氣候、物產、飲食、生活習慣等等,亦多有不同,所以《素問·異法方宜論》在論證不同區域有不同的體質,不同的多發病和不同的治療方法的時候,特別強調了不同地區的水土、氣候、以及飲食、居住等生活習慣,對體質形成的重大影響,說明地理環境對體質的變異,既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又是極其複雜的因素。
二、體質的分類
祖國醫學對人體體質所作的分類,在《內經》時代,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陰陽五行分類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根據人的體形、膚色、認識能力、情感反應、意志強弱、性格靜躁,以及對季節氣候的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將體質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型。然後又根據五音的太少,以及左右手足三陽經,氣血多少反映在頭面四肢的生理特徵,將每一類型再分為五類,共為五五二十五型,統稱「陰陽二十五人」,本法強調對季節的適應能力為體質的分類依據,具有實際意義。
(二)陰陽太少分類
《靈樞·通天》把人分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五種類型,這是根據人體先天稟賦的陰陽之氣的多少,來說明人的心理和行為特徵,即氣質方面的差別的分類方法。
(三)稟性勇怯分類
《靈樞·論勇》根據人體髒氣有強弱之分,稟性有勇怯之異,再結合體態、生理特徵,把體質分為二類。其中,心膽肝功能旺盛,形體健壯者,為勇敢之人;而心肝膽功能衰減,體質孱弱者,多系怯弱之人。
(四)體型肥瘦分類
《靈樞·逆順肥瘦》將人分為肥人、瘦人、肥瘦適中人三類。《靈樞·衛氣失常》又將肥人分為膏型、指型、肉型三種,並對每一類型人生理上的差別,氣血多少、體質強弱皆作了比較細緻的描述。由於人到老年形體肥胖者較多,所以本法可以說是最早的關於老年人體質的分型方法。
隨著中醫臨床醫學的發展,為了更好地與臨床辨證用藥相結合,現代中醫常用的體質分類法著眼於陰陽氣血津液的虛實盛衰,把人體分為正常體質和不良體質兩大類。凡體力強壯、面色潤澤、眠食均佳、二便通調,脈象正常、無明顯陰陽氣血偏盛偏衰傾向者,為正常體質。反之,有明顯的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痰溼、陽盛、血瘀等傾向(傾向與證候有微甚輕重之別)的屬於不良體質,這種分類方法,可稱之為實用體質分類法。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本章著重介紹陰虛、陽虛、氣虛、血虛、陽盛、痰溼、血瘀等不良體質的養生方法。至於陰陽氣血平調的體質,應根據年齡、性別、職業等差異,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不必考慮體質問題。
一、陰虛體質
(一)體質特點
形體消瘦,午後面色潮紅、口咽少津,心中時煩,手足心熱,少眠,便幹,尿黃,不耐春夏,多喜冷飲,脈細數,舌紅少苔。
(二)養生方法
1、精神調養 陰虛體質之人性情急躁、常常心煩易怒,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允應遵循《內經》「恬澹虛無」、「精神內守」之養神大法。平素加強自我涵養,常讀自我修養的書籍,自覺地養成冷靜、沉著的習慣。在生活和工作中,對非原則性問題,少與人爭,以減少激怒,要少參加爭勝負的文娛活動。此外,節制性生活也很重要。
