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上《師說》《勸學》式默寫及答案

2021-12-22 高中語文學習助手

高中語文學習助手

高考 作文 試卷  複習資料 高考志願

部編版必修上《師說》式默寫

1、《荀子•勸學篇》指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這與韓愈《師說》中「                  ,

                  」的觀點是相同的。

2、《師說》一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            」的陋習,明確地指出了從師的標準:「         

     ,                 ,                  ,                   」

3、柳宗元曾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這與韓愈《師說》中「                  ,                 ,                    。」所描述的現象一樣。

4、中國是一個有著尊師傳統的國家,韓愈在《師說》中指出教師作用的一句是:「          

                            。」

5、《師說》 一文不僅有嚴密的論證思路,而且有簡潔生動的語言表達,文中「              ,  

             」就凝練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願從師的荒謬心態。

6、「沒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這與《師說》中「              ,               」一致。

7、《師說》中強調了從師是為了學道,和他人的年齡大小無關的兩句是:「              ,

                                      ?」

8、韓愈在《師說》中表達自己寫作目的的兩句是:「              ,               」,可見他對年輕好學者的扶掖之心。

9、韓愈的《師說》中,作者認為「學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的原因是:「              ,                 。」

10.文中明確自己所說的老師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                    」的啟蒙教師。

11.本文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果的語句是:            ,              。並用一個反問句推斷聖人更聖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語句是:                      ,      

                 ,                     ?

12..本文以為子擇師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韓愈直接點明自己的態度,認為這樣做,最終導致的結果是:                 ,                     

13.韓愈認為老師的職能(或作用)是:          ,                     ;擇師的標準是:           ,             ,               ,                  。文中表達從師的重要性,並提出了擇師的標準,其中明確擇師標準的兩句話是:               ,                  。 14.①文中體現韓愈平等、民主的師生觀的句子是:                     ,                     。②《師說》中,韓愈認為應該辯證地看待老師和弟子才能的句子是:                        ,

                      。

15..《師說》中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原因是:                      ,                        ,

                      ,                  。

16.①《荀子·勸學篇》指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這與韓愈《師說》中「                      ,                  。」的觀點是相同的。

②韓愈《師說》中,引用孔子的「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從而得出「                      ,

                  」這一以能者為師的觀點。

③文中韓愈認為「                      ,                  」的原因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17.①文中用來論述懂得道理有早晚,學問和技藝各有研究的名句是:                      ,

                  。

②韓愈認為師生的差別僅僅在於:                      ,                  。

③韓愈在《師說》中認為不必苛求老師一定要比弟子強的原因的句子是:             

         ,                  。

 18.韓愈在文中說明自己寫作本文的目的的句子是:                      ,                  。

19.在《師說》中,韓愈對當時恥於學習的現象發出的兩句慨嘆是:                      ,

                  。

20.《師說》一文通過「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對比,批判了「                      ,                 ,                 。 」的錯誤態度。

21.韓愈在《師說》中慨嘆,因士大夫之族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對待從師學習的態度不同,產生了一種出人意料的結果:「                      ,                      ,          

       ,                 。」

 22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廣泛學習,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的語句是:                    ,                             。

23本文以為子擇師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韓愈直接點明自己的態度,認為這樣做,最終導致的結果是:                      ,                      。

 

 

  

 

部編版必修上《師說》式默寫答案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師不必賢於弟子

2.恥學於師,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4.師者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5._位卑則足羞__,   官盛則近諛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7.吾師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8.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9.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10.授之書而習其句讀11.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12.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1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14.①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15.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16.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17.①②③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18.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19.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20.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21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22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23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必修上《勸學》默寫

1.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荀子《勸學》篇中的「                        」一句印證這句話。

2.古代詩文中,有許多藉助描寫「風雨」來抒發情感的名句。而《勸學》中則用「                   ,

                    」來形象論述積累的重要性。

3.①荀子在《勸學》中說,君子需要通過廣泛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兩句是:                   ,

                    。

②荀子《勸學》中,闡述個人只有經過博學和自省才能成為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的兩句是:                   ,                    。

4. ①《勸學》開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即「                     」。在後面又闡明了學習要持之以恆的句子是:            ,             ;                 ,             。

②文中用成功雕刻金石的例子來說明在學習中堅持不懈的句子是:            ,             。

③文中以雕刻為喻,從反面論述學習必須持之以恆的句子是:            ,             。

5.①文中強調君子並非有何差異,只是善於藉助外力的一句是:                     ,

                   。

②說明了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並沒有什麼不同,利用學習可以彌補自己不足的道理的句子是:                 ,                  。

③善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總是更容易成功,《勸學》中表達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兩句是:                 ,                    。

④荀子《勸學》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連用五個比喻,然後推論道:「                 ,

