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學習助手
高考 作文 試卷 複習資料 高考志願
部編版必修上《師說》式默寫
1、《荀子•勸學篇》指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這與韓愈《師說》中「 ,
」的觀點是相同的。
2、《師說》一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 」的陋習,明確地指出了從師的標準:「
, , , 」
3、柳宗元曾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這與韓愈《師說》中「 , , 。」所描述的現象一樣。
4、中國是一個有著尊師傳統的國家,韓愈在《師說》中指出教師作用的一句是:「
。」
5、《師說》 一文不僅有嚴密的論證思路,而且有簡潔生動的語言表達,文中「 ,
」就凝練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願從師的荒謬心態。
6、「沒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這與《師說》中「 , 」一致。
7、《師說》中強調了從師是為了學道,和他人的年齡大小無關的兩句是:「 ,
?」
8、韓愈在《師說》中表達自己寫作目的的兩句是:「 , 」,可見他對年輕好學者的扶掖之心。
9、韓愈的《師說》中,作者認為「學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的原因是:「 , 。」
10.文中明確自己所說的老師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 」的啟蒙教師。
11.本文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果的語句是: , 。並用一個反問句推斷聖人更聖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語句是: ,
, ?
12..本文以為子擇師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韓愈直接點明自己的態度,認為這樣做,最終導致的結果是: ,
13.韓愈認為老師的職能(或作用)是: , ;擇師的標準是: , , , 。文中表達從師的重要性,並提出了擇師的標準,其中明確擇師標準的兩句話是: , 。 14.①文中體現韓愈平等、民主的師生觀的句子是: , 。②《師說》中,韓愈認為應該辯證地看待老師和弟子才能的句子是: ,
。
15..《師說》中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原因是: , ,
, 。
16.①《荀子·勸學篇》指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這與韓愈《師說》中「 , 。」的觀點是相同的。
②韓愈《師說》中,引用孔子的「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從而得出「 ,
」這一以能者為師的觀點。
③文中韓愈認為「 , 」的原因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17.①文中用來論述懂得道理有早晚,學問和技藝各有研究的名句是: ,
。
②韓愈認為師生的差別僅僅在於: , 。
③韓愈在《師說》中認為不必苛求老師一定要比弟子強的原因的句子是:
, 。
18.韓愈在文中說明自己寫作本文的目的的句子是: , 。
19.在《師說》中,韓愈對當時恥於學習的現象發出的兩句慨嘆是: ,
。
20.《師說》一文通過「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對比,批判了「 , , 。 」的錯誤態度。
21.韓愈在《師說》中慨嘆,因士大夫之族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對待從師學習的態度不同,產生了一種出人意料的結果:「 , ,
, 。」
22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廣泛學習,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的語句是: , 。
23本文以為子擇師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韓愈直接點明自己的態度,認為這樣做,最終導致的結果是: , 。
部編版必修上《師說》式默寫答案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師不必賢於弟子
2.恥學於師,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4.師者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5._位卑則足羞__, 官盛則近諛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7.吾師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8.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9.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10.授之書而習其句讀11.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12.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1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14.①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15.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16.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17.①②③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18.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19.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20.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21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22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23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必修上《勸學》默寫
1.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荀子《勸學》篇中的「 」一句印證這句話。
2.古代詩文中,有許多藉助描寫「風雨」來抒發情感的名句。而《勸學》中則用「 ,
」來形象論述積累的重要性。
3.①荀子在《勸學》中說,君子需要通過廣泛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兩句是: ,
。
②荀子《勸學》中,闡述個人只有經過博學和自省才能成為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的兩句是: , 。
4. ①《勸學》開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即「 」。在後面又闡明了學習要持之以恆的句子是: , ; , 。
②文中用成功雕刻金石的例子來說明在學習中堅持不懈的句子是: , 。
③文中以雕刻為喻,從反面論述學習必須持之以恆的句子是: , 。
5.①文中強調君子並非有何差異,只是善於藉助外力的一句是: ,
。
②說明了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並沒有什麼不同,利用學習可以彌補自己不足的道理的句子是: , 。
③善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總是更容易成功,《勸學》中表達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兩句是: , 。
④荀子《勸學》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連用五個比喻,然後推論道:「 ,
。」
6.①強調空想不如學習的一句: , 。
②文中強調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學習收穫大的道理的句子是: ,
。
7. ①在文中強調學習應當用心專一,並且從正面設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樣弱小,如果用心專一也會有所成的句子是: , , ,
, 。
②文中用螃蟹的例子,從反面說明學習只有專心致志,才能獲得成功的句子是: ,
, 。
8.①劉禹錫詩云:「芳林新葉催新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和荀子《勸學》中的「 」都表達出學生可以超過老師或後人超過前人的思想。
②文中與韓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思想一致的句子是: 。
9.「 , 」,通過「木」與「金」的變化來進一步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
10.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是後天不斷廣泛學習改造獲得的。「金」要鋒利,需「就礪」;人要改造成為「 」的君子,就要「 」,可見,學習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11. 儒道兩家都曾用行路來形象地論述了積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說「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荀子在《勸學》中說:「 , 。」
12.文中蚯蚓的「 , 」的「 」和螃蟹雖有六跪而二螯,然 「 , 」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學習必須用心專一,才能獲得成功。
13. 《勸學》中從反面設喻,論述學習要逐步積累的語句是: ,
;, 。
14.荀子在《勸學》中論述學習作用時,先用「 , ;
, 」來說明學習的作用,接著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強調學習能夠彌補不足。
15.「勿以善小而不為」,只要積累就有大收穫,固荀子說「 ,
, 。」
16.荀子《勸學》中「 , 」強調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學習收穫大的道理。
17.古代詩文中,有許多藉助「風雨」來抒發感情的名句。而荀子《勸學》中則用「 , 」來形象論述積累的重要性。
18.《勸學》中說明即使原來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經過學習,也可以「改變」成完全合乎道德規範的人的比喻句是: , ,
, , , 。
19.孔子曰:「學而時習之」,又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勸學》中提出 「 」 的觀點,繼承並發展了孔子對學習的認識。
20. 有時作者又採用對比的方法,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以增強文字的說服力。例如,在強調學習必須持之以恆,用劣馬與好馬進行對比以說理的句子是:
, ; , 。
必修上《勸學》默寫答案
1.學不可以已。
2.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3.①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4.①學不可以已,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②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③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5.①②③④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6.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7.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8.①②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9.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10.知明而行無過,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1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
12.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13.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14.吾嘗終日而思矣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吾嘗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15.積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聖心備焉
16.吾嘗終日而思矣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17.積土成山 風雨興焉
18.木直中繩 輮以為輪 其曲中規 雖有槁暴 不復挺者 輮使之然也
19、 學不可以已
20.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推薦一個作文公眾號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作文選刊
ID:gzywxxzs
|聲明:本文素材來源於網絡。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