2、環境調攝 陰虛者,故常手足心熱,口咽乾燥,常畏熱喜涼,冬寒易過,夏熱難受。因此,每逢炎熱的夏季,應注意避暑,有條件的應到海邊、高山之地旅遊。「秋冬養陰」對陰虛體質之人更為重要,特別是秋季氣候乾燥,更易傷陰。居室環境應安靜,最好住座北朝南的房子。
3、飲食調養 飲食調理的原則是保陰潛陽,宜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蔬菜、水果、豆腐、魚類等清淡食物,並著意食用沙參粥、百合粥、枸杞粥、桑椹粥、山藥粥。條件許可者,可食用燕窩、銀耳、海參、淡菜、龜肉、蟹肉、冬蟲夏草、老雄鴨等。對於蔥、姜、蒜、韭、薤、椒等辛辣燥烈之品則應少吃。
4、體育鍛鍊 不宜過激活動,著重調養肝腎功能,太極拳、八段錦、內養操等較為適合。氣功宜固精功、保健功、長壽功等,著重咽津功法。
5、藥物養生 可選用滋陰清熱、滋養肝腎之品,加女貞子、山茱萸、五味子、旱蓮草、麥門冬、天門冬、黃精、玉竹、玄參、枸杞子、桑椹、龜板諸藥,均有滋陰清熱之作用,可依證情選用。常用中藥方劑有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等。由於陰虛體質,又有腎陰虛、肝陰虛、肺陰虛、心陰虛等不同,故應隨其陰虛部位和程度而調補之,如肺陰虛,宜服百合固金湯;心陰虛,宜服天王補心丸;脾陰虛,宜服慎柔養真湯;腎陰虛,宜服六味丸;肝陰虛,宜服一貫煎。著名老中醫秦伯未主張長期服用首烏延壽丹,認為本方有不蠻補,不滋膩、不寒涼、不刺激四大優點,服後有食慾增進、睡眠酣適,精神輕鬆愉快的效果,很值得採用。
二、陽虛體質
(一)體質特點
形體白胖,或面色淡白,平素怕寒喜暖、手足欠溫,小便清長,大便時稀,唇淡口和,常自汗出,脈沉乏力,舌淡胖。
(二)養生方法
1、精神調養 陽氣不足的人常表現出情緒不佳,如肝陽虛者善恐、心陽虛者善悲。因此,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感情,消除或減少不良情緒的影響。
2、環境調攝 此種人適應寒暑變化之能力差,稍微轉涼,即覺冷不可受。因此,在嚴寒的冬季,要「避寒就溫」,在春夏之季,要注意培補陽氣。「無厭於日」,有人指出,如果能在夏季進行二十至三十次日光浴,每次十五至二十分鐘,可以大大提高適應冬季嚴寒氣候的能力。因為夏季人體陽氣趨向體表,毛孔、腠理開疏,陽虛體質之人切不可在室外露宿,睡眠時不要讓電扇直吹;有空調設備的房間,要注意室內外的溫差不要過大,同時避免在樹蔭下、水亭中及過堂風很大的過道久停,如果不注意夏季防寒,只圖一時之快,更易造成或手足麻木不遂或面癱等中醫所謂的「風痺」病的發生。
3、體育鍛鍊 因「動則生陽」,故陽虛體質之人,要加強體育鍛鍊,春夏秋冬,堅持不懈,每天進行1~2次。具體項目,因體力強弱而定,如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內養操、工間操、球類活動和各種舞蹈活動等,亦可常作日光裕、空氣浴,強壯衛陽。氣功方面,堅持做強壯功、站樁功、保健功、長壽功。
4、飲食調養 應多食有壯陽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雞肉。根據「春夏養陽」的法則,夏日三伏,每伏可食附子粥或羊肉附子湯一次,配合天地陽旺之時,以壯人體之陽,最為有效。
5、藥物養生 可選用補陽祛寒、溫養肝腎之品,常用藥物有鹿茸、海狗腎、蛤蚧、冬蟲夏草、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肉蓯蓉、補骨脂、胡桃、杜仲、續斷、菟絲子等,成方可選用金匱腎氣丸、右歸丸、全鹿丸。若偏心陽虛者,桂枝甘草湯加肉桂常服,虛甚者可加人參;若偏脾陽虛者,選擇理中丸,成附子理中丸;脾腎兩虛者可用濟生腎氣丸。