                   。」

6.①強調空想不如學習的一句:                 ,                   。

②文中強調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學習收穫大的道理的句子是:                 ,

                   。

7. ①在文中強調學習應當用心專一,並且從正面設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樣弱小,如果用心專一也會有所成的句子是:                  ,                     ,                 ,

                   ,              。

②文中用螃蟹的例子,從反面說明學習只有專心致志,才能獲得成功的句子是:                 ,

                    ,                  。

8.①劉禹錫詩云:「芳林新葉催新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和荀子《勸學》中的「                              」都表達出學生可以超過老師或後人超過前人的思想。

②文中與韓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思想一致的句子是:                              。

9.「                     ,                    」,通過「木」與「金」的變化來進一步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

10.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是後天不斷廣泛學習改造獲得的。「金」要鋒利,需「就礪」;人要改造成為「                          」的君子,就要「                        」,可見,學習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11. 儒道兩家都曾用行路來形象地論述了積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說「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荀子在《勸學》中說:「                   ,                      。」

12.文中蚯蚓的「                   ,                      」的「                」和螃蟹雖有六跪而二螯,然 「                                      ,               」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學習必須用心專一,才能獲得成功。

13. 《勸學》中從反面設喻,論述學習要逐步積累的語句是:                    ,

                    ;,                        。

14.荀子在《勸學》中論述學習作用時,先用「                   ,                   ;

                    ,                     」來說明學習的作用,接著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強調學習能夠彌補不足。

15.「勿以善小而不為」,只要積累就有大收穫,固荀子說「                  ,

                      ,                    。」

16.荀子《勸學》中「                              ,                                」強調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學習收穫大的道理。

17.古代詩文中,有許多藉助「風雨」來抒發感情的名句。而荀子《勸學》中則用「                      ,                    」來形象論述積累的重要性。

18.《勸學》中說明即使原來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經過學習,也可以「改變」成完全合乎道德規範的人的比喻句是:                    ,                       ,            

          ,                    ,                      ,                       。

19.孔子曰:「學而時習之」,又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勸學》中提出 「                   」 的觀點,繼承並發展了孔子對學習的認識。

20. 有時作者又採用對比的方法,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以增強文字的說服力。例如,在強調學習必須持之以恆,用劣馬與好馬進行對比以說理的句子是:          

             ,                    ;                    ,                     。

必修上《勸學》默寫答案

1.學不可以已。

2.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3.①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4.①學不可以已,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②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③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5.①②③④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6.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7.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8.①②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9.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10.知明而行無過,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1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

12.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13.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14.吾嘗終日而思矣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吾嘗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15.積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聖心備焉

16.吾嘗終日而思矣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17.積土成山 風雨興焉

18.木直中繩 輮以為輪 其曲中規 雖有槁暴 不復挺者 輮使之然也

19、 學不可以已

20.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推薦一個作文公眾號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作文選刊

