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末倒置 [běn mò dào zhì]
基本釋義:本:樹根;末:樹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輕重的位置弄顛倒了。
出處:宋·朱熹《朱文公文集》:「昨所獻疑;本末倒置之病。」
典故:
戰國時,有一次齊國的國王派使臣去訪問趙國。使臣到了趙國,把齊王的信交給了趙威王,趙威王連看都沒看,就親切地問使臣:齊國怎麼樣?今年收成好嗎?老百姓生活得好嗎?齊王的身體好嗎?使臣聽了,心裡很不高興,對趙威王說:齊王派我來訪問趙國,可您連信都不看,而是先問收成、百姓,最後才問國王,這不是本末倒置嗎?趙威王笑著說:對於一個國家來講,糧食是最重要的,還有,如果沒有百姓,哪有什麼國王啊!所以我這樣問,根本沒有本末倒置。本末:樹根和樹梢,比喻事物的根本和細枝末節;置:放置。這個成語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根本的和非根本的的關係搞顛倒了。
相關成語:愛毛反裘 輕重倒置 倒果為因 以一持萬 不可偏廢 剝繭抽絲
2.見獵心喜 [jiàn liè xīn xǐ]
基本釋義:獵:打獵。看到打獵心裡就高興。比喻看見別人在做的事正是自己過去所喜好的,不由得心動,也想試一試。
出處:宋·周敦頤《周子遺事》:「(明道先生程顥)又曰:『五十七時;好田獵。既而自謂已無此好。周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潛隱未發;一日萌動;復如初矣!」後十二年;暮歸;在田間見獵者;不覺有喜心。因見果未知也!』」
典故:
北宋時著名的學者程顥,世稱明道先生。他從小聰明青年時代在西京洛陽講學,非常有名氣。他的弟弟程頤也是著名的學者,經常講學,人們稱他們為「二程」。後來,他們的學說被朱熹繼承和發展,人們稱他們為「程朱學派」。程頤十六七歲的時候,非常喜愛打獵。後來他集中心思研究學問,便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打獵了。有一次,他惋惜地對友人說:「打獵的愛好我今後沒有啦!」,有個名叫周茂叔的朋友聽到了這話,特地去對程顥說:「你說的話不一定就是如此。千萬不要說得那麼容易。我看你不是不喜愛打獵,而是把這種心思隱埋起來罷了。說不定哪一天這種心思萌發起來,你還是會像年輕時一樣,高高興興地去打一陣子獵的。」程顥對周茂叔的話末置可否,只是哈哈大笑了一陣。周茂叔的這席話,在十二年後得到了驗證。一次程顥外出歸來。在田野裡見人打獵,頓時想起了打獵的樂趣,高興得手癢起來。但他忽然回憶起周茂叔說過的話,便硬是壓制了要打獵的欲望,逕自走回家去。
相關成語:躍躍欲動
3.日薄桑榆 [rì báo sāng yú]
基本釋義:猶日薄西山。比喻老年的時光。
出處:《隋書·李穆傳》:「臣日薄桑榆,位高軒冕,經邦論道,自顧缺然。」
4.義憤填膺 [yì fèn tián yīng]
基本釋義:義憤:對違反正義的事情所產生的憤怒;膺:胸。 發於正義的憤懣充滿胸中。
出處:南北朝·江淹《恨賦》:「置酒欲飲;悲來填膺。」
相關成語:怒氣填胸 憤憤不平 悲憤填膺 卑躬屈膝 麻木不仁
5.心如火焚 [xīn rú huǒ fén]
基本釋義:心中好像火燒一樣。形容焦急萬分。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我託他打聽幾時有船;他查了一查;說道:『要等三四天呢。』我越發覺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沒法的事;成日裡猶如坐在針氈上一般。」
相關成語:心急如焚 火燒火燎 迫不及待 不慌不忙 心曠神怡 從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