三、氣虛體質
(一)體質特點
形體消瘦或偏胖,面色(白光)白,語聲低怯,常自汗出,動則尤甚,體倦健忘,舌淡苔白,脈虛弱。
(二)養生方法
1、氣功鍛鍊 腎為元氣之根,故氣虛宜作養腎功,其功法如下:
(1)屈肘上舉:端坐,兩腿自然分開,雙手屈肘時側舉,以兩脅部感覺有所牽動為度,隨即復原,可連做十次。
(2)拋空:端坐,左臂自然屈肘,置於腿上,右臂屈肘,手掌向上,做拋物動作3~5次,然後,右臂放於腿上,左手做拋空動作,與右手動作相同,每日可做五遍。
(3)蕩腿:端坐,兩腳自然下垂,先慢慢左右轉動身體3次,然後,兩腳懸空,前後擺動十餘次。本動作可以活動腰、膝,具有益腎強腰的功效。
(4)摩腰:端坐,寬衣,將腰帶鬆開,雙手相搓,以略覺發熱為度;再將雙手置於腰間,上下搓摩腰部,直至腰部感覺發熱為止。搓摩腰部,實際上是對命門、腎俞、氣海俞、大腸俞等穴的自我按摩,而這些穴位大多與腎臟有關。待搓至發熱之時,可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溫腎壯腰之作用。
(5)「吹」字功:直立,雙腳併攏,兩手交叉上舉過頭,然後,彎腰,雙手觸地、繼而下蹲,雙手抱膝,心中默念「吹」字音,可連續做十餘次,屬於「六字訣」中的「吹」產功,常練可固腎氣。
2、飲食調養 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黃米、大麥、山藥、秈米、蕕麥、馬鈴薯、大棗、胡蘿蔔、香菇、豆腐、雞肉、鵝肉、兔肉、鵪鶉、牛肉、狗肉、青魚、鰱魚。若氣虛甚,當選用「人參蓮肉湯」補養。
3、藥物養生 平素氣虛之人宜常服金匱薯蕷丸。脾氣虛,宜選四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肺氣虛,宜選補肺湯;腎氣虛,多服腎氣丸。
四、血虛體質
(一)體質特點
面色蒼白無華或萎黃,唇色淡白,不耐勞作,易失眠,舌質淡,脈細無力。
(二)養生方法
1、起居調攝 要謹防「久視傷血」,不可勞心過度。
2、飲食問券 可設畝桑植、荔枝、松於、黑木耳、菠菜、胡蘿蔔、豬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魚、海參、平魚等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均有補血養血的作用。
3、藥物養生 可常服當歸補血湯、四物湯、或歸脾湯。若氣血兩虛,則須氣血雙補,選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或人參養榮湯、亦可改湯為丸長久服用。
4、精神調養 血虛的人,時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應振奮精神。當煩悶不安,情緒不佳時,可以聽一聽音樂,欣賞一下戲劇,觀賞一場幽默的相聲或啞劇,能使精神振奮。
五、陽盛體質
(一)體質特點
形體壯實,面赤,聲高氣粗、喜涼怕熱,喜冷飲,小便熱赤,大便燻臭為其特點。
(二)養生方法
1、精神調養 陽盛之人好動易發怒,故平日要加強道德修養和意志鍛鍊,培養良好的性格,有意識控制自己,遇到可怒之事,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衝動。
2、體育鍛鍊 積極參加體育活動,讓多餘陽氣散發出來。遊泳鍛鍊是首選項目。此外,跑步、武術、球類等,也可根據愛好選擇進行。
