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假設 推崇創新

2020-12-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世紀上半葉,中國學術界對古代中國學問的研究有三個重要的界標:一是晚清最後十年的國粹之學,暗中為民族革命張本;二是「五四」以後「科學地整理國故」運動持續發酵,借用西學方法衡定傳統文化;三是抗戰時期,面臨民族的生死存亡,刺激了學人對中國文化的價值、民族前途等問題的思索。三十餘年間,中國學術界在一輪輪激烈的對話中實現快速的「新陳代謝」。衛聚賢的代表作與主要學術觀點,主要產生於後兩個時期,研究涉獵駁雜,在考古學、民俗學、社會學、文字學、文學等領域皆有所建樹,尤其是他的古史研究,往往有「驚人」之論,呈現出「特異」色彩。

  善於提問 大膽假設

  陳寅恪在《陳垣〈敦煌劫餘錄〉序》中說:「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治學之士,得預此潮流者,謂之預流。」清華國學院是培植學子預此學術潮流的土壤,引導他們深入學術研究的堂奧,自發成立學社、出版刊物以即時、公開表達學術觀點。早在清華學校時,衛聚賢就表現出非凡的魄力,與同學成立「述學會」。置身疑古思潮的洪流,衛聚賢逐漸形成了重視提問、善於提問、大膽假設的治學態度。

  衛聚賢認為,學者的天職就是提出命題。大膽假設使衛聚賢時有創穫。如,他看到在南京發掘的六朝墓中有新發現的石器,此類新石器陸續又在金山、杭州等地有發現,遂提出江南地區有新石器文化的命題,把江南地區古文化的時間大大提前。又如,他判斷成都白馬寺出土物為早期文物,提出巴蜀有與中原地區不同的文明發展線索。儘管他的文章存在證據不足的問題,但是對這一命題的大膽假設使國內外更多學者關注並參與其中。隨著20世紀考古發掘的不斷推進,最終得以證實。

  衛聚賢堅持自己的觀點但也不頑守,自言「是個心地坦白的人,不願自盡,也不受人惡意攻訐,而輕變立場。這是我所抱的治學態度」(《說文月刊》1940年第1卷序),又強調「學問是研究出來的,應有自由發展的餘地,對不對是另外一問題,特別是古史的研究至今在萌芽時期,比如言語,考古到現在還沒有考證清楚,所以我這個意見,也許三五年後自己也要推翻的,但在我還沒有獲得新的見解以前,我仍舊堅持這個主張」(《中國古代社會新論》)。

  做學問要將目標聚焦於解決問題,既不以私心獨佔史料,又要避免將個人情感帶至學術論辯,應以開放的態度對待不同意見。他判斷成都白馬寺出土物為蜀國遺物,提出「巴蜀文化」這一獨立於「中原文化」的概念,當時因為證據不足、論證不嚴等問題,有不少學人提出反對意見,商承祚就是其中之一,然而衛聚賢一直催促他撰文發表。商承祚說:「聚賢向我徵稿的時候,我就同他說寫一篇《成都白馬寺出土銅器辯》,是同他絕對對立,拿客觀的眼光來判斷,作學術上的檢討,拋棄主觀,不作強詞奪理與人歪纏。他一口允許,並且極端的贊同。時時催促我趕快寫。確實難怪,我是伏波將軍、醫中聖手,是來啟復他的理智,是來醫治他的沉痾,他如何不高興歡迎!」論辯雙方的自信與對彼此的尊重躍然紙上。

  也許是抱持著「提出假設具有非凡意義」的觀念,衛聚賢認為「研究學術只要思想不落伍,方法精密些,就是證據不大確鑿,也可繼續去搜尋,至於結論的不大適當,暫不要管他……研究學術,也應當先有個假設的結論」(《古史研究·第二集》序)。因此,在大膽假設之後,由於論證過程不嚴密,結論往往難以成立,也時常陷入「結論先行」的泥淖。這在其古史研究中尤為明顯,同是畢業於清華國學院的朱芳圃就批評衛聚賢取材不精確,又加以附會,易發生偽造事實、曲解古書、妄立系統等弊端。童書業指出,衛聚賢對《穆天子傳》《山海經》的考證存在過於武斷、倒果為因、謬解古書、穿鑿附會、論據怪誕、妄事臆測六大問題。