  ID:gzywxxzs                                                               

 |聲明:本文素材來源於網絡。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部編版49】高中語文必修上《師說》式默寫及答案
    部編版必修上《師說》式默寫1、《荀子•勸學篇》指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這與韓愈《師說》中「                  ,                  」的觀點是相同的。2、《師說》一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            」的陋習,明確地指出了從師的標準:「              ,                 ,                  ,                   」3、柳宗元曾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
  • 《師說》理解性默寫及答案
    【廣州市2017年普通高中畢業班綜合測試(二)】《師說》中,韓愈認為士大夫們不能像「巫醫樂師百工之人」那樣相互為師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們「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為師,就會出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尷尬局面。4.
  • 高中語文:14篇必背情景默寫填空!附高考文言文32篇+古詩詞40篇
    【學姐建議】高考語文情景默寫學習技巧1、高考前64篇詩文必須逐一過關2、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會的就寫3、考試注意審題(答案總會在題目中有提示,總能找到蛛絲馬跡,只要你細心)4、考試注意卷面清潔,字跡清楚5、考試不能留空白,不放棄就有希望,也許僥倖就是萬幸。
  • 期末複習:《師說》理解性默寫及答案(整理)
    《師說》理解性默寫一1、韓愈在《師說》中指出教師作用的一句
  • 高中語文必修三文言文精讀材料集錦:原文、譯文及逐字句精解
    本輯為高中語文必修三文言文精讀輔助材料,即《寡人之於國也》《勸學》《過秦論》及《師說》四篇文章的無注釋原文,原譯文逐段對照,逐字句精解練習。 《寡人之於國也》精讀 《勸學》精讀 《過秦論》精讀 《師說》精讀
  • 高中語文教材:必修1-5文言文重點知識梳理總結,回歸課本
    各位同學、家長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學習乾貨是高中語文教材文言文必修1-5重點知識總結。高中語文教材所學文言文歸納(必修一到必修五);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必修二《赤壁賦》、《蘭亭集序》、《遊褒禪山記》、《離騷》、《詩經》必修三《蜀道難》、《琵琶行》、《寡人之於國也》、《過秦論》、《勸學》、《師說》必修四《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張衡傳》必修五《歸去來兮辭》、《滕王閣序
  • 高中語文部編版新教材必修上理解性默寫情景情境默寫大全
    《勸學》理解性默寫              1.     在《勸學》中連用了「冰,水為之而寒於水」等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夠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              」的觀點。2.孔子曰:「學而時習之」,又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
  • 【知識點】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知識點梳理與總結(附情景默寫)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知識點梳理與總結(附情景默寫)本冊課本分四個單元,體裁分別是小說、古代詩歌像本單元所選的《錦瑟》,千百年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本身就有豐富的多解性,各種說法恐怕都有合理的成分,我們且不能別黑白而定一尊,教給學生一個標準答案,而否定可能很有道理的個性化體驗。其他詩歌如《蜀道難》《詠懷古蹟》等雖然詩意較為明朗,但理解上也不是沒有分歧。
  • 高中語文文言理解性默寫專訓(長難篇+寫景句),逢考背一背!
    )今天於老師分享高中語文文言理解性默寫專訓(長難篇+寫景句),逢考背一背!高中語文 2021高考長難篇理解性默寫突破1.「高中語文」,小於老師等你◆文章來源:高中語文(id:gzyw11)排版整理,轉載請註明。
  • 高中語文課本必修1-5情景默寫突破練習,期末考前練一練
    高中語文必修1-5情景默寫突破練習1、杜甫在《登高》中感嘆自己白髮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琵琶過程中,聲雖「暫歇」,卻產生更好效果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考語文早讀20:《勸學》《逍遙遊》《師說》
    【情境默寫】1.在《勸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強調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學習收穫大的道理。2.(用《勸學》中的句子作答)5.《勸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是說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並沒有什麼不同,然而學識卻超過一般人,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說明了善於利用客觀條件可以彌補自身不足的道理。
  • 高三語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總結 高三語文一輪複習必看
    高三語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總結 高三語文一輪複習必看高三複習是考生最為緊張的備考階段,高三學生可根據自己的不足,來進行針對性的複習。下面有途網小編為大家編輯整理了高三語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總結,高三語文一輪複習必看,希望對你有幫助。
  • 《師說》(附譯文+文言知識+理解性默寫及參考答案)
    理解性默寫1.韓愈的《師說》中,與「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解決疑惑」觀點相背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2.韓愈在《師說》中表達自己寫作目的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可見他對年輕好學者的扶掖之心。
  • 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理解性默寫與典句翻譯
    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理解性默寫與典句翻譯山東 祝貴春默寫強化一、1、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探討文與質的關係的句子是:「13、儒、道兩家都曾用「行路」來論述積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勸學》中說「 ,無以至千裡」,《老子》中說「 , 。」14、《老子》中,與「人貴有自知之明」表達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15、《老子》總是提醒世人注意觀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視的一面。
  • 2020高考語文知識點:古詩文默寫題型
    古詩文默寫向來是語文考試的必考內容。考核的重點依然包括課內的名句名篇,考試大綱規定的必備篇目更是重中之重。古詩默寫本來都被默認為是一道送分題的,可是很多同學硬生生的把它做成了丟分題,這是很不應該的,今天我們就嘗試解決下這個問題。
  • 高考必背古詩文重點知識測試:《勸學》、《師說》、《阿房宮賦》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源來之高中語文」分享更多乾貨資源 三、理解式名句默寫1.《勸學》開篇就提出全文中心論點「         」,說明很早以前中國人就提出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理念民。2.劉禹錫詩云:「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荀子在《勸學》中也說「        ,       」。
  • 高中老師:看語文課本就夠了,這篇課文太重要!
    上篇文章,我提到初高中銜接課的問題,很多評論說,培訓班沒有相關的語法課程。的確如此,現在的語文培訓市場,以應試技巧,閱讀寫作為主。作為一名高中老師,我一向是不大提倡額外在培訓班報班補習語文的,因為,語文和英語一樣,是需要長期積累的,其次,如果學生所在的高中,師資力量不是特別差的話,認真的聽課,研讀課本,研究題目,也是能把語文學好的。然而,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語文課就是一個休息的課,遇到文言文可能會辛苦一點。態度不認真,自然在課上聽不到乾貨。於是又要額外花錢補課。
  • 高中語文必修1-必修5文言文重點句子翻譯全匯總!
    高中語文必修1-必修5文言文重點句子翻譯全匯總!
  • 名句名篇默寫
    1).韓愈在《師說》中以「為子擇師」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直接點明了自己的態度,他認為這樣做,最終導致的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2).荀子《勸學》中指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這與韓愈《師說》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觀點是相同的。