3、飲食調理 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蔥等,對於牛肉、狗肉、雞肉、鹿肉等溫陽食物宜少食用。可多食水果、蔬菜、象香蕉、西瓜、柿子、苦瓜、番茄、蓮藕、可常食之。酒性辛熱上行,陽盛之人切戒酗酒。
4、藥物調養 可以常用菊花、苦丁茶沸水泡服。大便乾燥者,用麻子仁丸,或潤腸丸;口乾舌燥者,用麥門冬湯;心煩易怒者,宜服丹梔逍遙散。
六、血瘀體質
(一)體質特點
面色晦滯,口唇色暗,眼眶暗黑,肌膚乾燥,舌紫暗或有瘀點,脈細澀。
(二)養生方法
1、體育鍛鍊 多做有益於心臟血脈的活動,如各種舞蹈、太極拳、八段錦、動樁功、長壽功、內養操、保健按摩術,均可實施,總以全身各部都能活動,以助氣血運行為原則。
2、飲食調理 可常食桃仁、油菜、慈菇、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飲,醋可多吃,山楂粥、花生粥亦頗相宜。
3、藥物養生 可選用活血養血之品,如地黃、丹參、川芎、當歸、五加皮、地榆、續斷、茺蔚子等。
4、精神調養 血瘀體質在精神調養上,要培養樂觀的情緒。精神愉快則氣血和暢,營衛流通,有利血瘀體質的改善。反之,苦悶、憂鬱則可加重血瘀傾向。
七、痰溼體質
(一)體質特點
形體肥胖,肌肉鬆弛,嗜食肥甘,神倦身重,懶動,嗜睡,口中粘膩,或便溏,脈濡而滑,舌體胖,苔滑膩。
(二)養生方法
1、環境調攝 不宜居住在潮溼的環境裡;在陰雨季節,要注意溼邪的侵襲。
2、飲食調理 少食肥甘厚味、酒類也不宜多飲,且勿過飽。一些具有健脾利溼,化痰祛溼的食物,更應多食之,如白蘿蔔、荸薺、紫菜、海蜇、洋蔥、枇杷、白果、大棗、扁豆、薏苡仁、紅小豆、蠶豆、包菜等。
3、體育鍛鍊 痰溼之體質,多形體肥胖,身重易倦,故應長期堅持體育鍛鍊、散步、慢跑、球類、武術、八段錦、五禽戲,以及各種舞蹈,均可選擇。活動量應逐漸增強,讓疏鬆的皮肉逐漸轉變成結實、緻密之肌肉。氣功方面,以站樁功、保健功、長壽功為宜,加強運氣功法。
4、藥物養生 痰溼之生與肺脾腎三勝關係最為密切,故重點在於調補肺脾腎三髒。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輸布,液聚生痰者,當宣肺化痰,方選二陳湯;若因脾不健運,溼聚成痰者,當健脾化痰,方選六君子湯,或香砂六君子湯;若腎虛不能制水,水泛為痰者,當溫陽化痰,方選金匱腎氣丸。
八、氣鬱體質
(一)體質特點
形體消瘦或偏胖,面色蒼暗或萎黃,時或性情急躁易怒,易於激動,時或憂鬱寡歡,胸悶不舒,時欲太息,舌淡紅、苔白、脈弦。
(二)養生方法
1、精神調攝 此種人性格內向,神情常處於抑鬱狀態,根據《內經》「喜勝憂」的原則,應主動尋求快樂,多參加社會活動,集體文娛活動,常看喜劇、滑稽劇、聽相聲,以及富有鼓勵、激勵的電影、電視、勿看悲劇、苦劇。多聽輕鬆、開朗、激動的音樂,以提高情志。多讀積極的,鼓勵的、富有樂趣的、展現美好生活前景的書籍,以培養開朗、豁達的意識,在名利上不計較得失,知足常樂。
2、多參加體育鍛鍊及旅遊活動 因體育和旅遊活動均能運動身體,流通氣血。既欣賞了自然美景,調劑了精神,呼吸了新鮮空氣,又能沐浴陽光,增強體項。氣功方面,以強壯功、保健功、站樁功為主,著意鍛鍊呼吸吐納功法,以開導鬱滯。
3、飲食調養 可少量飲酒,以活動血脈,提高情緒。多食一些行氣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柑皮、蕎麥、韭菜、茴香菜、大蒜、火腿、高粱、刀豆、香櫞等。
4、藥物養生 常用香附、烏藥、川楝子、小茴香、青皮、鬱金等善於疏肝理氣解鬱的藥為主組成方劑,如越鞠丸等。若氣鬱引起血瘀,當配伍活血化瘀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