  衛聚賢的大膽假設有時等同於大膽想像,他樂於觀察、勤於思考和記錄、善於發現問題、不為陳見所束的治學風格也使其獲得許多寶貴的創見。朱芳圃在批評之餘也讚揚他立論新穎,不為前人陳說所宥;詮釋古書,時有特見,足令抱殘守缺之徒,惕然自省。

  注重史料的採集與使用

  因為善於發現問題,以及由此驅動持續不斷想要解決的探索欲,衛聚賢特別留意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並不受所謂史料類型的束縛,認為舉凡墓誌、族譜、民俗調查、口述記錄等皆應為我所用。在「處處留心」中發現新的問題,考驗著研究者的智識與眼光。衛聚賢與于右任等探訪石紐,就特別注意採集石斧、陶俑、石刻等資料,同行者作詩調侃說「考古大家衛聚賢,目如電溜口河懸。乘危遠邁羌夷寨,到處逢人問石棺」,地下文物和口頭敘述皆能吸引他留意。

  「處處留心」所潛在累積的「過眼經驗」,為他帶來諸多研究靈感。如對新石器的持續關注與採集,使他判斷「江南地區有古文化」;偶然間看到一些零散的文物繼而又實地探訪,逐步勾勒出「巴蜀文化」的命題;對家鄉古建築的探訪,使他寫出戲曲文物研究的開山之作《元代演戲的舞臺》;在調查山西票號時,除廣泛採集票號合約、號規、紅帳、信稿、帳冊等原始資料之外,還記錄票號人士的口述以及墓志銘等,使《山西票號史》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除此之外,衛聚賢還關注現實社會,勤於動筆,收集、整理了研究民國社會的重要資料,如介紹上海通貨膨脹時期輔幣代價券的流通情況;整理當時各類資料,匯總《九年不食的楊妹》,成為研究民國時期社會生態的鮮活史料。此外,他對當時秘密社會組織的追蹤,至今仍為此領域的重要參考。

  史料的收集、整理,最終是為了更好地運用史料解決問題。衛聚賢主張材料多,議論少,認為讀者從排比的材料中自然能得出結論,反對發空論,強調儘可能查閱、使用一手材料。他的研究常常綜合運用人類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神話學、民俗學、地理學等方面的知識。中國現代考古學興起之初,在考古學與歷史學之間存在壁壘,衛聚賢指出「研究考古的少有研究歷史的,研究歷史的亦少有研究考古的」,然而研究中通常需要同時藉助地上與地下材料來解決問題,「不懂考古學的發掘古物是毀壞古物,不懂社會學的發掘古物是埋沒古物」。史料的搜集、整理是史學研究的基礎,衛聚賢認為學術重在研究,應公布史料,促進共同研究,有時因擔心材料公布不全,他就索性親自做古物的調查與發掘。

  運用歷史統計學整理國學

  材料是研究的磚頭,還需要研究者的設計修建,才能構成牢固的建築。衛聚賢的古史研究,一方面注重歷史地理學、文字學、音韻學,從文法考證古書本等;另一方面,運用統計學的方法來展開研究,可謂其最大特色。隨著西方及日本史學中統計學方法的傳入,至20世紀20年代,中國史學界開始倡導新史學之歷史統計學。衛聚賢在大學時曾學習過統計學,但將統計學運用到歷史研究中,則主要受梁啓超的鼓勵,以研究《春秋》《左傳》《國語》的作期、作地等,最終撰成《古史研究》進入史學研究領域。

  歷史統計學的興起是20世紀初科學主義盛行的結果,「自然科學要試驗,社會科學要統計」。衛聚賢認為,歷史學也有必要藉助統計學的知識來進行「科學地」研究,「社會學需要統計,是大家都知道的;而歷史學需用統計,向來沒人注意,雖有人常喊著:『用科學方法整理國學』的口號,但是作的人很少」(《歷史統計學》自序)。在他看來,歷史統計學是整理國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科學方法,「發表言論,理論也圓通了,證據也確鑿了,但方法不精密,不足以作定論」(《應用統計的方法整理國學》)。

  運用統計學展開研究,除通過統計數據以發現問題外,更重要的目標是通過數據結果推求原因、發現問題,如果將考察時段拉長,則還要分析發生了怎樣的變遷及其理由等,即回到史書中去探尋導致各種作用結果的原因。他在研究中廣泛使用歷史統計學,也因此發現了一些前人忽略的問題,如討論《山海經》作地部分所舉證的23項子題,用統計學的方法歸納《山海經》中的現象、中國的現象、中國以外的現象等,雖然結論多令人難以信服,但這些不同地理分布的統計數據的確提出了關於《山海經》材料來源的一些新問題。除此之外,衛聚賢運用統計學整理晚清民國山西票號、幫會的一些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934年,衛聚賢的《歷史統計學》出版,包括「歷史統計學」與「中國統計學史」兩部分。曾撰《統計的訓詁學》的胡樸安評價說,「雖一小冊,而開研究歷史者之一新途徑」(《歷史統計學》序)。中國統計學會會長盛俊的評價可為當時歷史統計學的興起作註解,「今以統計方法來治史,矯正向來以文學治史,以人生哲學治史的流弊,不但我國歷史的改造,利賴於此,就是從糾正人心改良社會著想,也是一服對症藥劑」。

  推崇學術創新 專意讀書治學

  衛聚賢曾自言學術研究有三變:在山西信古,在北平、南京疑古,在上海為有信有疑。從心潮澎湃地追隨熱鬧到冷靜獨立地反思,這反映了他的成長曆程。他推崇學術創新,斥墨守成規為懶惰,提出了一些具有開創意義的命題。這份勇氣、自信與篤定,與他在清華國學院短暫卻受益終身的學習經歷密不可分。此外,國學院諸先生言傳身教,鼓勵學子樹立大志向,這樣的氛圍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子獨立的思想與不凡的氣度。

  以學術研究為志業的這份熱情,使衛聚賢即便面臨生活的絕境也未曾停止寫作。雖然他的一些觀點不被學界認同,說他「治學同作文章,都不求甚解,寫了就罷,說完就算,信不信由你,對不對在他」(商承祚語)。然而,他博覽群書,亦為學者所欽佩,「見解不一定全對,甚至有的根本錯誤,但『好學深思』四個字,總可當之而無愧的」(聶崇岐語)。張光直曾言「夠資格稱為書痴的人,才能夠寫考古學史。衛聚賢先生是我的大師兄,他一生以出怪論為著,我一生所最欽佩的讀書最多的人就是他」。衛聚賢以「享清福為死亡的等待」,「我的手腦尚能活動,我就拼命地寫」,至耄耋之年仍快樂於筆耕。朋友眼中的衛聚賢,待人和厚有禮,自奉儉約,他相信「生活簡單了,可以使腦筋簡單;腦筋簡單了,對事業學問要認真負責。若是吃飯菜的樣子太多,調和的味太重了,使腦筋複雜,多方顧慮;平時為滑頭,遇難則想兩方面弔膀子」。

  衛聚賢以「處處留心皆學問,事事如意非丈夫」自警,也因喜愛《水滸傳》中魯智深粗中有細、魯莽卻不失通達,遂用「魯智深」作為筆名,其治學與對待人生境遇的態度可見一斑。回到學術史,細察在20世紀上半葉此起彼伏的論爭中,前輩學人的困惑、思考與行動的展開過程,以及他們的創見或誤區,由此窺探時代、學人與學術風氣遷轉之間的關係,可為不斷縱深推進的學術研究提供借鑑。

 

  (作者單位: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

 

相關焦點

  •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下午在做題的時候,又想到「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個思想,跟大家說幾句。
  •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此處的假設是Hypothesis,要與Assumption區分
    上一篇文章探討了基於Assumption假設的應用,從大腦裡的觀念出發,構建假設Assumption推理出未知,這樣的推理對創造性來說會存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怎麼呢?問題在哪裡呢?這是上一篇文章留下來的問題,歡迎大家探討!
  • 新能源創新要大膽假設,更要小心求證
    如果說頁巖氣的發現能稱之為一場能源革命的話,那南陽當地媒體所報導的「水氫發動機」,就足以是比肩諾貝爾獎級別的新能源創新。因為,前者還只基於能源開採技術的突破,而後者則是讓普普通通的水資源完成了能源「史詩般」的化學變化——「車載水可以實時製取氫氣,車輛只需加水即可行駛」,而且據報導說它的清潔性和持久性都讓人讚嘆。看到這裡,普羅大眾是不是有點小激動?
  • 戰略方法論: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但凡事皆有方法,下面我們來談一個制定戰略的方法: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八個字的直接提出者是胡適,背景是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所謂「大膽假設」是倡導人們要打破既有觀念的束縛,掙破舊有思想的牢籠,大膽創新,對未解決的問題提出新的假設;所謂「小心求證」,就是基於假設要尋找事實,進行證明,這是一種務實嚴謹的學術態度,不能有半點馬虎。
  •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良心決斷
    第一步,提出研究假設。這時,學者的角色是控方律師。這個階段,是胡適先生說的「大膽假設」。第二步,審視零假設。這時,學者的角色既控方律師,又是辯方律師,雙方唇槍舌劍,都是為了說服陪審團的成員。學者想寫文章,必須推翻零假設,所以要看有利於推翻放棄零假設的證據;同時,學者要保證研究結果站得住腳,所以也要看不利於放棄零假設的證據。這個階段,是胡適先生說的「小心求證」。
  •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注重佔比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句話的意思是,你的想法可以大膽,但是你的做法需要小心。「成功學」裡有句話是,「要想成功先發瘋,頭腦簡單向前衝」。這句話就是「大膽假設」。對於成功學的思想,都可以當做是「大膽假設」。而現代科學裡的「可證偽性」,就是「小心求證」。可證偽性的意思是,你首先得有可能證明一件事情是假的,然後再去證明一件事情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可謂是相當「小心」了。我們來看一下,「要想成功先發瘋,頭腦簡單向前衝」,首先這話有可能被證明是假的嗎?有可能。
  • 胡適名言「大膽假設 小心求證」從何而來
    鳳凰衛視4月19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梁文道:「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這句話是胡適的名言,我們很多人都聽過,又有很多人認為這句話恰恰能夠說明,胡適帶回來的西方的哲學思想跟一種科學方法的態度,那個態度是什麼呢?
  • 【問對職場】打破常規的做法: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做法另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值得借鑑,「Top down」(自上而下)。在試圖解決問題以前,先提出一個假設性的結論,然後收集證據證明這個結論。俗稱「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特點是有目標性的求證,能將思維的開拓性和論證的嚴謹性有機結合。
  •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之勇士篇
    或許現在我們可以用大膽的交易假設來提前預測一下可能性。假設一:在目前熱門的討論中,都希望能同時留下史蒂芬庫裡,凱文杜蘭特,克萊湯普森三人,放走德拉蒙德格林,在未來的四年到5年內靠著這頂尖的三人保持對總冠軍競爭能力,但是這樣的話除了少了德拉蒙德格林這個勇士體系中關鍵的中軸,在需要補強替補席裡,可以用的人也是寥寥無幾,薪資空間被牢牢鎖死,一旦再遇到傷病,又會面臨像2018-2019賽季無人可用的局面,所以這個交易需要冒得風險很大
  • 奚川:投資過程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四)
    投資過程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網易財經:這個相當驚人了,你做到到這麼高贏次數還是得益於基本面分析,還是說您投資經驗?
  • 科學上最大膽的假設,包含了人類的眾多夢想
    是假設和求證的過程,但假設不是漫無邊際、天馬行空的假設,而是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假設,這樣的假設,才能去求證,才有求證的必要。就像牛頓看見蘋果落地,如果他假設是上帝讓蘋果落地的,那麼就沒有去求證的必要了,也不可能發現萬有引力,當然,牛頓因為蘋果發現萬有引力這件事本身就是假的。
  • 波浪理論的成功應用的第一步,就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咱們在繞回到波浪理論這裡來,想要成功應用波浪理論,第一步就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也是書裡面沒有提及的核心概念之一。當我們著手分析一個全新的交易品種的時候(可能是股票,期貨,外匯,現貨,隨便一個),第一步就是通過大量的時間進行觀察,對當前的走勢要產生一個大致的判斷,這個判斷就是建立假設。
  •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在這個區間下,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乘著還有至少一個月行情的時候,賺夠今年的錢。有風使盡帆。
  •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下水文之2019淄博二模)
    華羅庚19歲時,就大膽質疑教學權威,他的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在上海《科學》發表。因此被清華大學破格聘任。因這種科學精神,華羅庚也曾對唐代盧綸《塞下曲》詩進行質疑。盧綸詩是:「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華羅庚作詩說:「北方大雪時,群雁早南歸。月黑天高處,怎得見雁飛?」
  • 丹麥科學家提大膽假設:二氧化碳是導致肥胖「元兇」
    據歐洲媒體3月14日報導,丹麥研究人員日前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即二氧化碳會帶來肥胖。這一理論不僅解釋了人類越來越肥胖的原因,還對不斷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帶來的嚴重後果發出警告。該研究的負責人是丹麥格羅斯特魯普大學醫院疾病預防和保健中心的博士後拉爾斯·格奧爾格·赫爾松。
  •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致武XX小友的信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致武XX小友的信文/蔡朝陽親愛的武XX同學: 你好。
  • 時評:復旦投毒案二審也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原標題:時評:復旦投毒案二審也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一個案件開庭的最主要目的是幫助法官認清事實。法庭未必總是能夠重現案件真相,但是必須要無限接近事實。   復旦投毒案的被告林森浩翻供了。一審被判死刑後,林森浩的辯護律師在二審中提出了新觀點,認為受害人黃洋有可能死於爆發性B型肝炎。
  • 堂吉偉德:城市改名的大膽假設更應小心求證
    更名之後,究竟是影響面更大,還是適得其反,需要經過科學而認真的論證,換言之,必然以可以看得見,並能讓人信服的理由,而不是想當然的預先假設,否則更名就會成為相互效仿的遊戲,  一名之更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即便是個人更名,也要經過嚴格審批程序。對於涉及人數眾多的地名來說,更應當「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更名動議當然可以提出,也應當成為決策考慮的範疇,但前提是有利大於弊。
  • 源於一次大膽的假設
    假設一輛汽車從我們的面前以每小時60公裡的速度疾馳而過,那麼以站立不動的我們作為參考系,這輛汽車的速度就是每小時60公裡。此時,如果我們也駕駛一輛汽車,與這輛車並排行駛,且速度一致,同為每小時60公裡,那麼此時那輛車相對於我們而言就是靜止的。這就是選取的參考系不同,物體的運動速度也不同。
  • 【富工風採】《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王彥波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為企業開源節流 「在工作中遇到棘手的問題怎麼解決?」「一定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嚴謹的工作態度是仿真工作人員的首要操守。由於仿真分析的工作性質,部門成員定期召開研討會,分享近期的心得體會,有疑問一起討論,尋求解決思路,已經養成自動自發、自我學習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